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方法MT 210-90 本标准与MT209作1次.共试5个,以均不损坏为合格。13. 1. 3 试验HJ电象T采用机床冷却液泵,工作压力为40100kPao 2: MT 210-90 13.1.4 专用喷嘴结构见罔1, ! 0 气3AJ I 斗1:l到 图113. 2 试验方法将灯具宦于最高环境温度中,以测得最高表面温度的位置点燃,待灯具温升稳定后,HJJI径为1 mm的专用喷嘴和电泵,将温度为十10士5C的水喷射到透明件的表面最高温度处。试验后向元裂纹及损坏。13.3 需规定的细节高关标准应规定最高环境温度。14 外壳冲击试验1
2、4. 1 试验要求14. 1. 1 冲击试验应采用有导向的试验装置,见图2,2二7MT210-90 2 3 .j 图2l一调整高度用螺栓,2塑料导管,3一试品,4一钢座(质量二三20kg) , 5-1 kg重钢质锤体,6-t25 mm锤头;It 坠落高度14. 1. 2 锤头应符合如下要求:a 端部为直径25mm的半球形;b 被试品是透明牛时,锤头应用聚眈胶(尼龙)材料制成,且至多使用100次就须更换。这种材料在温度为+25土2C和相对湿度为(50士们%时其洛氏硬度须不小于R100。当被试样品为其他材料时,应选用悴火钢质锤头。14. 1. 3 玻璃等透明件须试验3个,每个试验1次。其他试品均试
3、验2个,每个试验2次。14. 1. 4 试品应在装配完整的状态下进行试验。对有保护网的透明件可以拆掉保护网。当整体冲击有困难时,允许将透明件装在类似试晶底座的部件上进行。14. 1. 5 冲击能量应符合表3的要求。258 MT 210-90 表3J -_ 类别机械危险-一一一-一一一一程度高低离fl, 样品种类 塑料外壳或外壳部件轻合金、铸铁外壳20 7 4 真他盘属外壳保护罩或保护网无保护的透明件10 4 2 有保护的透明件4 2 1 注.当呆用低冲击能量试验时.须在防爆合格证号之后加标志X1刊4.1. 6 塑料试品应进行高低温下的冲击试验。高温温度应高于工作上限温度十I川OC.但至少为5O
4、C;低温温度为2历5士3C.而对在铭牌t标明户内字样的户内用及煤矿井下用设备,温度古可I;为句5士2C.但不得高于工作下限温度。14. 2 试验方法14.2.1 试验前应检查锤头端部的表面,不得有任何损伤。试验时,将重锤从接冲击能量寻出的高度沿法线方向自由落至被试件的最薄弱处。试验后不得产生影响防爆性能的变形,相对运动部件之间不得产生摩擦。14. 2. 2 对塑料试品,应将两台分别置入高于规定高温10C.低于规定低温SC的温度调节箱中,使其温度达到稳定,然后取出,当样品温度分别达到规定的高温警低温值时,按14.2. 1条进行试验。14.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z. 试验部
5、位;b 冲击能量3C. 高温、低温冲击试验温度值(如需要的话)。15 跌落试验15. 1 试验要求15.1.1 携带式产品与传感器须进行跌落试验。对井下使用的应进行第15.2. 1条及15.2. 2条规定的试验,对地面使用的只须进行第15.2. J条规定的试验。15.1.2 灯具下落前透明件应朝下,其他试品跌落前的位置由检验单位确定。15. 2 试验方法15. 2. 1 按GB2423.8的规定进行。试验后应检查外观及性能。15.2.2 将装配完整的试品按规定的位置状态,从1m高度自由跌落至水泥平台上。试验4次,试验后不得产生影响防爆性能的变形或损坏,相对运动部件之间不得产生摩擦。15. 3
6、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 下落前的位置(如有需要的话hb. 严酷等级,C. 测试的性能指标与外观结构要求。T 几Q16 外壳防护性能试验16. 1 试验要求应符合GB4942.2第5章的规定。16.2 试验方法MT 210-90 试验方法及合格的评定应按GB4942.2第6章与第7章的规定进行。16.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a. 防护等级$b. 试品试验时的工作状态(如需要规定的话)。17 橡胶材料老化试验17. 1 试验要求17.1.1 密封圈、密封衬垫的材料须进行老化试验。17.1.2 制造厂提供的试品应符合如下规定2a. 试品的厚度不小于6mm,
7、宽度不小于15mm,长度不小于35mm。当试品达不到要求时,可用同样胶片重叠起来测定,但不准超过4层,并要上下两面平行sb. 试品表面光滑、平整,不应有缺胶、机械损伤及杂质等$C. 试品不少于3件。17.1.3 橡胶试品老化试验前的贮放时间不应超过2个月。17. 2 试验方法试品老化试验前按GB531的规定测定硬度,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老化处理s:供箱中加温十100土5C168 h 暴露于室内室温24 h 放入低温箱内10土2C48 h 暴露于室内室温24 h 试品经上述处理后,在室温下再按GB531的规定测定硬度,其硬度变化不得超过处理前的20%。17.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需试验的零
8、部件作出规定。18 引人装置夹紧试验18. 1 试验要求号|入装置中各种规定尺寸的密封圈(包括各种切割同心槽的密封圈)均须进行此项试验。试验各作1次。18.2 试验方法18. 2. 1 非铠装电缆和导线引入装置18.2.1.1 将密封圈套在清洁、干燥的抛光钢柱芯捧上,组装成引入装置。芯棒的直径须对应密封圈允许的电缆戎导线最小外径。18.2.1.2 将引入装置固定在拉力试验装置上,逐渐拧紧压盘的螺栓或压紧螺母,并施拉力于芯棒(护套)上.真拉力为芯棒(护套)直径(以毫米为单位)的20倍牛顿,测定该芯棒(护套)不发生位移时,施加于螺栓或压紧螺母的力矩值。芯棒(护套)上的拉力不变,用所测力矩值的1.1
9、倍力矩,继续拧紧螺栓或压紧螺俘,维持6h,m芯棒(护套)的移不大于6mm,则为合格。18.2.1.3 经夹紧试验后的号|入装霞,从拉力试验装置上取下,用所测力矩值的2.2倍力矩,继续拧紧螺260 MT 210 90 栓或压紧螺母,然后拆开检查,如引入装置的各零件均未损坏(密封固的变形除外),则为合格。18. 2. 2 铠装电缆和屏蔽导线引入装置18.2.2.1 将规定最小外径的铠装电缆或屏蔽导线穿入引入装置,并用压盘或压紧螺母将铠装层紧圆。然后将组装的引入装置固定在拉力试验装置上,逐渐拧紧压盘的螺栓或压紧螺母,并施拉力于电缆或导线的铠装层上,其拉力为铠装层外径以毫米为单位的80倍牛顿,维持2m
10、in,铠装层无位移则为合格。同时应测定出无位移时施于螺栓或压紧螺母的力矩值。18.2.2.2 经夹紧试验后的引入装置,从拉力试验装置上取下,用所测得力矩值的2倍继续拧紧螺栓或螺母,然后拆开检查,如引入装置的各零件均未损坏,贝为合格。18.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a. 密封圈内径尺寸及允许引入电缆的最小外径;b. 引入电缆导线的型式。19 引人萎置事封性能试验及机撼强度试验19. 1 试验要求隔爆型产品上的每一个引入装置和引入装置中各种规定尺寸的密封圈均进行本试验,试验只作1次。19.2 试验方法19. 2. 1 密封性能试验19.2.1.1 将密封圈套在清洁、干燥的抛光
11、钢柱芯棒上,组成引入装置。芯棒的直径须对应密封圈允许的电缆或导线最小外径。19.2.1.2 引入装置设置在液压试验装置上,将液压流体接触的电缆或导线终端的间隙处严格密封处理,使用着色水作为液压流体进行试验(如图3)。试验时应将液压回路中的空气排净。2 :i 图31一液压泵,2压力表;3 软管;4转接管;5一吸黑水纸;6 密封圄$7 芯棒(或金属护套电缆或导线);8夹持环;9支架19.2.1.3 逐渐升高液压,同时拧紧压盘的螺栓或压紧螺母,使液压达到1 MPa,并记录英力矩值。液压261 MT 210-90 在2rnin内恒定,且吸水纸上未显示任何水滴痕迹时,则为合格。19- 2. 2 机械强度
12、试验19.2.2.1 对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施加下列力矩值,取莫大者拧紧螺母Ea. 按19.2. J. 3条测得力矩值的2倍sb. 芯棒(护套)直径以毫米为单位的3倍牛顿米的力矩值。19.2.2.2 压盘式或其他用螺栓紧固的引入装置,对每个螺栓施以19.2. 1. 3条测得力矩值的2倍力矩,但不小fF列数值a. M6 12 N.m; b. M8 20 N.m; C. MIO 40 N -m; d MI2 60 N.m; e. MI4 100 N.m; f_ M 16 150 Nm。19.2.2.3 试验后.分解引入装置,目测检查各部件,如果没有任何损伤(密封圈除外).则为合格。19.3 需规定
13、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a 密封圈内径尺寸及允许引入电缆的最小外径,b. 引入装罩上紧固螺栓的直径(如需要的话)。20 连接件扭转试验20. 1 试验要求当绝缘套管与连接件接线过程中承受力矩作用时,应进行本项试验。20.2 试验方法在连接件1工施加表4所规定的力矩并拧紧。试验后,连接件和绝缘套管不得转动和损坏,则为合格。与绝缘套管配合的螺栓规格M4 M5 M6 M8 M10 Ml2 Ml6 M20 M24 20_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连接螺栓规格作出规定。21 电缆拔脱试验21. 1 试验要求表421. 1. 1 矿用-般型产品的电缆引入装置应进行该项试验。262 力短Nr
14、n 2 3 5 10 16 25 50 85 130 MT 210-90 21. 1. 2 每一种引入装置应对允许引入的最大和最小电缆进行试验。21.2 试验方法以19.6倍电缆护套直径(以毫米为单位)的牛顿力加于电缆,持续1min。如果密封不损坏、不脱落,电缆护套位移不超过2mm,则为合格。21.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允许引入电缆的最大和最小外径作出规定。22 表面绝缘电阻的测定22. 1 试验要求22. 1. 1 试品采用板状,并应平整、均匀、无裂纹和机械杂质等缺陷。22.1.2 测量电极的直径为50土0.1mm。22.1.3 如果尺寸允许,也可对塑料外壳本身测定表面电阻。22.2
15、 试验方法按GB1410中的有关试验方法进行。22.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塑料表面的绝缘电阻值作出规定。23 工作环境温度试验23. 1 试验要求23. 1. 1 若试品温度达稳定后,其最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5.C.应采用非散热试验样品的温度试验。若试品温度达稳定后,其最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高于5C.应采用散热试验样品的温度试验。23. 1. 2 当温度的突变对试品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则应采用温度渐变试验方法。当温度的突变对试品不产生有害影响时可采用温度突变的试验方法。23.1.3 在试品温度稳定后,试验持续时间应符合GB2423. 1第5.1条及GB2423.2第5.1条规定。
16、23. 1. 4 试验的温度至少应等于有关标准规定的工作环境温度。23.2 试验方法23. 2. 1 工作环境低温试验试品在:通电状态下,按GB2423. 1中有关的试验方法进行。当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至少持续2 h。在试验末尾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23.2.2 工作环境高温试验试品在通电状态下,按GB2423.2中有关的试验方法进行。当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至少持续2h。在试验末尾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23.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 采用散热样品还是非散热样品、突变还是渐变的试验方法sb. 试验温度等级gc 试验持续时间;d. 试验时的工作状态(如需
17、要的话he 测试的性能指标与外观要求。24 贮存环境温度试验24. 1 试验要求24. 1. 1 当温度的突变对试品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用温度渐变试验方法。当温度的突变对试品不产生263 MT 2O90 有害影响时,可采用温度突变的试验方法。24. ,. 2 在i式品温度稳定后,试验持续时间应符合GB2423. 1第5.1条及GB2423.2第5.1条规定,但至少为16h。24. ,. 3 试验的温度至少应等于有关标准规定的贮存、运输中最高、最低温度。24. ,. 4 试验后的恢复时间不得小于1h 0 24.2 试验方法24. 2. , 贮存环境低温试验试品f斗i不通电状态F,按GB2423.
18、 1中非散热试验样品的有关试验方法进行。在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试品所存部分的温度与规定的温度之差在3C以内),至少持续16h。然后在本标准4.1条所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只恢复时间要足以达到温度稳定,但不得小于1ho最后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24. 2. 2 贮仔环境高温试验试品在不通电状态下,按GB2423. 2巾非散热试验样品的有关试验方法进行。在试验样品温度达到稳定后(试品所有部分的温度与规定的温度之差在3C以内),至少持续16h。然后在本标准4.1条所规定的环tl:条件下恢复,其恢复时间要足以达到温度稳定,但不得小于1h。最后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24. 3 需规定的细节有
19、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z8. 试验温度等级;b. 采用突变还是渐变的试验方法gc 试验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如需要的话hd. 测试的性能指标与外观要求。25 振动试验25. , 试验要求25. ,., -般应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依次振动,对结构和性能完全对称的试品允许省去一个对称厅I坷的试验.即只进行二个方向的试验。25. ,. 2 如果受振动设备的限制,对允许改变正常放置位置的试品,可借助于改变位置的方法,实现三个(或-个)轴向振动的试验。25. ,. 3 对带减震器使用的试品通常应连同减震器一起进行试验.当带减震器使用的试验样品需要去除减震器进行试验时,有关标准必须规定特殊的安装和试验
20、要求。25. ,. 4 振动试验如需在工作状态下进行的话,应使试品处于一种能够很容易确认其正常工作的方式,有关标准应对此作Jli规定。25.2 试验方法将试品按(或模拟)正常工作时的位置紧固在振动台上(受试样品的重心应位于振动台面的中心区域),然后按有关标准规定的严酷等级,用GB2423. 10规定的试验方法在三个(或二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依次进行振动试验。试验后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结构。25.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8. T.作状态:b 试品的安装方式(如果需要的话hC. 振动方向;d. 试验严酷等级(频率范阁、加速度幅值戎位移幅值、持续时间); e 测试的性能指
21、标与外观结构要求。26 ! MT 210-90 26 冲击试验26. , 试验要求26.1.1 一般应在三个互相垂直轴线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三次(总共18次)。对结构和性能完全对称的试品,如果有关标准有规定,允许减少试验的方向数及相应的冲击次数。26. 1. 2 对带减震器使用的试品,通常应连同减震器一起进行试验。26.2 试验方法将试品按其正常的安装方法紧图在冲击试验台上.然后按有关标准规定的严酷等级用GB2423. 5 规定的试验方法在试样三个互相垂直轴线的每个方向冲击三次。试验后测试性能指标,并检查外观结构。26.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za. 工作状态sb. 试品的安
22、装方法3C. 试验严酷等级峰值加速度、脉冲持续时|町、波形hd. 测试的性能指标与外观结构要求。27 运输试验27. , 试验要求受试样品必须是按有关规定完整包装状态下的产品。27.2 试验方法27. 2. 1 在以下两种方法中选取sa. 将包装后的设备,置于模拟汽车运输试验台上,试验持续2h;b. 将包装后的设备置于汽车中部并加以固定,汽车的负载应不超过汽车额定载重量的1/趴在三级公路的路面上行驶100km.行车速度为2040km/h。27.2.2 试验后检查2a. 包装箱不应有较大的变形和损伤;b 设备(包括附件)外观结构及性能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27.3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应对下列项目
23、作出规定za. 试验方法(27.2.1条中任取一种hb. 测试的性能指标与外观结构要求。28 温热试验28. 1 试验要求28. 1. 1 试验有交变湿热试验和恒定湿热试验二种,采用何种试验方法应由有关标准明确规定。28. 1. 2 交变湿热试验可以较好地模拟矿井井下潮湿环境,为此用于煤矿井下的产品11.采用高温40C的交变湿热试验方法。28. 1.3 产品进行湿热试验前应进行预处理,并使试品温度稳定在湿热试验的起始温度。注预处理包括擦去隔爆结合面的油脂等工作。28.2 试验方法28.2.1 井下产品的交变湿热试验按GB2423. 4规定进行。先使试品温度稳定在25士3C.然后进行高温40(的
24、交变部热循环试验。试265 MT21090 验到最后个周期的低温高湿阶段的最后2h进行绝缘电阻的测量及耐压试验.然后检查性能指标及外观。28.2.2 地面产品最大工作湿度试验采用恒定湿热试验方法,按GB2423.3进行。在规定的试验温度下预热,使样品达稳定温度后,再加湿至规定的试验湿度。试验结束时立即进行绝缘电阻的测量及耐压试验,然后检查性能指标及外观。28. 2. 3 贮存运输条件湿热试验根据有关标准的规定,试验按GB2423.3或GB2423. 4的规定进行,使样品温度稳定在开始加湿时所需的温度,然后按规定加湿进行试验。试验后应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不小于1h,但不超过2h。恢复后立即进行绝
25、缘电阻的测量及耐压试验,然后检查性能指标及外观。28. 3 需规定的细节有关标准院对下列项目作出规定:a. T作状态gb. 试验方法gC. 试验的严酷等级;d. 恢复时间,e. 绝缘电阻、绝缘强度要求gf. 需检查的性能指标及外观要求(包括隔爆面)。29 抗干扰试验按GB998第12章的规定进行。30 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应符合GB5080. 15080. 7的规定,以及有关国家行业产品技术标准的规定。31 强度试验及隔爆性能试验按GB3836.2第18章、19章及20章的规定进行。32 本质安全火花试验按GB3836.4第8章的有关规定进行。266 Al 允许采用的方法MT 210-90 附
26、录A耐压试验表面闪络和漏泄电流增大的检测方法(补充件)在耐压试验过程中,可以用电流继电器法检测表面闪络和漏泄电流增大等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采用示波器法进行更精密的检测。A2 电流继电器法的整定电流用电流继电器法检测时,电流继电器应接在试验变压器的输入端(即低电压侧),其动作值建议按式(Aj)整定gIZ=K,(XKT+/O) .(A1) 式中zIz 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值,A;U 试验电压,V;R一允许的最小绝缘电阻值,Q;KT 试验变压器的变比;10 变压器输出电压为UB才的激磁电流,ApKp 动作系数,一般取1.2-1.5,对有多个并联回路或电容电流较大的产品及成套设备进行耐压试验时,应对上述公式
27、进行必要修正。A3 电流继电器的使用电流继电器应选用精度较高,用于继电保护系统的电流继电器,其整定值应经过专门校正(不是以继电器上的刻度为准),使用至规定的寿命次数后应立即更换。A4 补充判自11方法按照上述方法对试品进行试验时,如有疑问,应在试后对被试部件进行外观检查,如肉眼未发现可见的绝缘缺陷g如烧灼痕迹、焦黑点、气泡、变形等,则认为合格。如果绝缘表面无法观察,则可重复进行一次试验,电流继电器或示波器图像未发生异常,则可以认为合格。附加说明z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提出。本标准由煤炭科学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世庄、彭霞、徐瑛。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负责解释。267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