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1.120.25 P 15 运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208. 1-2006 地震现场工作第1部分:基本规定Post-earthquake field works.一Part1 : Basic regulations 2006-06-02发布2006-10心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串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4( 2000)为基础,吸收了该规定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并参考了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998)。本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将对规范地震现场工作、促进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和加强地震现场工作的管理起到积极重要作用。N GB/T 18208. 1-2006
2、 地震现场工作第1部分:基本规定1 范围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现场失评估、灾情上报及建筑物安全鉴定等工作。GB/ T 17 GB 1820 GB/ T 1 GB/ T 1 4 总则4. 1 地震现场工作发生M;三7.0地震,或道说300人E4. 1.2 II级地震现场工作发生6.5运M7.0地震,或造成504.1.3 m级地震现场工作发生6.0M6. 5地震,或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的地震现场工作。4. 1. 4 N级地震现场工作发生5.0M6.0地震,或造成20人以下死亡的地震现场工作。4. 1. 5 V级地震现场工作发生4.0,二M5.0地震的现场工作。4.2 地震现场工作内容4.2.
3、1 1级-N级地震现场工作内容I级凹级地震现场应开展地震现场观测、地震现场震情分析、地震现场灾情收集上报、地震灾害GBjT 18208. 1-2006 损失评估、地震现场调查、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和地震现场工作总结。4.2.2 V级地震现场工作内窑应开展现场震情分析、地震现场调查、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现场工作总结。V级地震现场工作是否应开展现场观测,可依据震情趋势判断意见确定。4.3 地震现场工作时限地震现场工作时限要求如下:一一I级地震现场工作,宜在30d40 d内完成;一二H级地震现场工作,宜在14d25 d内完成;一一田级地震现场工作,宜在10d16 d内完成;二凹级地震现场工作,宜
4、在5d10 d内完成;一一-v级地震现场工作,宜在3d7 d内完成。地震现场观测的时限可依据震情发展确定。5 地震现场观测5. 1 地震现场观测工作,直包括下列内容:一二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电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站、点)、强震动观测台(阵); 一一-原有的流动观测网的复测;一一GPS、航空测量等专项观测;一-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一一观测资料和分析结果的上报。5.2 地震现场观测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规定:一-应及时处理、分析地震观测资料并按要求上报;一地震观测资料有异常时,应随时核实上报。5.3 地震现场观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规定:一二观测仪器应性能稳定、可靠,符合进网技术
5、要求。一测震台网的台站数和台站间距,宜符合地震序列分析要求。凹级V级地震现场观测,台站数宜不少于5个dI级皿级地震现场观测,台站数宜不少于10个;1级地震现场观测,台站数宜不少于20个;台站间距应小于10km。一一地震现场电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体观测台网要在原有台网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的实际观测条件,选择具有资料可比性和较好反映地震信息的观测手段,进行合理布设。一一-N级V级地震现场观测,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宜不少于5个;n级皿级地震现场观测,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宜不少于10个;1级地震现场观测,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宜不少于20个。可选择在典型建(构)筑物上布设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一一地震现场
6、观测应配置实时记录与数据处理系统。5.4 地震现场观测工作,应按附录A的规定编写报告。6 地震现场震情分析6. 1 地震现场震情分析工作内窑2 地震现场震情分析,宜包括下列工作内容:一-地震序列分析与震后趋势判断;一地震类型判定;一地震宏观异常的收集与核实。6.2 地震现场震情分析会商在现场工作时限内,地震现场震情分析会商应每天至少一次。6.3 地震现场震情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工作报告按附录B编写地震现场震情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工作报告。7 地震现场灾情收集7.1 地震现场灾情收集工作内容地震现场灾情收集工作,宜包括以下内容:一一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有感范围;一一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地震造成的
7、建(构)筑物损坏、破坏及室内外财产损失情况;GB/T 18208. 1-2006 地震造成的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重要设施破坏情况及其对社会生产及经济活动影响程度;地震造成的水灾、火灾、爆炸、疫病、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次生灾害情况;地震造成的社会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受破坏及影响情况;地震形成的滑坡、地裂缝、塌陷、喷砂冒水等地震地质灾害及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其他相关情况。7.2 地震现场灾情收集基本原则7.2. 1 灾情收集采用普查与抽样核实相结合的方法。7.2.2 震后初期灾情收集以人员伤亡及生命线工程、生产与储存有毒、有害等物质建(构)筑物等的破坏情况为主。
8、7.2.3 震后应依据地震作用、震区地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要素等迅速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7.3 地震灾情速报7.3. 1 震后1h内应迅速收集、整理、汇总地震影响和破坏情况的初步调查结果,并上报。7.3.2 1级地震现场震后48h内,II级V级地震现场震后36h内,按1h, 2 h, 6 h, 6 h, 6 h时间间隔速报地震灾情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上报。7.3.3 若有重大或突发性震情或事件应及时上报。7.3.4 按附录C填写地震灾情上报表,并及时上报。8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8. 1 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语估内窑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应遵循GB/T18208.4一2005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9、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物质破坏的经济损失以及救灾投入费用。8.2 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时限8.2.1 1级地震现场工作,应在10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初步评估,30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8. 2. 2 II级地震现场工作,应在5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初步评估,20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8.2.3 m级凹级地震现场工作,应在3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初步评估,10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8.2.4 V级地震现场工作,应在7d内完成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8.3 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的原则8.3.1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应采用一般建(构)筑物抽样调查、生命线工程和特殊
10、建(构)筑物逐个调查相3 GB/T 18208. 1-2006 结合的方法,并应符合GB/T18028.3-2000的规定。8.3.2 应核实评估区灾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资料。8. 3. 3 应统一房屋类型划分和破坏等级判定依据。8. 4 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方法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方法及要求按GB/T18208. 4-2005的规定执行。8. 5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可对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地震间接经济损失按一次灾害计算损失,不考虑连锁灾害损失。9 地震现场调查9. 1. 2 V级地V级地震一一地震h一一地震9.2.1 地震现场调设调查路线和调查点。9.2.2 在同一调查点
11、,直到9.2.3 地震烈度应根据房果,依据GB/T17742确定。9. 3 地震现场调查方法地震现场调查方法及要求,应按GB/T182民.10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10. 1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内窑10. 1. 1 应对地震现场建筑物在震后地震应急期间、预期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鉴定或评定。并应填写鉴定意见表。10. 1. 2 对用于救灾避震的建筑物,应首先进行安全鉴定。10. 1. 3 对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构)筑物,应在安全鉴定的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建议。10.2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原则10. 2. 1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有区别地进行,并着重对以下建筑物
12、进行安全4 鉴定:-一一对抗震救灾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一一一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一一对居民生活、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有影响的建筑物;一一一生产与储藏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GB/T 18208.1-2006 10.2.2 在进行地震现场调查时,应同时对关系到抗震救灾、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进行安全鉴定。10.2.3 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鉴定的结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11. 2 地震现场地震现场11.3 地震现主11. 3. 1 地震11.3.2 归挡地震灾害损失手地震现老一一地震现场地震现场地震现场工地震现场影像11. 3. 4 地震现场工作资料I级II级地震现场 内完成归档;个月内完成
13、归档;俨飞JGB/T 18208. 1-200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现场观测工作报告内容A.1 地震现场观测概况地震现场观测概况包括t一一一原有测震及电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体观测项目概况;二一震后原有测震及电磁观测、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体现测项目运转情况。A.2 地震现场观测情况6 地震现场观测情况包括:一一原有观测项目恢复情况;一-一新增设临时观测项目情况;一一台网布设;一一一新增设临时观测项目台址基本情况;二一仪器性能及主要参数;二一观测内容和技术要求;一一观测原始数据人库情况;-一数据处理方法;一一资料报送及使用情况;二一地震现场观测总结。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震现场震情分
14、析与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工作报告内窑B.1 震情分析地震现场震情分析内容包括:地震事件的性质分析;一一一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一一震后区域性地震趋势分析。B.2 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地震现场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内容包括:一一资料使用及处理;一一异常的核实、分析与判断;一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一一-后续地震的预测和地震趋势判定。GB/T 18208. 1一20067 GB/ T 18208. 1-2006 上报单位灾情截止时间灾区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牲畜死亡情况建(构)筑物破坏概况生命线等工程破坏概况次生灾害情况室内财产损失情况震区人员生活状况社会秩序影响情况地震灾区救灾情况地震地质灾害情况各类异常现象其他需说明的情
15、况8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震灾情上报表格式地震灾情上报表第期批准人年月日时填表人上报时间年月日时人附录D(规范性附录)地震现场工作报告内容D.1 地震基本情况概述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一一地震造成的损失情况;一一建(构)筑物破坏特点;一一地震动参数(烈度或加速度)和分布情况;一一发震构造。D.2 地震灾区概况一一地震灾区自然地理概况;一一地震灾区社会经济概况;一一地震灾区地震地质概况。D.3 现场工作组织一一组织机构;现场工作人员及分工。D.4 现场工作概况一一现场工作部署;现场工作进展概况;一一各种事件对策及效果。D.5 抗震救灾概况一一各级政府抢险救灾机构的运作;抢险救灾队伍规模及
16、效果;各类援助情况;一一灾民安置情况;一)疫病防治情况等。D.6 分析总结一-地震社会影响分析;一一经验教训。GB/T 18208. 1-2006 CON-.ON-H阁。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1部分:基本规定GB!T 18208. 1-2006 国中持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9峰印张l字数19千字2006年10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06年10月第一版定价12.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9峰书号:155066 1-28232 GB/T 18208.1-2006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