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小题 1】我母亲对我们的 ji j(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小题 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xi shu png gun ( )。 【小题 3】油麻地家底最 hu sh(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的家。 【小题 4】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yn lu( )了。 答案: 拮据 袖手旁观 厚实 陨落 试题分析:注意拮据、陨落的写法 .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
2、,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把 “的原因 ”去掉) B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将 “把 ”改为 “使 ”) C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 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 “从 ”改为 “以) D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把 “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去掉) 答案: D 试题分析: D中的语病是语意
3、重复,把 “面向 ”去掉,或者是把 “的对象 ”去掉。病句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 法。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 15分) 拾叶者言 李国文 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
4、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 “糖炒热白果 ”者, 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
5、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 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
6、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 地逗留的情景。 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看到这两 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
7、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
8、,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 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小题 1】文题为 “拾叶者言 ”,请问作者从拾叶中收获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4分) 【小题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
9、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4分) 【小题 3】结合语境,欣赏文章划线句子的精彩之处。( 4分) ( 1)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 2)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 小题 4】下列关于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运用衬托手法,用香山红叶和银杏的黄叶,相互衬托,形象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世界才美,风景才好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 “别人 ”与 “我 ”到香山不同目的加以对比,用以突出作者 “拾叶 ”的特有情趣。 C文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0、借银杏树的高大伟岸抒发昂扬之情,借银杏树叶抒发飘逸雅致之趣。 D文章运用运用象征手法,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的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的人,既贴切又形象。 答案: 【小题 1】( 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 也就有了尊严;( 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 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属于自己的值得珍惜的东西。 (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 2】不重复,( 1分)因为两处描写的侧重点何用意都不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庄严高洁;( 1分) 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 1分) 【小题 3】( 1)这句话通过 “炒
11、”“剥 ”“塞 ”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入微地描写出冬天吃银杏果的美妙场景,流露出作者对旧时生活的怀念和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2分 ) ( 2)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 写出银杏树历尽沧桑的非凡模样;又用短句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人们古银杏树的敬仰。 (2分 ) 【小题 4】 C 【小题 1】 试题分析:抓住 “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 ”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概
12、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侧重点等方面进 行分析。两处都描写银杏,用意不同。答出各自的用意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抒情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第一句重在分析动词及其表达效果,如 “炒 ”“剥 ”“塞 ”等动词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句重在分析修辞手法:拟人及排比及表达效果,并抓住 “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这句话进行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抓住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
13、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 明洁俏丽,优雅可人。 ”作者重借银杏树叶抒发飘逸雅致之趣。可知 C的说法不恰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10分) “知入 ”与 “知出 ” 张运辅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 “入 ”与 “出 ”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阅读中的 “入 ”,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 “入书 ”,方可“见得亲切 ”,实现 双方心情的 “契
14、合 ”。 在阅读中怎样 “入 ”呢?一个方法是坚持 “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 “入书 ”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 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 “望 ”与 “见 ”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 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 “见 ”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 “望 ”,变为主动
15、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 “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阅读中的 “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 “入 ”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 读书,方可避免 “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 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 “用得透脱 ”。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
16、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 “出 ”于书,怎样 “用得透脱 ”,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要 “入 ”,也要 “出 ”。 “入 ”是 “出 ”的基础,不 “入 ”则无所谓 “出 ”; “出 ”是“入 ”的目的,不能 “出 ”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 ”又能
17、“出 ”,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 “入 ”与 “出 ”。 B第 段中的 “这样 ”指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 “入 ”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C本文从 “入 ”与 “出 ”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D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精神,而且能够从著作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推出新意。 【小题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小题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4分) 叶圣陶认为: “文
18、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 “入 ”与 “出 ”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小题 3】第 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 “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的内容。与第 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 入 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的观点一致。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多处引用名言警句,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不是对比论证。所以 C的说
19、法不正确。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本文上看, 首先提出的论点,然后从从 “入 ”与 “出 ”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最后文末阅读,要 “入 ”,也要 “出 ”,再一次明确论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答题时要审清题意,运用什么论据能论证什么观点。如本文论点:处理好阅读中的 “入 ”与 “出 ”,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这包括 “入 ”与 “出 ”两个方面。再根据题干中的文段的内容, “论证了什么观点 ”找这一段的中心句。这里引用梁叶圣陶的话来论证观点:阅读中的 “入 ”。因
20、此应放到第 段。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候 :拜访,问候。 履行 :实践,做。 绥 :安抚。 【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 1)远近 称 之 ( 2)孤 法 卿父 【小题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 方
21、用 “/”标出来。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小题 3】袁公两次问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小题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小题 1】 称:称赞、赞许 效法 【小题 2】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者 绥 之 以 德 /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 久 而 益 敬。 【小题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小题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
22、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小题 1】 试题分析:称在这里是称赞的意思,法是动词,效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要划分断句,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根据意思进行划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要把袁公问话的句子意思翻译出来,再进行概括说明,袁公第一次问: “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即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为什么会赢得称赞,第二次问 “知卿家君法孤
23、,孤法卿父? ”即谁效法谁的问题。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12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 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4、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
25、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危急存亡之 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 秋 B不 宜 偏私牡丹之爱, 宜 乎众矣 C 盖 追先帝之殊遇笼 盖 四野 D 以 塞忠谏之路也不 以 臣卑鄙 来 【小题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3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题 3】从选文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 “ ”;二是 “ , ”( 3分) 【小题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 “作奸犯科者 ”,奖赏 “为忠善者 ”。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
26、先帝 “痛恨于桓、灵 ”,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使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 【小题 3】内外异法 亲小人 远贤臣 【小题 4】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中的两个 “秋 ”,前一个是时,后一个是秋季。 B中的宜都是应当的意思。 C中的 “盖 ”前一个是原来是,后一个是覆盖。 D中的 “以 ”前一个是以致,后一个是认为,因为。所以答案:是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一句时
27、要注意 “败军之际 ”:兵败的时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注意横线上有引号,要用原文回答。刑赏偏私,的后果就是 “内外异法 ”;第二个空根据选文内容填写, “亲贤臣,远小人 ”。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是希望后主 “亲贤臣,远小人 ”。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4分) 据新华社电 10月 26日,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就钓鱼岛问题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张志军说
28、,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张志军表示,钓鱼 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由于 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了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还是法理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他说,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双方就将 “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 ”达成谅解和共识。此次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宣布 “购买 ”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给中日关系带来了邦交正常化 40年来最严重的冲击。 针对近期日本宣布 “购买 ”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一事件,某校九年级一班要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小题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 个班会主题。(不
29、超过 10个字)( 2分) 【小题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 “潜台词 ”(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即 “话外音 ”)。请结合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所说的: “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 ”说说这句话中蕴含的 “潜台词 ”。( 2分) 答案: 【小题 1】略 【小题 2】中国历来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如果有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挑战中方的底线,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挑战中国,中方也必将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应对。(意思相近,语意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抓住 “针对近期日本宣布 “购买 ”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
30、权这一事件,某校九年级一班要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这一提示,班会的主题应该是围绕 “针对近期日本宣布 “购买 ”钓鱼岛,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这一主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 2】 试题分析: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即 “话外音 ”,张志军话语的潜台词要抓住 “不会主动惹事 ”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不怕事 ”指对于公开挑衅等恶劣行径,中方也必将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从下面的词语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运用比喻修辞手
31、法,以 “爱 ”为主题,写一段连贯的话。( 80字以内)( 4分) 无与伦比 诚意 慰藉 真谛 灿烂 优雅 温暖 答案:略 试题分析: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以 “爱 ”为主题,语意连贯,结构清晰,书写工整,符合字数要求。 考点:本题考查连词成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著导读 ( 8分)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迳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恰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那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似健的人,
32、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 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 “玉环步,鸳鸯脚 ”。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 “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 ”蒋门神在地下叫
33、道: “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伯件,我也依得。 ” 【小题 1】武松要蒋门神依他哪三件事?( 3分) 【小题 2】从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5分) 答案: 【小题 1】把快活林还给施恩;当众向施恩赔礼道歉;当日交割快活林,连夜离开孟州。 【小题 2】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武松是一个侠肝义胆、有恩必报、武艺高强的人。首先,施恩对武松有恩,对施恩的恩情,武松当已死相报;其次,蒋门神这样的泼皮无赖,是武松这样的好汉所鄙视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根据水浒传的内容,知道武松要蒋门神依他的三件事是:第一件,要他离开快活林,将一应家火什物,随即交还原主金眼彪施恩。第二件
34、,要他去央请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来与施恩陪话。第三件,要他从今日交割还了,便要离开这快活林,连夜回乡去, 不许在孟州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从选文所选的情节和水浒传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武松要报施恩的恩情,所以有恩必报,同时,武松鄙视蒋门神这样的人,对蒋门神的打斗,可以看出武松侠肝义胆、武艺高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小题 1】塞下秋来风景异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 【小题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
35、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小题 3】 ,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 4】喇叭,唢呐, 。 ,全仗你抬身价。 【小题 5】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 。 。 答案: 【小题 1】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小题 2】会挽雕弓如满月 【小题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小题 4】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 【小题 5】满眼风光北固楼,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试题分析:小题 1 注意根据提示对出下句即可,注意 “雁 ”“嶂 ”的写法。小题 2注意 “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 ”的提示,小题 3注根据下句对出上句即可,注
36、意 “挽 ”“雕 ”的写法。小题 4小题 5注意根据提示对出句子即可。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 “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我们周围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我们身边的大小事接连不断。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心灵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雨声?是身边的小事,还是国家的大事?或者 请以 “牵动心灵的声 音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牵动心灵的声音 窗外的雨珠淅淅沥沥地下着,沿着屋檐直
37、淌而下,串成了一珠珠晶莹剔透的珍珠。我默默地注视着窗外,聆听着大自然最和谐的天籁。雨声,牵动着我心灵的最深处。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处于喧嚣城市的许多人习惯于阳光明媚的晴天,而不习惯于让心丝烦躁的雨声,其实不然,雨声是最纯洁的心灵洗涤剂。整日被喧闹声所包围的我们,被琐屑的尘埃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不去尝试着放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去聆听雨声,去感悟大自然的跳跃,体会到一种梦幻般的境界。 雨声是动听的, 是悦耳的,她向你述说着一缕缕柔情,她抚慰你受伤的心灵,打开你未开启的心堤。她舞姿妙曼,扬扬洒洒。有时,站在窗边,一阵清风吹来,携带着一缕清香,那是雨的味道,不夹杂着任何杂质的味道
38、,慢慢地,袭入你的毛孔,五脏六腑,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服帖,她牵动着你的心灵。 雨声,有灵性的使者,她是真正能让人做到天人合一的使者。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她倾诉,她用最好的药方来帮助你,她拥抱住你,沁入你的身躯。这时,你会感觉到全身有说不出来的妙境,在瞑瞑中,好像有许多繁星照亮了你的心灵,花草树木在茁壮成长,小精灵们在向你眨眼挥手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渐渐的,睁开双眼,婉若在仙境中,心中的浮云被吹散了,轻松自然布满全身,只觉得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雨声,是记忆的声音。在记忆的长河中,滚滚向你涌来。雨天,毕业时,同学之间彼此之间不舍的泪水,顺着雨水融入到雨河之中,昔日的快乐时光,放电影般在
39、脑海中浮现,泪水不禁再次悄然而至。雨声中夹杂着泪花,咸咸的,淡淡的汇聚成一本青春纪念册。 雨声,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之魂牵梦萦,多少人的心灵为之牵动,文天祥的“身世浮尘雨打萍 ”是苦涩的,王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快乐的 雨声,牵动心 灵的声音,摇着自然界中最质朴纯真的长玲,一步步向你内心最深处蜿蜒 试题分析:审题目里的关键词, “声音 ”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 “牵动 ”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 “牵动心灵 ”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 “声音 ”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写的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 (一幅画、一首诗等 )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 ,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 “声音 ”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