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部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污垢和腐蚀产物试样的调查、采取和制备HG 5 - 1 60 1 - 8 5 本标准适用于工厂检修时冷却水系统中污垢和腐蚀产物试样的调查、采取和制备。1 试样的调查污垢和腐蚀的产生与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水处理药剂性能、操作参数的变化、重金属离子混入、异种金属的接触、以及微生物繁殖等因素有关,所以必须作周密地调查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为了调查污垢和腐蚀产物的产生原因,须进行如下工作1. 1 对污垢和腐蚀产物进行化学分析。1.2 调查产生污垢和腐蚀的场所时,特别要注意下列情况:a. 漏电的管道和不同种类的材质的接触处;b. 水流容量滞流的配管和换热器;C. 有
2、元烟道气和腐蚀性气体进入冷却塔内,使水质变化;d. 冷却水流量的变化;e. 温度和水质成分的变化;f. 混人水中的油类和泥沙;g. 对产生粘质带腥臭污垢的现象,要及时调查微生物的繁殖情况ph. 运行中冷却水的浓缩倍数、pH和控制分析的数据。1. 3 现场污垢和腐蚀产物的预备试验1. 3. 1 物理性能试验1-3.1- 1 记录试样的颜色、气昧、硬度和附着地方的外观。并照相;1. 3. 1.2 用磁铁检查是否有磁性氧化铁(Fe34)或铁粉;1.3.1.3 用千分表测定污垢和腐蚀产物下面的坑蚀和点蚀和深度,同时用精密pH试纸(pH5.5 9.0)测定腐蚀产物下面附着液的pH值,若为酸性,并且用磁铁
3、检查又有磁性,说明是一般腐蚀。1. 3. 2 化学性能试验1.3.2.1 试剂a. 精密pH式纸:pH5.59. 0; b. 1%硝酸银溶液:将19硝酸银溶于90mL水中,加510mL硝酸,贮存于棕色瓶中;C. 盐酸。+1);d. 5%氯化顿溶液pe. 氨水0+1);f. 10%氢氧化铀溶液;g. 醋酸铅溶液:9. 5g醋酸铅CPb(CH3C ) 2 3H2 J加入1mL6N醋酸,溶解后用水稀至100mL。1. 3. 2. 2 取约O.19现场采集的试样,加10mL水;搅拌成悬浊液,取一部分用中速滤过滤,滤液和悬浊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85-06-28发布1985响10-0 1实施663
4、 HG 5 -1 601 - 8 5 液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za. 滤液先用精密pH试纸检验溶液pH值,然后加1%硝酸银榕液,若溶液产生白色混浊表明有氯离子存在。b. 悬浊液中加入2mL盐酸溶液,小火加热,若残留有不溶性物质,则表明可能含有二氧化硅和酸性不溶物等,将上述酸化后的悬浊液过滤,将滤液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滤液中滴加氨水(1十1)溶液至徽碱性,若有白色混浊产生,则可能为氢氧化铝沉淀,若呈红棕色1昆浊,则可能为氢氧化铁等沉淀。一部分滤液中滴加5%氯化顿溶液,若有白色混浊产生,则可能有硫酸盐和(或)磷酸盐。再滴加盐酸(1+1)溶液至强酸性,若白色混浊不消失,则证实含有硫酸盐。一部分滤液中缓慢滴
5、加10%氢氧化铀溶液调至微碱性。若有白色沉淀,可继续加10%氢氧化铀洛液至强碱性,若此时沉淀消失,则白色沉淀可能为氢氧化钵和(或)氢氧化铝。,. 3. 2. 3 将少许现场采集的试样放入试管中,加510mL盐酸。十1)榕液,立即在试管口放一条用1l滴醋酸铅溶液和12滴10%氢氧化铀溶液漫湿的滤纸条,将试管在酒精灯下微热,试纸若变黑,说明试样中有硫化物存在。1.3.2.4 将现场采集的试样放入增捐中,在2kW电炉上加热,若有碳化和燃烧现象,说明有生物粘泥或有机永质稳定剂存在。2 试样的采取2.1 试样采取必须合乎试验目的,由于试样在不同地点和部位的成分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需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采取
6、。对采取常规有代表性的垢样的地点,部位和采样人,不要每年变动,必需固定。以便逐年进行对比。2.2 采样工具一律用不锈钢长勺,并用放大镜检查试样中有否异物混入,如有异物剔除。对常规有代表性的垢样,换热器一律取管壁部位,并用磁性测厚仪测定垢厚,特别情况下,可取花板和封头的垢样。2.3 采样时应注明:a. 采样地点和部位一一包括换热器位号,进口、出口、上、中、下部等部位Pb. 采样日期和采样个数;c. 垢样的特征一一如软、硬、颜色、形态,是锈还是均匀垢层等。d. 换热器工况的特点传热强度、有无泄漏、泄漏的是什么介质,超温情况等Fe. 处理水的成分、配方的类型和换热器的进出口温度、压力、流速;f. 采样人。3 试样的制备采集到的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均匀性。试样重量不得少于20饨,将试样平铺,按图中四分法缩成至约25g后,在50600C干燥6拙,然后放在玛瑞研钵中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为0.125mm(120目)分样筛,装人小广口磨口瓶中,放在干燥器内,供测定用。其余作为原样贮存在另一广口瓶中,密封保存。664 附加说明:HG 5-1601一85(表示试样取样点)试样四分法示意图本标准由化工部科学技术局提出,由天津化工研究院归口。本标准由南京化工学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鸿遣、张恩隆。66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