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学年浙江衢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宗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作宗字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 表示宫室屋宇,所以 “ ”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 C。最早的青铜兵器出现在夏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出现在秦朝,故排除掉 AB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2、“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 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 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 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 ” ,结合所学知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告示的时间是 1941年,背景即为 “日本向英美诸友邦开衅 ”,即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故选 C。 A实在 1931年; BD都是是在 191
3、7年,故 ABD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 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不断但始终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选 D。而 A、 B、 C都是具体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伟
4、大的抗日战争 “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 ” (川江号子 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 1931年 B 1936年 C 1938年 D 1939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 1931年爆发“九一八 ”事变; 1936年主要有西安事变,日军侵入华北地区; 1938年日军侵入武汉地区,国民政府组织武汉会战; 1939 年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
5、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 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 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 38、 50和 25篇。判断该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 “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 38、 50和 25篇 ”,可以看出武汉、南京、北京和这一事件有很大关联;再根 据所学知识得出A项主要是北京, B项主要是
6、福建和北京, C项主要是北京,只有 D项满足三个地方同时存在,即发生武昌起义,很快武昌、汉阳和汉口独立,北京调兵镇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参政议政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列强入侵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 “剪掉辫子反朝廷 ”“中国岂是鞑子的 ”等信息可知当时反清的斗争日益高涨,这符合民族主义的内涵,故 B项正确;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故 A项错误;
7、 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 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 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 “分界线 ”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题干中的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问题;结合四个答案:,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B项不对;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但是不是主要的,
8、故排除; D项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 1919年 5月 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 “北京特约通讯 ”,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 /曹汝霖宅之焚烧 /青岛问题之力争 /章宗祥大 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北京学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从此可以看出 C项正确, C项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的口号。而 A、 B、 D信息
9、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从所给材料看,强调是整个民族有了统一的指挥,全民族的一致对外,也就是强调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显然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答案:为 C。 A项体现的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目标是国内的北洋军阀,与
10、题意不符,排除 A。 B项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发展,排除 B。 D项强调是解放战争,而不是全民族的一致对外,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 “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这
11、一 “革命的火焰 ”是 19241927 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 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 B、 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 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合作(北伐) 在 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 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
1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即 “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之路,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此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 1935年 2月写下的忆秦娥 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 “从头越 ”反映了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了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词写于 1935年 2月,此时中共刚刚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13、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从头越 ”即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隐含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A项南昌起义是在 1927年, B项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是在 1928年, D项长征胜利是在 1936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片知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图片是 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从
14、漫画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漫画的时间 1941年,漫画形象日本军人一脚陷入中国大陆,一脚又踏进太平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年;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日本在 1937年就已经是在海上封锁中国,时间错误,因此排除;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续阶段,是在 1938年,时间错误,排除。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结合史实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陆牵制了 60%的日军,因此正确。 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这个从图片中日军迈不开腿,可以看出,而且也符合史实。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日本 人竹野与三郎曾说: “我们
15、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 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以下哪一时期? A抗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与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中的 “台北 ”、 “新竹 ”可以知道,地点是在台湾,所以 A项不止在台湾;B项在台湾比较少; D义 和团也没有涉及。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6、斗争 马关条约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宗法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能力。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 宗法制 ”正确;周天子将 “周公 ”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 “ 分封制 ”。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 “谱系图 ”中无法体现;郡县制开始于秦朝,括号中也无法体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
17、治制度 分封制度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 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 是:“至于 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 县,更 、 分裂,至 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 “并四海、为郡县、灭陈 天下合一 ”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的统一、郡县制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
18、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 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 B项错误;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 C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19、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相矛盾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其中涉及宋代体制的史料是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 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初统治者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0、。在中央,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甲说、乙说符合宋代史实;丙说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丁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 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 “行省 ”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A 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
21、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三省长官 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 “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 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 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
2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 A项中 “专管军务 ”、 D项中 “专理邢狱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项中 “设有官衙 ”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光绪 谕军机大臣 凡有旨 皆书于册 议大政 得
23、旨则与 ”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 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下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 “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 ”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 A项错误; “香港仍坚持 赏借 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 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
24、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 C、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43年 1月,中国分别与 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外来列强压迫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历程。从题干的内容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
25、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依据所学可知, A早在 1840就已开始; B表述错误,不合史实; C符合题意; D表述错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所以应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军舰 “巡查贸易 ”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题干的内容可知,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
26、侵略,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本题应选 B 项。其他三项均与此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宁波 B温州 C杭州 D苏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与迁移的能力。从所学内容马关条约可知,开放的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可以得出浙江省是杭州;而宁波市南京条约开放的口岸;故 ABD均可排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
27、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综合题 (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 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 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自置吏 ”,二是 “得赋敛 ”。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
28、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并指出其渊源。( 4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秦县 ”设立的意义。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 “矫秦县之失策 ”的措施及具体内容。( 11分) (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 朝实施行省制的原因,并分析其得失。( 6分) 答案:(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分)渊源:承袭秦制。( 1分) ( 2)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
29、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分)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5分) ( 3)原因:元朝疆域的辽阔;( 1分)蒙古人统治中国的需要。( 1分)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分)失:中央严密控制地方,使得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2分) 试题分析:( 1)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 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可知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材料中还提到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可知汉初采取了三公九卿制;从材料中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 ”
30、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县制。而这些制度都是在秦朝就已经确立和实行的制度,故渊源是 “汉承秦制 ”。 ( 2)此问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结果的了解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官员主要是中央任免,并有考核的 制度,不能世袭,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建立了官僚政治体制。从材料的第一句话 “汉高祖 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 ,可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采取了分封王侯的制度;材料的后半部分叙述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 “自置吏、得赋敛 ”,即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地上可以任命官吏和收取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1、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后来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回答问题的能力。根据 “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可以得出主要是为了统治中国人,同时也说 明其疆域的扩大。第二个小问则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考察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句话中则是压制地方,造成地方无权的倾向。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度;古
32、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度;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13分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 材料二 材料三 ( 1)近代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古老的北京城,请给材料一中的明信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3分) ( 2)近代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上述材料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说明相关的历史事
33、件并阐述其历史意义。(4分 ) ( 3)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材料三就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图 5引发了中国的全面抗战,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图 5至图 6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答案:( 1)只要学生的标题能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皆可得分( 4分) ( 2)事件:五四运动、开国大典;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国大典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 ( 3)原因: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
34、。( 4分)变化:从敌对到友好。(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根据图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 1可以可看出众多的列强手拿各种武器鞭打、刺杀一个铺在地上的人,明信片中有 “der kriec in china”等外文,即为: “向中国开战 ”的意思;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图片反映的史八国联军侵华,即可以拟定标题为向中国开战或者列强瓜分中国等。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解读图片资料的能力。根据题干知识地点在北京,图 3反映的信息中又北京大学,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五四运动;图四根据所学知识为开国大典;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9年
35、的 10月 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基本胜利。 (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国军民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同时还包括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如美国,苏联,国外华侨等。中日关系从图 5到图6可以看出从敌对的战争状态到关系正常化的状态,即为日本侵华,中国反抗到 双方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
36、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 “从传统到现代 ”这
37、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 18401911 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 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6分) (3)综合材 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4分) 答案: (1)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6分) (2)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6分) (3)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
38、了广阔的道路。 (4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与简单迁移能力和史学理论知识。“两个过程 ”理论主要是毛泽 东提出来的革命史观的内容,在上个世纪 50年代,大陆主要史学家如胡绳为代表的书写史书的理论框架来源,提出 “三次革命高潮 ”理论,即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抓住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这句话,从 1840年开始以来,就有中国人民的大反抗,如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史观结合教材知识的能力。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
39、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近(现)代化史观,学生主 要抓住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来谈,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主要是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是中国历史上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 3)本题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简单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要结合两种史观,即革命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对于新中国的成立,根据革命史观和所学知识可知是: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对于现代化史观则是是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道路上迈出了更进一步,有利于中 国现代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