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9060:7704010N 74 a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 3634-2008IS0 376:2004代替GBT 13634-2000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Calibration of force-proving instrumentsused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uniaxial testing machines(ISO 376:2004,Metallic materials-Calibration of forceprovinginstruments used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uniaxial te
2、sting machines,IDT)20080620发布 20090101实施宰瞀髁鬻瓣訾糌瞥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 次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符号及其含义5原则6标准测力仪的特性7标准测力仪的校准8标准测力仪的分级9已校准标准测力仪的使用-附录A(资料性附录) 力传感器及其加力用附件尺寸示例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加内容一参考文献一GBT 1 3634-2008ISO 376:2004V111l22256736刖 菁GBT 13634-2008IS0 376:2004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等同采
3、用ISo 376:2004金属材料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英文第三版)。本标准对ISO 376:2004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修改了名称;删除IsO 376:2004的前言;增加了国家标准的前言;直接引用与规范性引用文件相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本标准代替GBT 13634 2000试验机检验用测力仪的校准。本标准与GBT 13634-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名称;增加了引言;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2000年版的第2章;本版的第2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本版的第3章);修改了某些符号的含义(2000版的表1;本版的表1);将“负荷”一词改为“力”(2000版的611和641
4、等;本版的741等);修改了施加每组校准力以前调整零点的要求(2000年版的653;本版的753);修改了校准证书要求(2000年版的73;本版的83);修改了逐点施加力的时间间隔要求(2000版的643;本版的743)。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2)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中联试验仪器有限公司、长春孝修计量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永祥、邵春平、马孝修。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3634 1992、GBT 13634-2000。
5、GBT 13634-2008IS0 376:2004引 言本标准没有规定标准测力仪或其指示装置测量不确定度方面的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金属力学试验”技术委员会的“单轴试验”分委员会(ISOTC 164SC 1)的工作组正在拟定标准测力仪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本标准将跟踪国际标准并及时予以修订。在规定这方面的内容之前,有关标准测力仪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参见本标准“参考文献”列在前面的两个文件。GBT 13634-20081SO 376:2004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轴试验机例如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静态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并给出标准测力仪的分级方法。本标准
6、一般适用于由测量受力体的弹性变形或与之成正比的量来确定其所受力的标准测力仪。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5481-2008,ISOIEC 17025:2005,IDT)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标准测力仪forceproving instrument从力传感器直到包括指示装置在
7、内的整个组合。4符号及其含义表1中的符号适用于本标准。表1符号及其含义符号 单位 含 义b 转位后的复现性相对误差 不转位时的重复性相对误差Fl N 传感器的最大容量FN N 最大校准力f。 插值相对误差,0 零点相对误差卸力后指示装置的读数6加力前指示装置的读数4N 指示装置的分辨力 标准测力仪的进回程相对误差X 递增试验力时的变形X。 变形的计算值X 递减试验力时的变形GBT 13634-2008IS0 376:2004表1(续)符号 单位 含 义X一 第1、3、5次测量中的最大变形X一 第1、3、5次测量中的最小变形XN 与最大校准力对应的变形X。 转位后变形的平均值X秆 不转位时变形的
8、平均值8与变形对应的读数值。5原则校准的要点是对力传感器施加准确已知的力并记录指示装置指示的数据,指示装置被认为是标准测力仪的组成部分。采用电测方式时,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可以更换指示装置而不必重新校准标准测力仪。a)原指示装置和替换指示装置均具有可溯源到国家基准且以电的基本单位(伏特、安培)给出校准结果的校准证书。替换指示装置的校准范围不应小于组合成标准测力仪以后的使用范围,其分辨力不应低于组合成标准测力仪以后的使用分辨力。b) 替换指示装置的量值单位(例如5 V、10 v)和激励源的类型(例如AC或DC载频)应分别与原指示装置相同。c) 每个指示装置(原指示装置和替换指示装置)的不确定度不应
9、对标准测力仪整个组合的不确定度有较大的影响。推荐替换指示装置的不确定度不大于整个组合系统不确定度的13。6标准测力仪的特性61标准测力仪的标识标准测力仪的所有部件(包括电缆)均应分别给出唯一标识,例如制造者名称、型号和编号。力传感器应标明最大工作力。62力的施加力传感器及其加力附件的设计应保证沿轴向施加拉力或者压力。附录A给出了加力用附件的示例。63变形的测量力传感器受力体变形的测量可采用机械的、电的、光的或其他具有足够准确度和稳定度的方法进行。标准测力仪是仅以规定的校准力分级还是以插值分级(见第7章)取决于变形测量系统的类型和性能。通常,采用标度盘式指示装置测量变形的标准测力仪仅限于使用测力
10、仪已被校准的力。标度盘式指示装置如果在长行程范围内使用,可能含有很大的局部周期性误差,该误差产生的不确定度太大以致不允许在校准力之问插值。如果标度盘式指示装置的周期性误差对标准测力仪插值误差的影响甚小,则可使用插值。7标准测力仪的校准71 总则711预备试验应保证标准测力仪满足校准前的要求。例如,可通过下述预备性试验进行检验。ZGBT 13634-2008IS0 376:2004712过负荷试验此项任选试验参见第B1章。713有关施加力的检验确保;拉力试验时,标准测力仪辅带的连接装置能够沿轴向旅加力;压力试验时,力传感器与其在标准机上的承压垫之间无相互干扰。可以采用第B2章给出的试验方法进行试
11、验。注:也可采用其他试验方法,例如,使用带有球形上支承面的平底传感器进行试验。714电压变化试验是否进行此项试验由校准部门决定。对于需要提供电源的标准测力仪,当线电压变化10时,应对其无明显影响。此项检验可借助于力传感器模拟器或其他适当的方法进行。72指示装置的分辨力721模拟式标度标度盘上的刻线应均匀一致,指针宽度应近似等于刻线宽度。指示装置的分辨力r应为指针宽度与两相邻刻线中心距(刻度间隔)的比值,推荐比值为l:2、1:5或l:10,要估读到标度盘分度值的十分之一,要求刻度间隔不小于125 mm。可以使用尺度与模拟式标度楣当的游标尺直接读取比标准测力仪标度盘分度值更小的值。722数宇式标度
12、数字式指示装置的分辨力被认为是其末位有效数字的一个增量。723读数变动如果读数变动大于上述定义的分辨力值(标准测力仪未受力时),则分辨力应视为变动范围的一半。724单位应将分辨力r转换成力的单位。73最小力为了在标准测力仪校准时或以后用以检验试验机时准确地读取变形量,施加到标准测力仪上的最小力应满足下列两项要求:a)最小力不应小于:00级:4 000r05级:2 000r1级:1 000rz级:500rb)最小力不应小于002F,。74校准方法741预加力施加校准力之前,应对标准测力仪以给定方式(拉或压)旅加三次最大力。每次最大力的保持时间应为1min15rain。742方法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
13、,仅以递增力对标准测力仪施加两组校准力进行校准。然后,将标准测力仪绕其轴线依次旋转到360。范围内至少两个对称均匀分布的位置(即0。、120。、240。)。如果不能旋转到这些位置,允许旋转到0。、180。和360。的位置。在每个位置先以递增力再以递减力施加一组校准力(见图1)。3GBT 13634-2008ISO 376:2004尥,托 xx图1标准测力仪的位置为了给出插值曲线,校准力的个数不应少于8个,并且这些力应尽可能在校准范围内均匀分布。注1:如怀疑有周期性误差,建议避开与该误差周期相对应的力值范围。注z:该方法捌出的滞后值是标准测力仪与标准机的综合滞后,标准测力仪的滞后可在静重式标准机
14、上精确测定。使用其他类型标准机时,宜把标准机的滞后考虑进去。应对标准测力仪在将要施加校准力的方向预加三次最大力。施加校准力的方向改变时,应在新的方向施加三次最大力。力被完全卸除以后,应至少等待30 s,再记录零力时的读数。注3:每组测量结束后,宜至少等待3 rain再进行下一组测量。对于部件可拆卸的标准测力仪,在校准期间,应将其至少分解一次至包装运输状态。这种分解一般应在第二组和第三组钡量之间进行。重新组装蓝加下一组莜准力之前,应对标准测力仪至少旋加三次最大力。开始校准电子式标准测力仪之前,可记录零点信号(见第B3章)。743施加力的要求应尽量使逐点施加力的时间间隔相同,从力开始变化至可读数的
15、时间应在30 s以内。应在1828范围内选择校准温度,在校准过程中,温度变化应在士l范围内,并应记录校准时的温度。应有足够的时间使标准测力仪达到稳定的温度。注:当已知标准测力仪未进行温度补偿时,宜确保温度变化不影响校准。应变式传感器校准前的通电时间不应少于30 rain。744变形的测量变形被定义为受力时的读数与未受力时的读数之差。注:该变形定义不仅适用于以长度单位输出的读数,也适用于以电单位输出的读数。75标准测力仪的评定751 复现性相对误差6和重复性相对误差6对每一校准力,分两种情况计算误差,即标准测力仪转位时的误差(6)和不转位时的误差(6),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一孛协。式
16、中又,一型粤墨 牡警协。GBT 13634-20081150 376:2004式中x。一半752插值相对误差,c该误差由作为校准力函数的变形给出的一次、二次或三次方程式来确定。所用方程式应在校准报告中给出。插值相对误差应按公式(3)计算:,c一Xrr-Xa100 753零点相对误差施加每组校准力以前和以后均应记录零点。零点读数应在力完全卸除以后,再经过大约30 s的时间读取。零点相对误差按公式(4)计算:,0=!ii00宜给出最大零点相对误差。754进回程相对误差v应先以递增力再以递减力对标准测力仪施加校准力来测定进回程相对误差。利用递减力时和递增力时测得的差值,按公式(5)和公式(6)算出两
17、组校准力的进回程相对误差一ff娜。一l马手【舢。口是口,和的平均值,按公式(7)计算:口1+仉。一彳(6)(7)8标准测力役的分级81分级方法通过从最大到最小依次考核每一校准力来确定标准测力仪测量范围的级别,测量范围的下限应为满足该级要求的最小力。标准测力仪可按规定的力分级或按插值分级。82分级指标621标准测力仪分级的范围应至少覆盖n的50100的范围。822仅以规定的力分级的标准测力仪,应考核的指标是:复现性相对误差和重复性相对误差;零点相对误差;进回程相对误差。823以插值分级的标准测力仪,应考核下列指标:复现性相对误差和重复性相对误差;插值相对误差;零点相对误差;进回程相对误差。表2按
18、照标准测力仪的级别和校准力的不确定度给出了这些误差的最大允许值。5GBT 13634-200811S0 376:2004表2测力仪特性测力仪的最大允许相对误差 施加校准力的 不确定度级别复现性 重复性 插值 零点 进回程 =2f。 fa00 005 0025 士0025 士0012 007 士0,0105 0】0 005 士005 士0OZ5 0 15 士0OZ1 O20 010 010 0050 030 土0052 040 020 土020 土010 050 土01083校准证书及其有效期831 如果标准测力仪在校准时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按照GBT 15481的规定,校准机构应签发至少包括下列
19、内容的校准证书:a)标准测力仪及其加力附件各单元的标识和标准机的标识;b)加力的方式拉和(或)压;c)标准测力仪满足预备试验要求的情况;d) 级别和有效的范围(或力);e)校准日期和校准结果,需要时给出插值方程式;f)校准时的温度。832本标准规定证书的有效期最长不应超过26个月。如果标准测力仪受到了大于超负荷试验(见第B1章)规定的过大力或修理后,则应重新校准。9 已校准标准测力仪的使用应在校准时的状态下对标准测力仪加力。应采取措施防止其承受的力超过最大校准力。仅以规定的力分级的标准测力仪应只使用这些规定的力。以插值分级的标准测力仪可使用插值范围内的任何力。如果标准测力仪不在校准温度下使用,
20、必要时应按温度变化对标准测力仪的变形量作相应的修正(见第B4章)。注:如果卸除了力的力传感器零点发生变化,则说明由于超负荷而使力传感器产生了塑性变形。长肘永久漂移则表明应变片基底受潮或应变片有粘贴缺陷。GBT 13634-20081S0 376:2004附录A(资料性附录)力传感器及其加力用附件尺寸示例A1 总则为使力传感器在力标准机上校准和便于在待检验的材料试验机上同轴安装,可以考虑下列设计要求和设计尺寸。A2拉式传感器为有利于组装,建议将连接螺纹头部切削至螺纹内径,长度约为两个螺距。见表A1。宜保留力传感器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中心孔。表A1 标称力不小于10 kN的拉式传缝器的尺寸测力仪最大
21、 最大总长度。连接头外螺纹尺寸螺纹最小长度 最大宽度或直径(标称)力510 kN-20 kN 500 M20X150 16 11040 kN和60 kN 500 M20X158 16 125100 kN 500 M242 20 150200 kN 500 M302 25400 kN 600 M423 40600 kN 650 M554 401 MN 750 M644 602 MN 950 M904 804 MN 1 300 M1254 1206 MN l 500 M1606 15010 MN 1 700 MZOO6 18015 MN 2 000 M2506 22525 MN 2 500 M33
22、06 320a标称力小于10 kN的拉式传感器尺寸不做规定。h包括拉式传感器及其必需的螺纹连接件长度。c拉式传感嚣或螺纹连接件连接头外螺纹尺寸。d也允许2mm螵距。A3压式传感器考虑到材料试验机上安装高度限制,压式传感器总高度不宜超过表A2给出的值。总高度包含辅带的加力用附件的高度。7GBT 13634-20081S0 376:2004表A2压式传感器的总高度材料试验机检验装置的最大总高度测力仪最大(标称)力 mm1级o 2缀40 kN 145 11560 kN 170 145100 kN 220 145200 kN 220 190400 kN zgo 20S600 kN 3lO 205l M
23、N 3lO 2052 MN 310 2053 MN 330 2054 MN 410 20S5 MN 450 3506 MN 450 40010 MN 550 40015 MN 6703如果材料试验机的实际安装空间允许,可使用较大总高度的传感器。b符合GBT168251 2008的规定。A4加力用附件A4I总则加力用附件宜设计成使力沿直线施加。通常,拉式传感器宜配备两个球形螺母、两个球形座,必要时还应配备两个中间联接环,而压式传感器应配备一个或两个承压垫。如果采用A42A45中推荐的附件尺寸,要求附件所用材料的屈服强度至少为350 Nram2。A42球形座和球形螺母图A1所示为拉式传感器辅带的球
24、形螺母和球形座的形状,其尺寸宜符合表A3的规定。最大(标称)力不小于4 MN传感器用的大型球型座和球形螺母宜在柱面分布设置盲孔,以利于运输和组装。就球形座来说,两对相对的孔就足够了,其中一对宣设在中心平面上,上球形座的另一对设在靠近上面三分之一处的平面上,下球形座的另一对设在靠近底部三分之一处的平面上(见图A1)。球形螺母的每两对相对盲孔相差60。角,宜分别设在柱面的上部、中部和下部。81球形螺母;2球形座;3拉力测量杆。a 6个孔。b 4个孔。GBT 1 3634-2008IS0 376:2004a燧 ;廿 1毒1r I1、I!一 7慝 b 铋 。、,一d 南。女以 7r 一了、土,l 一l
25、影。l,_j一 址 膝1+, jLf f;图A1 球形螺母、球形座和拉力测量杆9GBT 13634-2008IS0 376:2004表A3最大力不小于10 kN的拉式传感器配备的球形螺母和球形座尺寸测力仪最大 d1 d2(c11) 也 l h2(标称)力 mm mm mm mm10 kN40 kN 32 35二端: 22 16 12 3060 kN 43 45二端: 27 18 15 30100 kN 47 50二糍: 32 20 15 50200 kN 60 64二糍: 44 25 15 50400 kN和600 kN 86 90-:I;: 60 40 18 80l MN 115 120二:
26、端 74 60 25 1002 MN 160 165二臻: 100 90 30 1504 MN 225 235_-:戮 150 120 40 2506 MN 260 270二端: 170 150 45 25010 MN 335 345二:篇 220 180 55 30015 MN 410 420二端: 265 225 65 35025 MN 550 580二撼 345 310 85 500A43中间联接环A型和B型中间联接环分别如图A2和图A3所示,其尺寸见表A4,这些中间环宜用于多量程材料试验机的检验。中间联接环宜有一个适当的定位装置(如穿销),以固定其他的安装件。A44连接件(延长件、转接
27、件等)由于材料试验机设计不同,如果安装力传感器时需要连接件,宜将连接件设计成确保沿力传感器的中心施加力。A45承压垫承压垫用作压式传感器的传力部件。如果承压垫有两个平的力传输面,宜将它们磨成平行的平面。标准测力仪在力标准机(或基准机)上校准过程中,标准机压板上承受的表面压力不宜大于100 Nram2,必要时宜选装附加的承压垫(见图A4)。承压垫的直径d,要足够大,以保证满足上述要求。图A4a)所示的例子为压式传感器的传力面为凸面的承压垫形状,其高度h,不宜小于d。2。所有承压垫的高度h。和直径d。宜适合于传力部件,使承压垫在安装后既对中又与传力部件无横向接触。因此,直径d,。宜比传力部件的直径
28、大01 mmo2 mm。图A4b)所示的例子为压式传感器的传力面为平面的承压垫形状,直径d,。不宜小于传力部件的直径。108倒角。b挖槽(尺寸:16 mrnX 03 ram)图A2 A型中间联接环GBT 13634-2008SO 376:2004d西隧 黝錾 錾 l霉l毒卜彩 _r 荔 勿 髟 纭 f l卜 曲 毒1d以$砘8倒角。b挖槽(尺寸:16 mm03 mm)。图A3 B型中间联接环a)为减小传力面为凸面的力传感器表面压力而设计的承压垫忍 一b)为减小传力面为平面的力传感器表面压力而设计的承压垫图A4承压垫GBT 13634-2008ISO 376:2004表A4中间联接环尺寸材料试验
29、 出 出 d6 d, 也 h3 h k h6机的最大 测力仪 中间联接最大力 环型式H7 c11(标称)力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60 kN 40 kN A 35+:”5 24 45二糍: 5 1040 kN A 35+:”5 24 7 15i00 kN 50J:裟60 kN A 45+:”5 29 7 1540 kN B 35+:”5 24 36 46 5 34 22 12200 kN 60 kN A 45+:”5 29 64二:搿 7 15100 kN A 50+!”5 34 7 1540 kN B 35+!”5 24 36 61 5 57 42 12400
30、kN60 kN B 45+:”5 29 46 61 7 57 42 1290二糍:100 kN B 50+!。25 34 51 61 7 57 42 15600 kN200 kN A 64+:”o 47 12 2060 kN B 45+!”5 29 46 77 7 60 45 15100 kN B 50+:。25 34 51 77 7 60 45 151 MN 120:端:200 kN B 64+:”o 47 65 77 1Z 60 45 15400 kN600 kN A 90:”5 65 18 32200 kN B 64+:”o 47 67 103 1Z 87 60 152 MN 400 k
31、N600 kN A 90+:”5 65 165二豫: 18 481 MN A 120+F5 78 25 50400 kN600 kN B 90+:嘶 65 92 158 18 130 95 354 MN 1 MN B 120+”5 78 235:溜: 122 158 Z5 130 95 452 MN A 165+:“o 105 27 62400 kN600 kN B 90+:035 65 92 173 18 155 115 351 MN B 120+:”5 78 122 173 25 155 115 456 MN 270Z:嚣2 MN A 165+:“。 105 27 774 MN A 235
32、+F6 160 35 601 MN B 120+:”5 78 122 223 25 200 150 402 MN B 165+:“。 105 167 223 27 200 150 6010 MN 345:甥:4 MN A 235+F6 160 35 906 MN A 270+F2 185 40 758标称力大于10MN的拉力试验机是特殊型式,该型式的试验机所需的中间联接环应按协议制造。12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加内容GBT 1 3634-2008IS0 376:2004B1超负荷试验对标准测力仪连续施加四次超过最大力的812的过大力。保持过大力1 min15 min。标准测力仪交付校准或交付使
33、用前,制造者宜至少做一次超负荷试验。B2检验压式标准测力仪的力传感器与其在标准机上的支承之间无干扰的方法示例利用圆柱形的中间承压垫对标准测力仪施加力。承压垫有平的、凸的和凹的三种端面,并与力传感器底面相接触。凸面和凹面用来模拟操作中出现的不平和所用承压垫的硬度发生变化。中间承压垫由钢制造,硬度为400HV30650HV30,表面凸、凹度为半径的1Oll 000011 000半径的(o1土o01)。如果标准测力仪与辅带的承压垫一起校准,并且辅带的承压垫和标准测力仪始终在一起使用,则将标准测力仪和承压垫看作组合试验装置。依次用平形、凸形和凹形端面的承压垫对该组合试验装置施加试验力。对标准测力仪施加
34、两个试验力,第一个是标准测力仪的最大力,第二个是测力仪的变形能够满足重复性要求的最小校准力。分别使用三种中间承压垫施加这两个试验力,重复试验三次。对于每个力,使用凹形承压垫与使用平面形承压垫时的平均变形之差和使用凸形承压垫与使用平面形承压垫时的平均变形之差均不宜超过表B1中按标准测力仪级别给出的极限值。表B1平均变形的最大允差最大允差级别 最大力时 最小力时00 005 0105 01 02l 02 042 o 4 08如果标准测力仪满足最大力时的要求而不满足最小力时的要求,则应确定满足该要求的最小力。测定满足该要求的最小力时,所采用的力的最小增量由有资格校准的机构决定。通常,标准测力仪每次进
35、行校准时不必重做这些使用中间支承垫的试验,而只有标准测力仪大修后才进行这些试验。B3关于记录未受力传感器零点信号的说明如果卸力后的力传感器零点发生变化,则表明由于超负荷而使力传感器产生了塑性变形,长时永久漂移则表明应变片基底受潮或应变片有粘贴缺陷。1 3GBT 13634-2008150 376:2004B4已校准标准测力仪的温度修正对任何温度变化,标准测力仪的变形修正量按公式(A1)计算:D。一D。1+K(f一。)式中:盈温度为时的变形D。校准温度t。时的变形;K标准测力仪在摄氏温度下的温度系数。除了配有电输出式力传感器的标准测力仪以外,合金含量不超过7的钢质标准测力仪,可取K一0000 2
36、7。非钢质标准测力仪或配有电输出式力传感器的标准测力仪,K值宜遥过实验测定和由制造者提供。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证书上应给出所采用的K值。表B2给出了前一类标准测力仪的变形修正量。这些修正值是取Ko000 27得到的。注:以长度单位测量变形的钢质标准测力仪,温度每偏差4,变形修正量大约等于0001。大多数电输出式力传感器都进行温度补偿(见7,43中的注)。通常,将标准测力仪的测量温度精确到1就足够了。如果标准测力仪在高于校准温度的情况下已经测得变形,并且希望得到在校准温度时的变形贝q从测得的变形中减去表B,2给出的变形修正量。在低于校准温度的情况下用标准测力仪进行测量时,测得的变形宜加上修正量。例
37、如:标准测力仪温度:22;测得的变形:7296分度;一校准温度:20;一一温度偏差:22一20一+2。在对应偏差+2的纵栏里,刚好超过7296分度的变形是833分度。相对该变形值,表B2中给出04分度的修正量。修正后的变形是7296-047292分度。表B。2钢质标准测力仪温度变化时的变形修正量(不包括电翰出式力传感器)相对于校准温度的温度变化相应修正量的最大变形变形修正量 (分度)(分度)1 2 3 4 S 6 7 800 185 92 61 46 37 30 26 2301 555 277 185 138 111 92 79 69o2 925 462 308 231 185 154 132
38、 11503 1 296 648 43Z 324 259 216 185 162o4 1 666 833 555 416 333 277 238 20805 2 037 1 018 679 509 407 339 291 25406 i 203 802 601 481 401 343 30007 1 388 925 694 555 462 396 347o8 1 574 1 049 787 629 524 449 39309 1 759 1 172 879 703 586 502 43910 1 944 1 296 972 777 648 555 486表B2(续)GBT 13634-2008
39、IS0 376:2004相对于校准温度的温度变化相应修正量的最大变形变形修正量 (分度)(分度)1 2 3 4 5 6 7 811 2 129 1 419 1 064 851 709 608 53212 1 543 1 157 925 771 661 57813 1 666 l 250 999 833 714 62514 1 790 1 342 1 074 895 767 67115 1 913 1 435 1 148 956 820 71716 2 037 1 527 1 222 1 018 873 76317 2 160 1 620 1 296 1 080 925 810l 8 1 712
40、 I 370 1 141 978 8561 9 1 805 1 444 1 203 1 031 9022o 1 898 】518 l 265 】084 94921 1 990 1 592 1 327 1 137 99522 2 083 1 666 1 388 1 190 1 04123 1 740 1 450 1 243 1 08724 1 814 1 512 1 296 1 13425 1 888 1 574 】349 l 18015GBT 13634-20081S0 376:2004参考文献Eli GBT 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
41、检验与校准(ISO 7500一l:2004,Metallic materials-Verlfication of static uniaxial testing machines-Part 1:Tensioncompression testing machines Verific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forcemeasuring system,IDT)E2 ASTM E 7402,Standard Practice of Calibration of ForceMeasuring Instruments for Verifying the Force Indication of Testing Machinesr3EA1004 1996,Uncertainty of calibration results in foroe measurementsr4 NIST,Technical Note 1246,A New Statistical Model for the Calibration of Force Sensors16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