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浙江省湖州市九年级中考一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善用网络 “水波效应 ” 张 铁 一条 “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 ”的微博,转发超过 21万次,在 2011年 “十大转发微博 ”中位居第五; QQ推出 “拒绝冷漠,传递温暖 ”活动,超过 600万网友在 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 ”,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水波效应 ”,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
2、有 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 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 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水波效应 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免费午餐 ”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 140字的转发中传递与扩散, “3 元加 3元 ”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能搅动舆论场 “一池春水 ”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
3、的声音。失去双腿, “板凳妈妈 ”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 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 “最美女孩 ”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 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 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 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 “聚蕉行动 ”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 “我说你听 ”,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 “大家都在说 ”,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 “选择性关注
4、 ”,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 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 “共鸣点事件 ”、 “公约数观点 ”,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而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 “共振频率 ”、 “相通波段 ”。如果只是以 “要 ”字打头,以 “应该 ”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
5、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 “金话筒 ”,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 “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 ”。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 3月 3日 ) 【小题 1】请说说此文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分) 【小题 2】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 “水波效应 ”( 2分) 【小题 3】文中第三节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 4】阅读全文,结合链接材料,作为一名网络受众,你想对媒体说些什么?( 3分) 材料: 2012年,一则 “鲁迅作品大撤退 ”的不实
6、消息,一度引起媒体广泛转载和热议。传播学研究者追根溯源后发现,媒体 “标题党 ”们在一条网络小贴基础上的几度 “创作 ”,是这则 “乌龙 ”新闻风行一时的关键。而 “标题党 ”乐此不疲的背后,是少数媒体刻意吸引眼球的 “营销心理 ”。 答案: 【小题 1】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善用 “水波效应 ”。( 2分) 【小题 2】这些热点事件往往触动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网络传播方式,让热点事件传播得更远更广。( 2分) 【小题 3】作为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水波效应具有影响大、能量大的特点。( 2分) 【小题 4】能结合文中 及材料事例,围绕 “希望你们积极利用网络去传播主流价值
7、、理性思考、积极声音,尽量避免传播一些夺人眼球的不实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 ”来谈即可。(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文章通过论证,提出了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善用“水波效应 ”的观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 点评: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 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
8、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小题 2】试题分析:能搅动舆论场 “一池春水 ”的,往往是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同时,网络传播让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点评:要分析热点事件,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 “水波效应 ”的原因,就要了解热点事件的热点:最能触动人们,同时依靠了网络的传播。 【小题 3】试题分析:文中列举了微博免费午餐的经
9、典实例,充分论证了 “水波效应 ”,能量巨大,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作用的能力。 点评:议论文的论据是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实 践长期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小题 4】试题分析:文中作者说 “媒体也需要让自己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 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 。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 ”作为媒体,不能不求事实,吸引人的眼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
10、看法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针对媒体的做法,一定要文章内容及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答,表达时,要文明得体,简洁准确,条理清晰。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
11、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 “道 ”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 种 “道 ”。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
12、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 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 “茶如人生 ”。所以,就有了 “茶道 ”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 一种 “道 ”,一种 “茶道 ”。 茶可道,
13、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 摹逗酥奂恰纺枪赜诓璧拿栊绰穑俊熬幼笳哂沂种雌芽 龋 笫指 嫌泻 淙耸佣巳菁牛 籼 枭 弧!蔽恼碌淖髡咚岛酥鬯檀蟾攀撬臻 褐鄢啾诘那榫啊谀切 暮颂 疑喜幌 躺弦桓錾詹璧耐 樱 杉 笔蔽娜搜攀棵鞘嵌嗝吹南舶 璋 诓魏 酥 戏褐鄢啾冢 谷挥型 由詹瑁 鼓敲醋闹轮尽饫锩娴降资恰暗馈保 故且恢钟迫蛔缘玫男
14、那槟兀br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 “道 ”,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 “内省修行 ”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 “禅茶一味 ”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 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 “莲 ”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
15、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 “道 ”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 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 ”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
16、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 “茶道 ”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 “散文网 ”)(有改动) 【小题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 ”的含义。( 2分) 【小题 2】文中开头为何要写 “西方人喜爱喝咖啡 ”?( 2分) 【小题 3】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 3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小题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
17、饮茶。( 4 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 “国饮 ”。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 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 “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 “茶茗 ”。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 “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 ”杜甫有诗曰: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
18、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 “体己 ”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答案: 【小题 1】围绕 “茶既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来回答即可。( 2分) 【小题 2】写西方人爱喝咖啡是为了与中国人爱喝茶形成对比,突出中国人崇尚顺其自然,追求艺术和境界,从而表现 “茶可道 ”这一观点。( 2分) 【小题 3】 示例 1:这个句子用拟人手法将茶叶在水中舒展、漂浮、沉淀的过程与人生的成败、起伏等历程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 .示例 2:这个句子中的 “挣扎 ”“思索 ”“沉浮 ”“沉寂 ”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起伏、变化,让人
19、自然将茶与人生结合起来,也自然引出下文 “茶如人生 ”的看法。( 3 分) 【小题 4】示例:因为茶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冲浊爽气,颐神养性,可以让我们学会 “内省修行 ”;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饮茶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获得悠然自得的心情;茶为我们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本文的题目是 “茶可道,茶亦悠然 ”, “道 ”指的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悠然 ”指的是人的心情悠然自在。也 就是说,茶既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使人修身养性,同
20、时也可以陶冶人的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小题 2】试题分析:写西方人喝咖啡是为了和中国人喝茶形成对比,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 “道 ”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 “道 ”。 考点:本 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能力。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
21、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 3】试题分析: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 “这一过程 ”指的就是泡茶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茶叶在水中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可从修辞、词语、写作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选择一个角度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2、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 4】试题分析:认真研读文章和材料,不难得出应该推崇茶文化的理由。茶饮不仅是一种艺术,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等等。结合文章和材料来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
23、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文言文阅读 陈灌,字子将,庐陵 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 ,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 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 ,延师 ,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 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
24、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 曰: “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 ”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 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 列传) 【注释】 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 擢:提拔。下文中的 “迁 ”、 “除 ”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 豪右:豪强。 覆按:复审案件。 丰裁:风纪。 【小题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 “/”划开。(限段 2处)( 2分)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盗 不 敢 入 一 乡 赖 以 全 【小题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3分 ) 灌诣军门 谒 见( ) ( 2) 寻
25、命筑城泰州( )( 3)百姓 咸 赖( )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 句子的意思。( 2分) 灌建学舍 ,延师 ,选俊秀子弟受业。 【小题 4】结合本文所列举的事件,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 3分) 答案: 【小题 1】灌 率 武 勇结 屯 林 中 / 盗 不 敢 入 / 一 乡 赖 以 全( 2分) 【小题 2】( 1)拜见 ( 2)不久 ( 3)都 ( 3分) 【小题 3】 陈灌建立学堂,邀请老师,选出有才的年轻后辈跟随老师学习。( 2分) 【小题 4】从他在世将乱前在住处周期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从他建学校邀请老师教育学生看出他重视教育;从他访问疾
26、苦、禁止豪强兼并 可见他体恤民情等。(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的含义是 “陈灌率领武力勇猛的人集结在林中,盗贼不敢进入,一乡人的财产生命安全得以保全 ”,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 “陈灌率领武力勇猛的人集结在林中、盗贼不敢进入、一乡人的财产生命安全得以保全 ”,即 “灌 率 武 勇结 屯 林 中 / 盗 不 敢 入 / 一 乡 赖 以 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 。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
27、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 “意义单位 ”, “单位 ”与 “单位 ”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 2】试题分析:( 1)一词多义,拜见 ( 2)古今异义词,不久 ( 3)一词多义,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 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8、,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 “学舍 ”(学堂)、 “延 ”(邀请)、 “受业 ”(跟随子弟学习)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 4】试题分析:短文写了陈灌种树防盗、建立学舍、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等事情,每件事都表现了其不同的精神品质,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点评
29、: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 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 F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王曰: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于是见公输盘。
30、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节选自公输) 【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3分) ( 1)子墨子九 距 之( )( 2)在宋城上而待楚 寇 矣( )( 3)子墨子之守 圉 有余( )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
31、的一项是( )( 2分) A 以 牒为械 以 丛草为林 B胡不 已 乎死而后 已 ,不亦远乎 C 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 杀臣 D胡不 见 我于王才美不外 见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小题 4】阅读以上文段,说说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1)通 “拒 ”( 2)入侵( 3)通 “御 ”,抵挡( 3分) 【小题 2】 D( 2分) 【小题 3】虽然如此,公输盘替我制造云梯,必定要攻取宋国( 3分) 【小题 4】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
32、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1)通假字,通 “拒 ”,拒绝;( 2)词类活用,入侵;( 3)通 假字,通 “御 ”,抵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2】试题分析: A.用 /用; B.停止 /停止; C.即使 /即使; D.引见 /显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
33、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 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 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 “然 ”(如此,这样)、 “取 ”(攻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 4】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设喻说理 ”和“类比推理 ”的论辩技巧,意思表达正
34、确通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中的墨子劝楚王的语言很有特点,解答本题时要理清人物语言的思路,然后分析其论辩技巧,找出其成功的原因。 诗歌鉴赏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 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 蔡确:嘉 四年( 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 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 元年( 1086年),罢知陈州。元 二年( 1087年)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 纸屏:纸糊的屏风。 答案: 【小题 1】夏日炎炎,诗人携几卷书,前往车盖亭里纳凉,躺在纸糊的屏风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
35、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 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 2】作者贬官后的闲适安逸的心情。(答出 “豁达、洒脱 ”之意也可)(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 ”,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 “卧展柴 桑处士诗 ”),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小题 2】试题分析:
36、 “睡觉莞然成独笑 ”,梦醒之后,诗人却要 “莞然 ”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 “柴桑处士诗 ”;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诗人 “莞然独笑 ”,是在 “午梦长 ”中有 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点评: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
37、、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 “不畏浮云 遮望眼 ”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某班拟开展 “金钱,让人欢喜让人忧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 1)【想想】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共同点,写出结论性的话。( 2分) 材料一:某大学教授居然
38、对学生说: “十年后你挣不到四千万不要来见我。 ” 材料二:某小学生的作文中如是写着: “钱是我的最爱。 ” 材料三:江苏卫视 “非诚勿扰 ”节 目中某女嘉宾说: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 材料四: 2011年中超赛场中 “升班马 ”广东恒大夺冠了,夺冠的最大法宝就是赢球奖金,因为他们开出的单场赢球奖金是 500万, 2012年亚冠联赛中他们首战告捷,更是赢得了单场赢球奖金,高达 1400万。 我的结论是: ( 2)【议议】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不可以用金钱买到。请根据示例仿写。( 2分) 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金钱可以买到 ,但 ;金钱可以买到 ,
39、 但 。 ( 3)【说说】班委在商议主题活动项目,征求你的意见,以下三个活动你觉得哪个最有意义?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竞赛:与金钱有关的格言俗语 调查:中学生金钱消费面面观 辩论会: “金钱是否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 我喜欢( )(只填序号),理由: 答案: 【小题 1】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拜金主义思想。( 2分) 【小题 2】示例:金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亲情;金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 2分) 【小题 3】示例:我喜欢 ,因为通过竞赛可以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可以让学 生通过格言俗语的引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喜欢 ,调查活动既可
40、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消费观,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喜欢 ,因为辩论会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正确看待金钱。( 3分)(只选序号不给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题中所给的四则材料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拜金心理,金钱至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 点评:本题较简单,要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信息要全面,语言简练,使人一读就知谁干了什么事情(或什么事情怎 么样)。 【小题 2】试题分析: “金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这个句子使用了转折,前半句和后半句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仿写的时候
41、要注意这两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点评:仿句类题,顾名思义就是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解答句子仿写类题目时,要注意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等,符合语句语境,有时候还会特别要求字数相等。基本解题思路是: 析原型。即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 定格式。根据例句的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的句子应有的格式。 关注句式和修辞。根据格式创写句子 时,应特别注意所采用的句式是否和例句相同、修辞运用的是否恰当。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三种活动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然后具体阐述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
42、对题干中所给的三种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说出具体的理由。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3分) ( 1)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 “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 万岁! ”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 ”,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小说 。 ( 2)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
43、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 ( 3)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 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以描写湘西民风民俗而著称的现代作家 。 答案:( 1)格列佛游记( 2)保尔 柯察金 ( 3)沈从文( 3分,每题1分) 试题分析:( 1)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 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
44、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2)保尔 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自己的生活所描画出来的完美的青年 革命战士的形象, “勇敢,相信自己的力量,并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 ”的精神,曾经教育了无数的中国革命青年。( 3)这段文字选自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本文通过对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 ”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名著阅读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察内容上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
45、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语段 ,考查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仅要泛读还要对重点段落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小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 【小题 2】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小题 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小题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小题 5】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 【小题 6】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小题 7】古今
46、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小题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答案: 【小题 1】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题 2】宁为百夫长 【小题 3】弓如霹雳弦惊 【小题 4】独怆然而涕下 【小题 5】月下飞天镜 【小题 6】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 1)默写此句 时要注意 “似曾相识 ”的写法;( 3)默写此句时要注意 “霹雳 ”的写法;( 4)默写此句时要注意 “怆然 ”的写
47、法;( 6)默写此句时要注意 “残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点评:诗文默写是语文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 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书写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4分)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 yn( )如莲
48、花的开落 ”,四月的江南莺飞草长,燕舞莺啼,诗意盎然,那小巧别 zh( )的亭台楼阁,旖旎迷人的青山绿水,曲折yu( )深的寂静巷陌,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令人着迷,令人心 ch( )神往。当第一缕春风抚过人的面庞时,浓浓的暖意沁人心脾,唤醒了蛰伏一冬的心灵。 答案:颜 致 幽 驰 试题分析: “致 ”容易误写为 “至 ”; “驰 ”容易 误写为 “弛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字形的识记,一要通过读准字音,发现词语中汉字的书写错误;二要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领悟词义,辨析字形;三要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等等。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