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3.34KB ,
资源ID:29080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908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atfragile1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膜上可合成 ATP B性激素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 C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 D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膜上可合成 ATP,如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 A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B正确;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如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依赖于生物膜,C正确;流动镶嵌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

2、能力。 物质含量的变化影响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A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吸收水分 B种子中脱落酸含量升高促进种子萌发 C发酵罐中氧气含量升高促进酵母菌增殖 D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升高抑制糖原合成 答案: AC 试题分析:抗利尿激素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降低内环境渗透压, A 正确;种子中脱落酸含量升高促进果实脱落,B错误;氧气和养料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能通过出 “芽 ”的方式快速增值, C正确;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升高促进糖原合成,使血糖含量降低,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调节及酵母菌繁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3、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某课题组以南瓜为实验材料,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合成缺陷型 B生长素和赤霉素生理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 C赤霉素对南瓜突变体生理作用明显 D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柱状图可知,正常南瓜为对照组,南瓜突变体为实验组,当赤霉素和生长素浓度都为 0 时,茎伸长量都不为 0,说明南瓜突变体能产生赤霉素和生长素, A错误;图中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赤霉素浓度和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茎伸长量增大,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生理作用表现为协同关系, B错误;实验中没有进行相同浓度的赤霉素与生长

4、素处理的对照比较,不能得出赤霉素对南瓜突变体生理作用明显的结论, C错误;图中显示生长素浓度在 25mol/L以下时能促进茎伸长,高于 25mol/L以后茎的伸长量比 0浓度处理的对照组减小,说 明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赤霉素和生长素对茎伸长影响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实验结果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机交配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C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D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 B 试题

5、分析:随机交配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种群基因库不变, 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其实质是作用于基因, B正确;新物种的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C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下列与核酸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 RNA的生物一定含 DNA B含 DNA的生物一定含 RNA C含 RNA的细胞器一定含 DNA D含 DNA的活细胞一定含 RNA 答案: D 试题分析:含 RNA的病毒不含 DNA, A错误;

6、含 DNA的病毒不含 RNA, B错误;核糖体是含 RNA的细胞器,不含 DNA , C错误;含 DNA的活细胞一定含 RNA,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DNA和 RNA的分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 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 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 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 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 B.可用标志重捕法

7、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表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 A错误;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B错误;土壤中的小动物生活的土层不同,有垂直分层现象, C 错误;根据表格结果可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活化后,导致细胞癌变。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A该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B该基因活化

8、后其细胞周期缩短 C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会明显增多 D癌细胞中 DNA聚合酶活性降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基因的本质是 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A错误;该基因活化后导致细胞癌变,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B正确;细胞癌变后期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会明显减少, C错误;癌细胞能无限增值,其细胞中 DNA聚合酶活性升高,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双选题 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基因 A、 a和 D、 d控制,图一为两种病的家系图,图二为 10体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定

9、位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6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DXd C. 13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2 D. 12与 14婚 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5/48 答案: BD 试题分析:分析图一, 9和 10均不患甲病但 13是患甲病女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错误;由 6和 7均患乙病但 12是正常男性,说明乙病是显性遗传病,结合图二可知乙病是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 6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DXd, B正确; 13个体患甲病,基因型是 aa,则 9和 10的基因型均为 Aa;由系谱图结合图二可知 10的基因型是 XDY; 3和 4都患乙病但 8正常

10、,则 3和 4的基因型是 XDY和 XDXd,所以 9的基因型是 XDXD:XDXd=1:1,则 13个体的基因型是 XDXD: XDXd=3:1,即 13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4, C错误;同理 14的基因型是 XDXD: XDXd =3:1, AA:Aa=1:2, 12的基因型是 AaXdY, 12与 14婚配,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是 1-2/3x1/4=5/6,不患乙病的概率是 1/4x1/2=1/8,所以 12与 14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5/6x1/8=5/48,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及发病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11、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计算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综合题 ( 16分)蓝色氧化剂 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 M对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实验操作 蓝色消失 时间( min) 叶绿体 悬浮液 试剂 1 试剂 2 光照强度 CO2 甲 5ml 0.1 细胞等渗液配制的 M溶液( 1mmol/L)2ml 3KLx 未通 30 乙 5ml DCPIP溶液 5 6滴 Y 入 60 丙 5ml

12、 细胞等渗液配制的 M溶液( 1mmol/L)2ml 1KLx65 丁 5ml Y 120 ( 1)分离细胞中叶绿体的常用方法是 。实验乙、丁中 Y为 ,用细胞等渗溶液取代清水配制 M溶液的目的是 。 ( 2)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 。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相关气体产生的具体部位是 。因未通入 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 ,所以气泡不能持续产生。 ( 3)本实验的结论有: , 。 答案:( 1)差速离心法 细胞等渗溶液 2ml 维持叶绿体的形态(防止叶绿体渗透作用变形) ( 2) H 类囊体薄膜 ADP和 Pi ( 3) 物质 M能促进光反应 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大促进光反应 试题

13、分析:( 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对照试验的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等量原则;本试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溶性物质 M对光反应的影响,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试验中光照强度和是否加入水溶性物质 M 是自变量,则其他量均为无关变量,试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实验乙、丁中 Y为细胞等渗溶液 2ml,用细胞等渗溶液取代清水配制 M溶液的目的是维持叶绿体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以保证光反应的正常进行。 ( 2)蓝色氧化剂 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还原剂 H。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产生的氧气。因未通入 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

14、提供 ADP和 Pi,所以光反应不能持续进行产生氧气。 ( 3)分析表中数据,甲与乙(或丙与丁)比较,可知加入水溶性物质 M则蓝色消失的时间变短,说明物质 M能促进光反应;甲与丙(或乙与丁)比较,可知光照强度增大则蓝色消失的时间变短,说明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大促进光 反应。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强度和水溶性物质 M对光反应影响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实验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16分)登革热病

15、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可使雄性伊蚊不育。科 研人员将沃尔巴克氏体导入受精卵的细胞质中,该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蚊的后代中都含有沃尔巴克氏,其原因是 ,将含有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可以直接降低白色伊蚊种群的 ,从而有效控制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 2)血管通透性增大, 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 形成痛觉。 ( 3)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 等激素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发热。 ( 4)物质甲为 ,该物质和抗体 能促进 ,使复合物增多

16、,加重病症。 ( 5)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是否患病取决于 。 答案:( 1)子代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 胞(细胞质遗传) 出生率 ( 2)血浆蛋白 大脑皮层 (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 4)淋巴因子 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 ( 5)合成抗体的种类(和数量);(或:是否产生抗体 ) 试题分析:( 1)受精作用过程中,子代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所以将沃尔巴克氏体导入受精卵的细胞质中,则该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蚊的后代中都含有沃尔巴克氏。沃尔巴克氏体可使雄性伊蚊不育,因而可直接降低白色伊蚊种群的出生率,从而有效控制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 2)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等物质外渗引起

17、组织水肿压迫神经,痛觉的形成在大脑 皮层。 (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产热。 ( 4)图中显示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分泌淋巴因子;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与 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都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 5)图中显示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或抗体 ,抗体 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加重病症,抗体 能清除病毒,降低疾病的发生,可见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是否患病取决于合成抗体的种类和数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

18、、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16分)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 R(抗倒伏基因)和 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 F1),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 ( 1)豌豆基因在玉米细胞中翻译的场所是 ,杂交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 。 ( 2)杂交细胞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 个 A基因(不考虑变异), A基因复制的

19、模板是 ,杂交细胞能够培育成 F1植株的原理是 。 ( 3)若杂交植物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则杂交植物在 代首次出现性状分离,其中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所占比例为 。 ( 4)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的优点是 。 (要求写两点 ) 答案:( 1)核糖体 染色体变异(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 ( 2) 2 A基因( DNA)的两条单链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3) F2 9/16 ( 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缩短育种时间;可同时 导入多个目的基因;目的性强(答 1个得 1分) 试题分析:( 1)细胞内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图中显示携带 R(抗倒伏基因)和 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

20、形成杂交细胞,所以在杂交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 2)由图示可知,杂交细胞本身只含有 1个 A和 1个 R基因,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则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 2个 A基因和 2个 R基因; DNA复制的模板是亲代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已分化的杂交细胞能培育成 F1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3)杂交细胞培育成的 F1植株是杂合子,其自交后代即 F2代就发生性状分离,由于 A与 R基因位于 2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所以 F2代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即 AR )所占比例为 9/16。 ( 4)图中过程显示该育种方式具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缩短育种时间、可同

21、时导入多个目的基因、目的性强等优点。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及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产实际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16分)石油降解酶去醛基后变为石化酶,这两种酶都能催化污泥中石油的分解。 ( 1)验证石化酶化学本质所用的试剂名称是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 。 ( 2)下图为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某湖泊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测定结果。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若要比较石油分解酶及石化酶催化能力的大小可观测的指标是 。 湖泊中能合成石油分解酶的节细菌可消除轻微石

22、油污染,这种途径属于 分解,这一实例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3)通过预实验得知两种酶的适宜温度在 20 30 之间,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酶的最适温度及催化能力,某同学以 2 为温度梯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记录表格。 探究石油降解酶及石化酶的最适温度和催化能力实验记录表 石油降解酶 指出表中的三处错误 。 。 。 答案:( 1)双缩脲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2) 污泥含水量和 pH值 (相同样品中) 2天内 1Kg污泥中剩余石油含量 微生物 ( 3) 没有标明具体的温度 温度设置少一列 缺少对石化酶的记录(顺序可颠倒) 试题分析:( 1)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酶通过

23、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 2) 分析实验结果记录的曲线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污泥含水量和 pH值,因变量是酶分解石油的能力,检测的指标是 2天内 1Kg污泥中剩余石油含量。 利用节细菌可消除轻微石油污染,这种途径属于微生物分解。 ( 3)实验结果记录要全面,根据题意能分解石油的酶是 2种,表中缺少对石化酶的记录;以 2 为温度梯度设计实验,则实验温度应该分为 20、 22、 24、 26、28、 30共 6组实验;且表中也没有具体的温度数值记录。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分 解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把握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能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