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滨观测规范G/T 14914-94 The speclflcation for offshore observations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滨水文气象观测的项目、技术要求、方法以及资料处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沿海、岛屿、平台上的海悴观测站(简称测站)进行海滨水文气象观测。2 引用标准GB 4696 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GB 12460 海洋数据应用记录格式GB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ZB A24 002 中国海洋观测台站代码第一篇总贝。3 基本要求3.1 海滨观测所获得的资料应能反映出观测海区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3.2 海滨观测包
2、括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资料处理。3.3 测站的观测项目及其测量的准确度、观测点(场)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4 观测项目、时次、程序4. 1 观测项目4.1.1 水文项目:潮沙、海浪、表层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盐度、海发光、海冰等。4.1.2 气象项目E风、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海面有效能见度、降水量、雾等。4.2 观测时次4.2.1 海滨观测一律使用北京时。4.2.2 潮沙、海浪、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海冰以北京时24时(不含24时)为日界g海发光以日出为日界,气象项目以北京时20时含20时)为日界。4.2.3 潮沙应于每日整点测量潮高,还应测量每日的高潮和低潮的潮高及其对应时刻。4.2.4 海浪
3、应于每日02.05.饨.11.14.17,20,23时进行观测。夜间不具备观测l海浪的测站应于每日08,11,14,17时进行观测,在冬季17时因天色暗淡不便于观测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定提前观测的时间,并在观测记录簿备注栏内注明。4.2.5 表层海水温度应于每日饨,14,20时进行观测。4.2.6 表层海水盐度应于每日14时进行观测。4.2.7 海发光应于每日天黑后进行观测。42.8 海冰应于每日08.14时进行观测,其中海冰厚度、温度观测和冰情图绘制仪于每月的5,10.15,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1-11批准1994-10-01实施GB/T 14914-94 20,25日及月末日的08时
4、进行一次。4.2.9 海面有效能见度、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应于每日08,14,20时进行观测s降水量应于每日饨,20时进行观测。4.2.10 风和雾每日应连续观测。4.3 严重冰期的海冰观测4.3.1 在每年严重冰期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海冰测点,进行不连续的一至兰次(每次一至两天)海冰厚度、温度、盐度、密度、强度、冰脊等要素的观测,同时还应进行其他海冰要素的常规观测。4.3.2 在观测中,应同时进行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及有关气象要素观测。4.4 观测程序和补测规定4.4.1 观测程序由各测站自行安排,但所有定时观测项目(除海冰外)应在正点前后30min内观测完毕。海冰观测可于正点后一小时内结束。
5、气象项目观测应尽量安排在正点前15min内进行s气压观调j应靠近正点。潮沙校测应在整点进行。4.4.2 观测时,仪器设备因故不能使用,应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观测,观测数据可作为正式记录,并在备注栏说明方法和原因。4.4.3 如果在规定的观测时间内某项目或某要素因故未能观测,可在该时次正点后一小时(海冰两小时)内补测.在当日规定补测的时间内,不能进行海冰厚度、温度观测和冰情图测绘,可在次日该时刻补测;所有补视tl内容仍作为正式记录,并在观测记录簿备注栏注明补测原因和时间。在补现l时间内不能进行补测的项目或要素作缺沮.tl处理。5 灾害过程的观测5. 1 当风速或波高达到确定值(其值应根据各海区具体情
6、况而规定)时,海浪观测应加密到每小时次。5.2 当地震海啸或风暴潮影响到当地,用仪器设备无法进行正常潮沙测量时,观测人员必须监视潮位变化,以获取完整的潮沙资料。5.3 观测人员应对测站附近的各种海洋灾害过程、状况以及异常现象进行记录。6 一般规定6.1 观测l人员应于每日07,19时校对观测用钟表,该钟表24h内误差不得大于1mino 6.2 观测前观测人员应巡视检查观测点(场)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6. 3 海滨观测所使用的观测仪器设备,必须是经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批准生产的合格产品;由国外引进的仪器设备必须经国家有关机构鉴定确认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在检定的有效期内,超检仪器设
7、备不得使用。对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发生故障应及时排除或更换,并应在观测记录簿备注栏注明。6.4 各项观测数据应立即记入观测记录簿见附录A(补宠件)J或填写在自记纸上,并用硬度适中的黑色铅笔书写,书写的字迹应工整清楚,不得涂擦。若记录有误时,自己发现的用黑色铅笔改正,校对出来的用蓝黑或纯黑墨水笔改正,改正时将原记录数据划-横线,并在其有一t方写主正确数据。作缺测处理的项曰或要素应在有关栏内记一符号,对可疑的记录数据应力加日捂号() 6.5 测站应记载海滨观视视测tl工作有关材料井整理归档妥善保管0第二篇潮沙观测7 术语7.1 潮沙GB/T 14914-94 由天体的引潮力作用而产生的海
8、面周期性涨落现象回7.2 潮高基准面潮高起算的零面。7.3 潮高海面至潮高基准面的垂直距离。7.4 潮时某潮高出现的时刻。7.5 高潮潮沙涨落一周期内的最高潮位。7.6 低潮潮沙涨落一周期内的最低潮位。7.7停潮低潮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海面处在不涨不落的平衡状态。7.8平潮高潮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海面处在不涨不落的平衡状态。8 技术要求8.1 观测要素整点潮高,高、低潮潮高,高、低潮潮时。8.2 潮高测量的单位和准确度潮商测量的单位为厘米(cm)。准确度规定为三级z一级为土1cm;二级为士5Cffi;三级为士10cmo 8.3 观测点的选择观测点应选择在最低潮时的水深1m以上p与外海畅通,水流平稳
9、,不易淤积,波浪影响较小的海域;应避开冲刷严重、易掷塌的海岸;尽可能利用防披堤、码头、钱桥等海上建筑物。8.4 水准点的设置与水准测量8.4.1 水准点的设置测站应在适当位置设置一个基本水准点和一至两个校核水准点。基本水准点是测站永久性的高程控制点。校核水准点是用于引测和检查水尺零点、读数指针高程的水准点。基本水准点和校核水准点分别按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的埋设方法埋设,并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使之不易受到破坏。水准标石埋设的技术设计、选点、埋设方法和要求按GB1289日的规定执行,并详细记载和归档。8.4.2 水准点的水准测量8. 基本水准点应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要求与国家水准高程系统连测
10、pb. 校核水准点应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要求与基本水准点连测sc. 基本水准点与校核水准点启用后每年复调l一次;两年后若没有发现高程变动,基本水准点每隔四年复测一次,校核水准点每隔二年复测一次sd. 水准点的测量按GB12898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将各次测量及复测情况详细记载和归档囚8.5 潮高基准面的确定8.5.1 测站潮高基准面是由推算方法确定的当地可能最低低潮面。凡未确定当地可能最低低潮面的测站,可用开始观测时的第4根水尺零点处的水平面或设定的某一水平面临时作为潮高基准面P在观测一年后应使用所测资料,通过推算,确定当地可能最低低潮面作为测站潮高基准面,简称测站基面。8.5.2 测站基面一经确
11、定不能轻易变动。测站基面的高程应记载和归档。8.5.3 测站基面确定后,测站的潮高资料必须订正到测站基面上回GB/T 14914-94 8.6 验潮井的设置验潮井是为观测潮沙而专门设置的建筑物。它的建筑必须符合井内与井外潮位差小子1cm,并具有良好的消波性能。验潮井的设置见附录B(补充件)。验潮井的设置应详细记载和归挡。8.7 井内、井外水尺8.7.1 要求与安装a. 井外水尺要求最小刻度为lcm,尺长的累积误差不大于0.5cm , b. 井内水尺要求最小刻度为1mm,尺长的累积误差不大于5mm, 水尺的安装与维护见附录C(补充件)。8.7.2 水准测量a. 新安装或更换的井外水尺,在启用前应
12、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与校核水准点进行连测,确定水尺零点的高程;以后每半年复测一次$b. 井外水尺在受到台风袭击、被船只碰撞或更换、调整水尺板后,或认为水尺有可能松动,都必须复测水尺零点高程;c 井内水尺读数指针安装完毕,应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要求与校核水准点连测,确定读数指针高程,以后每半年复测一次。8.7.3 对比观测井内、外水尺每月应进行一次对比观测。观测时应分别在高、中、低潮各对比观测一次,每次至少读取三对数值。8.7.4 检查、调整或更换a. 新安装的井内水尺,每旬应检查一次尺长变动情况,若一个月后没发生变动,可改为每季度检查一次sb. 井外水尺零点变动、井内水尺伸缩或读数指针高程变
13、动等于或大于1.0 cm时,应及时更换或调整,井外水尺零点和井内水尺读数指针高程变动检查办法见附录D(补充件)。8.7.5 记载井内、外水尺和读数指针的安装、测量、检查、比测、调整、更换、变动等项情况都必须详细记载和归档。9 观测方法潮沙可采用浮子式、压力式、声学式等验潮仪或水尺进行观测.采用浮子式验潮仪观测的需建造验潮井,采用其他验潮仪观测的一般不用验潮井。观测的潮时记录到分,按四位记时法记录,如八时十五分,记为081509. 1 验潮仪观测9.1.1 潮高潮时记录值的校测观测中,一般应使用井内、外水尺和观测用钟表进行校测。9.1. 1. 1 采用模拟曲线记录a. 根据测量准确度级别,校测的
14、时次分别为z一级每相隔12h校测一次;二级每相隔24h校测一次;兰级每相隔48h校测-次;每次校测应在整点进行乡b. 校测时,应使用铅笔在自记笔尖处(若受海浪影响则在笔尖变动的中间位置)作约1cm t主且与时间线相垂直的划线,并在其右侧注记潮高的水尺测量值,在左侧注记潮时。9.1. 1. 2 采用数据记录a. 每半月至少校测一次,校测工作应在整点进行Fb. 观测时,若发现误差大于准确度要求,应及时查找原因、调整仪器,并将情况详细记载。9. 1.2 记录载体的更换GB!T 14914-94 9.1.2.1 校测后立即更换模拟曲线记录纸。更换前应填写记录纸上有关栏目,更换后,应再校测潮高与潮时,并
15、将校测结果注记于记录纸上,继续观察5min,检查仪器记录能否正常运行。当换纸时正遇高、低潮,可适当延迟换纸时间,若平(停)潮时间较长,可不必等待。9.1.2.2 按时更换数据记录纸或其他记录载体,并在载体上注明编号和起止时间。9.2 水尺观测9.2.1 水尺观测于每日整点进行,且应在高、低潮时刻的前后半小时若平潮或停潮时间较长,应在高、低潮前后1h)内每隔10min观测一次。9.2.2 观测时应减少视差;若有波浪影响,应连续读取三次被峰与波谷的中间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的观测值。9.2.3 水尺零点是指用水尺观测海面高度的起算点。当海面降至水尺零点以下时,读取水尺零点至海面的距离,记录此数值前
16、应加负号一。10 观测l记录的整理10.1 模拟曲线记录的整理10.1.1 记录的检查a. 检查记录纸有关栏目是否漏填或写错;b. 检查曲线开始时刻的潮时、潮高与前一张记录纸曲线是否衔接。10.1.2 曲线的修正a. 若曲线有中断且中断间隔不超过3h.应按曲线的发展趋势并参考前一天的曲线,用铅笔将中断部分描绘补齐,若曲线中断不在高、低潮时,描绘的曲线可作正式记录,若中断出现在高、低潮时,所描绘的曲线作为可疑记录s若中断间隔超过3h.应作缺测处理。在记录纸背面注明中断原因。b. 因消波性能差,曲线呈带状(包括高、低潮期间).可用铅笔在曲线带中间位置描绘一光滑的曲线作为正式记录。10. 1. 3
17、潮时潮高的订正10.1. 3. 1 订正要求a 准确度为一级时,在相邻两次校测的12h中,潮时误差等于或大子1min,应作潮时订正,潮高误差等于或大于1cm的记录,应作潮高订正,b. 准确度为二级时,在相邻两次校测的24h中,潮时误差等于或大于5min,应作潮时订正;潮时误差等于或大于3min,且相邻两个整点最大潮位差大于100cm时,应作潮时订正p潮高误差等于或大于2cm,应作潮高订正;c. 准确度为兰级时,在相邻两次校测的48h中,潮时误差等于或大于10min,应作潮时订正,潮时误差等于或大于6mm,且相邻两个整点最大潮位差大于100cm时,应作潮时汀正;潮高误差等于或大于5cm,应作潮高
18、汀正。10.1. 3. 2 订正顺序应先作潮时订正,后作潮高订正。10.1.3.3 订正方法一般采用逐时内插法订正,订正值用下式计算gD;=K;+D组. .( 1 ) Ki=t气Dm D)t; . ( 2 ) 式中,D,一-,时刻潮时或潮高的订正值,mln或cm;K , 相邻两次校测中.时刻潮时或潮高误差分配值,mln或cmjG/T 14914-94 D一一前一次校测的误差值,mln或cm,Dm一一与D相邻后一次校测误差值,mln或cm;D,或D带有正、负号,当自记钟比标准时快时,潮时误差取负,反之取正;当潮高实测值小于自记值时,潮高误差取负,反之取JE,z一一相邻两次校测|同隔的整时数(如1
19、2h.24 h等).h,ti-,时刻距校捆tl时刻的整时数(其中z二0.1.什3).当t12.且于08.20时校测,如09时和21时即i9和i=21,则岛=1,t21=1。10.1.4 高、低潮的挑选及其订正10. 1. 4.1 高、低潮挑选方法从修正后的记录曲线上挑选高、低潮并作标记a. 高潮的标记符号为,低潮的标记符号为t ;在标记的右侧记潮高值、左侧记潮时值pb. 若曲线比较规则,可在最高和最低点分别作出高潮和低潮的标记gC. 若平潮或停潮的时间较长旦曲线平滑,可在平潮或停潮曲线中间位置上作出高潮或低潮的标i己;d. 在平潮或停潮期间内,若记录曲线有上升(下降)出现时,则在最高(低)点上
20、作出高、低潮的标记,e. 若高、低潮出现在换记录纸期间内,则将两张记录纸沿时间序列衔接起来,在其最高或最低点上分别作出高潮或低潮的标ic,f. 在混合潮地区或有副振动时,曲线会出现多于一般规律的波动现象,当波动的幅度超过10cm , 且时间超过2h者,应作为一个高潮或低潮来挑选。10.1.4.2 不规则高、低潮的挑选实例za. 突升(降)型,选最高(低)潮峰(谷)读取潮时和潮高.(见图1), b 偏峰(谷)型,选最高(低)峰(谷)读取潮时与潮高.(见图2), 平行峰(谷)型,两峰(谷的宽度一样,可根据情况选其中一个峰(谷)确定高、低潮的潮时与潮高t见图以a)J,两峰(谷)宽度不一样,选宽度较大
21、的峰(谷)读取潮时与潮高见图以h)J,d. 多峰(谷)型,若有多个峰(谷).高、低潮时与潮高可挑选在与最高(低)峰(谷)高度差不大于1 cm,且比最高(低)潮峰(谷)更靠近中间位置的峰(谷)处(见图4和图5)。10.1.4.3 高、低潮的订正a. 根据高、低潮两边相邻两个整点的潮时、潮高订正值,用内插法订正,b. 若离、低潮恰在相邻两个整点中间,且两个整点订正值相差1min或1cm时,则用后一个整点的订正值进行订正, 若高、低潮出现在换纸时刻,其订正值应取出现高低)潮的那一张记录纸上的订正值。10. 1. 5 由于井内水尺或读数指针的变动引起的潮高误差订正10.1.5.1 订正要求a. 若发现
22、井内与井外潮高读数差等于或大于lcm,且确认是因井内水尺或读数指针变动造成的,则应订正;b. 若井内水尺长度累积误差等于或大于lcm,则应订lb 用水准测量确认读数指针变动等于或大于lcm,则应订正。10.1.5.2 订正方法a. 当能确定井内水尺或读数指针的变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订正pb. 当无法确认井内水尺或读数指针的变动原因和日期时,可从上次检查至此次检查的时间内按日内插订正g10.2 数据记录的整理10.2. 1 数据记录误差大于准确度要求应进行订正。G/T 14914-94 10.2.2 当能确定产生误差的原因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订正因当无法确认误差的原因和日期时,吁从上次校测
23、至此次校测的时间内按目内插汀正。10.3 水尺观Ji!记录的整理图1尖刀(降)型图2扁峰(谷)型a.平乎I峰b.平行谷图3平行峰(谷)型GB/T 14914-94 图4多峰(谷)型图5多峰(谷型根据水尺观测记录,利用订正后的潮高值在计算纸上绘出每日潮高随时间变化的模拟曲线,再从曲线上挑选高、低潮的潮离和潮时。11 术语11. 1 海浪第三篇海浪观现海面出现的风浪和涌浪统称海浪。由风力直接作用节产生的波浪称风浪$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波浪,或由于当地的风力急剧减小、风向改变或风平息后遗留的波浪均称涌浪。11.2 波高相邻的波峰与i皮谷|町的铅直距离。11.3 周期相邻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经过某固定点的时
24、间间隔称一个波的周期。11.4 海出在风力作用下的海面特征。11. 5 波型海浪的外貌特征。GB/T 14914-94 11.6波向波浪传来的方向。12 技术要求12.1 观测要素波高、周期、海况、波型、波向。12.2 测量的单位和准确度12.2.1 波高测量单位为米(m),取一位小数,准确度规定为两级,一级为士10%,二级为土15%。12.2.2 周期测量单位为秒(s),准确度为士0.5s 0 12.2.3 波向测量单位为度(,准确度为士50。12.3 自记仪器的采样时间间隔和时间长度自记测波仪器的采样时间|司隔应小于或等于0.5s,连续记录的波数不少于100个波,记录的时间长度视平均周期的
25、大小而定,一般取1720min. 12.4 测波点与观测场地的选择12.4. 1 观测点海面应开阔,无岛屿、暗礁、沙洲和水产养殖、捕捞区等障碍物影响,并尽量避开陡岸。12.4.2 抛设浮标(或传感器)处的水深应不小于该海区常见波波长的一半,海底平坦,尽量避开急流区。12.4.3 观测场地应濒临观测点,光学测波场地拔海高度以2030m为宜。12.5 仪器的布放和安装仪器的布放和安装应按各仪器的要求进行。传感器或测披浮标布放后必须立即测定布放点的水深、布放时的潮高、布放点相对于岸上观测场地(或接收点的方位、水平距离。用公式计算出布放点海底到潮高基准面的高度zDo = D - h . ( 3 ) 式
26、中,Do 布放点海底到潮高基准面的高度,m;D 布放点布放时水深,m,h 布放时潮高,m.所测各项参数应详细记载和归档。13 观测方法13. 1 海况的观测以目力观测拍岸浪带以外范围能见海面的征象,根据海面上波峰的形状、破碎程度和浪花出现的多少按表I进行判定。表1海况等级表海况(级)海面征象。|海面光滑如镜l |波纹2 |风浪很小,波峰开始破裂,但浪花不是白色的3 I风浪不大,但很触目.波峰破裂,其中有些地方形成自鱼槐花白浪GB/T 14914-94 续表1海况(级)海面征象4 风浪具有明显的形状,到处形成白浪5 出现高大波峰,浪花占了披峰上很大的面积。风开始即l去放峰上的浪花6 波峰上被风削
27、去的浪花开始沿海浪斜面伸长成带状7 风削去的浪花带布满了海浪斜面,并有些地方到达波谷8 稠密的浪花带布满了海浪斜面,海面因而变成白色,只在波谷某些地方没有浪花9 整个海面布满了稠密的浪花层,空气中充满了水滴与E摊,能见度显著降低13. 2 波型的观测以目力观测拍岸浪带以外大范围能见海面海浪的外貌,按表2判定所属波型,并记录其符号。海面无浪,波型栏空白。表2波型分类表披型符号海浪外貌特征风浪F 受风力的直接作用,波峰较尖,波峰线较短.肯风面比向风面陡,波峰上常有浪花和飞沫涌浪U 受惯性力作用传播,外形圆滑,波峰线较长,波却明显,坡陡较小FU 风浪和涌浪同时存在,风浪波高与涌浪波高相差不大?昆合浪
28、F/U 风浪和涌浪同时存在,风浪波高明显大于涌搜波高U/F 风浪和涌浪同时存在,风浪波高明显小于涌浪披高13. 3 波向的观测13. 3. 1 用仪器分别测取风浪的波向和涌浪的波向。13.3.2 如海面仅出现风(涌)浪时,则漏(风)浪波向记C。13. 3. 3 如海面同时出现两个以上风(涌)浪波系时,则只测定其主要波系的波向。13. 3. 4 若海面元海浪或有海浪而测不出波商、周期时,波向栏记C,若能测出波高、周期而由.不出波向时,波向栏记。13.4 波高、周期的观测波高与周期的观调l包括最大波高及其对应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及其周期、有效波高及其周期、平均波高及其平均周期等特征值。13. 4
29、. 1 波高、周期特征值及其代号a 最大波高(lL.)是海浪连续记录中波高的最大值P其对应周期为最大披周期(Tm.), b. 十分之一大波波离(H,jO)是海浪连续记录中波商总个数的f分之一个大波的波高平均值;其对应周期的平均值为十分之一大波周期(T山。); C. 有效被高(Hs)是海浪连续记录中波高总个数的兰分之一个大波的被高平均值;其对应周期的平均值为有效波周期(Ts); d. 平均被高CH)是海浪连续记录中所有波高的平均值;其对应周期的平均值为平均周期(T)。13.4.2 臼记波浪仪测波法13.4.2. 依观测点水深和海况确定仪器记录量程,按12.3条要求,选定采样时间间隔,在采样的时间
30、GB!T 14914-94 长度(17-20min)内测取不少于100个波的波高和周期,取其中100个连续波求得各特征值或记录波面模拟曲线。13. 4. 2. 2 当采用波面模拟曲线记录时,应注记测量日期、时次、走纸速度与最程。13.4.2.3 当波高达到测站规定的须进行磁记录的高度时,应将海浪原始采样数据转贮于磁介质载体(磁带、软盘)并贴加标签。13.4.3 岸用光学测波仪测波法13.4. 3. 1 观察随波跳动的浮标标杆顶端,测量10个连续波通过浮标处所需的时间,重复测量3次(相邻两次测量时间间隔应小于1min,用3次测得的时间总和除以30,作为平均周期。13. 4. 3. 2 在平均周期
31、100倍的时间内,测取15-20个大波通过浮标时,浮标标杆顶端从波峰降至波谷通过波高标尺的格数取一位小数)。然后再观测一系列连续波(一般可取15-20个)通过浮标时,浮标标杆顶端跳动的平均位置在波高标尺上的读数司,取一位小数,为减少误差应尽量在小波时读取3值。13.4.4 目测法13. 4. 4. 1 在海面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固定点,目测10个连续波通过某一固定点所需时间,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平均周期。13. 4. 4. 2 在平均周期100倍的时间内,密切注视海面一固定点,估测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和最大波波高。14 观;.IJ记录的整理14.1 自记记录的整理在整理海浪自记记录时,通常采用
32、上跨零线法确定波高和周期614.1.1 自记记录预处理的原则a 确定记录的零线,当零线有明显漂移,应分段进行,b. 对明显错误数据记录(奇异点)应进行剔除,然后进行合理处理; 确定波面记录的各上跨零点;d. 在波面记录中选定连续或准连续的100个波。14.1.2 采样数据记录的整理将预处理后选定的100个波(总波数即为100)逐个计算出每个波波高及对应周期后,按波高从大到小排列,计算出最大波波高、最大波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十分之一大波周期、有效波波高、有效波周期、平均波高、平均周期。14. 1. 3 模拟曲线记录的整理14. 3. 1 周期的订正模拟曲线记录纸的走纸速度若与规定的走纸速度不
33、一致,则读取的周期应除以记录走纸速度的校正值。14.3.2 用逐个量度法计算波高和周期将预处理后选定100个波的模拟曲线逐个量出波高、周期后,按14.1.2条要求计算出各种披商、周期特征值。14. 1. 3. 3 用极大值法计算波高和周期a. 在经预处理后选定的100个波模拟曲线记录中,计算出第一个上跨零点至最后一个主跨零点间的时间间隔t及上跨零点的次数N,b. 找出波面记录中的最高峰、最低谷、次高峰、次低谷,并从零线最度其高度(均取正值hC. 用公式计算有效波波高2, GB/T 14914-94 Hs=专K(HA+ H川K2(H.+HD) . . ( 4 ) K1 = 20-12(1 + 0
34、.2890 - 0.2470-)-1 . ( 5 ) K2 = 21/2矿山(1- O. 2110-1一0.1030-)-. .( 6 ) 0= LnN H . . .( 7) 式中,Hs一一有效波波高.m,HA-一波面最高点到零线的高度,m,Hc一一波面最低点到零线的高度,m;H.一一波面次高点到零钱的高度,m,HD一一波面次低点到零线的高度.m,K1、K2一一波高订正系数;。一一上跨零点次数的自然对数gN一一上跨零点的次数。d. 在波面模拟曲线记录中,找出最大波高后直接量取最大波波高值ge. 计算平均周期:T = t/(N - 1) 式中,T平均周期,的t一一该次观测记录第一个上跨零点至最
35、后一个上跨零点间的时间间隔.5,N一一上跨零点的次数。14.2 光学测波观测记录的整理. ( 8 ) 14.2.1 从观测记录的15-20个大波的格数值中,挑选10个大的,计算其平均值A,并挑选出最大的格数值M.分别计算十分之一大波波离、最大波波高.公式如下:H /lO = ABKH . ( 9 ) Hmlll =MBKH .( 10 ) K = H - (1 - do)B-1 .( 11 ) H =a一(h+ c) 式中IH1/10一一十分之一大波波高,m;H阳一最大波波离,m;A一-10个大波跳动格数平均值gM一一最大波跳动格数值,B一一分划板波高标尺单位刻度值gH一一测波仪的设计高度.m
36、,H一一观测时,测波仪光学轴至浮标标杆顶端的距离.m,3 浮标标杆顶端跳动的平均位置在波高标尺上的读数pdo-测波仪设计波高标尺的中心J度值;a一一测波仪光学轴至潮高基准面的距离.m,c-一浮标标杆顶端到水面的距离,m;. ( 12 ) K一一波高订正系数,也可从测波仪的波高修正表查得,查表时,表中的(d,十d,)/2由2代GB/T 14914-94 替,h一一测波时的潮高,m;用潮离实测值或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潮沙表中的预报值,也可用靠近观测时刻的整点或两整点中间时刻的潮高。在计算中,K值取三位小数,H值取一位小数,BKH值取两位小数。14.2.2 海面无浪或虽有海浪但测不出波高、周期时,十分
37、之一大波波高、最大波波高及周期栏,均记0.0。14.3 波级的确定14.3.1 用有效波波高或十分之一大波波高,按表3判定所属披级。表3波级查算表波级波高,m名称。无浪H, +1 海冰厚度cm 土1海冰温度 土0.2海冰盐度:-:0.05 海冰密度g/cm3 0.01 梅冰单轴抗压强度MPa 士0.0126.3 观测场地的选择要求濒临海岸,视野开阔,观测视角大子1200,拔海高度在10m以上,并能观测到当地重要海区(港湾、航道、锚地或海上建筑物等所在海域的海冰状况。26.4 测冰基线的确定观测场地确定后应确定测冰基线,基线应选定在沿岸冰有代表性的Hr向上,并尽可能与海古t!fJ我直。基线方向自
38、观测场地指向外海,并测量其方位和设立基线阿定你志G26.5 能见水平线最大远程的确定式中,D一一能见水平线最大远程,km;H一一观测场地拔海高度,m,D = 3. 85 H + 1. 5 ( 15 ) 26.6 海冰厚度、温度、盐度、密度、单轴抗压强度观测点的选择GB/T 14914-94 要求观测点冰面平整、无杂质租积雪,冰质较坚硬,含沙质较少,冰厚在10cm以t。27 观测方法测站应根据历年观测到的初(终)冰日,提前(推后)半个月经常注意观察海面,一旦出现或终止海冰,即在观测记录簿备注栏注明出现或终止的时间,该站即可开始或终止对海冰进行观测。27.1 冰量观测冰量是指海冰覆盖面积占整个能见
39、海面的成数。测站应分别进行总冰量、浮冰量和固定冰量的观测。在进行冰量观测时,将军E个能见海面分为十等份,分别估计全部海冰、浮冰和固定冰的覆盖面积所占的成数。无冰时冰量记录栏空白。海冰分布面积占整个能见海域面权不足半成时,冰量记0;占半成以上,不足一成半时记1;余类推,整个能见海面布满海冰而无缝隙时,冰量lG勺。,有缝隙时记10-。海面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km时,不进行冰量观测,你缺测处理。27.2 冰型观测冰型是根据海冰的生成原因和兔展过程而划分的海冰类别。观测时环视整个能见海面,根据表6、表7分别判断浮冰和固定冰所属冰型,用符号记录。27.2.1 当海面上同时存在多种冰型时,按量多少依次记录s
40、量相同时,浮冰冰型按厚度大小顺序记录,每次观调i最多记五种p固定冰冰型按表7所列的顺序记录。27.2.2 、海冰距离观测场地很远,无法判定冰型时,作缺测处理。表6浮冰冰型表浮冰冰型符号特征1海冰初怕阶段的总称。由海川、任接冻结或雪降至低温海面未被融化而生成的,多初生冰N 呈针状、薄片状、油脂状或海绵状.初生冰比较松散,只有当官聚集漂浮在海面附(New ice) 在礁石及其他物体上时才具有一定的形状.有初生冰存在时,海而反光微弱,无光泽,遇风不起波纹冰皮R 由初生冰陈结或在平静海面上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壳层,表面平滑、湿润而有光泽,(lce rind) 厚度5cm左右,能随风起伏,易被风浪折碎尼罗冰
41、Ni 厚度小于10cm的有弹性的薄冰壳层,表面无光泽,在波浪和外力作用下易于弯(Nilas) 曲和破碎,并能产生指状重叠现反莲叶冰F 直径30-300cm.厚度10cm以内的圆型冰块,由于彼此互相碰撞而具有隆起的(Pancake ice) 边缘,它可由初生冰冻结而成,也可由冰皮或尼罗冰破碎而成灰冰G 厚度为lO15cm的冰盖层,由尼罗冰发展而成,表面平坦湿润,多呈灰色,比尼(Grey ice) 罗冰弹性小,易被涌浪事?呵r,受到挤压时事发生重叠灰白冰Gw 厚度为15-30cm的冰层,由灰冰发展而成,表面比较粗糙,呈灰白包,受到挤压(Grey-white ice) 时大多形成冰脊白冰(White
42、 ice) W 厚度为大于30cm的冰层.由灰白冰发展而成,表面粗糙,多是白色GB/T 1491494 表7固定冰冰型表固定冰冰型符号特征沿岸冰Ci 沿着海岸、钱滩形成,并与其牢固地冻结在一起的海冰。沿岸冰可以随海面的升降CCoastal ice) 作垂直运动冰脚If 固着在海岸上的狭窄沿岸冰带,是沿岸冰流走后的残留部分或涨潮时糊状浮冰以(Ice foot) 及浪花飞沫附着在海岸聚集舔结成的冰带搁浅冰退潮时留在潮间带或在浅水中搁槽的海冰Si (Stranded ice) 27.3 冰表面特征观测冰表面特征是指海冰在动力或热力作用下所呈现的外貌。观测时环视整个能见海面,按表8分别判断浮冰和固定冰
43、所属种类,用符号记录囚27.3.1 当海面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冰表面特征时,按其量多少依次记录;量相同时,按表8所列顺序记录,每次观测最多记兰种。27. 3. 2 当海面仅有初生冰和莲叶冰时,冰表面特征记录栏空臼。27.3.3 当海冰距离观测场地很远,无法判定冰表面特征时,作缺测处理。表8冰表面特征分类表冰表面特征分类符号特征平整冰未受变形作用影响的海冰,冰面平整或冰块边缘仅有少量冰瘤及其他挤压冻结的(Level ice) 痕迹重叠冰在动力作用下,一层冰叠置到另一层冰上形成,有时甚至三、四层冰相互重叠而Ra 成,但其重叠面的倾斜角度不大,冰面仍较平坦(Rafted ice) 冰脊(Ridge
44、) Ri 碎冰块在挤压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一排排具有一定长度的山脊状堆积冰冰丘在动力作用下,冰块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山丘状H (Hummock) 覆雪冰s 表面有积雪的冰(Snow-covered ice) 27.4 浮冰冰状和最大浮冰块水平尺度的观测27.4.1 冰状是指浮冰冰块最大水平尺度的表征囚观测浮冰冰状时环视整个能见海面,按表9判定其所属冰状,用符号记录。当海面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冰状时,按其量多少依次记录,量相同时,按表9所列顺序记录。每次观测最多记三种。GB/T 14914-94 表9浮冰冰状表m 冰状类型符号最大水平尺度巨冰盘Gf L2 000 (Giant floe) 大
45、冰盘Bf 500运L符号,无沿岸冰或虽有沿岸冰,但不在基线方向上,固定冰宽度记录栏空白:沿岸冰宽度不足0.5m时,固定冰宽度栏记.0。27.9 海冰厚度观测27.9.1 海冰厚度是平整冰表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观测时,在固定冰表面沿基线方向均匀地选25个点做冰厚的固定观测点,用冰钻钻孔,用冰尺测量其厚度,记在相应的孔号栏内,同时记录该孔到岸的距离。27.9.2 固定冰宽度记录栏空臼或记0时,不进行冰厚观测,冰厚记录栏亦空白。因故不能测量冰厚时,接缺测处理。27.10 海冰温度、盐度和密度的观测27.10.1 海冰温度是指固定冰冰层内部的温度,使用棒状温度表或遥测温度仪进行测量。观测时瓦选择较厚的
46、固定冰,根据冰厚按表11确定测量层次。测量时用冰钻钻孔,使仪器感应部位的中央位于预定层次深度,并避免和空气接触,感温5mn后读数。27.10.2 海冰盐度是指海冰自然融化后的海水盐度。观测时,应在沿岸冰上按表11规定分层取样,把冰样放入样品瓶内立即盖紧瓶塞待其自然融化后测定。测定方法接第五篇有关规定进行。GB/T 14914-94 表11海冰温、盐、密测量层次表海冰厚度范围层次备注cm 10h50.0 20. 050.。10. 020.。4. 010. 0 7m时50.0 20. O50. 0 JO. O20.。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49 4 xxx. x m 风速器离地面或平台高度53 3 xx
47、. x 四1测风平台拔海高度56 3 xx. x U飞气压准确度59 风向准确度60 仪器代码61 67 62 上一一一b. 数据记录l项目名称起始位置氏度用法和意3 单位本记录类型l 1 总填2.当前数据标题记录标识下记录类型2 l 同TOll文件b数据记录观测日期3 2 01-31 气压5 5 i x :0. x .02时本站气压值Q 10 1 02时气压质量符11 6 08时气压及质量符17 6 14时气压及质量符hPa 气压及其Q23 6 20时气压及质量符7兰:H最高气压及质量符日最低气压及质量符GB/T 14914-94 续表项目名称起始位置i(:度用法相意SI. 单位气温41 4
48、 土XX.X.02时气温观测值。左起第一位为符号位,空格为正,号为负值 Q 45 1 02时气温质量符46 5 08时气温及其质量符51 5 14时气温及其质量符气温及英Q56 5 20时气温及其质量符 61 5 目最高气温及其质量符66 5 日最低气温及其质量符02时湿球温度71 4 士xX. X.左起第一位为符号位,空格为正,一号为负值E Q 75 1 02时湿球温度质量符结冰符76 1 02时湿球温度结冰符77 6 08时湿球温度、质量符结冰符湿球温度、质量符及结冰符83 6 14时湿球温度、质量符结冰符 89 6 20时湿球温度、质量符结冰符日降水总量95 6 XXXXX.X.2020时区间降水量口1口1101 3 02时相对湿度104 1 02时相对湿度质量符105 4 08时相对湿度及质量符相对湿度及其Q109 4 14时相对湿度及质量符113 4 20时相对湿度及质量符117 4 日最小相对温度及质量符121 7 空格GB/T 14914-94 C. 数据记录2项目名称起始位置长度用法和意义单位本记录类型1 1 总填3,当前数据标题记录标识下记录类型2 1 同TOll文件数据记录观测日期3 2 01-31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