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0.72KB ,
资源ID:297662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2976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doc)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doc

1、2010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选择题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堕落 (du)澄清 (dn)酝酿 (nin)苦心孤诣 B腆着 (tin)恣睢 (z)蓬蒿 (o)荒草萋萋 C羼水 (chn)荇藻 (xn)粗拙 (zhu)心旷神怡 D诓骗 (kun)绽出 (zhn)匀称 (chn)猝不急防 答案: C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B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心急如焚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C 2009年 11月 1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

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收场。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复杂,而井然有序。 答案: A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B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答案: B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

3、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 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这绝非危言耸听。 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 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概括下面语段内容。 (不超过 15个字 )(2分 ) 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 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秦尔和鲁赛尔

4、就是在 185 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 “大东方 ”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 1876年世 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均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 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 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 答案:世博会改变了创业者的人生轨迹。 (2分 ) 。 阅读下文,完成题。 (13分 )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

5、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 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 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

6、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 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 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 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 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

7、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 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 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

8、何也没有听说 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1月第 1版,有改动 ) 【小题 1】作者为什么提出 “朗读 ”这个话题 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4分 ) 【小题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4分 ) 【小题 3】为什么说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 (2分 ) 【小题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9、。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答案: (13分 ) 【小题 1】 (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2分 )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 (2分 ) 【小题 2】 (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 (2分 )(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2分 ) 【小题 3】没有朗读者 (1分 ) 没有倾听者 (1分 ) 【小题 4】 D(3分 ) 阅读下文,完成题。 (17分 )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

10、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 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

11、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

12、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 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 “歼击机 ”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 ”死在里面了。但是 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13、。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 、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 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5月第

14、 1版 ) 【小题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 “举动 ”,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 黄蜂的 “举动 ”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小题 2】文章写黄蜂 “筑了巢 ”的生活 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 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题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至少写两点 )(4分 ) 【小题 4】文章 A、 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4分 ) 答案:( 17分) 【小题 1】 (4分 )(每空 1分 ) 黄蜂的 “举动 ”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抓住扫帚尖 怜惜 (不忍、同

15、情 ) 第二次 整理触须 (整顿自己、整理自己 ) 怜爱 (赞叹、赞赏 ) 【小题 2】 (5分 ) 特点:勤劳 (1分 )无伤人之心 (不主动攻击 )(1分 ) 变化:原以为黄蜂好斗 (是亡命之徒 )(1分 )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 (1分,后觉得它可爱 (1分 ) 【小题 3】答到两点即可 (4分 ) 答案:示例: (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 (2)对生活要热爱 (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 (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小题 4】 (4分 ) 示例: A处:( 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 (2分 ),形象生动地写

16、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 (2分 ) (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 (2 分 ),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 (2 分 )。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 (2分 )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 (2分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10分 ) 元 初,山谷 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 之。穆父从旁观曰: “鲁直之字近于俗。 ”山谷日: “何故 ”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

17、草书。绍圣 中,谪居涪陵 ,始见怀素 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与元祜已 前所书大异 。始信穆父之言不诬 ,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 注释 : 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 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宋四大书法家 ”之一,下文的 “钱穆父 ”、 “石杨休 ”都是人名。 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 涪陵:地名。 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 “狂草 ”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已:同 “以 ”。 不诬:不假: 【小题 1】用 “ “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 )(1

18、分 ) 与 元 已 前 所 书 大 异 【小题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分 ) (1)罢: ( ) (2)从: ( ) 【小题 3】说说 “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的意思。 (2分 ) 【小题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2分 ) 【小题 5】山谷草法从 “近 于俗 ”到 “下笔飞动 ”,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 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3分 ) 答案:【小题 1】与元 已前所书 /大异 (1分 ) 【小题 2】 (1)结束 (完了,停止 )(1分 )(2)跟随 (1分 ) 【小题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

19、到自己的书法。( 2分) 【小题 4】疑 (1分 )信 (1分 ) 【小题 5】 (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 (1分 )(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 1分 )(3)自身的努力 (1分 ) (答到意思即可给分 )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 (4分 )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 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夜猿呜。 注释 : 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同 “叫 ”。 【小题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 (2分 ) 【小题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 “日暮

20、 ”开始,到夜色渐浓,至 “夜 ”结束全诗。 B颈联以 “烟断 ”、 “木平 ”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答案:【小题 1】异乡孤征 (意思相同酌情给分 )(2分 ) 【小题 2】 D( 2分) 语言表达 将下列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 (注意句子的连贯 )(2分 ) 流行音乐是广为流传的音乐。 流行音乐是容易唱奏的音乐。 流行音乐是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音乐。 组成的长句: 答案:流行音乐是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容易唱奏的、广为流传的音乐。 (2分 ) 名著导读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 “走近

21、科学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6分 ) (1)班刊 “科学成就 ”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 “爱因斯坦 ”的释义中选择用的信息。 (填写序号,多选不给 分 )(2分 )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 (1879 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 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1905年 );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 (1916年 )。 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

22、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 “统一场论 ”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 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 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剐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 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 ) 适用的信息: (2)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 “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 ”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分 ) 结论: (3)活动小组要组织一次主题为 “科学

23、技术的两面性 ”的交流讨论,请撰写一段不少于 50字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材料。 (2分 ) 答案: (6分 )(1) (选对一项给 1分,选对二项给 1分,选对三便给满分,多选、错选不给分。 ) (2)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或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或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 2分 ) (3)有观点有材料 (1分 );语句通顺 (1分 )。 默写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8分,每空 1分 ) (1)烽火连三月, 。 (2) ,雪上空留马行处。 (3)夕阳西下, 。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王维

24、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 ”以 “蓬 ”、 “雁 ”白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6)同是望月,自居易用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 ,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 ) 答案: (8分,每空 1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给分。 ) 、 (1)家书抵万金 (2)山回路转不见君 (3)断肠人在天涯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6)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作文 以 “我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 (3)不少于 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