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浙江舟山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 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 l( )过树顶, n( )红几片叶子。阳光虽然依旧明亮,却不再炙烤人的 j( )梁 ,变得宽怀、清澄,仿佛它终于 f( )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 秋天来了! 答案:( 1)掠 ( 2)染 ( 3)脊 ( 4)乏 试题分析:这几个字都有同音或形似相混的字,填写时要认真,比如 “捋 ”与“掠 ”, “染 ”与 “梁 ”。 考点:汉字识写。 点评:本题不难,有语境和拼音参照,皆是常用汉字,易
2、于判断。这种考查汉字识写的方法是比较好的,让学生读文段,学习语言,判断汉字,了解汉字组词及用法,考不是目的,学习了解掌握是目的。 综合性学习( 6分) 桥是一条放大的板凳,这是科学家形象的比喻;路断了还有桥,这是文学家表述的哲理。桥是历史的见证,桥是心灵的纽带。请完成下列与桥有关的内容。 【小题 1】活动一:桥的作用太大了,所以我们才把很多无形的东西也 “变 ”成了桥。仿照 “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 ”这句话另写一句。( 2分) 【小题 2】活动二 :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赠送给总统一套中英文双版的孙子兵法。国宾级的赠书,一般都是赠送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中医药及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和现
3、代面貌的书籍,这次胡主席赠送孙子兵法,多少显得有些 “非比寻常 ”。除了一般意义上能架起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外,综合下面几则材料,揣摩胡主席赠送孙子兵法的深刻用意。( 4分) 材料一: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它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经过 战争就能取得胜利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等作战原则是其战略思想的核心。材料二: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因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导致 “伊朗核危机 ”,美国政府扬言欲对伊朗动武,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材料三:胡主席送给总统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外文
4、出版发行事业局制作的丝绸精装版,其中中文版是用 1.5万条紫罗兰绢丝把文字绣在丝绸上的。 答案: 【小题 1】参考示例: 语言是人类从陌生走向熟悉的桥。 理想是人们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桥。 文明是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桥 ( 2分) 【小题 2】 规劝美国不要轻易动武( 2分) 反映了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1分)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1分)(意对均可,但写 “架起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桥梁的 ”不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分析例句的结构方式,提出一个话题(词语),用意义相关性质相对的两个词去陈述它。 考点:仿句 点评:本题不难,例句内容和结构明确,易于仿写。仿句,是分析理解句子和写作的基本技
5、能。要明确的是,仿句主要是依照例句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写句子。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阅读材料,孙子兵法主要是讲用兵之道,有 “知彼知己 ”“不战屈人之兵 ”等等非常精典的战略战术思想,胡主席赠送此书, 自然用意在此。同时,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考点:材料分析,发表观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对时事,对国与国的关系有一个的了解。此题拟题甚佳,将时政与语文能力结合起来,即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又提示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选择题 根据下面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3分 ) 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 _ 缺水。 罗布泊 _ 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
6、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 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的_“木乃伊 ”。 A. 干枯 B. 干旱 C. 干涸 答案:( 1) B ( 2) C ( 3) A 试题分析:先比较三个近义词的区别,再判断语境。 “干枯 ”, “枯 ”从 “林 ”,与树木有关, “干旱 ”, “日 ”当头,与 “无雨 ”有关, “干涸 ”, “涸 ”字由 “水 ”与 “固 ”组成,与 “水 ”“河床 ”有关。 考点:近义词辨析 点评:本题不难,了解词义即可作答。近义词在本义是基本相同,只是在使用的语境不同,使用时要注意近义词在情感色彩或语体色彩或修饰限定的程度范围上的区别。 下面这段
7、文字中标号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3分 ) 神舟八号飞船于北京时间 11 月 1 日 5 时 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当指挥员发出点火口令时,火箭底部喷出火焰,天空中好像出现了一幅桔红色的美丽的画,甚至能看清云彩的轮廓。 两天后, “神八 ”飞船与 “天宫一号 ” 目标飞行器经历了缓冲、捕获、锁紧的过程,最终实现连接,形成组合体。 两个无人航天器的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对接的水平。 答案:( 1)第 句缺少主语 在 “甚至 ”前加 “我们 ”(其他的意对均可)( 2)第 句 “缓冲 ”与 “捕获 ”位置互换。( 3)第 句, “水平 ”改为 “能力 ”(其他的
8、意对也可) 试题分析:一句前几小句的主语分别是 “火箭底部 ”“天空中 ”,但不能作 “看清 ”这个动词谓语的主语,所以必须添加一个。二句 “捕获 ”在这里的意思是在电子信息上 “发现并锁定目标物 ”, “缓冲 ”是指 “神八 ”飞船船体向 “天宫一号 ”靠近,是先发现再靠近,所以是 “捕获 ”在前 “缓冲 ”在后。三句与 “水平 ”相搭配的动词谓语应该是 “提高 ”“表现 ”等, “掌握 ”应该是指技术控制方面,所以应该是 “能力 ”。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一句句子较长,第二句含有科学术语。病句指正,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帮助。 现
9、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天赐良 “源 ”( 13分)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 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 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 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 ,地层与 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 25 。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 148 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
10、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 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 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 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 28 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 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 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
11、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 13 15 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 15 28 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 ,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 1 7 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
12、,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 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小题 1】 请在文章的 A、 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2分) A: B: 【小题 2】 简要说明 “海洋温差能 ”为什么 “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 3分) 【小题 3】 说说下列
13、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4分) 6000万平方千米 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 就 相当于 2500亿 桶石油所含的热量。 但却已经从 原理上 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 完全 可能的。 【小题 4】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4 分) 材料一: 2009年 6月 26日,备受世界瞩目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在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这是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推行中一次重大政策。日本早在 1974年就颁布新能源开发法,之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材料二: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
14、源发电达 146.4兆 瓦,其中风电 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 7兆瓦,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6万吨。 答案: 【小题 1】 A.漫长(长久)的研究历史( 1 分)。 B.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 1分) 【小题 2】 (1)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数量最大; (3)对能源的浪费低; (3)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少。(意对即可,每点一分) 【小题 3】 列数字、作比较( 1分)突出说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1分)(或:突出说明海洋接受太阳能数量之大) “理论上 ”准确说明还没有应用于实践。( 1分) “完全 ”程度上 限制,准确说明利用海洋温
15、差发电理论上的可行性。( 1分) 【小题 4】 世界各国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分) 清洁能源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小标题是概括内容的,先看清小标题所指内容,抓住两段的第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考点:概括内容 点评:本题有难题,科技说明文科学原理方面的内容,学生不熟悉,不容易概括。拟写小标题,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方式,平时学习中要多加练习。 【小题 2】 试题分析:抓住最后一段 “但是 ”以后的文字(前面是说不足),注意其中“可 ”“还可以 ”“同时 ”此类提示 “分点说明 ”的词语 考点:内容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
16、,学生阅读文字的范围小,易于理解概括。概括内容,要将文章内容分清层次,看每层写什么内容,抓住要点,概括成句。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一句从说明方法及作用上分析,两个数据显然是在比较,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第二句从划线词的修饰限定上理解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考点: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本题不难,涉及到说明文两个常见问题,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问题都是说 明文学习中老师讲授的重点,要注意记忆,熟悉掌握说明方法的使用,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两个资料中有两个关键词 “新能源 ”“清洁能源 ”,抓住两个词发表自己的看法。 考点:理解资料,发表观点。 点评:本题不
17、难,资料内容明白易懂。让学生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资料时要抓中其中的关键词,根据其中心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风 雪 夜 归 ( 15分)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 街上早已冷冷 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 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
18、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 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 “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
19、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 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 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
20、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 ,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 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
21、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 “开开门 ” “吱 ”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小题 1】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 80字)( 4分) 【小题 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街上早已 冷冷清清 ,多的 是风、是雪、是脚印 。 (2)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 门已关上一样 。 【小题 3】文章结尾出现 “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有何作用? ( 3分) 【小题 4】文章最后一段话只有寥寥 8个字却引人深思,请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4分) 答
22、案: 【小题 1】 参考示例:一大龄女青年看完电影回家,担心晚了大院的门关了。( 1分)惨淡的灯光下以为门真的关了。( 1分)于是在门外徘徊,想叫院里的邻居开门又逐一否决。( 1分)当万般无奈地去敲门时却发现门原来开着。( 1分) 【小题 2】 (1)描写夜归时的风雪,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 1分) ,渲染冷清、孤寂的环境氛围 , 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1分) (2)女青年由于下放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 “她 ”感觉已经错过恋爱年龄,婚姻之门已经关上。(意对即可) 【小题 3】 “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 这一
23、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 1分); 又衬托 “她 ”的孤苦和凄凉。 ( 2分) 【小题 4】深化主题 (1分 )。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给小说平添无限暖意)( 1分)更揭示出,只要我们不放弃追求,生活之门永远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 2分)(或者: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 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意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情节的过程来概括,起因:雪夜晚归;过程,想叫邻居们开门而决定不了叫谁开门;结果:最后发现门是开的。 考点:情节概括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章中没有显明的情节过渡提示,大量
24、的心理描写不便于学生概括。概括故事情节,要抓住几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事件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 【小题 2】 试题分析:要结合全文内容及人物心境来理解,第一句是环境描写,思考其作用;第二句与人物生活处境有关系,联系文章内容,思考 “门 ”的含义。 考点:词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即可理解。小说中景物、气候、场面的描写是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题 3】 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的情节,理解此时人物的心境,她期盼什么,最后又如何,从情节的变化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考点:细节理解 点
25、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故事中的细节作用缺乏判断能力。故事情 节要生动,不能平淡地叙述,必须有所变化有所曲折,这样才能激发作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时要注意理解这个问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思考本文中 “门 ”的含义,可从人物自己的内心和社会人际关系上去理解 “关门 ”“开门 ”的含义。 考点:文章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意比较隐含,学生可答到一点,但难于深入全面地回答此问题。精巧的小说,结尾往往富有含义,发人深省,理解时要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社会,作一分析思考。 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桃 花 源 记( 13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
26、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27、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 芳草 鲜美 屋舍 俨然 便 扶 向路 遂 迷 【小题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 仿佛 若有光 B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D乃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小题 3】翻译下面句子 。( 4分)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 4】从第 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28、 【小题 1】( 1)鲜艳美丽( 2)整齐的样子( 3)沿着( 4)终于 【小题 2】 A 【小题 3】渔人感到很惊讶,继续往前走,欲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渔人详细说了自己的见闻,村中人们听了都感叹良久。 【小题 4】环境优美,物质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3分,答三点即可,但不能简单地答 “幸福 ”。) 【小题 1】 试题分析: “鲜美 ”和 “扶 ”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一字一义; “俨然 ”的 “然 ”字要解释出来。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文言字词解释,关键要注意字词的变化,古文中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意思,本义是什
29、么,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在分辨清楚,不可混同。 【小题 2】 试题分析: “仿佛 ”是 “好像 ”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 “交通 ”在古文中是 “交错相通 ”, “绝境 ”在古文中是 “与世隔绝的地方 ”, “无论 ”在古文中是 “不用说 ”,都是现代的意思不同。 考点:文言字词义古今异同 点评:本题不难,学习时老师都讲授 过,学生熟悉。古文中大多是一词一义的,而现代语言中,双音节字居多,意义上也有所变化,学习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 “异 ”和 “穷 ”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 “感到惊讶 ”和 “走尽 ”的意思。第二句中的 “具 ”是 “详细 ”, “闻 ”是
30、 “所见的所听到的 ”, ”叹 ”“惋 ”都有 “感叹 ”的意思。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不复杂,易于翻译。翻译文言句子,对一些简单的字词,可以采用组词的办法,由一字变了双音节词,然后将词连成句子。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概 括。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习时老师会重点讲授这个问题,注意理解记忆。作者的思想情感总在表现在他所叙述的故事或所描写的景物中,理解时,要注意分析作者所写内容的特点: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从而分析他写作的意图:为什么写。 古诗文阅读 曲突徒薪( 10分)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 ,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
31、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 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 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 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 “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 亡火患;论功而请赏, 曲突徒薪 无恩泽,焦面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烟囱 嘿:同 “默 ”,不说话。 灼 (zhu):被火烧伤 录:邀请。 【小题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4分) 客有 过 主人者( ) 曲突 徙 薪( ) 客 谓 主人更为曲突( ) 乃 寤 而请之( ) 【小题 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 不染 而 不录言曲
32、突者 B焦面烂额 为 上客通计一舟 为 人五 C能 以 径寸之木余各 以 功次坐 D 乃 寤而请之 乃 大惊 【小题 3】翻译句子: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2分) 【小题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2分) 答案: 【小题 1】拜访 搬走 告诉 明白 【小题 2】 A 【小题 3】 当初如果听从客人的劝告,不用杀牛摆酒席,也不会发生火灾。 【小题 4】参考: 不重视别人的忠告和批评,往往会有后患。(要学会认真考虑别人提给你的建议) 不要忘记和感谢给你忠告和帮助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过 ”在古
33、文中作 “拜访 ”义,还有过故人庄, “徙 ”在句中是 “搬 走 ”,是从 “迁 ”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谓 ”,在古文中常用作 “对 说 ”, “ 寤 ”通“悟 ”。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内容不熟悉,个别字词不易理解。学习时,多阅读古文,掌握丰富的古文词汇,了解常见的句式和语言规则,培养自己阅读古文的语感。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项中 “为 ”一是 “作为 ”二是 “有 ”; C项中 “以 ”一是 “用 ”二是 “据 ”; D项中 “乃 ”一是 “才 ”二是 “竟然 ”。 A项中 “而 ”都是 “却 ”的意思。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有难,学生思考判断
34、的字词比较多,容易混淆。学习古文时,要对一词多 义的字词作归纳记忆,积累都越多,才能熟能生巧。 【小题 3】 试题分析: “向 ”,在古文中有 “原来 ”的意思,句中义为 “当初 ”, “使 ”意为 “如果 ”“费 ”本义为 “花费 ”,句中要译意 “杀牛摆酒席 ”, “终 ”意为 “最终 ”, “亡 ”意为“没有 ”, “患 ”意为 “灾祸 ”。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有难度,句子内容学生不太容易弄懂。翻译文言句子,要把文章的内容先大致理解,了解语境,再思考句子中字词的意思。学习时,要多积累文言字词方面的知识,要所有积累。 【小题 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从 “听从忠告 ”和 “防
35、患于未然 ”两个角度发表 感想。 考点:文章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文章内容。对文章发表感想,一定要了解文章写什么,从内容中揣摩作者的意图,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来谈感想。 诗歌鉴赏 古诗文阅读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4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题 1】 词下片中 “卧 ”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2分) 【小题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案: 【小题 1】 “卧 ”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 纸上。( 2分,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一词
36、 1分) 【小题 2】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2分,答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 ”得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句中 “小儿 ”,显然是描写孩子形象的, “溪 ”“莲蓬 ”又是写环境,从这个角度理解 “卧 ”对孩子形象的描绘作用。 考点:词语表达作用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词内容明白易懂。分析一个字词的妙处,就是古诗赏析中的一种赏析的方法,读诗词就要如此读得精细,读出味道。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人物情态表现、使用词语的特点这些方面来感知诗人的内心情感。 考点:作者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人的情感表现比较突出。理解作者在
37、诗歌中表现的情感,要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细细体会其中情感色彩,看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的,语言的色彩如何。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3分)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下面各段话中的人物名。 【甲】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 ” 这句话出自 _之口。 【乙】父亲喘气颇长久, 连我也听得吃力,但谁也不能帮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 立刻觉得这思想不该,就是犯了罪 “ 我 ”是 _ 【丙】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 !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
38、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 ”“他 ”是_ 答案:( 1)虎妞 ( 2)鲁迅 ( 3)保尔 试题分析:甲句可由 “傻骆驼 ”想到骆驼祥子,从语言的个性来看,是 “虎妞 ”;乙句出自鲁迅的父亲 的病一文;丙句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保尔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描写。 考点:名著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读过这些作品,并且对内容要非常熟悉。阅读名著,要读进去,不能只了解一点常识,对作者有关信息和作品的内容要有所记忆。 默写 古诗文默写 (6分 ) 【小题 1】 _,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 2】气蒸云梦泽, _ 。 【小题 3】山中风
39、光,情趣无限。高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_,一览众山小 ”;溪流滋润了蓬勃的生命, “阳春布德 泽, _”。 【小题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答案: 【小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 【小题 2】波撼岳阳城 【小题 3】会当凌绝顶 万物生光辉 【小题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 “暮 ”不为 “幕 ”, “撼 ”不为 “憾 ”, “凌 ”不为 “临 ”, “辉 ”不为 “晖 ”, “宜 ”不为 “易 ”, “乎 ”不为 “呼 ”。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名诗名句,但题支中有问题存在, “高山树立了远大的志
40、向 ”是病句,第四小题引导语对爱莲说一句含义理解有误导。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憧憬、迷茫、感动、失落、疑惑、精彩、后悔 ” 走过花季,中学的生活与学习,有过太多特别的味道值得我们回味。请以 “特别的味道 ”为题目作文。 要求: 600字以上;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有真情实感;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略 试题分析: “特别的味道 ”指的是什么,引导语中已经提示: “憧憬、迷茫、感动、失落、疑惑、精彩、后悔 ”,可以写一种 “特别的味道 ”,可以写多种 “特别的味道 ”,一事一味,多事多味,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品尝到某“味道 ”,
41、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想评论各种 “味道 ”,写作水平一般的可采用第一种写法,叙述事情谈感受,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采用第二种写法,品味生活,感想生活。 “味道 ”是品出来的,是指一种感受,所以要注意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尽量多写心理活动。值提出的是,可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可以将一种不良的感受,比如 “失 落 ”当作良好的感受来写,强调这种感受对人的成长的作用与意义,从酸中品出甜来,这是不错的写法。文章的结尾要有所引申,品 “味道 ”,就是品生活,品人生,考场作文, “明亮的尾巴 ”还是需要的。 考点:写作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学生写作,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总有很多 “味道 ”,选材不难。怎么让学生写好考场作文?首先拟题者要了解学生生活和学生的写作状况,尽量在文题上让学生有所 “感触 ”,觉得有东西可写,有兴趣写,多点提示,少点要求,不要难为学生,毕竟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考出来的。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