1、ICS 93.080.30 Q 84 DB12 天津市 地 方 标 准 DB 12/ 596.2 2015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设施设置规范 第 2 部分 通用技术 要求 Setting specification on road traffic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facilities Part 2: General specification 2015 - 09 - 18 发布 2015 - 11 - 01 实施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DB12/ 596.2 2015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交通信号控制设备 . 1 5 交通违法监测设备 . 2 6 交通流检测设备 . 2 7 交通量调查设备 . 3 8 轴载检测设备 . 6 9 可变情报板设备 . 6 10 道路交通气象监测设备 . 10 11 车道控制设备 . 12 DB12/ 596.2 2015 II 前 言 本部分为强制性条款。 DB12/ 596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设施设置规范 分为两个部分: 第 1部分:设施 设置要求 ; 第 2部分: 通用技术要求 ; 本部分为 DB12/ 596的第 2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部分
3、由 天津市社会公共安全产品与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公安 交通管理 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建伟、聂方、王亮、刘少堂、张学军、贾岩、张海、张玉鹏、李春燕、马郡、陈权、孙泽宇、任超、孙占明、夏雪松、刘希良、乔百合、杨树海、程锦、于冉冉、孙长国、赵学峰、孙炜、刘胜汉、许顺国、田静、陈洪、李强、周里智、岳向武、田涛、于永刚、孔涛、张纪升、张利 。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DB12/ 596.2 2015 III 引 言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设施包 括: 交通信号控制、交通可变情报板、交通流量检测、
4、交通违法监测等类设备,是交通运行管理和安全保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交通安全与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 部分 对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设施的通用技术要求予以规定。 本 部分 为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 的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设施 建设提供依据。 DB12/ 596.2 2015 1 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设施设置规范 第 2 部分 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部分 规定 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 及次干道以上 城市道路 建设过程中,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设施的通用技术要求。 其他道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5、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312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 GB/T 3453 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规程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IP代码)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 19271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 21255 机动车测速仪 GB/T 21296 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 GB/T 23828-2009 高速公路 LED可变信息标志 GB 25280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 GA/T 484 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GA/T 496 闯红灯自动记录系
6、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497 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A/T 832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 JT/T 714 道路交通气象环境 能见度检测器 JT/T 715 道路交通气象环境 埋入式路面状况检测器 DB12/ 596.1-2015 道路交通智能管 理系统设施设置规范 第 1部分:设施设置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DB12/ 596.1-201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4 交通信号控制设备 交通信号控制设备应 按照 GB 25280执行。 DB12/ 596.2 2015 2 5 交通违法监测设备 交通违法监测设备应 按照 GB/T 21255、 GA
7、 496、 GA/T 497、 GA/T 832执行。 6 交通流检测设备 6.1 设置要求 6.1.1 对路侧式安装的交通流检测设施,应确保被检测区域内无遮挡。 6.1.2 正向安装的交通流检测器宜选在附近有天桥等支撑设施的地点,确保环境协调。 6.2 设备功能 要求 6.2.1 数据精度要求 统计交通流参数检测,可检测 下列交通参数: a) 单车道流量:准确率不小于 90%; b) 单车道速度:准确率不小于 90%,速度检测范围 10km/h 250km/h; c) 单车道占有率:准确率不小于 90%。 交通流参数输出时间间隔应在 10s 600s范围内可调。 数据内容:流量、车速、占有率
8、、车型分类(不少于两种车型)、单车速度等。应具备根据各种交通管理需求,按相应的数据格式进行预处理的能力。 设备应具备来电后自动恢复的功能。 6.2.2 本地存储要求 设备能存储检测信息,存储容量应满足存储最近十五天每 2min间隔的检测数据。 设备在断电 72h内,存储的交通数据不 应发生丢失现象。 设备本地存储的交通数据应具备从设备通信接口导出至设备外部存储介质的功能。 6.2.3 数据传输功能 6.2.3.1 数据传输的基本要求 所有检测器信息数据应支持系统传输要求,在系统传输正常的情况下,以设定的时间间隔上传数据,时间间隔能够依系统需求调整。 系统通信中断并恢复正常后,可以上传存储数据。
9、 6.2.3.2 接口与规程 接口:机械接口应使用 9针 RS-232C接口插头或 25针 RS-232C接口插座和 RJ45以太网接口,其中任一接口均可与中心通讯。 a) RS-232C 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规程:按 GB/T 3453 的规定执行; 2) 通信 方式:异步,全双 ; 3) 通信速率: 1200bit/s 以上 。 b) RJ45 以太网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采用基于以太网的 TCP/IP 通讯控制协议 ; 2) 接口速率: 10/100BaseT 自适应 ; DB12/ 596.2 2015 3 3) 接口规程:符合 IEEE-802.3u、 IEEE
10、 802.1Q 标准 。 应向需方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能够高效接入系统控制的接口参数和规程,便于其实施系统联网监控。 6.2.3.3 通信稳定性 24h通信失误次数不大于 两 次 。 6.2.3.4 通信恢复 设备应具备在通信链路连通后自动恢复通信的功能 。 6.2.4 时钟校准 应具有系统时钟校准功能, 24h内计时误差不超过 1.0s(以北京 时间为基准),并确保每 24h至少时钟同步一次。 设备预留与其他授时模块通信的接口 。 6.3 设备性能 要求 6.3.1 环境要求 a) 环境温度: -25 60; b) 相对湿度:不大于 95%,无结露; c) 满足全天候室外工作要求,能够在雨、雪
11、、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正常工作 。 6.3.2 可靠性 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不小于 90000h。 7 交通量调查设备 7.1 设置要求 当设备传感器的安装方式为路侧安装时,设备法向(相对于设备传感器安装点的公路车行道中心线而言,下同)最小检测距离不应大于 5m,法向最大检测距离不应小于 40m。 7.2 设备功能 要求 7.2.1 采集数据内 容 交通量调查设备输出数据内容包括: a) 跟车百分比 : 在逐一采集机动车车头时距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一条车道内车头时距小于指定时间的车辆占该车道全部车辆的百分比; b) 平均车头间距 : 在逐一采集机动车车头间距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一条车道
12、机动车车头间距的算术平均值,以 m 为单位; c) 时间占有率 : 在指定的交通数据处理周期内,一条车道的机动车通过调查断面所用时间之和与该交通数据处理周期时间长度的比值; DB12/ 596.2 2015 4 d) 单车道机动车单型交通量:在指定的交通数据处理周期内,一条车道上某一车型机动车数量,车型分类至少包括:中小客车、大型客车、小型货 车、中型货车、大型货车、特大型货车、集装箱车、拖拉机、摩托车等 9 类; e) 单车道机动车单型地点车速:在指定的交通数据处理周期内,一条车道的某一车型机动车地点车速的算数平均值 。 7.2.2 数据精度要求 7.2.2.1 机动车分型数据的采集精度 交
13、通量调查设备在采集机动车分型数据时,其单型识别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 7.2.2.2 流量数据的采集精度 交通量调查设备分型流量误差 10%,总流量数据采集的相对误差应在 5%以内 。 7.2.2.3 地点车速数据的采集精度 设备地点车速数据采集的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 7.2.2.4 车头时距数据的采集精度 设备车头时距数据采集的相对误 差应在 10%以内 。 7.2.2.5 时间占有率数据采集精度 设备时间占有率数据采集的相对误差应在 10%以内 。 7.2.2.6 本地存储要求 设备能存储检测信息,存储容量应满足存储最近 15天每 2min间隔的检测数据。设备在断电 72h内
14、,存储的交通数据不应发生丢失现象。设备本地存储的交通数据应具备从设备通信接口导出至设备外部存储介质的功能 。 7.2.3 数据传输功能 7.2.3.1 数据传输的基本要求 所有检测器信息数据应支持系统传输要求,在系统传输正常的情况下,以设定的时间间隔上传数据,时间间隔能依系统需求调整。系统通信中断并恢复正常后,可以上传存储数据。 7.2.3.2 通信接 口及通信规程 通信接口:设备应具备串行通信接口或 USB接口,串行通信接口可使用 RS-232C接口插座或 RS-485接口插头。串行通信接口与外部的连接应便于安装和维护,并采取防水、防尘等措施。具备数据网络传输功能的设备还应具备 RJ45网络
15、接口或 SC/ST光网络接口 。 通信规程:应 按照 GB/T 3453的规定 执行 。 7.2.3.3 生产厂家应向需方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能够高效接入系统控制的接口参数和规程,便于其实施系统联网监控。 7.2.3.4 通信稳定性: 24h 通信失误次数不大于两次。 DB12/ 596.2 2015 5 7.2.3.5 通信恢复 设备应具备在通信链路连通后自动恢复通信的功能 。 7.3 设备性能 要求 7.3.1 电气安全性能 7.3.1.1 绝缘电阻 设备的电源接线端子与机柜之间的绝缘电阻在正常状态下不应小于 100M;在湿热状态下不应小于2M。 7.3.1.2 介电强度 设备的电源接线端子
16、与机柜之间应能耐受频率为 50Hz、有效值为 1500V的正弦交流电压,历时 1min,不应产生飞弧或击穿现象 。 7.3.1.3 安全接地 设备应设安全保护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与机柜可靠连接,接地端子与机柜顶部金属部位间的接触电阻应小于 0.1。 7.3.1.4 防雷击 设备应采用必要的防雷电和过电压保护措施,采用的接口、元器件和防护措施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并按 GB/T 19271有关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规定执行。 7.3.1.5 防水及防尘 设备应采取密封措施,防止雨雪、水和灰尘进入设备内部。设备外壳密封性能应符合 GB/T 4208的规定,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5。 7.3.2 结构稳
17、定性能 需要架设立杆或龙门架安装的设备,其结构及安装固定应牢靠,当承受 40m/s风速产生的风压时,不影响设备的安装角度和使用性能 。 7.3.3 供电 推荐使用太阳能供电,供电电压: DC 12V。 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当供电中断后恢复正常供电时,设备应能自行恢复至正常工作状态 。 7.3.4 可靠性 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应不小于 20000h。 7.3.5 环境适应性 环境要求如下: a) 环境温度: -25 60; b) 相对湿度:不大于 95%,无结露; c) 满足全天候室外工作要求,能够在雨、雪、风等恶劣天气情况下正常工作。 DB12/ 596.2 2015 6 8
18、 轴载检测设备 8.1 设备功能 要求 8.1.1 采集数据内容 采集数据内容如下: a) 轴载:车辆单一车轴上的所有轮子传递到承载器上的全部载荷; b) 轴距: 通过车辆同一侧相邻两车轮的中点,并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二垂线之间的距离 ; c) 总重:车辆总的质量,或包括所有连接部件的车辆组合的总质量; d) 车速:车辆通过轴载检测器时的车速; e) 车轴类型:按轴排列分类的车型 。 8.1.2 数据精度要求 轴 载检测数据精度应 按照 GB/T 21296的 要求 执行。 8.1.3 本地存储要求 设备能存储检测信息,存储容量应满足存储最近 15天每 2min间隔的检测数据。设备在断电
19、72h内,存储的交通数据不应发生丢失现象。设备本地存储的交通数据应具备从设备通信接口导出至设备外部存储介质的功能 。 8.1.4 数据传输功能 应符合 6.2.3的要求 。 8.2 设备性能 要求 8.2.1 供电系统: AC 220V 44V, 50 Hz 2Hz。 8.2.2 设备应具有防腐、防锈、防水、防尘的功能,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GB 4208 规定的 IP55。 8.2.3 汽车轴载动态称量装置应在规定的环境下可靠工作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应不小于20000h。 8.2.4 环境要求 8.2.4.1 传感器 传感器应在 -25 +85温度范围里工作正常。 传感器平均故障间
20、隔时间( MTBF)应不小于 20000h。 8.2.4.2 电子装置 设备应采用必要的防雷电和过电压保护措施,采用的接口、元器件和防护措施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并按 GB/T 19271有关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规定执行 。 9 可变情报板设备 DB12/ 596.2 2015 7 9.1 设置要求 9.1.1 对于设置在快速路及其联络线、高速公路等分流节点上游的可变情报板,应设置在减速车道的渐变段起点上游 200m 以上处。 9.1.2 对于设置在高架桥上游的可变情报板,应 设置在高架桥起点上游的最后分流出口之前 50m 以上处。 9.1.3 对于设置在主干路的可变情报板,应设置在分流节点停车
21、线上游 50m 以上处。 9.1.4 应确保可变情报板与道路交通标志的配合和协调;避免树木等遮挡视线。 9.1.5 应避免在公交车站处设置可变情报板。 9.1.6 应避免在行人过街平面设施上、下游 50m 范围内设置可变情报板。 9.2 分类与组成 9.2.1 分类 a) 可变情报板按显示颜色可分为单色、双基色、三基色三种 ; b) 按显示性能分为文字、图文、视频图像三种; c) 按发光二极管( LED)像素分布可分为:点阵式(全屏均为 LED 像素)、嵌入式(所指示道路名称为金属牌面、路段使 用 LED 像素显示道路交通状态)、复合式(上半部分为嵌入式、下半部分为点阵式)三种标志 。 9.2
22、.2 组成 可变情报板由显示屏、控制设备、机架、外壳、控制柜、安装连接件等组成。 9.3 设备功能 要求 9.3.1 显示内容 应能显示国家标准汉字字库一、二级字库中的所有汉字、 GB 2312制定的全部汉字和数字字符及简单图形。 点阵式可变情报板及复合式可变情报板点阵部分基本功能应具有 : a) 清屏(黑屏)、静止显示、左移、右移、上移、下移、横百叶窗、竖百叶窗、飞入飞出、滚屏显示等显示效果,具备多页轮流显示和单页独立显示能力。 b) 文字显示功能要求文字显示稳 定、清晰无串扰。 c) 灰度功能。每种基色要求至少具有 16 个灰度等级。 三基色可变情报板应按照 GA/T 484的要求执行。
23、9.3.2 显示控制功能 可变情报板具备中心和本地两级控制。应具备: a) 通过诱导系统实时控制可变情报板内容; b) 将显示的内容预先存储到本地的存储介质备用,在与中心通信中断时,能够按预先设置的各种策略,显示相应信息。 复合式可变情报板的点阵文字部分和图形镶嵌 LED部分可独立控制显示,当任一部分处在信息不显示状态时,两部分宜全部黑屏。 DB12/ 596.2 2015 8 通信中断超过 180s时,图形镶嵌 LED部分应自动关闭,呈黑屏状态。通信恢复后 ,设备自动接受控制中心计算机的命令,转入正常工作,无需人工复位。 存储介质应具备同时存储不少于 100条方案的能力,能按节目单形式轮流显
24、示 。 9.3.3 远程开关屏控制 中心可远程控制可变情报板显示电源的开关(硬关屏)、可变情报板显示的亮灭(软关屏)、可变情报板复位。 9.3.4 亮度调节 可变情报板亮度可分为自动调节和手工调节两种,可自动根据环境亮度调整,调整范围不应小于 32级。调亮时应在规定的距离内清晰辨认显示内容;调暗时,应在夜间无眩光现象 。 9.3.5 温度监控功能 可变情报板设备应具备二级温度控制功能。可变情报板柜体内温度高于高限温度 值时应能自动关闭可变情报板屏体电源,并自动将故障状态上传至中心;柜体内温度高于低限温度值时自动开启风扇降温;柜体内温度低于低限温度值时自动关闭风扇 。 9.3.6 自检功能 可变
25、情报板应设置自检功能和工作状态指示灯。能自动检测 发光像素的工作状态、通信接口的通信性能 (误码率 )以及其他工作单元的状态 ,在工作状态指示灯上显示并上传至中心。 具备开门自动报警功能 。 9.3.7 数据传输功能 9.3.7.1 接口与规程 机械接口应使用 9针 RS-232C接口插头或 25针 RS-232C接口插座和 RJ45以太网接口,其中任一接口均可与中心通讯 。 RS-232C接口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通信规程:按 GB/T 3453 规定执行; b) 通信方式:异步,全双工; c) 通信速率: 1200bit/s 以上。 RJ45以太网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采用基于
26、以太网的 TCP/IP 通讯控制协议; b) 接口速率: 10/100BaseT 自适应 ; c) 接口规程:符合 IEEE-802.3u、 IEEE 802.1Q 标准 。 生产厂家应向需方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能够高效接入系统控制的接口参数和规程,便于实施系统联网监控 。 9.3.7.2 通信加密 应支持通信协议加密或硬件加密 。 9.3.7.3 通信稳定性 DB12/ 596.2 2015 9 24h通信失误次数不大于 两 次(自然因素除外)。 9.3.7.4 通信恢复 设备应具备在通信链路连通后自动恢复通信的功能 。 9.4 设备性能 要求 9.4.1 物理结构性能 9.4.1.1 一般要
27、求 可变情报板体应采用可拆装式模块化结构,可变情报板上的字符或图案的结构尺寸应符合 GB 5768.2的要求 。 像素的结构排列间距可根据设计亮度调整,图形标志达到白平衡时的设计亮度或文字标志的最大设计亮度不应小于 8000cd/m2。 可变情报板中显示模块内各像素之间及各显示模块之间的像素应排列均匀、平整,各像素点间距的允许误差为 0.5mm,不平整度不大于 1mm/m2。 9.4.1.2 点阵式双基色可变情报板屏体 可变情报板基底应为黑 色,显示颜色为红、绿、黄三色。 显示黄色字符时不应有绿色镶边效应。 在额定电流时的法向发光强度:单色 5000cd/m2。 室外可变情报板平均功耗:不大于
28、 800W/m2。 可变情报板的对地漏电流应不超过 3.5mA。 9.4.1.3 嵌入式可变情报板屏体 图形嵌入 LED光带部分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由两红一绿的 LED管组成最小单元,建议光带宽度: 5点阵 7点阵,可显示红、绿、黄三种颜色,可变情报板基底应为黑色。 可变情报板除了显示直线形状之外,还可显示曲线、箭头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 可独立控制的最小发光模块长度应不大于 2倍光带 宽度。 屏面尺寸宜采用宽( 3800mm)、高( 5320mm) 。 9.4.1.4 复合式可变情报板屏体 点阵部分面积不宜小于 2.6m2,其余按 9.4.1.2的要求执行。 复合式可变情报板嵌入式图形部分按
29、9.4.1.3的要求执行 。 9.4.1.5 外观质量 应 按照 GB/T 23828的要求 执行。 9.4.2 材料 产品的外壳、机架等结构件在保证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宜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轻质材料。 可变情报板组合发光像素由发光二极管组成,单粒发光二极管在额定电流时的法向发光强度应: a) 红色发光波长 : 626nm 5nm, 发光强度 650mcd; b) 绿色发光波 长 : 525nm 5nm,发光强度 1300mcd; DB12/ 596.2 2015 10 c) 蓝发光波长 : 470nm 5nm,发光强度 2000mcd。 d) 水平半功率角:不小于 35。 e) 垂直半功率角
30、:不小于 15。 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不小于 100000h。 发光均匀性应按照 GB/T 23828 2009的要求执行。 显示单元应具有防腐、防锈、防水、防尘的功能,防护等级符合 GB 4208中 IP65要求 。 9.4.3 适用条件 相对湿度:不大于 98%,无结露。 环境温度: -25 +60 。 9.4.4 可靠性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像素的年失控率应不大于 1 。失控点应不大于万分之三,且为离散分布。 整体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不小于 10000h。 9.4.5 色度性能 应 按照 GB/T 23828-2009中 5.5的要求 执行。 9.4.6 电
31、气安全性能 应 按照 GB/T 23828-2009中 5.7的要求 执行。 9.4.7 机械力学性能 应 按照 GB/T 23828-2009中 5.8的要求 执行。 9.4.8 环境适应性能 应 按照 GB/T 23828-2009中 5.10的要求 执行。 10 道路 交通 气象 监测 设备 10.1 设置要求 10.1.1 应按区域布局设置道路交通气象监测设备,充分兼顾 气象 局相关 规划 ,与气象局现有设备统筹设计,避免 重复建设 。 10.1.2 在团雾等局地气象变化显著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能见度检测功能的气象 监测 设备。 10.1.3 应防止外界因素对 监测 设备本身造成损坏,如
32、在降雪量大的地区,应尽可能减小冬季养护除雪作业对传感器造成的损坏。 10.1.4 根据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设备,不应距建筑物、路侧的广告牌、高大树木过近 。 10.2 设备功能 要求 10.2.1 功能指标 a) 路面状态检测 DB12/ 596.2 2015 11 结冰点:精度 0.2。 路面温度: -30 +70 精度 0.3。 路面湿度:可检测干、潮、湿、霜、雪、冰、积水。 b) 摩擦系数 反映路面湿滑状态的参数值,精度: 0.01。 c) 覆盖物厚度 水层厚度、冰厚、雪厚,分辨率 0.01mm。 d) 大气温度检测 检测范围: -30 +50,精度: 0
33、.2。 e) 路面干湿度 : 路面干湿度检测范围: 0.8% 100%,精度: 3%。 f) 风速检测: 根据应用需要,可进行风速检测,检测范围: 4m/s 70m/s,精度: 0.3m/s。 g) 风向检测: 根据应用需要,可进行风向检测,检测范围: 0 358,精度: 3。 h) 能见度 检测范围: 10m 10000m,精度:检测范围不大于 1000m时, 2%;检测范围大于 1000m时,精度 10%。 能 在 雾、 霾、沙尘、 雨、雪等各种 自然 天气状况 下 进行能见度检测 。 i) 雨量检测 精度范围如下: 0 mm/h 10 mm/h 时, 1%; 10mm/h 20mm/h时
34、, 3; 20mm/h 230mm/h时, 5 。 10.2.2 本地存储要求 应符合 6.2.2的要求。 10.2.3 数据传输功能 应符合 6.2.3 的要求。 10.3 设备性能 要求 10.3.1 电气指标 控制设备工作环境: a) 温度: -25C +60C。 b) 相对湿度:不大于 95%,无结露。 c) 供电系统: 220V AC 或 12V DC。 d)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应不小于 40000h。 10.3.2 其他 DB12/ 596.2 2015 12 电磁兼容 性、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要求按 JT/T 714及 JT/T 715的要求执行。 11 车道控制设
35、备 11.1 设置要求 11.1.1 应按车道设置车道控制设备。 11.1.2 设置车道灯时,宜连续设置两处以上,间距宜为 400m 700m。 11.2 组成 车道控制设备由各车道控制屏、控制设备、机架、外壳、控制柜、安装连接件组成 。 11.3 设备功能 要求 11.3.1 交通诱导服务信息发布 能够发布道路关闭、绕行、交通状态信息、道路气象信息等交通诱导信息 。 11.3.2 高速公路主线车速控制 能够 根据公路气象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的改变做出自适应性的高速公路主线的行车速度限制 ,均衡主线交通 流 。 11.3.3 通行空间管理与控制 能够 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动态改变高速公路主线车道的通行方向,关闭或开通行车道,准许或禁止高速公路主线硬路肩行车 。 11.3.4 车道通行实时限制 能够 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动态,限制某类车辆在高速公路主线部分车道行驶 。 11.3.5 其他 功能 应符合 本部分 9.3 的要求 。 11.4 设备性能 要求 11.4.1 单个 车道控制屏宜 采用 1536 mm *1536 mm 尺寸 , 点阵式双基色可变情报板屏体; 像素 96*96;显示板每平方米亮度 9000cd,像素点间距 16mm。 11.4.2 其他性能应 按照 9.4 的要求 执行。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