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GDW 10548 2016 代替 Q/GDW 548-2010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VDC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 2017 - 03 - 24发布 2017 - 03 - 24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120.5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0548 2016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2 5 控制保护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3 6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4 7 交、直流
2、站控系统 8 8 直流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 11 9 直流保护 系统 26 10 远动通信系统 37 11 质量保证和试验 39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缩略语 4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分层结构示意图 4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控制 功能要求 4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人机接口及人机界面要求 54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接口要求 57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提高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 IO 稳定性措施 61 附录 G(规范性附录)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软件要求 67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自诊断
3、功能 68 附录 I(规范性附录) 交直流控制系统切换功能 70 附录 J(规范性附录) 换流站直流控制系统分层示意图 72 附录 K(资料性附录) 换流站直流控制 系统 功能配置及示意图 73 附录 L(资料性附录) 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故障录波量 98 附录 M(资料性附录) 换流站直 流控制保护系统系统试验项目 103 编制说明 115 Q/GDW 10548 2016 II 前 言 为规范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控制保护系统设计、监理及现场验收试验等工作 , 结合已经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控制保护系统运维经验,在 Q/GDW 548-2010 的 基础上 ,制定本标准 。 本标准代替 Q/GD
4、W 548-2010,与 Q/GDW 548-2010 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总则”章节 中条目重组 ,并新增网络风暴 内容 ; 增加特高压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技术 规范内容 ; 增加附录 B(资料性附录)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分层结构示意图 ; 增加 附录 C(规范性附录)运行人员控制系统控制功能要求 ; 增加 附录 D(规范性附录)人机接口及人机界面要求 ; 增加 附录 E(规范性附录)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接口要求 ; 增加 附录 F(资料性附录)提高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 IO稳定性措施 ; 增加 附录 G(规范性附录)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软件要求 ; 增加 附录 H(规范性附录)直流控
5、制保护系统自诊断功能 ; 增加 附录 I(规范性附录)交直流控制系统切换功能 ; 增加 附录 J(规范性附录)换流站直流控制系统分层示意图 ; 增加 附录 K(资料性附录)换流站直流控制系统功能 配置及示意图 ; 增加 附录 L(资料性附录)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故障录波量 ; 增加 附录 M(资料性附录)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系统试验项目。 本标准 由国家电网公司运检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 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 起草单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本标准 主要起草人: 张民、王永平、王杨正、郝俊芳、 邹强
6、、吕鹏飞、 张建锋 、 王俊生 、 叶周 、 张庆武 、蒲莹、谢国平。 本标准 2010年首次发布, 2016年 10月 第一次修订。Q/GDW 10548 2016 1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 统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110kV及以上背靠背及长距离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技术要求、体系结构、功能要求、质量保证、试验方法等。 本 标准 适用于 高压直流工程 。 本 标准 中提及的基本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也适用于特高压直流工程。 110kV以下直流输电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对于本 文件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7、本 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 GB/T 2900.49 电工术语 电力系统保护 GB/T 13498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GB/T 13729 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30 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17626.1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 GB/T 17626.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
8、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电 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2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GB/T 222239 2008 信息 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基本 要求 GB/T 22390.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1部分:运行人员控制
9、系统 GB/T 22390.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2部分:交直流系统站控设备 GB/T 22390.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3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GB/T 22390.4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4部分:直流系统保护设备 GB/T 22390.5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5部分:直流线路故障定位装置 GB/Z 25843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导则 CISPR 11 工业、科学和医疗( ISM)无线电频率设备电磁 干扰特性、极限和测量方法 DL/T 634 1997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476 电力系
10、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Q/GDW 628 换流站直流系统保护装置标准化规范 Q/GDW 10548 2016 2 Q/GDW 11355 高压直流系统保护装置标准化技术规范 IEC 255-22-4 测量继电器和保护设备的电 干扰试验 IEC 60044-8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标准 IEC 60633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IEC 60870-5 继电保护信号接口标准 IEC 61000-4-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4级 IEC 61000-4-3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4级 IEC 61000-4-4 快速瞬变电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4级 IEC 61000-4-5 冲击(浪涌)抗扰度试验
11、IEC 61000-4-6 电磁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IEC 61000-4-8 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 IEC 61850 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标准 IEC 68-2-2 干热 试验测试 IEC 68-2-30 湿热温度循环试验测试 IEEE 802.3 局域网网络协议 IEEE 1003.1 计算机环境中可移动操作系统( eqv ISO/IEC 9945-1:1990) IEEE 158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 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13498、 GB/T 2900.49、 GB/T 22390.1、 GB/T 22390.2
12、、 GB/T 22390.3、 GB/T 22390.4、 GB/T 22390.5、 IEC 60633和 IEEE 1003.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缩略语参见附录 A。 4 总则 4.1 本标准为国家电网公司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科研、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等有关部门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4.2 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新产品,应按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鉴定,合格后方可推广使用。 4.3 本标准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交流站控系统、直流站控系统(选配)、直流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直流保护系统、远动通信系统等提出了规范要求,上述系统应统
13、一设计。 4.4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各子系统应采用模块化、分层分布式、开放式结构,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 4.5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开发平台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采用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应用程序,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并保证有可靠的备品备 件来源,且具有方便的升级和改造能力。 4.6 直流保护系统应与直流控制系统相对独立。换流器 /极 /双极保护系统不应与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共用主机,直流双极保护功能应配置在极保护主机中,交流滤波器保护应独立设置。 4.7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应采用冗余结构,冗余控制保护的任意一重设备因故障或其它原因退出运行及检修时,不应影响整个直流
14、系统的正常运行。 4.8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自检能力应达到 100 的覆盖率。设备的自诊断功能应能覆盖包括主机、电源、测量回路、输入输出回路、通信回路等所有的硬件和软件模块在内的整个设备和接口。应根据故障情况Q/GDW 10548 2016 3 采 取相应措施,确保单一元件故障不引起控制系统的异常和保护的不正确动作,并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故障定位到最小可更换单元。 4.9 正常运行时,站服务器的 CPU 负载率不应大于 35 ,控制保护主机的 CPU 负载率不应大于 50 。 4.10 控制保护系统应采取有效的 安全 防护 措施 。 站服务器和远动工作站 应采用 满足安全 防护要求 的 安全 操作系
15、统。 站内数据 网路应合理分区,严格按照安全防护要求部署 隔离 措施 及 防火墙,与 调度 中心等远端服务器通信 应 部署纵向加密认证装置 。软件上应采用完善的防、查、杀病毒程序。 4.11 控制保护设备的机箱、机柜、以及电缆屏蔽层均应可靠接地 。各子系统之间和不同接地点的设备之间的接口和通信连接宜具有电气隔离措施。 4.12 控制与保护设备宜具有完备的、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应通过相关的电磁兼容试验。 4.13 网络通信规约应采用标准的国际通用协议。 4.14 控制保护系统的主机与 IO 采样设备间应采用满足国际标准的高速现场总线进行连接。控制保护系统内部跨屏柜的模拟量和数字量采样数据传输宜采用
16、光纤实现。 4.15 控制保护系统应具有防止网络风暴的措施。 5 控制保护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5.1 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分层结构 5.1.1 按照所实现的功能,高压直流输电的控制保护系统分为远动通信层、运行人员控制层、控制保护设备 层、现场 IO 设备层等四层设备。各分层之间以及同一分层的不同设备之间通过标准接口及网络总线相连,构成完整的控制保护系统。控制保护系统设备分层结构示意图参见附录 B。 5.1.2 远动通信层:远动通信设备(远动 LAN 网和远动工作站)的功能是将直流系统的运行参数和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相关信息经由 调度 数据网或专线通道接入远方调度中心,同时将调度中心的操作指令传送到换
17、流站控制保护系统。 5.1.3 运行人员控制层:运行人员控制层的功能是对直流输电系统及一次二次设备的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并为换流站运行人员提供运行监视和控制操作的界面。 通过运行人员控制层设备,运行人员完成包括运行监视、控制操作、故障或异常工况处理、控制保护参数调整等在内的全部运行人员控制任务。 5.1.4 控制保护层:包括交流站控系统(含站用电控制和辅助系统接口)、直流站控系统、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和直流系统保护(直流保护、换流变压器保护、交直流滤波器保护)。通过站内交流站控设备,实现对该交流站控所负责设备的控制。通过站内直流站控设备,实现直流场设备的控制、站内无功平衡的控
18、制和相关的顺序控制等功能。双极控制在逻辑上位于极控制之上,也可以集成在极控制系统或直流站控系统中。极控制负责 完成本极直流系统的运行控制。直流站控和极控应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并配置相应的控制界面,在交流站控层和其相应的就地测控单元( IO 单元)层上,应至少在任一层上具有就地控制功能并配置相应的控制界面。 5.1.5 就地测控单元(现场 IO)层:作为控制保护层设备与交直流一次系统和换流站辅助系统的接口,现场 IO 层设备完成对一次设备状态和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顺序事件记录、信息上传、控制命令的输出以及就地联锁控制等功能。 5.2 控制保护系统基本配置原则 5.2.1 换流站远动信息应根据工程
19、的具体要求直送国调主调 /备调、相关网调和省调。 5.2.2 远动工作站信息的 接收和传送应遵循 “ 直采直送 ” 的原则,远动信息不能取自服务器。 5.2.3 直流保护录波数据应能通过专用数据通道上送至调度中心。 Q/GDW 10548 2016 4 5.2.4 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应具备与远程诊断系统的接口功能。 5.2.5 交、直流站控系统、直流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均按双重化冗余结构配置,即从测量设备的二次绕组、采样单元、传送数据总线、主设备、专用电源到控制出口,按完全双重化原则配置。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中的服务器、站 LAN 网以及远动通讯系统中的远动工作站等按双重化冗余结构配置,其余
20、设备要考虑足够的冗余度,并确保任何单一设备故障不影响直流系统的正常运行。 5.2.6 换流器 /极 /双极保护应双重化或三重化配置,保护的冗余配置应保证在任何运行工况下其所保护的每一设备或区域都能得到正确保护,任何单一元件故障不应造成保护误动。 5.2.7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设置典型的附加控制功能,并预留软硬件接口,以供安全自动装置接入使用,与安全自动装置的接口可采用硬接线或光纤数字接口。 5.2.8 应根据工程需要配置直流输电线路融冰、阻冰功能。 5.2.9 对于交流场的预留间隔,交流站控系统可不配置间隔层设备,但对不完整串应按完整串配置间隔层设备。运行人员控制系统设备(如服务器、运行人员工作
21、站等)应按换流站的最终规模配置其软件和硬件。 5.2.10 除运行人员工作站和远方调度中心外,设备控制层也应设置人机控制操作界面。 5.2.11 换流站控制系统的就地测控单元应按间隔(串)设计并配置设备,当该间隔一次设备检修时,其就地控制单元应能退出运行并断电,该就地控制单元的断电应不对换流站的运行设备和二次系统产生任何影响。 5.2.12 控制保护系统的网络应避免形成环网结构,交换机应配置有防止网络风暴功能,当极端情况下发生网络风暴时,控制保护主机不应发生死机或逻辑错误等异常情况,整个控制保护系统应通过网络风暴测试试验。 6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6.1 配置要求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包括:双重化
22、的站级 LAN网、双重化的系统服务器、运行人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站长工作站、培训工作站及仿真模拟装置、阀冷却室工作站、硬件防火墙、网络隔离装置等。 6.2 通信接口要求 6.2.1 运行人员控制层设备通过站 LAN 网与控制保护层设备交直流站控系统、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极保护系统等联接在一起,实现人机对话和所有运行人员监控功能。站 LAN 网应为双重化冗余设计,运行人员控制系统的工作站和服务器等设备均应配置双重化的网络接口。网络设计应具有可扩展性。站 LAN 网传输应满足 IEEE 802.3 标准的规定,网络传输速率不低于 100Mbps。 6.2.2 若设备数量大于单个网络交
23、换机的端口数量,可通过交换机的级联扩展端口数量。级联时应尽量减少层数以增强网络传输性能、提供可靠性。继电小室配置的交换机应采用光纤网络与主控室的交换机级联。 6.2.3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与阀冷却系统、 UPS、火灾报警系统、直流电源系统、空调系统等辅助系统的通信采用串口或网络通信方式。 6.3 软件要求 6.3.1 操作系统 Q/GDW 10548 2016 5 操作系统应符合 IEEE 1003.1规定的开放性国际标准,应支持主要的操作系统平台 UNIX、 LINUX 或Windows。 远动 、监控等生产控制大区部署的服务器应 采用 满足 GB/T 222239-2008中规定的 4级 要
24、求的安全操作系统。 应采用完善的防 /查 /杀病毒程序,严格防止病毒在控制保护系统网络上传播和扩散。 6.3.2 应用软件 软件应按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原则或是面向对象设计原则。除了系统软件(含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外,应包括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人机界面管理等在内的支撑软件。支撑软件应选用专业化的、成熟的主流技术产品,并符合 GB/T 13730-2002中 3.4.3的规定。 6.4 功能要求 6.4.1 总则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是换流站正常运行时运行人员的主人机界面和站监控数据收集系统的重要部分。它通过站 LAN网,接收运行人员或远方调度中心对换流站正常的运行监视和操作指
25、令、故障或异常工况的监视和处理、完成全站事件顺序记录和事件报警、全站二次系统的同步和对时、直流控制系统参数的调整、历史数据归档、换流站文档和程序管理、以及基本的培训功能。站内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应合建一个统一的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6.4.2 控制功能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控制功能 应符合 附录 C的要求 。 6.4.3 站 LAN 网 站 LAN网要求 如下: a) 换流站的站 LAN 网将各运行人员控制工作站、系统服务器与所有相关的站级二次系统如站控系统、换流器 /极 /双极控制系统、远动工作站、保护 信息及辅助系统接口设备等连接在一起,实现运行人员控制系统与其他相关二次之间的通信和所有运行人员监
26、控功能; b) 换流站的站 LAN 网应采用星型结构的以太网,网络传输速率不低于 100Mbps,传输层协议为TCP/IP; c) 为提高系统可靠性, LAN 网应设计为完全冗余的 A、 B 双重化系统,所有外接装置或系统主机均应接入 LAN 网的 A、 B 部分,并具有完善的系统自检功能以实现故障时的自动切换或解裂; d) 网络设计和设备选型中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能,除满足当前需要外,交换机的接入端口数量至少应留有 30以上的冗余度。 6.4.4 系统数据库 及系统服务器 系统数据库及系统服务器要求如下: a) 数据库中存储的系统数据应包括,但不限于:系统运行参数和状态、事件顺序记录
27、、告警记录、趋势记录等; b) 数据库应具有完备的自我检测和监视功能;除故障时的主、备系统自动切换之外,当剩余的存贮容量小于 10时,还要求有自动的报警功能; c) 系统数据库中存贮的系统应能够便捷、可靠地为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OWS、 EWS、 DWS 和 TWS)或远动通信系统( GWS)所调用和打印输出; d) 运行人员应能够在 EWS 上完成对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和开发功能; Q/GDW 10548 2016 6 e) 数据库应具有自动保存功能,自动保存时间可 由运行人员手动整定,并能定期将所有数据库文件自动备份到外部存储器(光盘、磁带机和外部硬盘等); f) 数据库及其服务器系统应采用
28、成熟、通用的商业化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其外部数据接口应使用标准规约,以保证其它二次子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正确写入和读取; g) 系统服务器应冗余配置,且应采用双电源供电; h) 历史数据库应采用商用数据库。 6.4.5 事件顺序记录及中央报警系统 事件顺序 记录及中央报警 系统 要求如下: a) 能够采集全站所有预先定义事件,并汇总事件记录送至系统服务器处理后存储在数据库中; b) 事件顺序记录的处理功能一般集成在系统服务器上来完 成; c) 事件顺序记录能由 OWS 在线即时刷新显示; d) 系统对于事件记录应具有数据过滤、自动统计和归档功能; e) 事件至少应包含事件时标、事件来源、设备描述
29、、事件描述、事件等级等信息; f) 用户应能够从事件记录中生成各种统计文档,如事件列表、故障列表、告警列表等; g) 事件记录应可按照事件类型、事件时标、事件等级、事件描述等项目进行检索; h) 事件记录的报文描述应准确规范; i) 事件记录的顺序应当和真实的事件发生逻辑顺序一致; j) 能够打印即时和检索的事件记录; k) 系统能按日将 SER 自动保存为一个单独的文件并能可靠地保存; l) 系统还应能方便地 查询历史的 SER。 6.4.6 人机接口及人机界面 人机接口及人机界面应符合附录 D的要求。 6.4.7 时钟同步系统 6.4.7.1 换流站需配置双重化的时钟同步设备,作为全站统一
30、的时间基准。时钟同步设备由主时钟系统和时钟信号分配装置构成,可在各个继电小室配置时钟信号分配装置。 6.4.7.2 系统应能同时接收两套不同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卫星 对时 为主, GPS 对时 为辅 )的标准时间信号并以此同步系统内各台计算机的时钟,使其与标准时钟的误差保持在 1ms 以内。 6.4.7.3 时钟同步设备可同时具备网络和对时脉冲两种与站内各种二次设备的接口。双重化的时钟同步设备通过其网络接口或串行接口 ,接入站 LAN 网或控制保护设备的串行接口,下发时钟同步报文。时钟同步设备的对时脉冲通过时钟信号分配装置与控制保护设备的时钟脉冲接口直接相连。 6.4.7.4 主时钟信号输出电
31、路的数量需满足换流站直流控制保护设备和其它二次系统的对时需要。 6.4.7.5 正常情况下,两台主时钟系统的时间信号接收单元各自独立接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信号,当某一主时钟系统的时间信号接收单元发生故障时,该主时钟宜能自动接收另一台主时钟系统的时间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时间基准信号,实现时间基准信号的互为备用。 6.4.7.6 时钟同步设备可提供守时模块,当同步对时信号完全失去 时,主时钟系统能在 24 小时内保持原有的时间节拍并满足守时精度的指标要求。 6.4.7.7 时钟同步设备可为所有换流站二次系统提供对时接口。 6.4.7.8 时钟同步设备的同步报文可包含年 /月 /日 /时 /
32、分 /秒 /毫秒等完整的时间信息,对时脉冲可采用分脉冲或秒脉冲。时钟同步设备的时间输出信号接口一般包括以下类型: a) 网络接口:时钟同步设备通过网络向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的二次设备发送时钟报文,时钟报文Q/GDW 10548 2016 7 可选择 NTP( SNTP), Ethernet OSI L4, Ethernet OSI L2 S5等类型; b) RS-232/422串行接口:时钟同步设备通过串 行接口向特定的二次设备发送时钟同步报文; c) IRIG-B 接口:时钟同步设备通过 IRIG-B 接口向特定的二次设备发送 B 码时钟同步报文; d) 脉冲对时接口:时钟同步设备向所有的二次
33、设备发送 PPS 秒脉冲或 PPM 分脉冲对时信号。 6.4.7.9 远动网关 机支持接收并响应调度主站通过 DL/T 476 或 104 协议 发送 的 时间 同步监测管理命令。 站控层 监控主机实现对 对时 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相量测量装置等的时间同步监测;间隔层测控装置实现对合并单元、智能 终端 等的时间同步监测。 6.4.8 报表及打印 报表及打印 要求如下: a) 应具备自动生 成运行日报表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直流系统运行关键参数表、换流变运行参数表、阀冷系统运行参数表、电能计量表等; b) 应具有各种报表、各种异常记录、操作记录的打印能力; c) 应能支持多种打印机; d
34、) 应能即时、定时、召唤打印; e) 制表打印应支持汉字化。 6.4.9 仿真培训系统 6.4.9.1 应为换流站配置一套用于运行人员、维修人员培训的系统,包括 1 台培训工作站 TWS 和必要的培训仿真装置。 6.4.9.2 TWS 的人机界面功能应满足附录 D.6 的要求。 6.4.9.3 培训仿真装置应能模拟实现高压直流系统基本的控制功能,如:联锁功能、顺序控制功能、解闭锁功能、功率升降功能、无功控制功 能等,包括交流场、直流场设备及直流系统的控制功能和行为。 6.4.9.4 培训工作站 TWS 及培训仿真装置接入培训 LAN,培训 LAN 应通过硬件防火墙与站 LAN 网隔离。 6.4
35、.10 文件管理系统 6.4.10.1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应设置 1 套文件管理系统,负责存贮、管理整个换流站的全套设计资料、研究报告、运行手册、维护手册等帮助文件以及控制保护应用程序等,以供站工程师、管理人员、运行人员和维修人员查询。 6.4.10.2 文档资料可包括文本文件、接线图、图表、报告等多种形式,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或培训工作站中。 6.4.10.3 运行人员对该系统的使用不应对系统的实时数据库以及整个 HVDC 系统 的正常运行产生任何干扰。 6.5 性能要求 6.5.1 系统容量性能指标 系统容量 性能指标如下: a) 模拟量(遥测)数 16 000; b) 数字量(遥信)数 9
36、600; c) 数字量 /模拟量输出(遥控 /遥调) 9600; d) 事件数 64 000; e) 历史数据保存周期 2 年。 Q/GDW 10548 2016 8 6.5.2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 指标如下: a)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 17 000h; b) 遥信处理正确率 =100 ; c) 遥控、遥调正确率 = 100 ; d) 正常情况下网络负荷率 20; e) 故障情况下网络负荷率 40; f) 正常情况下各节点工作站的 CPU 负荷率 30; g) 故障情况下各节点工作站的 CPU 负荷 率 50。 6.5.3 实时性指标 实时性指标 如下: a) 实时数据更新周期 2s; b)
37、遥测信息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画面显示) 2s; c) 遥信变位响应时间(从 IO 输入端至画面显示) 2s; d) 遥控遥调命令生成到输出时间 2s; e) 画面调用实时响应时间 3s; f) 事件记录分辨率 1ms; g) 系统时钟误差 1ms。 6.5.4 系统的维护和自诊断功能要求 6.5.4.1 系统应提供图形页面维护、报表维护、曲线维护、数据库维护等灵活方便的维护工具 。 6.5.4.2 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能够诊断系统通道和网络故障。 6.5.5 可扩展性要求 系统应采用合理的软、硬件设计方案,以保证系统具有良 好的可扩展性能。 7 交、直流站控系统 7.1 配置要求 7
38、.1.1 交、直流站控系统为一个具有主机、就地总线和现场 IO 接口的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完成直流换流站所要求的交流开关场、直流开关场、阀厅、站用电源系统和其它辅助系统相关的监控功能和事件顺序记录、在线谐波监视等系统功能。 7.1.2 整个系统应具有开放式结构,网络通信规约应采用标准的国际通用协议,以便与其它系统的联接和数据传输。 7.1.3 交、直流站控系统应由站级网络和分布式就地数据采集和控制单元构成。主要设备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直流站控主机及其分布式 IO接口。负责实现直流场开关 /隔刀 /地 刀的控制、联锁和直流场模拟量和开关量的监视以及与直流站级 /双极控制和监视有关的功
39、能。直流站控可以独立配置主机,也可以集成在极 /双极控制主机中; b) 交流站控主机及其分布式 IO设备。负责实现交流场各间隔的开关 /隔刀 /地刀的控制、联锁和交流场各间隔模拟量和开关量的监视等功能; Q/GDW 10548 2016 9 c) 站用电源系统监控主机及其 IO接口。负责站用电系统的控制监视功能; d) 辅助系统监控主机及其 IO接口。负责包括水冷系统、直流电源系统、空调通风系统、消防系统等辅助系统的控制监视功能。 7.1.4 分布式 IO 接口应包括与交、直流一次设备间的接口,以及与换流站各个 辅助系统之间的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分布式 IO设备设计应按间隔配置,并确保一个间隔检修时不影响其它间隔的运行; b) 分布式 IO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易维护和更换,任何一个模块故障应不影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