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 (034E , 4450N )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 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会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小题 2】该地景观反应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规律 D垂直分
2、异规律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仔细阅读材料可知,琵拉大沙丘位于 40N-60N之间地区,终年位于西风带,常年盛行的西风会将海边的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并向东推进;法国琵拉大沙丘沿海地区没有山地;故选项 A正确。 【小题 2】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知,在 40N-60N之间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于的自然带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该区域形成了沙丘,即荒漠景观,所以应该属于非地带性规律,故选项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在 2014年 6月首次明确设定了 “50
3、年后维持人口 1亿人的人口目标。下表为日本人口统计及未来人口推测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是( ) A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社会负担减轻 B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负担减轻 C劳动年龄人 口不断增加社会负担加重 D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社会负担加重 【小题 2】日本最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人口老龄化 人口少子化 低死亡率 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A B C D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注意比较表格中不同年龄段的比重差异;由图可知 1564 岁人口比重逐渐降低,说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而 65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
4、大,说明劳动年龄人口社会负担加重,故选项 D正确。 【小题 2】由表格可知 65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 2000年的 17.4%,到 2055年达到 40.5%,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利用表格中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可得自然增长率,可以发现从 2005年后,日本都是负增长,而且呈加重趋势,说明日本人口人口少子化严重;由总人口可知 2005年后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选项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读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垂直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该山峰南坡自然带远比北坡丰富,其原因有( ) 南坡相对高度大 北坡热量条件优于南坡 南坡水热条
5、件垂直变化大 北坡水热条件 相对单一 A B C D 【小题 2】珠穆朗玛峰的冰雪带( ) A北坡低于南坡 B南北两侧海拔相同 C南坡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海拔低 D北坡地处东北季风迎风坡,海拔低 【小题 3】在海拔 4000 5000m处( ) A受高原面增温影响,北坡热量条件好 B北坡降水条件较好 C南坡热量条件好 D南北两侧自然带类型相同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世界地理相关知识可知珠穆朗玛峰南侧为南亚的平原地区,地势低,而北坡的山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是 4000米,所以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大;南坡是阳坡、迎风坡,获得
6、的太阳辐射多、降水多,而且南坡水热条件垂直变化大;而北坡水热条件相对单一,故选项 C正确。 【小题 2】由图可知南侧的高山寒冻地衣带比北侧的海拔要低,所以可以推测珠穆朗玛峰的冰雪带南坡低于北坡;主要是由于南坡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降雪量远大于融化量,所以雪线海拔低,故选项 C正确。 【小题 3】仔细读图,注意在海拔 4000 5000m处,南 坡和北坡在年均温、年降水量、自然带的差异;由图可知北坡年均温约 34 ,南坡年均温 22.5 ,所以北坡热量条件好,主要是由于北坡受青藏高原高原面增温影响;北坡年降水量约 200300mm ,南坡年降水量约 350600mm ,所以南坡降水条件较
7、好;由图可知南北两侧自然带类型不同,故选项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标准化强度指数变化反映了东亚冬季风和亚洲高压的强度变化 (正值表示高于平均值,负值表示低于平均值 )。下面两图反映了 50年间东亚冬季风 (左 )及亚洲高压 (右 )标准化强 度指数历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图示数据反映出( ) A冬季风强弱年际变化小 B亚洲高压强弱季节变化小 C冬季风与亚洲高压强弱变化呈正相关 D冬季风与亚洲高压强弱变化呈负相关 【小题 2】冬季风势力较强的年份是( ) A 2011年 B 1987年 C 1979年 D 1962年 【小题 3】可
8、能出现暖冬的年份是( ) A 1967年 B 1982年 C 2001年 D 2011年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仔细读图,注意本图是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强度指数历年变化,图示数据反映出的是年际变化,无论东亚冬季风还是亚洲高压,年际变化都较大,排除选项 A、 B;看清楚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指数对应年代的指数数值高低,可以推测二者的关系是正相关,故选项 C正确。 【小题 2】左图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历年变化,当强度指数高于平均值,即为正值时,说明冬季风势力较强;由图可知 1962年、 1979年、 1987年均为负值, 2011年为正
9、值,故选项 A正确。 【小题 3】出现暖冬的年份应该是亚洲高压较低或者东亚冬季风低于平均值的年份;由上题 可以排除选项 D;由左图可知 19611971 年间,冬季风都高于平均值,势力强,排除选项 A;由右图可知 1981-1983年,亚洲高压势力强,排除选项 B; 2001年东亚冬季风低于平均值,故选项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下图中 a为经线, Q点为晨昏线与 a经线的交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若 Q点在 30E经线上,且地方时为 5时 30分,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10时 44分 B 22时 44分 C 11时 30分 D 23时 30
10、分 【小题 2】若 Q点始终位于该经线上,则在一 年之中该点的移动方向是( ) 3月 21日 6月 22日期间, Q点向北移 6月 22日 9月 23日期间, Q点向南移 9月 23日 12月 22日期间, Q点向赤道方向移 12月 22日次年 3月 21日期间, Q点向极点方向移 A B C D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中央经线 120E的地方时;由题干可知 30E经线上,地方时为 5时 30分;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点地方时 =已知经线的地方时 经度差 15(东西),所以此时北京时间是 5:30+9015=11: 30,故选项
11、C正确。 【小题 2】由题干中无法确定 Q点的位置,所以该点可能位于北半球也可能位于南半球;根据一年中晨昏线的移动规律可知, 3月 21日 6月 22日期间,若Q点在北半球则向南移,若 Q点在南半球则向北移;同理在 6月 22日 9月 23日期间, Q点即可能向南移,也可能向北移,故排除 ; 9月 23日 12月 22日期间,若 Q点在北半球则向南移,若 Q点在南半球则向北移,即都向赤道移动 ,如下图所示;同理 12月 22日次年 3月 21日期间, Q点向极点方向移,故选项 D正确。 考点:本题考 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地下水埋藏深度对植物影响很大。假如植物根部长期不能达
12、到地下水位,植物就会因为缺水而死亡。影响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降水。下图中的左图是 “青海 四川 江西 台湾 ”一线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图,右图是左图中乙地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左图中的曲线在甲地出现明显的较低值,主要原因是此处( ) A受海洋影响,降水量增多 B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增多 C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 【小题 2】乙区域要对 E、 F、 G、 H 四个区进行绿化,选择 4 种植物进行种植。4种植物的根深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植物在 E区可以良好生长 B b植物在各个区都能种植 C c植物在 F区不能成活 D d植
13、物在 H区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题干可知左图是沿 “青海 四川 江西 台湾 ”一线所做的地下水埋藏深度曲线;根据图中的经度标尺可知,甲地位于 105E附近,地下水埋藏较浅,结合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可以推断,甲地应该在四川盆地西部,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量增多,故选项 B正确。 【小题 2】根据图中等高线、等地下水位线的差值,推断地下水的埋藏深度,结合不同植物的根系深度进行合理推断。由图可知 E区海拔在 149150 米之间,等地下水位大于 149米,所以 E区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不足 150149=1 米, a植
14、物的根深 1米,所以 a植物在 E区可以良好生长;同理 H区的地下水埋藏在24 米之间, b植物根深 1.2米,所以 b植物在 H区会因为缺水而死亡, d植物根 深 ,4.1米,则可以生长,排除选项 B、 D; F区地下水埋藏在 13 米之间, c植物根深 3.6米,所以在 F区能成活,故选项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等值线图。 与煤、天然气和核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使太阳光的热能被利用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读 “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
15、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 原理为( ) A热岛效应 B绿岛效应 C温室效应 D狭管效应 【小题 2】下列地区最适宜应用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是( ) A北美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C菲律宾群岛地区 D亚马孙平原地区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可以让能量最为集中的可见光透过,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太阳能集热棚内的空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然后空气膨胀上升;而且太阳能集热棚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室内温度,所以该太阳能集热棚的原理为温室效应,故选项 C正确。 【小
16、题 2】由题干可知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需要充足的太阳光照条件;亚马孙平原地区、菲律宾群岛地区大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晴天较少,光照不足;北美五大湖地区降水较多,而且由于纬度较高,光照的季节差异大;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所以最为适宜;故选项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受热过程。 在下图所示的城市群内,既有大城市,又有中等城市和众多小城市。其特点是把大城市多种职能分散到中、小城市,城市之间的距离 10-20千米,以快速交通网络连接。城市和交 通线间是面积约 400平方千米的绿色沼泽和农业用地,被称为 “绿色心脏 ”。据此读图
17、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该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为( ) 位置优越,商贸发达 交通便利,协作紧密 地势低洼,峡湾众多 河网密布,水能丰富 A B C D 【小题 2】位于该城市群的 “绿色心脏 ”的功能为( ) A粮食供给基地 B改善城间环境 C缓解海水入侵 D提供生活水源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文字信息可知该城市群位于北海沿岸的荷兰,该城市群地处莱茵河人海口附近,地形平坦,近英吉利海峡,位置优越,商贸发达;结合题干可知城市之间有 “快速交通网络连接 ”, “ 把大城市多种职能分散到中、小城市 ”,所以该城市群交通便利,协作紧密;此
18、地区多海湾,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在欧洲多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故选项 A正确。 【小题 2】由题干可知绿色沼泽和农业用地,被称为 “绿色心脏 ”;该国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晴天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乳畜业为主;该国地势低洼,海水易入侵,海水 盐度高,不适合提供生活水源,所以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改善城间环境,故选项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海郊区顾某一家有 7口人, 2007年之前种 0 5公顷地; 2008年承包 10公顷农田,建起家庭农场; 2009年起,用部分承包地,建成了年上市 1500头肉畜规模的生态养
19、殖基地,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养殖基地畜粪便连续还田 2年后,顾某农场与其他单纯粮食家庭农场相比较,每公顷种粮化肥成本降低 20%,粮食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 2010年其全年种养收入超过 18万元。据此完 成下列问题。 【小题 1】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 ) A土地流转 B人口减少 C开垦荒地 D生态好转 【小题 2】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方式( ) A化肥用量会提高 B土壤矿物质渐增加 C市场适应性增强 D农业科技投入减少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上海市郊区的基本状况进行合理推断。该家庭农场位于上海郊区,上海市经济
20、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人口流入,人口不会减少;由题干可知该农场是 “承包 10公顷农田 ”, 建起的家庭农场,所以不是开垦荒地或者生态好转,而是土地流转,故选项 A正确。 【小题 2】由题干可知 “养殖基地畜粪便连续还田 2年后 ”, “ 每公顷种粮化肥成本降低 20%”,所以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方式化肥用量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逐渐增加;由于家庭农场规模较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种养相结合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的调整种养的比重,市场适应性增强,故选项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从下图中的甲城市到乙城市需要环海绕
21、一个 “C”字形大圈,距离约 1800千米,开车走高速需要 14个小时;乘坐渡轮最快也得 6个小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 1】若开通了海底隧道( R),乘车从甲城市到乙城市不足 l小时,其隧道长度接近( ) A 280千米 B 230千米 C 180千米 D 130千米 【小题 2】与甲城市比较,乙城市( ) A夏季降雨偏多 B日出时间相差不大 C冬季降雪偏少 D年平均气温偏低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题干可知环海绕一个 “C”字形大圈,距离约 1800千米,使用时间为 14个小时,所以每小时行驶距离为 1800除以 14约为 130千米,那么
22、从隧道乘车由甲城市到乙城市不足 l小时,所以隧道长度接近 130千米,故选项 D正确。 【小题 2】由图可知乙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而甲城市城市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所以乙城市夏季降雨偏少;冬季,影响乙城市城市的冬季风越过渤海,水汽含量增加,在乙城市处形成迎风坡,所以冬季降雪比甲城市偏多;甲城市纬度较高,乙城市纬度相对较低,所以乙城市年平均气温偏高;二者纬度相差不大,所以同一日期昼长相差不多,所以日出时间相差不大,故选项 B正确。 考 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 乌江航道 (乌江渡至龚滩 )被
23、规划为贵州省出省水运通道,也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水运主通道。乌江航道 (乌江渡至龚滩 )建设工程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及黔南、北部的遵义、东北部的铜仁等地区。工程起点位于乌江上游乌江渡水电站,终点位于重庆境内的龚滩,航道全长 406km,本次工程拟将其建设成四级航道,通航 500t级单机动驳船,航道通过能力达到 744.144万 t以上,整治河段 91.5km,整治滩险 73个。 ( 1)贵州 乌江渡到龚滩原河段通航能力差,请简述原因。 (8分 ) ( 2)分析修建此航道工程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分 ) 答案:( 1)河道弯曲,多险滩; (2分 )落差较大,流速快; (2分 )水位季
24、节变化大; (2分 )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河流水位低; (2分 )流水下蚀严重,水面不宽阔,两岸地形陡峭。 (3点 6分 ) ( 2)腹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资源开发);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对乌江水运的需要(改善交通条件);乌江水运有利于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3点 6分 ) 试题分析: ( 1)由图 可知该河段河道弯曲,从材料可知 “多险滩 ”;该河流主要流经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所以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下蚀严重,水面不宽阔,两岸地形陡峭;该高原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河流水位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而且季节变化大
25、,所以水位季节变化大。 ( 2)乌江航道沿线地区铜仁的汞、遵义的红色旅游等资源丰富,建设四级航道,修建此航道工程,既可以改善乌江水运条件,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又有利于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加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腹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的需要。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交通运输、流域的综合开发。 读世界某区域图和该区域内 A、 B、 C三城市气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图中 B所在黑土分布区总面积有 19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地之一:这种黑土地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 ( 1
26、)顿河因其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所以在世界上享有 “静静的顿河 ”美誉。分析成因( 6分)。 ( 2)分析里海水域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的原因( 6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并分析该地区农业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不利影响。( 10分) 答案:( 1)顿河流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缓慢( 2分);顿河流经地区降水较少,且全年降水较为均匀( 2分)汛期主要为积雪融水,水量较少且稳定(没有特别大的汛期)( 2分)所以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 ( 2)减少原因:石油资源开发等造成的水质污染;内流湖,入湖盐分的增加和蒸发,湖水盐度升高;过度
27、捕捞。(每点 2分,共 6分) ( 3)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2分);年 均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2分);地形平坦开阔,侵蚀作用弱( 2分)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风力侵蚀作用,黑土肥力下降( 2分); 农药使用,使土壤遭到污染( 2分) 试题分析: ( 1)静静的顿河主要是从 “静静 ”两个字入手进行分析。顿河是上图中 B城市附近的河流,注入黑海,由上图给出的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地地形平坦,顿河水流平缓;下图给出的是区域气候图,从图中 B城市气候资料可以看出顿河流域降水较少,且全年较为均匀,所以河流水量较为平稳;该河流所处纬度高,降
28、水少,主要补给为积雪融水,水 量较少且稳定,没有特别大的汛期;所以河水流动的声音很轻,比较安静。 ( 2)分析鱼类资源减少,主要从 “天灾 ”“人祸 ”两个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是:里海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河流沿岸地区经济发展,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升高,不适宜部分鱼类生长;人为原因主要是: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开发等造成的水质污染;此外过度捕捞等。 ( 3)主要考察黑土的形成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黑土最主要的特征是有机质丰富,该地有机质丰富主要从 “形成多 ”、 “损失少 ”两个角度去回答;人类活动会 导致 “损失 ”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
29、世界主要地区、河流地貌的发育、区域农业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 20世纪 80年代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团队来完成。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近十几年承接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家数量激增,已成为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重要承接方。其中下图所示国家(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每年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 2/3。该国被形象地称为 “世界办公 室 ”。 ( 1)据图简述所示国家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向。( 6分) ( 2)简析该国国际信息技术
30、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的优势条件。( 6分) ( 3)简要说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给该国产业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8分) 答案:( 1)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增多,发展规模加大;由原有工业中心(大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西部与南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突显。( 6分) ( 2)该国(印度)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加强对外交往与贸易活动等。( 6分) ( 3)创造了就业机会,赚取了大量外汇;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促进了该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 。( 8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图中软件外包产业中心数量的变化、原有中心与新形成中心的分布位置,来分析发展变
31、化的总体趋向。由图可以看出软件外包产业中心数量增多,可见发展规模加大;由原有工业中心大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西部与南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突显。 (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历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普及水平高;该国信息技术发展较早,注重加强对外交往与贸易活动等, 有利于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 3)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吸引众多劳动人口加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国际服务外包可以赚取了大量外汇,增加该国的外汇储备;服务外包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该国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该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