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浙江省杭州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辨析以下的说法: l6O与 l8O的转化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灼烧钠的化合物时火焰呈黄色,那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石墨与金刚石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l6O与 l8O的转化通过核反应可以实现,不是化学变化, 错误; 焰色反应表现的是元素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 错误;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正确;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错误; 石墨与金刚石的
2、转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正确,答案:选 A。 考点:考查同位素的转化、焰色反应的性质、碱性氧化物、纯净物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等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 1装置配制 1.00mol/L的稀硫酸 B图 2装置可以从 I2的 CCl4溶液中得到碘 C图 3装置可测量 Cu 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 D图 4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 Fe (OH)2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容量瓶不能稀释溶液,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再转移至容量瓶, A错误; B、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该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出口处, B错误; C、二氧化氮易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 NO,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
3、氮,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氮, C错误; D、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铁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阴极上氢离子放电产生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与亚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亚铁, D正确,但选 A。 考点:考 查气体的收集方法、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蒸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配制等 固体粉末 X 中可能含有 Fe、 FeO、 CuO、 MnO2、 KCl和 K2CO3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 将 X 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 Y和溶液 Z 取少量 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 向 Z溶液中滴加 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用玻璃棒蘸取溶
4、液 Z于广泛 pH试纸上,试纸呈蓝色 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X中一定不存在 FeO B不溶物 Y中一定含有 Fe和 CuO C Z溶液中一定含有 KCl、 K2CO3 D Y中不一定存在 MnO2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将 X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 Y和溶液 Z, Y可能为 Fe、 FeO、CuO、 MnO2中的一种或多种, Z可能为 KCl和 K2CO3中的一种或都有; 取少量 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黄绿色气体为氯气,红色不溶物为铜这说明 Y中至少含有 CuO、 MnO2。溶液中的铜离子需要铁置换,因此一定还含有 Fe; 向 Z溶液
5、中滴加 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银沉淀;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 Z于广范 pH试纸上,试纸呈蓝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因此一定含有 K2CO3,可能含有 KCl,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X中一定含有 CuO、 MnO2、 K2CO3以及 Fe,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FeO、 KCl,答案:选 B。 考点:考查无机物的推断 用压强传感器探究生铁在 pH=2和 pH=4醋酸溶液中发生腐蚀的装置及得到的图像如下: 分析图像,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速率一样快 B在酸性溶液中生铁可能发生吸氧腐蚀 C溶液 pH2时,生铁发生析氢腐蚀 D两溶液中负极反应均为: Fe 2e=Fe2+
6、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根据压强与时间关系图可知, pH 2 的溶液和 pH 4 的溶液中,变化相同的压强时所用时间不同,前者比后者使用时间长,这说明吸氧腐蚀速率大于析氢腐蚀速率, A错误; B、 pH 4的醋酸溶液中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减小,说明发生吸氧腐蚀。 pH 4的醋酸溶液呈酸性,所以在酸性溶液中生铁也可能发生吸氧腐蚀, B正确; C、根据 pH 2的溶液中压强与时间的关系知,压强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增大,说明发生的是金属的析氢腐蚀,这说明溶液 pH2时,生铁发生析氢腐蚀, 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个溶液中都发生电化学腐蚀 ,铁均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Fe-2e- F
7、e2+, D 正确,答案:选 A。 考点:考查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判断 TESLA电动汽车的电池采用了松下提供的 NCA系列(镍钴铝体系)的18650A型钴酸锂 (LiCoO2)锂离子电池。电池正极材料为钴酸锂 (LiCoO2),负极材料是石墨 (C6)。电池反应为: LiCoO2 C6 C6Lix Li1 xCo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离子电池与传统铅蓄电池相比,具有高比能量 (比能量指的是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能量 )的特点 B废旧锂离子电池先进行 “放电处理 ”让 Li+进入石墨( C6)中而利于回收 C放电时,正极锂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D充电时电池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LiCo
8、O2x e Li1 x CoO2 xLi+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锂的摩尔质量小,因此锂离子电池与传统铅蓄电池相比,具有高比能量, 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石墨是负极,因此锂离子不可能向石墨电极移动, B错误; C、放电时,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反应式 CoO2+Li+e- LiCoO2可知 Co的化合价降低,锂的化合价不变, C正确; D、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LiCoO2x e Li1 x CoO2 xLi+, D正确,答案:选 B。 考点:考查锂电池的有关判断 下列关于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的热效应的叙述中
9、,正确的是 A已知 2C(s) 2O2(g) 2CO2(g); H1, 2C(s) O2(g)=2CO(g) ; H2。则 H1 ( 2分) 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若溶液恢复红色,证明乙同学推断正确 ( 2分) 试题分析:(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发现开始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这说明开始产生的白色沉淀是氢氧化亚铁,即一定含有亚铁离子。亚铁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因此一定不存在 CO32-;加热有刺激性气体放出,气体是氨气,因此一定含有铵根离子。过滤,取滤液通入过量 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氢氧化
10、铝,这说明滤液中含有偏铝酸钠,因此原溶液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转化为偏铝酸钠,偏铝酸钠与 CO2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方程式为 AlO2-+CO2+2H2O Al(OH)3+HCO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Fe2+、 NH4+、 Al3+; ( 2) 根据方程式 H2O2 SCN-SO42-+CO2 N2 H2O H+可知反应中 S元素化合价由 -2价升高到 +6价, N 元素化合价由 -3价升高到 0价,二者均被氧化。根据方程式可知每生成 lmol CO2,同时生成 1molSO42-、 0.5molN2,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1mol8+0.5m
11、ol23 11mol,个数为 11NA个; 在反应中首先氧化的是 Fe2+,则 Fe2+还原性较强; 如果乙同学猜测正确,则说明溶液中不再含有 KSCN溶液,所以不变红色。因此要验证是否正确,可以继续滴加 KSCN溶液即可。即可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滴加 KSCN溶液,若溶液恢复红色,证明乙同学推断正确,否则不是。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离子检验以及物质检验实验方案设计 ( 17分) CO2作为未来碳源,既可弥补因石油、天然气等大量消耗引起的“碳源危机 ”,又可有效地解决温室效应。目前,人们利用光能和催化剂,可将CO2和 H2O(g)转化为 CH4和 O2。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将
12、所得 CH4与 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 CH4(g)+H2O(g)CO(g)+3H2(g) H = +206 kJ mol-1。将等物质的量的 CH4和 H2O(g)充入l L恒容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反应 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测得 CO的物质的量为 0.10 mol,则 5 min内 CH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平衡后可以采取下列 的措施能使 n( CO): n( CH4)增大。 A加热升高温度 B恒温恒容下充入氦气 C恒温下增大容器体积 D恒温恒容下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 CH4和 H2O ( 2)工业上可以利用 CO为原料制取 CH3OH。 已知 : CO2(g) +3H
13、2(g) CH3OH(g) +H2O(g) H=-49.5 kJ mol 1 CO2( g) +H2( g) CO( g) +H2O( g) H= + 41.3 kJ mol 1 试写出由 CO和 H2制取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 S 0(填 “”或 “”或 “=”),在 情况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 3)某科研人员为研究 H2和 CO合成 CH3OH的最佳起始组成比 n(H2) : n(CO),在 l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H2与 CO的混合气( CO的投入量均 为 1 mol),分别在 230C、 250C和 270C进行实验,测得结果如下图,则 230时的实验结果所对应的曲线
14、是 (填字母 );理由是 。列式计算 27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 ( 4)以燃料电池为工作原理测定 CO的浓度,其装置如图所示, 该电池中电解质为氧化钇氧化钠,其中 O2-可以在固体介质 NASICON中自由移动。则负极的反应式 。 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时电极 b作正极, O2- 通过固体介质 NASICON由电极 b流向电极 a B工作时电流由电极 a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 b C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 CO的含量越高 答案:( 1) 0.02mol (L min)-1 ( 2分) A C( 2分) ( 2) CO ( g ) + 2H2 ( g ) CH
15、3OH ( g ) H -90.8 kJ mol 1( 2分) ; 低温;( 2分,每空 1分) ( 3) X ( 1分)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低转化率越高( 2分) K=1 ( 2分) ( 4) CO + O2- 2e- CO2( 2分); AC( 2分) 试题分析:( 1)反应 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测得 CO的物质的量为 0.10 mol,其浓度是 0.10mol1L 0.1mol/L,则 5min内 CO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 v0.1mol/L5min 0.02mol/( L min)。化学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根据方程式可知甲烷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和一氧化氮的是相
16、等的,即为0.02mol/( L min);根据反应 CH4( g) +H2O( g) CO( g) +3H2( g) H +206kJ mol-1可知,该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吸热的可逆反应。则 A、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一氧化碳浓度增加,甲烷浓度减小,所以比值会增大, A正确; B、恒温恒容下充入氦气,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比值不变, B错误; C、恒温下增大容器体积则压强减小,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一氧化碳浓度增加,甲烷浓度减小,所以比值会增大, C正确; D、恒温恒容下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 CH4和 H2O,相当于增大压强,化学平衡逆向动,所以一氧化碳浓度减小,甲烷浓
17、度增加,比值会减小, D错误,答案:选 AC; ( 2) 已知 CO2(g) +3H2(g) CH3OH(g) +H2O(g) H=-49.5 kJ mol 1, CO2( g) +H2( g) CO( g) +H2O( g) H= + 41.3 kJ mol 1,则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即得到 CO( g) +2H2( g) CH3OH( g),所以该反应的焓变 H( 49.5kJ/mol 41.3kJ/mol) 90.8kJ/mol; 根据 CO( g) +2H2( g) CH3OH( g)可知正方应是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则熵变小于 0。由于正方应是放热反应,则根据 G H T S可知低温有利
18、于反应自发进行; ( 3)在 230 、 250 和 270 进行实验,结果如图。 由于反应 CO( g) +2H2( g) CH3OH( g)是放热反应,升高 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CO转化率降低。根据图像可知,在氢气相等的条件下, X曲线对应的 CO转化率最高,因此对应的温度应该是 230 ,而 Z曲线对应的是270 。根据图像可知 n(H2) : n(CO) 2时 CO的转化率是 0.5,因此平衡时CO是 0.5mol,氢气是 1mol,甲醇是 0.5mol,容器容积是 1L,则 27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 =1; ( 4)该装置是原电池,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
19、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在该原电池中负极上一氧化碳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CO-2e-+O2-CO2。 A、工作时电极 b通入空气, b作正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O2-由电极 b流向电极 a, A正确; B、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故电流由电极 b 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 a, B 错误; C、一氧化碳的含量越大,原电池放电时产生的电流越大, C正确,答案:选 AC。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计算、盖斯定律应用、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反应自发性以及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等 ( 6分)某化学小组模拟 “侯氏制碱法 ”,以 NaCl、 NH3、 CO2和 H2O等为原料制取 N
20、aHCO3,然后再将 NaHCO3灼烧制成 Na2CO3。若灼烧的 时间较短,NaHCO3分解不完全,该小组对一份加热了 t1 min的 NaHCO3 样品的组成进行了以下探究:取加热了 t1 min的 NaHCO3样品 29.6 g完全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 1)则曲线 d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曲线 b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是 ;该样品中 NaHCO3和 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2)若取 42.0 g NaHCO3 固体,加热了 t2 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
21、9.6g。如果把剩余固体全部加入到 400 mL 2mol L1 的盐酸中,则充分反应后溶液中 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 1) Cl- ( 1分) CO32- ( 1分) 1:2 ( 2分) ( 2) 0.75 mol L 1( 2分) 试题分析:( 1)样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此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入,发生反应依次为 CO32-+H+ HCO3-、 HCO3-+H+CO2+H2O,这说明溶液中碳酸根离子逐渐减小减小,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当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后,再滴入盐酸,盐酸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
22、氢根离子物质的量逐渐又减小,所以 c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氢根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 b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根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 d曲线从 0逐渐达到最大值,则 d曲线表示的是氯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而 a曲线始终不变,则表示是钠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根据图像可知,没有滴加盐酸之前,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0.2mol;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0.1mol,这说明样 品中 NaHCO3和 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2; ( 2) 42g NaHCO3固体物质的量 42g84g/mol 0.5mol,加热了 t1min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29.6g。则根据方程式可知: 2NaHC
23、O3 Na2CO3+CO2+H2O 固体质量减少 m 2 1 62 0.4mol 0.2mol 42g 29.6g 12.4g 则反应后 NaHCO3物质的量 0.5mol 0.4mol 0.1mol; 根据反应 NaHCO3+HCl NaCl+H2O+CO2可知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 0.1mol; Na2CO3物质的量 0.2mol,则根据反应 Na2CO3+2HCl 2NaCl+H2O+CO2可知消耗氯化氢物质的量 0.4mol;剩余氯化氢物质的量 0.400L2mol/L 0.1mol0.4mol 0.3mol,因此剩余溶液中 c( H+) 0.3mol0.4L 0.75mol/L。 考点:考查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盐酸以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有关计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