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26.76KB ,
资源ID:28974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897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江苏省泰州姜堰四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江苏省泰州姜堰四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届江苏省泰州姜堰四中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 我已感受到随名家之笔神游名胜的美妙:随谢大光,我好像听到了鼎湖山小溪ru mn的流淌声;随柯蓝,我仿佛看到了黄山旭日 pn b而出的壮观;随杨朔,那被鱼鹰激起的漓江涟漪又似乎在我的心湖里漾开。 答案:柔曼 喷薄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讲诉了随名家之笔神笔游名胜的美妙感受。涉及到 “柔曼、喷薄 ”这两个词语,在书写时,除了结合语境,还要根据词语的意思。如: “柔曼 ”中的 “曼 ”的意思为 “柔和舒缓 ”,不能写成读 “mn”的一些同音字; “喷薄 ”中的 “薄 ”的意

2、思为 “涌起 ”,不能写成读 “b”的一些同音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写汉字的能力。 点评:根据具体语境写汉字,关键在于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语的意思以及具体的语境正确书写汉字即可。 选择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 !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 B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 C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 等等,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 D学了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之后,你不禁

3、要问:大自然怎么会这样神奇美丽的呢 为什么会有人为了一点私利,就忍心破坏它呢 答案: C 试题分析: C“-”不能与 “等 ”同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点评:解答标点符号试题,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弄清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标点符号有许多种特殊用法,比如 “法律条文 ”必须要用书名号,倒装疑问句的问号必须放在句末,在并列词语后有语气词用逗号等,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并加以运用。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 浮想联翩 ,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B他们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邻居,由于产生了一点小误会,那

4、天放学后便 分道扬镳 ,从不同的路线回家了。几天过去,误会解除了,他们又和好如初。 C这里的 溶洞非常美丽,而且出人意料。令游客们 叹为观止 。 D马英九大有 登峰造极 、力攀台湾政坛最高峰、抢攻大位之势,是台湾党派中的强势人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B、分道扬镳: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经分析, B项用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

5、是否协调;二、看成语 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文向一棵树鞠躬,完成题目。( 20分)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 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

6、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

7、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 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 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

8、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 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

9、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 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小题 1】第 段说: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 “不同寻常 ”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6分 ) 【小题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小题 3】文章写榆树,却花了较多笔墨去写 “老人 ”,这样写

10、有 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分 ) 【小题 4】文章第 段中说: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 请联系有关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 答案: 【小题 1】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小题 1】 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 “拦 ”不住雨水, “挽留 ”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 “永恒的雕塑 ”,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小题 1】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 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赞颂了面对逆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

11、神品质。 【小题 1】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2分),如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一生不可能再站立起来,只能与轮椅为伴,于是在轮椅上她顽强学习,经过长期的努力,她学会了四门外语,翻译了 16万字的外国著作,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第 3段从 “榆树 ”的 “恶劣的生存环境 ”来表现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 ”。文章第 4段通过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表现出榆树的 “矮小朴实但顽强

12、”来体现出 “榆树的不同寻常 ”。第 5段从 “榆树通过自身努力艰难的生存下来 ”来表现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锁定规定的段落,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划;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 1】试题分析:( 1)运用 “拦住、挽留 ”等人格化的词语来表现榆树为了生 存积极的寻找机会,可 “不屑一顾、吻了一下 ”等人格化的词语表现出榆树生存环境的恶劣,所以,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榆树的敬佩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老人比作雕塑 ”,

13、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老人的崇高品质,表达作者对老人的赞美之情。这一句还可以从景物描写这个角度来赏析这个句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点评:作者情感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又要借助于一些表现手法来流淌作者的感情。比如: A、运用比喻的修辞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B句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 “托物言志 ”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助于对 “榆树的顽强、执着等优秀的品质 ”的描写来表现 “老人不畏艰辛、乐观生活 ”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 点评:文学作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要

14、借助于一些写作手法。如本篇文章就是采用的是 “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借助于 “老榆树 ”的描写来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小题 1】试题分析:作者认为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针对这一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会有不同的看法。答案: 从赞同的角度来谈看法的,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不赞同的角度来谈。如: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如贝多芬小时候家贫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又不幸失去了听觉,在这种境遇下,他发誓 “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

15、别人认为他不可能再涉猎音乐的事业,可他在乐曲创作事业上,生命之火却越烧越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主旨的基础之上,摆出自己的观点,同 时要用充分的理由来加以阐释,所举的事例一定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阅读议论文文化需要相互凝视,完成题目。( 10分)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

16、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

17、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 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

18、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 “他者 ”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 “酒好不怕巷子深 ”, 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 “走出去 ”。 2006年中国作协 启动了 “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 ”、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

19、,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小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这一观点的?( 3分) 【小题 2】第 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3】结合文意,正确理解 “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一句的含义。( 4分) 答案: 【小题 1】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文化

20、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每点 1分) 【小题 1】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 1分),举铁凝没有一味迎合西方学者的偏见,而是鲜明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坦诚交流赢得对方尊重的事实论据( 1分),具体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这一观点( 1分)。 【小题 1】那些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深部的中国作家,创造出的作品,质量一定不高;( 2分)而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其作品一定很优秀。(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开篇通过 “美国出版王安忆的小

21、说长恨歌要求改为上海小姐才考虑出版 ”这个故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然后在文章的 “3-6”小节具体的论证 了 “文化需要互相凝视 ”这一观点,文章第 3-4段是从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这个角度来论证的;文章第 5段是从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这个角度来论证的;文章第 6小节是从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这个角度来论证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议论文的结构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提出论点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分析,这样

22、才能使论点让人信服。如本文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在文章的 “3-6”小节就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个论点。 【小题 1】试题分析:第三段的论点为 “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该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作者通过列举 “铁凝在一次中美文坛会上坦诚对那我美国作家提出批评以及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事例有力的论证了这一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点评:为了使议论文的论点更能被读者所接受,一般在文章中都要采用大量的论证方法。比如本文作者为了证明 “活到老学到老 ”这一观点,引用了庄子的经典名言来论证。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的第 6段说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

23、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意思是说 “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 ”,只有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色彩的作品来,这样在文化互相凝视中,才会有自信,才会获得应有的尊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这样句子的意思才不会信马由缰。如本文的中心论点为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那么怎样负责任?就是理解此句话意思的关键。 阅读说明文低碳经济(有删改),完成题目。 (10分 ) 在全 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 ”成为全球热。欧美发

24、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 “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此举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发展低碳技术成为必然,但是, “低碳经济 ”的技术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显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技术,对中国来说,也只能是小马过河,靠摸索来寻求适合自 身发展的模式。但是有一条主线是一定的,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可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

25、热能、潮汐能当中,太阳能以不受季节限制、没有区域局限性、经济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者。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据调查,中国太阳能保有量占整个世界的 76,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生产量是欧洲的 2倍,北美的 4倍,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并仍在以每年20 -30的速度递增。 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会得到普及和推广,为发展 “低碳经济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国太阳能行业的精英企业也在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做着不懈努力。 目前尽管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中国正在

26、迎接一场清洁能源的革命。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在 8 月 1 日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者,并且正在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和发展关键低碳技术等方面 赶超很多发达国家。 笔者认为在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上主要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太阳能领域,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太阳能作为 “低碳经济 ”发展中最优质的能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小题 1】根据文本,请你给 “低碳

27、经济 ”下个定义。 (3分 ) _ 【小题 2】简析第 段画线 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 _ _ 【小题 3】 “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 目前来说 是最低的 ”一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 _ 答案: 【小题 1】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为基础,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加以调整、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小题 1】本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了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 发空间极大,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 【小题 1】不能删去( 1分), “目前

28、来说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1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太阳能成本永远是最低( 1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成本更低的能源,删去则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的第一段具体的阐释了 “什么叫低碳经济 ”, “低碳经济 ”的特点为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 ”,它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 明的方法。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

29、置。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小题 1】试题分析:第 3段讲中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有着广阔的开发空间。为了凸显这一特点,画线句子运用了一系列数据以及 “中国拥有的太阳能资源 与欧美的拥有量 ”进行对比,让读者对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考点: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

30、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可有会有成本比太阳能更低的能源,成本最低是太阳能目前的优势,将来就不一定具有了,所以, “目前来说 ”不能去掉,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 能力。 点评:说明文的语言具体准确,是其特色之一,一般加点副词是不能去掉的,因为加点副词在剧中起到限制等作用,如果把加点词语去掉,则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征。 文言文阅读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 14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 “不如捐

31、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 于王,王必信之。是贾 祸也。 ”弗听,卒献之。荣夷公 果使求焉,弗得,遂谮 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 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 哓( xio):嚷叫。 贾: “买 ”的意思,在此引申作招致。贾祸,招致灾祸。 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 谮:诬陷,中伤。指恶意诬陷伤害。 渎:渎通 “黩 ”,贪污。 【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 4分) 王欲无 厌 ( ) 是 贾祸也( ) 卒 献之 ( ) 遂谮 诸 王 ( ) 【小题 2】选出与

32、例句中划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 2分) 例句:今以师归 而 献马焉 A尔知王之渎货而 启之 B则弛然 而 卧 C 而 乐亦无穷也 D 而 戍死者固十六七 【小题 3】用 “/”划分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 2分)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小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 4分) ( 1)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小题 5】故事的结尾芮伯被逐,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答案: 【小题 1】 满足; 这,这样; 最终,终于; 各。 【小题 1】 C 【

33、小题 1】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小题 1】( 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小题 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小题 1】试题分析: “厌 ”根据语境意思为 “满足 ”,不能理解为 “讨厌 ”等意思。“是 ”在此句中是 “指示代词 ”,不能理解为 “判断动词 ”。 “卒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终于 ”,不能理

34、解为 “士兵或死亡 ”。 “诸 ”在此句中是 “之于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众多 ”等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1】试题分析:例句中的 “而 ”是顺接连词, A、 D中 “而 ”是转折连词, B中为修饰连词。 C项和例句的 “而 ”均表顺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 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 “而 ”作为连词,有

35、 “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 ”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这句话的意思为 “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 ”,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 “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意义单 位 ”, “单位 ”与 “单位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

36、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 1)句时,注意 “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 ”,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 2)时,注意 “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 ”,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

37、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 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 “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无耻小人 ”来谈看法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看法的能力。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

38、法即可。 诗歌鉴赏 赏读陆游的鹊桥仙 夜闻杜鹃,按要求答题。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 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 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惊残:惊醒。 故山:即家乡。 【小题 1】这首词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2分) 【小题 2】请赏析词中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两句。( 2分) 【小题 3】词的最后两句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小题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小题 1】运用了衬托(或烘云托

39、月)的艺术手法,以林莺巢燕之 “静 ”反衬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小题 1】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小题 1】试题分析:居住的环境是茅檐蓬窗,简陋寒伧 ,破败萧条,烘托出寓居他乡的萧索境况。人静、灯暗,不但点明夜深人静、孤灯相伴的艰难处境,更暗示词人心事浩茫、长夜难眠的痛楚凄凉。没有朋友推心置腹的安慰,没有亲人问寒问暖的关照,只有词人孑然一身,枯坐昏灯。看夜色沉沉,看灯影幢幢,看四壁森森,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翻江倒海,风雨苍茫,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更是词人心烦意乱,愁绪错杂的心理倾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歌意境的能力。 点评:描绘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诗人

40、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小题 1】试题分析: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 “燕懒莺残 ”、悄然无声了,对这 “无声 ”的怨悱,就是对 “有声 ”的厌烦。 “总 ”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这里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用林莺巢燕之 “静 ”反衬出杜鹃悲切的叫声,表现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考点:本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写法的能力。 点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

41、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 1】试题分析:故山,故乡。 “半世 ”,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 “不堪听 ”,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 “犹自 况 ”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点评: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诗歌的内容,( 2)诗人的处境,( 3)诗歌的写作背景等,从这些角度来分析诗人的 情感,可以说是较为全面的。 语言表达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

42、动。 (8分 ) 研究气象与物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学习与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学校最近进行了一次这方面的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小题 1】【活动一:古诗探奇】阅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探究诗中所描绘的山区物候现象与我们平原地区有什么差异,并简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因素。(2分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题 2】【活动二:合理安排】星期五傍晚放学时,小明看到彩霞满天,兴奋不已。他打算赶紧 回家先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然后星期六一大早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出门做一次一日游。小明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因为他懂得谚语 “ , ”中所蕴含的天

43、气知识。 (2分 ) 【小题 3】【活动三:帮助同学】班上有好几个同学在默写古诗词时 “燕 ”“雁 ”不分,常常犯低级错误,痛失 “爱分 ”。请你用物候学的知识,把 “燕 ”“雁 ”区别开来,并各举一个例句,帮助他提高默写的正确率,好吗? (4分 ) 答案: 【小题 1】 诗句写出了平原地区的桃花已谢了,但山上的桃花才盛开的情景,道出了山地物候与平原物候的差异。( 2分) 原因: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 而递减 ,在山区物候的高下(垂直)差异。( 1分) 【小题 1】 (1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小题 1】 “燕 ”和 “雁 ”都是候鸟,随气候的变更而迁徙。春天,小燕子往北飞,故有 “几处

44、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描写早春景象的诗句;秋天,大雁往南飞,故有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的诗句。 【小题 1】试题分析:由于地理位置的高下差异,使山上和山下的景色在同一时间表现出不同,山下的春光已谢了,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知识的认知能力。 点评: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位置的高下差 异,古今气温的差异,经纬度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物候现象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小题 1】试题分析: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通过对天上的云的认识,就能简单的判别天气情况,特别是一些民间俗语值得我们去品味。除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还有 “天

45、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以及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天气的俗语的认知能力。 点评:有关天气的俗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就在于我们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积累、分类。 【小题 1】试题分析: “燕子 ”是春天的使者,燕子的来临,意味着春 天就到了,故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样描写春景的诗句。 “雁 ”带有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色彩。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 “燕 ”与 “雁 ”文化的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能够清楚的知道 “燕 ”与 “雁 ”的历史文化内涵,然后再结合具体的

46、语句来分析其各自的内涵。其实,在平时的学习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活动。 (6分 ) 武松道: “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谁教你强夺他的? ”蒋门神慌忙应道: “依得!依得! ” 【小题 1】这段文字出自 _(人名)写的 _(作品) (2分 ) 【小题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在实践着他说的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请写出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并分析这一情节表现了保尔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答案: 【小题 1】施耐庵,水浒传。 【小题 1】保尔在病榻上进行文学

47、创作( 2分),表现了保尔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 2分)。 试题分析:( 1)水浒传 的作者是施耐庵,武松为了报答施恩的救命之恩,就前去帮施恩抱打不平,这就是书中精彩的情节 “武松醉打蒋门神 ”。( 2)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用笔继续参加斗争即进行文学创作,把他的思想、理想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给那些热血青年,他的这种忘我、坚韧的性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点评: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 ”,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 称、作者、主要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