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苏高邮市九年级下学期适应训练语文卷(带解析) 其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字依次写在田字格中, 4分) 这种宽广的心胸,在面对 (cu)折时还能保持平和的自我,这种不浮、不功利、不媚俗的心态,确实是我们这个喧 (x io ) 纷杂的社会中稀缺的价值观。 (y n)容而不华贵,小家而非碧玉,文化深厚而不张扬,韵味悠长而不庸俗。这也许就是北京胡同的 (mi)力所在吧。 答案:挫 嚣 雍 魅 试题分析:读准拼音,还要了解语境,根据语境判断汉字。汉语的同音字形似字是比较多的,不要错写,比如不要将 “嚣 ”写成 “器 ”,将 “雍 ”写成 “拥 ”,将 “魅 ”写成 “
2、魄 ”。文字写在格中正确的位置,要求笔划端正,不连笔。 考点:汉字读写 点评:本题不难,有拼音和语境提示,易于作答。平时学习要注意读准汉字,写好汉字。了解汉字字形的特点,弄清一些汉字易混的原因,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对此网上众说纷纭。请阅读某网站 “微博 ”中网友的留言,完成后面练习。( 4分) 网友 A:中 国人至今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受罚自己也不会受罚。 网友 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于是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
3、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 C:我就这样过过马路。为一个非常着急的事情要过马路,这时附近没有车了,穿过去本来小事一桩,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更谈不上劣根性。 针对以上网友留言,请在 “微博 ”中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通顺,50字左右。 _ _ 答案:它反映出监管手段的乏力和无奈,也反映出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1分)。为此,我们要创新管理手段( 1分),加强宣传教育,带头遵守交通规则,( 1分)不从众,坚决制止不文明交通的现象( 1分)。 试题分析:了解几个网友的观点,选几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看法,比如 “管理措施 ”“文明素养 ”“城市
4、交通建设 ”等。 考点:阅读材料,发表观点。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内容浅显易懂。分析材料,要根据材料诸多信息,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所达的中心话题。补充的材料一般都与阅读文段内容有可,可以综合两者来分析。 选择题 下面这段话中,加线字注音完全 正确 的一组是( ) 几千年来,兰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创作、生活和品位。中国人爱兰,爱其高洁,爱其清 雅 ( y),爱其君子 寓 ( y)意。芊 芊 ( qin)细叶青青草,楚楚芳姿点点娇。缕 缕 ( n)清香 袅 袅 ( nio)飘,盈 盈 ( yn)玉 蕊 ( ru)向春笑。这首诗充分地展现了兰花的形、神、气、味,可谓颂兰诗中的经典。 A B C D 答
5、案: B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要使用排除法,大致看一遍,先判断常见的明确错误的,逐一排除。 明显是错误的,首 先排除 AC 两项,再判断出 错误,答案:只有 B了。 考点:汉字字音 点评:本题不是太好判断,选项中易混淆。判断汉字拼音,要注意三处易错点,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声调,先读字再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先理解句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言环境,借助拼音写汉字。 下列各句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深感头痛的事 B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C运用仪器来观察世界不但
6、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D三年来的 “旅游兴市 ”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句中 “防止 ”“免遭 ”重复,应将 “免遭 ”改成 “被 ”; B句中 “打开 ”“使人 ”搭配不当,应该删去两个 “打开 ”; D句中 “始料未及 ”一词已经含有 “当初 ”的意思, “当初 ”一词多余,删去。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有难度,几个病句的病因比较隐含,不好判断。病句的病因常是主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错误、前后矛盾,重复罗嗦,语意混杂(歧义)等, 学习时要将这些病句类型了解清楚,答题时以此为依据判断。 下列各句中,
7、加线的成语使用 正确 的一项是( )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 不假思索 的人称为 “书橱 ”,也有人称这种人为 “书虫 ”、“书迷 ”、 “书呆子 ”。 B五一期间,仪征枣林湾、江都邵伯湖、宝应白鹿岛等县市旅游点,吸引了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踏青、垂钓、吃农家土菜,在 入乡随俗 中轻松度假。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 死得其所 。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 居高临下 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强烈。 答 案: B 试题分析: A句中 “不假思索 ”是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C句中 “死得其所 ”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D句中
8、 “居高临下 ”形容自居水平高看待对自己水平低的人,此三句皆不符合句意。 考点:成语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句中错用成语比较明确。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 有误 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前文紧扣 “论战 ”,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 ,后文节选部分详写的是起义的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 B七颗钻石的作者 列夫 托尔斯泰 ,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都是俄国作家,童年的朋友作者高尔基是苏联作家。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
9、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 “乐府双璧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D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用富有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燕园幽径的一棵枯藤被愚氓 砍伐的悲剧,抒发了作者悲哀、惆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怀。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句判断错在,曹刿论战的内容是写长勺之战战前后的情况,略写战时,并没有写整个战争的全过程。 考点:文学知识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学生熟悉的文学知识,易于判断。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的相关信息要注意记忆,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 现代文阅读 植物的意识 2009年 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
10、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 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 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
11、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 “测出 ”22种参数。 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 “根脑 ”。一棵黑麦有 600千米长的根系和 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 “诊断出 ”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 水杨酸。 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 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 40米高的树冠)。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
12、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 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
13、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 “血洗 ”。 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选自 2013年 4月 24日新民晚报,作 者:陈钰鹏) 【小题 1】依据文章第 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4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 、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 【小题 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小题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
14、否去掉,为什么?( 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 ,发现每 10 万名伐木工中便有 81 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小题 4】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 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 4分) 答案: 【小题 1】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分析唾液 、 确定敌人 、 释味报警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血洗幼虫 。(四字意思相近即可,一空 1分) 【小题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分) 作用:列举一种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列出百万分之一克的重量,再与世界上的一个人、一头动物相比较,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植物感觉的敏锐。( 2分) 【小题 3】 不能,因为 “便 ”强调死于这种原因的伐木工人
15、人数之多,如果去掉则没有这种强调意味。( 1分) 不能,因为 “便 ”不仅强调玉米的根很快改变生长方向( 1分),而且表明这种行为是在假设的前提下产生的( 1分),这种假设是为了突出了植物有 “脑 ”这一点的( 1分)。 【小题 4】 遇到危险,植物群体中某一个体会做出自杀式的报复行为; 植物最多可 “测出 ”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等 22种参数; 植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 “根脑 ”; 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 “诊断出 ”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 水杨酸; 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每点 1分,答出 4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给出的例句 来看
16、,是要概括玉米这咱植物的 “行为 ”,所以要抓住“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 便死于这场 “血洗 ”中动词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难以找到文章的信息点。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词,理解其意作答。 【小题 2】 试题分析: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 ”,这是举例说明某一种植物的 “感觉能力 ”。用该植物的 “感觉能力 ”与人和动物的 “感觉能力 ”相比,是比较说明,“百万分之一克 ”,这是列数字,突出该植物 “感觉能力 ”超强。 考点:说明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本中的说明方法很好判断。说明文
17、中的说明方法是很多的,学习要注意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注意区别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比如,在说明文中常有 “比方说 ”一词,不是 “打比方 ”,而是举例,还有注意使用术语,比如,在说明文中的 “打比方 ”就是 “比喻 ”,都要说 “打比方 ”,而不能说 “比喻 ”。 【小题 3】 试题分析:用 “据统计 ”一词,说明其后内容真实可靠性,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近几年 ”,范围限止,说明还有更多此类事件,此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问题 是说明文阅读常见的问题,易于解答。说明文讲究科学严谨,这点不仅表现在说明方法上,尤其表现上说明语言上,阅读时要注意
18、一些修饰性的副词的作用,谈及他们的作用,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清楚,说到位,怎么严谨的,怎么准确的,说明了什么。 【小题 4】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每段文字所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找一找有没有总括内容的句子,或抓住中心词概括内容。 考点:文意理解,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相关信息点不是太好找。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 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 阅读下文 (18分 ) 凤凰,那条长长的古巷 古巷深深,深深深几许。 最好是飘雨的季节,最好是游人不多的日子,撑一把油纸伞,踏上石板路,了无尘念漫步于绵长幽深的古巷,
19、看那断垣残壁留下的厚重,听那亘古传来如烟如雾的吟唱。 走进古巷,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不足两米宽,夹在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间,因为转角望不到尽头,烟雨萦绕下恍如梦境。鳞次栉比的老屋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只留下一缕温馨的久远任人遐想,不知那剥落在墙上的时光如何才能重新拾起?在这些斑驳的城垣深处,飞檐门落 之间一定有着久远的故事,或爱或恨,或恩或怨。那些事呢?那些人呢?而今散落在尘埃里寂寂作古,无从追寻也无从考究了,湮灭在一巷烟雨中。 城门洞是一个流浪歌手聚集的地方,不知这些歌手来自何方,也不知姓甚名谁,坐在石板凳上,简单的行李,一把吉他,一个音箱,吉他盒打开放在地上,那里面有游人扔下
20、或多或少的钞票。一个或几个,男人或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每天弹奏着忧伤的曲调,和着洞子里的回声,不在乎游人的眼光,不在乎有多少听众,只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用嘶哑的声音唱着流浪的歌谣, 歌声飘啊飘,飘出一声叹息,飘出一种忧伤,飘 出一缕乡愁;那悠远的歌声中,是泪水打湿的漂泊。 城楼旁有一个古老的宅子,推开老宅子厚重的木门,就推开了一段久远的往事。威猛的石狮,气派的大门,正殿,戏台,天井,天池,回廊,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具气派。漫长流年,悠悠远去,宅子几经易主,几经修改,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可是仍然能感觉到它当初做为一品钦差府邸的那种热闹繁华,朋友造访,寿宴大开,拜祖祭先,擂鼓声声,戏子长袖挥舞,唱
21、词悠悠回荡。时光轻飘飘的带走人的生命,带走那些别去经世的往昔, 只留下一份厚重静静躺在岁月深处,发出幽亮的光芒。 再往前行,古巷在一江 沱水中延伸,尽头处是听涛山下,这里长眠着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大师。墓前芳草萋萋,朵朵素华无语。多少年前先生远离故乡在外漂泊,一生颠簸流离,最终叶落归根,魂回故土。是凤凰养育了先生,是先生把凤凰带给了世界。 古巷的门前,经常有老者放一张竹椅,或抽一袋旱烟,或喝一壶老茶,或拿着一件衣裳走针穿线,或带着小孩戏耍,面容平和,慈祥安宁,用微笑面对过往的行人。那是经历岁月留下来的闲时,那是沧桑之后的平静,悠悠然然,与世无争,这是古巷一道最为温馨的风景。 古巷的石板路留下多少
22、脚印,只怕无人能计。你走过来,我走过去, 来回穿梭。那蹦蹦跳跳的小孩,你是放学回家吗?那打着碎花伞的长发女子,你轻移莲步,为何脸上泪水涟涟,是不是刚刚触动了春愁,经历了离伤?那蹬着送煤车的汉子,你黑黝黝的脸上满是汗水却为何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是不是又给老婆孩子赚取了一些钞票?那搀扶着的老伴,您们缓缓而行,笑意融融,是在雨巷中散步,重演一回爱情的浪漫吗?这些脚印磨亮了石板,照耀出年轮的影子,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 雨中的古巷,是谁吹响了短笛,笛声悠悠扬扬回荡在长长的古巷,远去,远去。 (选自散文网,作者:飘如尘烟,有改动 ) 【小题 1】为什么最好是 在飘雨的季节,撑一把油纸伞,漫步于绵长幽深的
23、古巷?(分点概括, 3分) 【小题 2】品味语言( 6分) (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2分) 只留下一份 厚重 静静躺在岁月深处,发出幽亮的光芒。 ( 2)请从用词、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歌声飘啊飘,飘出一声叹息,飘出一种忧伤,飘出一缕乡愁;那悠远的歌声中,是泪水打湿的漂泊。 【小题 3】从时、空、艺术、人们生活等角度,说说 “古巷深深深几许 ”的原因。(4分 ) 【小题 4】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思考:今年暑假如果你来到沈从文墓前凭吊 ,会有哪些思古幽情?请简要表述, 80字左右。 (5分 ) 【链接材料】据人民日报报道, “游凤凰古城的免票时代就要终结了
24、! ”湖南省凤凰县日前对外公布,从 4 月 10 日起,对现有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调整,变 “凭票进入景点 ”为 “凭票进入景区 ”,这意味着今后游客进入凤凰古城多了一道 148元的 “门槛 ”。(来源:法制晚报) 答案: 【小题 1】 因为烟雨萦绕下的古巷有一种恍如梦境的感觉; 因为烟雨中流浪歌手的歌声更加忧伤; 因为久远的故事、厚重的过往都在烟雨中湮灭; 因为烟雨中更能让磨亮了的石板照耀出年轮的影子。( 3分,答出其中的 3点即可) 【小题 2】厚重,一是是指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具气派(虽然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 1分),二是指一品钦差府邸的那种热闹繁华等( 1分)。 前一分句,用叹息、忧伤、
25、乡愁三词( 1分),逐层加深地写出了流浪歌手歌声的情感内涵( 1分); “歌声飘啊飘 ”一句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1分),突出歌声里忧伤的悠远和连绵( 1分); 后一分句,用 “打湿 ”一词化把 “漂泊 ”形象化具体化( 1分),形象地表现出流浪歌手忧伤的原因( 1分)。(能分析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小题 3】 从空间上看,古巷转角望不到尽头( 1分); 从 时间上看,古巷中有温馨的久远( 1分); 从艺术的角度看,古巷有悠扬的歌声,古巷厚重的过往 城门洞、古老的繁华的大宅子,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坟墓等( 1分,答出其中 1点即可); 从人们的生活看,古巷中有沧桑之后的平静,有悠然无争的温馨风景,有
26、普通人们生活的脚印( 1分,答出其中 1点即可)。 【小题 4】参考示例: 沈从文先生太伟大了,是他的小说边城让凤凰名扬天下;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要学习他,一定要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爱护家乡,要苦练本领,尽可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幽幽古巷,确实名不虚传, 烟雨中漫游能感受到凤凰的独特韵味。凤凰古城确实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一首回味无穷的诗。不过,这样的感受有可能被现实所消融,但愿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凤凰。 作为凤凰古城的后人,该如何继承古城的文化,如何开发凤凰古城,如何保护古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这是应该摆在凤凰古城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摆在每
27、一个游客面前的问题。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分点概括 ”,那就逐段阅读,找其中的关键的词句,思考与 “雨 ”有关的情境。 “烟雨萦绕下恍如梦境 ”;流浪者的琴声 与 “雨 ”有同样忧伤的情调;雨让人联想岁月如烟雨,易让人怀想 “久远的往事 ”;雨巷中散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浪漫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章内容繁多,阅读量较大,学生不易掌握要点。概括内容要点,必须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哪一层写什么,依次概括,这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学习的实践中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经验,了解方法,为考试做能力储备。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出句中
28、有特色的词语,分析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再分析整个句子表达的含义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考点:品析语言 点评:本题有难度,本文是美文 ,此题不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语言的含义,还要求品析语言的美感,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隐含较深,学生不易读出。 【小题 3】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 “空间 ”,指古巷建筑特点:弯曲窄小而显幽深,“时间 ”,指古巷的历史,年代久远,历史悠久, “艺术 ”,是文化, “古巷 ”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考点:理解文意,根据要点。 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成段的文字概括能力不强,抓不住关键信息点,往往遗漏要点。这方面的能力,平时学习中有待提高。 【小题 4】 试题分析:选取角度
29、,如人文历史 “作家与名城 ”、建筑文化 “凤凰风情 ”、经济价值 “旅游与环保 ”,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考点:分析材料,发表感想。 点评:本题不难,材料的中心话题突出,易于发表感想,且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大。本题拟题很好,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体现了考试的教育功能。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6分 )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文】
30、王荆公 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 ,不可得。时薛师政 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 “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 ”公曰: “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竟不受。 【注释】 王荆公:即王安石。 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 出产的人参。 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4分 ) ( 1)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 ) ( 2)今为妻妾之 奉 为之 ( ) ( 3) 适 有之 ( ) ( 4)药不 足 辞 ( ) 【小题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 的一项是( )( 3分) A今为宫室之美 为 之项 为
31、 之强(幼时记趣) B万钟 则 不辩礼义而受之余 则 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公 之 疾非此药不可治悍吏 之 来吾乡(捕蛇者说) D万钟 于 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 桓、灵也(出师表) 【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 (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 2)公曰: “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竟不受。 译: (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 【小题 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 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3 分) 答案: 【小题 1】得同 “德 ”,感激恩德;侍奉;恰巧;值得。 【小题 2】 B 【小题 3】 这种做法就
32、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 “义 ”)。 荆公曰: “(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 ”竟不接受。 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 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小题 4】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 1分)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 1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1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 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 4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中的 “得 ”的含义比较大, “得 ”先通假 “德 ”,然后又由 “恩德 ”化名词为动词,译为 “感激恩德 ”。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
33、句意浅显,容易理解。解释文言字语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句子的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思。 【小题 2】 试题 分析: A项中 “为 ”一为 “做 ”一为 “因为 ”, B项中两个 “则 ”都是 “却 ”的意思,C项中 “之 ”一为 “的 ”一为主谓之间不译, D项中的 “于 ”一为 “对于 ”一为 “替 ”。故B对。 考点:文言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所学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比较熟悉。古文语文精练,一词多义是常见现象,学习时要注意,要把一词的 “多义 ”放在语言环境中记忆。 【小题 3】 试题分析:第一句, “谓 ”:叫做; “本心 ”:天性;第二句, “竟 ”:却; “受 ”:接受;第三句,
34、 “亲 ”:亲自; “而 ”:并且; “随 ”:随同; “役 ”:差役; “未尝 ”:不曾; “横 ”:横行; “索 ”:勒索。 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易懂。古文中虽然大多数是一字一义 ”,但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相同的意思,叫 “复合义 ”,翻译时用一个意思就行。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理解克制贪欲,拒绝物质诱惑,保持勤俭习惯,即可保持本心。 考点:理解文章,发表意见 点评:本题不难,思考的角度很多,话题有普通性,易于发挥。此 类问题,不在于对错,在于如何讲清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组织好语言。 诗歌鉴赏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
35、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北 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 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横陂 ( bi ):横卧的坡堤。 直堑 ( qin ):笔直的沟渠。 坐久:谪居中闲坐了很久。 【小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的画面。 (2分 ) 【小题 2】两位诗人,一 位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位 “缓寻芳草得归迟 ”,他们内心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4分 ) 答案: 【小题 1】北山不断地把泉水输送下山,横堤下的碧波不断上涨;无论是笔直的沟堑,还是曲折的池塘,望去都波光泛泛。 【小题
36、2】晏殊慨叹繁华不再,春光易逝,有伤春怀旧之情;王安石表面闲适,其实内心怀有被贬的愁闷之情。 【小题 1】 试题分析: “描绘 ”是运用想像扩写,而不是生硬的翻译,将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诗句的 “景点 ”找出来,抓住 “满山翠绿 ”“山下水波荡漾 ”等景物的特点加以描写。 考点:理解内容,语言表达。 点 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难以找出有特征的景点,本题对语言的生动性有一定的要求。语言在于运用,运用语言写作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目的、环境、对象等因素,规范语言,优化语言,才能达到写作目的。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将诗的内容大致了解一下,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处 “独徘徊 ”“得归迟
37、”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 考点:作者情感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比较隐含,不易理解。理解古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要了解诗歌内容写什么,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写作背景,作一全面的了解。 名著导读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7分)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 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以上描写的是水浒传中的英雄: ,其绰号为: ,写出两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 。( 4分) 下图是中国辽宁 2013年第 12届全运会会徽图案。请仔细观 察,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解说内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 点、含义等;语言简练,至少用上一
38、个成语。( 3分) 答案: 李逵( 1分)、黑旋风( 1分)、杀四虎( 1分)、闹东京( 1分)。 图案以 “龙腾盛世,扬帆体坛 ”为题材,充分反映出祖国经济繁荣昌盛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全运盛会吉祥如意 ,体坛竞技争创明星的美好景象;以龙飞凤舞的表现手法,体现赛场上运动健儿英姿;以变体行书 “辽 ”字体现地域特征;以 “跑道 ”体现体育内涵;以 “12”字符体现 “十二届全运会 ”理念。寓意展现了在日新月异发展中,全面振兴的辽宁省借助全运盛会携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乘风破浪、奋勇腾飞的精神风貌。评分:内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含义各 1分;语言简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语言流畅 1分。共 3
39、分。 试题分析:第一题,阅读题中对人物的 描写,仔细回顾小说内容,思考判断。第二题,按要求从 “要素、造型特点、含义 ”三方面说明,要素指 “图案 ”和 “文字 ”,造型指 “图案的流线型 ”, “含义 ”指图案表达的意义,含义要将图标与图标用于的活动主题结合起来理解。 考点:语言表达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选不好主要的 “信息点 ”,平时这方面的训练较少。了解材料的信息,首先要对材料的信息点作一梳理,将材料的内容分几个方面,找到主体事物加以说明。 默写 默写(每空 1分,共 8分) 【小题 1】乡书何处达?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小题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40、员外) 【小题 3】纸上得来终觉浅,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题 4】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小题 5】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 6】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 7】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 “莲 ”那样: , (请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小题 1】归雁洛阳边 【小题 2】天街小雨润如酥 【小题 3】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题 4】千里共婵娟 【小题 5】苟全性命于乱世 【小题 6】静影成璧 【小题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试题分析:注意不要写错字, “雁 ”不为 “燕 ”, “酥 ”不为 “苏
41、 ”, “躬 ”不为 “弓 ”,“婵娟 ”两字是 “女 ”字旁, “苟 ”不为 “拘 ”, “璧 ”不为 “碧 ”, “淤 ”不为 “於 ”, “濯 ”不为 “翟 ”, “涟 ”不为 “莲 ”, “妖 ”不为 “娇 ”。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必背古诗,关键在平时要加强记忆。古诗的背诵,要了解所背诗句的含义,最后对每个字的意思要清楚,根据意思强化对字形的记忆,这样就不容易把字写错。 作文 请以 “就这样成长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字(诗歌不少 于 20行)。 结合自我经历或感受, 说真 话,抒真情,忌抄袭。 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42、人名、地名和校名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以 “成长 ”为话题的作文。 “就这样 ”,指的是成长的过程,想一想,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走来,哪些东西伴随着你。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别人的关怀,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师长,还有同伴甚至社会人士。在成长的过程中, “路途 ”上始终有关怀,有鼓励,有帮助。题意明确了,那么文章就好写了。可以从三个方面(父母时时关爱、师长日日教诲、同学随时帮助)各选一事例,写母爱、师情、友情对自 己成长的影响,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重点写一两件事,点面结合,说明自己 “就是这样成长的 ”。别人的关怀是一个方面,当然自己的努力也是少不了,所以文中在写别人的关怀也要写写自己如
43、何努力的,遇到挫折,如何面对,如何锻炼自己,自我督促,将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写出自己 “就这样成长 ”的过程和感悟。 考点:写作 点评:本作文不难写,学生生活中的材料比较多。学生写作文,在叙事上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只注意把事件 “叙完 ”,而不注意 “叙好 ”,这个 “好 ”,不仅是指语言要生动,还指方法上的巧妙运用,比如叙一件事,不足以说 明一段生活的状况,多叙几件又比较麻烦,所以就要采用详略结合的写作,叙写一件事以后,再 “推导 ”一下,再 “引申 ”一下,再 “联想 ”一下,把事件的 “点 ”引到生活的“面 ”上去,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了,意义就深刻了,文章就写 “好 ”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