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最后一课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答案:法国;普法战争 试题分析:都德是法国 19世纪后半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适时适当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能够更深切的感悟文章内容,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咽( ) 惩罚( ) 祈 do( ) ch异( ) 答
2、案: y chng 祷 诧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答案:坚强 qing、倔强 jing 、强 qing迫 对称 chn、称 chng杆、名称chng 差 ch劲、差 ch错、出差 chi、参差 c不齐 试题分析:解答时,应要注意这三个字均为多音多义字,强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qing、 jing 、 qing;称有三个读音,分别为 chn、 chng、 chng;而差有四个读音,分别是 ch、 ch、 chi、 c。组词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字音字义来组。 考点:考查学生多音多一字注音组词的能力。 点评:多音多义
3、字的注音组词是常考的试题类型,关键在于学生平时多积累一些这样的字词。 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对小弗郎士回 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对亡国的悲痛。 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答案: 试题分析:课一开始,他用 “严肃 ”的语调说话,说明亡国的悲痛。严肃的语调以及穿戴可以看出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
4、痛苦的思索,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 “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他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 ”,体现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 “最后一课 ”结束时,写出 “法兰西万岁 ”,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体现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内容及表现的情感的理解能力。 点评:这类题学生必须要仔细阅读,理清故事发生的脉络,体味每一部分所表现的情感。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
5、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 “脸色惨白 ”,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 “可怜的人 ”。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 “最后一课 ”,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答案: 现代文阅读 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 “阿尔萨斯 ”和 “法兰西 ”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细节描写,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试题分析: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 “阿尔萨斯 ”和 “法兰西 ”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些细微而又
6、具体的典型情节,属于细节描写, “阿尔萨斯 ”和 “法兰西 ” 蕴含深意,发人深思,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考点: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评: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是考试的重点,应让学生好好理解。 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 “可怜的人 ”,这是为什么? 答案:一方面他对老师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与韩麦尔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意近即可) 试题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为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学校和教育事业,是一个 “可怜的人 ”
7、,他的痛苦令人同情;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时,懊悔身以前贪玩,没有能够学好法语,痛恨今后再也没有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了。突然间懂事了成熟了,与韩麦尔先生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了。 考点: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点评:学生应注意题干中 “可怜的人 ”,找到相应的语句,分析小弗朗士为 什么这样称呼韩麦尔先生以及小弗朗士这样称呼说明他自己与以前有什么变化,从而归纳出理由来。 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小题 1】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小题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
8、拿出来的。 【小题 3】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答案: 【小题 1】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 【小题 2】心理描写,不 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小题 3】细节描写。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小题 1】试题分析: “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 ”是自然环境描写,国土沦亡了,他还有这样的心情,体现了他的幼稚;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则暗示阿尔萨斯被占领,体现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 考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点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
9、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往往自然环境中包含着社会环 境。要让学生好好理解其作用。 【小题 2】试题分析:这句话是小弗朗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节课时,对以前不好好学习法语的懊悔,内心后悔的独白。体现了小弗郎士要这节课要回答好老师提的问,决心学好祖国语言。 考点:考查心理描写的作用 点评: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这种描写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题 3】 试题分析: “金甲虫 ”这
10、些细微的事物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是极为好奇的, 平时最能带走学生的注意力,而今天却没有人注意它们。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考点: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评: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应该好好掌握这一写法的作用。 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 【小题 1】(我)只在心里思量: “又出了什么事啦? ” 【小题 2】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答案:【小题 1】啊,这些坏家伙
11、,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么一回事) 【小题 2】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镇上那些老人) 【小题 1】试题分析: “又出了什么事啦? ”这是小弗朗士路过广告牌的疑虑,文章后面小弗朗士听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最后一课了,普鲁士占领了国土不让讲法语课了,他才明白原来就是 “这么一回事 ”。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前后语句照应的辨析能力。 点评: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同学们会碰到这一类题目 :根据划出的句子去寻找它在前文或是后文相照应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具有相同的字词短语,或者是前因后果。 【小题 2】试题分析: “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这
12、些现象令小弗朗士吃惊,为什么呢?当得知 “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这是 “最后一堂法语课 ”了,小弗朗士明白了, “镇上那些老人 ”来是纪念最后一节法语课。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前后照应的能力。 点评:在一篇文章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所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埋有伏笔,这种写法使文章前后勾联、结构严谨、强化感情。 “最后 一课 ”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答案:平时喧闹活泼,最后一课肃穆、悲愤;这种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课非同寻常。(意近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应着重表现气氛的语句,例如: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
13、,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 ,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等等,足以看出平时上课喧闹,而最后一课时安静、肃穆,可见最后一课非比寻常。 考点:考查学生对于对比手法的理解。 点评: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是对比的一种写法,文中将平时上课与最后一课上课前的氛围做了对比,更 能够体现最后一课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 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 我 ”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
14、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 你们走吧。 ” 【小题 1】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小题 2】 处的破折号表示 , 处的标点符号为 。 【小题 3】文中的 “钟声 ”意味着什么? 【小题 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小题 5】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这句话是 描写。 “我 ”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 6】韩麦尔先生 “脸色惨白 ”是因为 。 【小题 7】韩麦尔先生 “使出全身力量 ”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小题 8】
15、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 【小题 9】韩麦尔先生写下 “法兰西万岁 ”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 人民 。( 2分) 【小题 10】 “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 ”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小题 11】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中 “忽然 ”的表达作用是( ) 、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小题 1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 答案: 【小题 1】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小题 2】补充说明;逗号 【小题 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小题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小题 5】心
16、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小题 6】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小题 7】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小题 8】哽住;呆;靠 【小题 9】强烈的爱国精神。 【小题 10】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小题 11】 【小题 12】高潮和结局 【小题 1】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要精读选文,可以看出 “脸色惨白 ”、 “ 他呆在那儿 ”等语句是神态描写, “放学了, 你们走吧。 ”等语句是语言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等语句是动作描写。这些描写都体现了他对失去祖国语言的悲痛,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考点:考查学
17、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常用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应该在平时多加训练。 【小题 2】试题分析:第一问解答时,我们这样理解 “他们已经收操了 ”是对上文 “普鲁士兵的号声 ”的作用的进一步说明,所以是补充说明的作用。第二问前后两句都是韩麦尔先生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这里不用冒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能力。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对这一 考点的具体要求为 :1.判断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 2.给一句话或一段话加标点。 3.了
18、解并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即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等,我们平时加强指导训练。 【小题 3】试题分析: “教堂的钟声敲了 12下 ”说明下课的时间到了, “钟声 ”意味着最后一课结束了,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考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点评:学生解答这类题,首先理解表面意思,也就是说平时 “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 ”是下课的时间,而又要结合本文内容,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可以理解“钟声 ”预示着最后一节课 结束了。 【小题 4】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要明白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普法战争,普鲁士兵侵占了法国。所以选文中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句子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9、”。 考点:考查学生对暗示语句的理解。 点评:这篇文章有多处暗示背景的句子,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等,这些句子点明背景,有益于我们队文章进一步理解。 【小题 5】试题分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是小弗朗士的内心所感、所想,所以是心理描写。之所以觉得高大,是因为被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 考点:考查人物描写手法以及分析能力的考查。 点评:人物的精神是通过言语、行动等手段表现出来的,文段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绘,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凸显其高大的精神形象。 【小题 6】试题分析:阅读选文后我们理解到,钟
20、声响起,最后一课结束了,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失去国土、失去祖国语言的内心极大悲痛,因而 “脸色惨白 ”。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点评:前因后果的问题是考试常考题型,学生应切实提高分析能力,能准确地由果分析因,由因推断果。 【小题 7】试题分析:最后一课结束了,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无 法自抑,他把种种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集于笔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考点: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点评:这像一个特写镜头。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抓住写字这一细节,体现人物的情感。 【小题 8】试题分析:人物内心的情感会 “征于色 ”、 “发于声 ”“见于行 ”,由此,
21、我们自然能够找出相应的词是:哽住、呆、靠。 考点:考查学生字词鉴赏能力。 点评:文章中表现神态的词往往能够映衬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喜形于色,所以学生应该体高字词的鉴赏能力。 【小题 9】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知道,作为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的韩麦尔先生,将万般情感凝于笔端 “ 法兰西万岁 ” ,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考点:考查学生把握语句情感的能力。 点评:理解一句话所表现的情感,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中心,这要求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 【小题 10】试题分析: “此处无声胜有声 ”,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百感交加,内心处于极其悲愤之中,语言难以表达出
22、来。 考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 点评: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动作,充满了无奈、悲愤,是内心情感的反映,是人物情感 的真实体现。 【小题 11】试题分析: “钟声 ”的响起,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 “忽然 ”体现 “钟声 ”的突然性,使人们内心有极大震动。所以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考查鉴赏字词的能力。 点评:鉴赏字词,首先要理解其本意,再就是了解语境中的情感作用。 “忽然 ”体现了突然性,使人内心受到撞击,难以接受。 【小题 12】 试题分析:选文是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最为炽热的地方,也是最后一课结束的地方,所以这部分是小说的高潮和结束
23、。 考点:考查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辨析能力。 点评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更有益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 何除掉这些杂草。 ” 一个弟子
24、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 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
25、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小题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题 2】联系上下文,解释 “饱学 ”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 “饱 ”字的成语。 意思: 成语: 【小题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 ,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小题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小题 5】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小题
26、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 “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后,给学生上这 “最后一课 ”?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 8】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答案: 【小题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小题 2】学识丰富;成语略 【小题 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小题 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小题 5】震惊 疑惑 顿悟(言之成理就行) 【小题 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小
27、题 7】美德太重要了。 【小题 8】实践出真知。 【小题 1】试题分析:细读全文,我们会明白,文章讲述了哲学家带着学生十年游历回来,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提出了如何出去杂草的问题。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观点阐述做法,并去实践自己的做法。所哲学家家最后一课上的内容是:如何除去旷野的杂草。 考 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点评: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 2】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要联系上文,上文已经说明哲学家和他的学生 “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可以说是学问丰富,所以,通过上文可知 “饱学
28、 ”是学识丰富的意思。关于含有“饱 ”的成语像饱经风霜、酒足饭饱,这要靠学生平时积累。 考点:考查解释字词预计成语积累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我们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词义来。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第一问时,我们应着重师生对话部分,可以看出对于前连个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点点头、微笑一下,而对于后两位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一样,不是很满意它们的答案:。第二问是描绘哲学家的神态,纵观全文,应把握住哲学家的神态是和蔼的、沉思的。 考点:考查学生照关键词的能力。 点评:学生应注意审题,抓住中心,通过比较,从而明确题的答案:。 【小题 4】试题分析:一年以后,学生在来到那篇
29、片旷野时,不见了杂草,而是一片庄稼,哲学家没到,但是事实已经明确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考点: 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点评:这是诱导性是非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是或者否,再就是联系上下文,比较分析,抓住中心,从而容易获得答案:。 【小题 5】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当学生再相聚看到原来的草丛生旷野杂 现在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自然是感到吃惊;它们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自然会产生疑问;当他们长时间讨论后必然明白原来答案:已经给出。学生把握住关键词震惊、疑惑、顿悟即可。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想象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应该在分析相关段
30、落的基础上,把握住关键词,从分发挥想象即可 。 【小题 6】试题分析:解答时,我们的切入点是围绕文章的中心,一般结尾的句子是点明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所以文尾句子起到点明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主题的作用。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点评: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学生一定要好好理解。 【小题 7】试题分析:解答时,十年游历回来,学生还缺什么?不是丰富的学问知识,而是美德,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才能除掉头脑中错误的、低俗的思想,美德是重 要的。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
31、看法。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但是,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言而有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表述能力有所侧重。 【小题 8】 试题分析: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想一想庄稼是怎样来的呢?诚然是哲学家种出来的!哲学家没有空谈什么理论,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学生们答案:、道理,可以看出文章的另一个主题:实践出真知。 考点: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点评: “横看成岭侧成峰 ”,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主旨,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三)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 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 “老好人 ”“
32、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 ”的弥勒佛。 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 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 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 。 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 结: “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 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
33、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驰,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 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 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普 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的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从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
34、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 “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 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小题 1】第 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 【小题 2】第 自然段中的 “这最根本的一点 ”指的是 。 【小题 3】第 自然段中的三个 “从不 ” 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
35、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 自然段的三个 “从不 ” 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 【小题 4】第 段是的 “釜底抽薪 ”一词的本意是抽掉 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土壤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 【小题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 “笑弥勒 ”,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小题 6】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托物言志
36、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小题 7】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 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大佛为了根绝香火, “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 ”。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小题 1】海空倡导造佛。 【小题 2】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小题 3】思想品德 【小题 4】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小题 5】 C 【小题 6】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小题 7】 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做事必须抓住根 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
37、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抓住句子的主干、关键词,最简洁地表达出来,但要注意表达要清楚。划线句子主要意思是 “海空倡导造佛 ”。 考点:考查学生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问题学生易出现主要问题是句意把握不准,不会提取句子主干,也就不能准确提取句子主要信息。所以应加强此类题的训练。 【小题 2】试题分析:要求指出句中词语 “这 ”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到前文去找,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一般都有。这里的 “这 ”指代引文是 段的首句,所以答案:是 段的末尾 “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 考点:考查在语境中对词语的
38、理解能力。 点评:代词有 :这、这些、那、那些等,一般代人、事、物。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文,也有在后文的,可摘抄原句,有时需要概括。若加以训练,题型不难。 【小题 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寻找 “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 ”中 三个 “从不 ” 所表现的共性的内容。 “不居功 ”、 “不索取 ”、“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 ”是体现乐山大佛的品质、品格的。即答案:为:思想品德。 考点:考查提取句子的共同 信息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首要理解每一句话所表现的内容,然后找出其共同指出。总的来说难度不大。 【小题 4】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乐山大佛
39、的 “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 ”让人没有烧香的地方,从根本上断绝了烧香的做法。 “土壤 ”一词后面是冒号,后面的内容是解释说明,主要讲的是乐山大佛所处的环境、条件。 考点: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点评:这类题学生应在掌握词的原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合理的解释出来。 【小题 5】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意在表现如何做到为政清廉,至于它不向惊涛骇浪屈服,映射 出它抵制腐败的决心和意志。只理解为大佛的治水能力太浅显,所以, C选项不正确。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感悟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不能浮在语段的表面意思,一定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思想,结合语段,更深入的理解。 【小题 6】试题分析:从全文来看,作
40、者意在借乐山大佛来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楚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考点: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点评: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这里作者通过乐山大佛体现自己的情感、观点。 【小题 7】 试题分析:这两问均是开放性的问题,是要求由句子的表面意思,推广到社会的普遍道理。 修建、建成大佛的艰难历程使我们联想到做成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经历艰辛。 大佛为了根绝香火, “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 ”,给我们的启示是根除任何不良现象都要抓关键,标本兼治。 考点:考查学生的联想以及从事件中获取启示的能力 点评: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一定要深入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感悟准确地表达出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