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Q/GDW 11594 2016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性能试验方法 Seismic performance testing method for composite post insulator 2017 - 06 - 16 发布 2017 - 06 -16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594 2016 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符号、代号 . 2 5 一般规定 . 3 5.1 试验目的 . 3 5.2 试验内容 . 3 5
2、.3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 3 5.4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3 5.5 试验现场安全 . 3 6 试件 . 3 6.1 内部结构形式 . 3 6.2 几何尺寸 . 4 6.3 质量分布 . 4 6.4 试件要求 . 4 7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 4 7.1 试验装配 . 4 7.2 传感器布置 . 5 7.3 加载方式 . 5 7.4 弹性模量 . 5 7.5 抗弯破坏 . 6 7.6 抗弯极限承载力 . 6 8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7 8.1 设防地震加速度 . 7 8.2 地震动输入参数 . 7 8.3 支架放大系数 . 7 8.4 地震波激励方向 . 8 8.5 试验装配 . 8
3、 8.6 顶部配重 . 8 8.7 传感器布置 . 8 8.8 试验步骤 . 9 8.9 地震作用应力或应变 . 9 8.10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 9 Q/GDW 11594 2016 II 8.11 基频与阻尼 . 9 8.12 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 . 10 8.13 试件位移 . 11 8.14 其他检查 . 11 编制说明 .12 Q/GDW 11594 2016 III 前 言 为规范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抗震试验的开展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 由 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部 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
4、国 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新疆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程永锋、 张福轩、 李圣、卢智成、黄宝莹、黄浩华、张自平、 尤红兵、 朱祝兵、钟珉、刘振林、孙宇晗、林森、张谦、朱照清、高坡、孟宪政、王海波、刘海龙、 方江、张鹏、李论涛、申加峰、冯自霞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 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594 2016 1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性能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交流 110kV 1000kV、 直流 800kV及以下 复合材料
5、母线 支柱绝缘子 抗震试验的 一般规定、试件、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和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本标准适用于 交流 110kV 1000 kV、 直流 800kV及以下复合材料母线支柱绝缘子 抗震试验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结果判 定。 其他电气设备中起支撑作用的复合绝缘子的抗震性能试验可参考本标准进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 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
6、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GB/T 21429 2008 户外和户内电气设备用空心复合绝缘子定义、试验方法、接 收 准则和设计推荐 JGJ/T 101 2015 建筑抗震试验规程 Q/GDW 11132 2013 特高压瓷绝缘电气设备抗震设计及减震装置安装与维护技术规程 Q/GDW 11391 2015 高压支柱类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 693 2005 IEEE 变电站抗震设计指南 ( IEEE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Substations) 3 术语 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c
7、omposite post insulator 变电站(换 流站)内起支撑作用的复合材料绝缘子。 3.2 芯棒 core rod 支柱绝缘子内部起承载作用的芯体。 3.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地震施加于 支柱绝缘子上的 作用,包括地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所产生的动态作用,可分为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 Q/GDW 11594 2016 2 3.4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值。 3.5 输入波形 input waveform 抗震试验时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的加速度
8、时程 。 3.6 极限承载力 ultimate strength 支柱绝缘子因地震作用发生损伤或破坏的临界状态时所表现的承载力。 3.7 弹性极限 elastic ultimate 支柱绝缘子在弯曲荷载下力 位移曲线线性段 终点 的应力值 。 3.8 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 seismic strength safety factor 极限承载力与地震荷载工况下支柱绝缘子内力 的比值。 3.9 最大机械负荷 maximum mechanical load, MML 绝缘子在运行条件下和在使用它的设备上预期施加的最大机械负荷。此负荷由设备制造者规定。 4 符号、代号 下列符号 和 代号适用于本文 件
9、。 Fi: 顶端加载力 Ei: 应变测点 i处芯棒 的弹性模量 Li: 应变测点 i处加载力的力矩 Lu:弯曲破坏位置处 应变测点的 加载力 力矩 Di: 应变测点 i处 芯棒的外径 di: 应变测点 i处 芯棒外部复合材料套管的内径 Wi: 应变测点 i处的抗弯惯性矩 i: 应变测点 i处的应变测试值,取拉压侧应变绝对值的均值 n: 测点数,同一位置的左右测点 计 为一个测点 E: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芯棒 的平均弹性模量 :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 u: 抗弯极限状态下的应力 E: 试验得到的 地震作用 下的 应力 w: 芯棒风荷载应力 G: 自重在 复合芯棒 上产生的应力 Q/GDW 11594
10、2016 3 Pk: 端子拉力等其他荷载应力 : 结构阻尼比 5 一般规定 5.1 试验目的 进行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 的 主要 目的 : a) 判断 复合材料支柱 绝缘子承载能力是否满足 抗震设防 要求 。 以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得到的极限状态应力 与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得到并 考虑其他荷载组合的应力 之比 作为抗震安全系数 ; b) 测试 设备位移,作为互连体系设计依据 ; c) 得到 进行互联体系抗震性能分析所需的 关键参数,包括基频、材料弹性模量、刚度参数、阻尼参数和极限承载 力。 5.2 试验内容 5.2.1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的抗震 试验分为两个部 分 :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和地震模
11、拟振动台试验 。 5.2.2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测试在逐渐递增的顶端侧向力下支柱绝缘子 的 应变和位移,得到支柱绝缘子的极限承载力和弹性模量。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用于考核支柱绝缘子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响应,并测试支柱绝缘子的动力特性。结合两种试验的测试结果进行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评定。 5.2.3 对于 500kV及以下等级,设防地震加速度小于等于 0.2g的情况,已通过自由振动试验、锤击试验或张拉释放试验获得了用于抗震分析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且 类似结构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通过了地震模拟 振动台试验时, 允许在进行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基础上,通过 地震响应计算判断设备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而不进行
12、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计算方法参照 GB 50011。 5.3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在 GB/T 21429 2008第 8.4.2条规定的抗弯 型式 试验后进行。若试件在 GB/T 21429 2008规定的抗弯试验中未发生可见损伤,则接续进行 本标准 规定的试验内容。若试件在 GB/T 21429 2008第 8.4.2条规定的抗弯试验中已发生可见损伤,则采用该 次 试验 结果进行分析 。试验传感器布置应按 本标准 执行。 5.4 地震 模拟 振动台试验 地震 模拟振动台试验测试支柱绝缘子在指定等 级的地震作用下的 内力 、位移响应和在该等级地震作用下是否发生损坏 。 地震
13、模拟振动台 试验基本试验方法 应按照 Q/GDW 11132 2013。本 标准 内容与该 标准 相应内容不一致时,以本 标准 内容为准。 5.5 试验现场安全 试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试验现场安全,具体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 JGJ/T 101 2015第 8条中的 规定的抗震试验 安全措施 。 6 试件 6.1 内部结构形式 Q/GDW 11594 2016 4 抗震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与 复合材料支柱 绝缘子 的内部结构形式有关。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按截面可 分为如下 图 1四 种结构形式 : a) 类型 I 实心截面型 ; b) 类型 II 中部含较小直径挤拉 棒的实心截面 型
14、; c) 类型 III 组合截面型 ; d) 类型 IV 有内填料的空心截面型 。 试验前 委托方应提供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截面图纸,明确内部结构形式。 图 1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的截面类型 6.2 几何尺寸 试验前委托方应提供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的几何尺寸参数, 包括各节绝缘子的总长、上法兰长、下法兰长、外径和内径 等关键几何参数 。 6.3 质量分布 试验前委托方应提供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的质量参数, 包括各节绝缘子的总质量,复合芯棒 质量、上法兰 质量、下法兰质量和伞裙质量。 6.4 试件 要求 6.4.1 用于整柱抗弯破坏试验的支柱绝缘子试件应包含所有承载部件,包括绝缘子及其连接, 可不带
15、护套、 均压环等非承载部件。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前需要按 GB/T 21429 2008进行抗弯型式试验时,试件标准 应按照 GB/T 21429 2008执行。 6.4.2 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试件为含各附件 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 已进行了本 标准 第 7章 抗弯破坏试验的试件或已进行其它破坏性试验但没有发生损坏的试件不能再次用于振动台试验。 7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7.1 试验装配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的装配参照下图 2的进行, 支柱绝缘子 底部法兰固定。 在 试件顶部施加侧向的推力或拉力,试件可以采取水平安装或竖直安装。 试件固 定端宜布置位移计以反映底部固定端可能发生位移的影响,试件固
16、定端 布置位移计的方式由试验承担单位确定。 Q/GDW 11594 2016 5 图 2 整柱抗弯试验装配和传感器布置 7.2 传感器布置 试验 时应布置的传感器有位移计和应变片,布置位置参照图 2。 应变片粘贴于密封圈上部 20mm 30mm位置 ,应 去除护套并 将绝缘子 芯棒 表面打磨平整。位于每节绝缘子底部的应变片,应保证在试验过程中一直有效。 应变测量桥路应采用温度补偿措施。 7.3 加载方式 加载分为 预加载和正式加载 : a)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前应进行预加载,测试试验测量系统的状态,预加载力不大于 0.5倍 MML。若本试验在 GB/T 21429 2008第 8.4.2条规定的
17、抗弯试验后接续进行,则可不进行预加载 ; b) 正式加载 为施加缓慢递增的顶端 侧向 荷载,直至绝缘子的某个部位发生可见破坏,或加 载力下降至最大承载力的 80%以下 ,或加载力虽未下降但 位移 加载力 曲线斜率小于初始斜率的50%。 7.4 弹性模量 7.4.1 I 型 截面 根据 式 ( 1) ( 3) 计算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芯棒 的 弹性模量 。 iiiii WLFE ( 1) 3ii dW 321 ( 2) Q/GDW 11594 2016 6 ni iEnE 11 ( 3) 当同一节中三个测点 Ei中某一测试值 与 另两个测试值的均值 的偏差 大于 20%时,该测点测试值舍去 。
18、 取 Fi为 0.5MML、 1.0MML和 1.5MML下 测试结果 的 均值作为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芯棒 的 弹性模量。 7.4.2 II 型 截面 类 型 II截面的 计算方法同 7.4.1条 。 7.4.3 III 型 截面 类 型 III 截面不能直接通过应变测试得到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芯棒 的 弹性模量,不计算材料弹性模量,以应变值作为安全系数评价的依据。 7.4.4 IV 型 截面 类型 IV截面 内部填料的弹性模量 Ea与 芯棒 的弹性模量 E的比值小于等于 0.05时,忽略填料对设备刚度的影响。按式( 1)和( 4)计算 : 44 iiii dDDW 321 ( 4) 内
19、部填料的弹性模量 Ea与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芯棒 的弹性 模量 E的比值大于 0.05时,按式( 5) ( 7)计算 : iiaiaiaiii W WELFE - ( 5) iiiai Dd ( 6) 3iai dW 321 ( 7) 7.5 抗弯破坏 在整柱抗弯试验时,发生 芯棒 的拔出、法兰的断裂 或芯棒 的应力损伤时,称为抗弯破坏,抗弯破坏发生的位 置称为破坏部位,所在的单元称为抗弯破坏单元。可从位移 加载力曲线中加载力下降 20%以上,或加载力 虽 未下降但曲线斜率小于初始斜率的 50%时,认定为发生抗弯破坏。 7.6 抗弯极限承载力 7.6.1 I 型截面 在整柱抗弯试验中,通过 位
20、移 加载力 曲线判断达到弹性极限时 , I型截面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取破坏部位对应的 芯棒 拉压侧平均应力作为抗弯破坏极限承载力 的代表值 u。 其等于 距破坏部位最近的应变 测点的实测 值乘以弹性模量 ,按 式( 8)计算 : uu E ( 8) Q/GDW 11594 2016 7 或按加载力计算 , 见 式( 9) : WFLuu ( 9) u=0.5(|u左 |+|u右 |) ( 10) u按 式( 8)和( 9) 两种方式计算值相差 10%时,按 式( 9)的方式采用。 7.6.2 II 型截面 II型截面以拉压侧的平均应力作为抗弯极限承载力的代表值,同 7.6.1条 中的方法采用。
21、 7.6.3 III 型截面 III型截面以拉压侧的平均应变作为抗弯 极限承载力的代表值 ,按式( 10)的计算。 7.6.4 IV 型截面 IV型截面以拉压侧的平均应力作为抗弯极限承载力的代表值,同 7.6.1条 中的方法采用。 8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8.1 设防地震加速度 8.1.1 委托方根据试验设备工程应用的场址地震区划、电气设施重要性水平、电气设施安装位置的动力放大效应并按照 GB 18306、 GB 50009和 GB 50260确定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设防地震加速度。 8.1.2 对于重要的电气设施, 设防 烈度 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提高 1度后的设防地震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应
22、符合表 1的规定。 当设防烈度为 9度 时,设防地震加速度值应单独研究。 表 1 重要电气设施 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和设防地震加速度 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重要 电气设施设计加速度值 0.10g 0.20g 0.30g 0.40g 0.50g 注: 重力加速度取 g=9.81m/s2。 8.2 地震动输入参数 8.2.1 地震动输入参数 和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应按照 Q/GDW 11132 2013 中 第 5.2 条采用 。其中阻尼比取值 有试验结 果 时 按试验结果取值,缺少试验 结果
23、时 可 根据 IEEE 693 2005 中第 6.9 条采用,取值 2%。对于特殊场 地 , 地震动输入参数和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专门研 究 。 8.2.3 对于非特高压变电站(换流站)内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地震动输入参数和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也可按 Q/GDW 11391 2015 中 8.8 条采用。 8.2.3 试验时应按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对应的反应谱合成用于台面输入的人工地震波。 8.3 支架放大 系数 8.3.1 在进行不带支架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时,以按比例增大输入的方式考虑支架 动力特性 的影响。 Q/GDW 11594 2016 8 8.3.2 对 于 交流 10
24、00kV、直流 800kV及以上 的复合 材料 支柱绝缘子,当支架设计参数未知时, 应 按 1.4倍 支架放大 系数放大地震动输入 , 当支架设计参数已知且支架放大系数小于等于 1.2时, 可 按 1.2倍系数放大地震动输入。 对于其他电压等级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可按 1.2倍支架放大系数放大地震动输入。 8.4 地震波激励方向 对于轴对称结构且竖直安装的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 可只对一个水平方向输入地震波进行抗震试验 。 非竖直安装的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 宜 进行水平和竖直向 同时 输入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 交流1000kV、直流 800kV及 以上等级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 竖
25、直向 激励加速度 峰值为水平向 激励加速度峰值 的 0.8倍 。 其他 电压 等级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竖直向激励加速度峰值为水平向激励加速度峰值的 0.65倍。 输入地震动 波形按 第 8.2条确定。 8.5 试验装配 8.5.1 试件与地震模拟振动台之间 应由 螺栓可靠连接,连接螺栓的数量和规格与实际使用一致。试件与地震模拟振动台之间可设置过渡连接板。 8.5.2 对于竖直安装的支柱绝缘子,试验 装配按 图 3进行。对于非竖直安装的支柱绝缘子,试验时试件安装方向与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工程应用中的 实际安装方向相同。 8.5.3 复合材料支柱 绝缘子各单元间螺栓力矩按设备设计要求施加。 图
26、3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装配和传感器布置 8.6 顶部配重 以最大跨度 内 管母 或导线和金具总质量的 50%施加 配重。 8.7 传感器布置 Q/GDW 11594 2016 9 8.7.1 传感器布置如图 3。 需保证 底部应变片在试验过程中 测试值正常 ,若有测量值异常的情况,应进行补贴 ,相应工况重新进行试验 。 8.7.2 应进行试件顶部和台面的位移测量, 可 采用拉线位移计 、 激光位移计 、加速度或速度 积分式位移测量方法 或 摄像 位移测量方法 进行试件位移测量 。 8.7.3 当采用积分式或 摄像 位移测量方法时,应 提供所采用的方法正确性的说明或验证, 可 按如下两种方式 之
27、一 提供: 提供 某次位移 测量 计量 校准试验的结论;对台面的位移 进行测量,并与台面实际位移曲线进行比对, 绝对误差小于 10%时可以 将 该位移 测量方式用于顶部位移测量 。 8.8 试验步骤 按如下工况进行试验 : a) 自由衰减测试,通过张拉释放或冲击后的自由衰减段测试阻尼比 ; b) 白噪声动力特性探查试验工况; c) 波形迭代试验工况,波形迭代再现低 幅值(如 0.1g)试验输入波形 ; d) 地震波强震输入试验工况; e) 白噪声动力特性探查试验工况 。 在上述 c)和 d)工 况之 间 ,可根据需求增加峰值小于设计地震加速度的其他等级工况试验,在 e)工况之后可根据需 要 增
28、加自由衰减测试,再次测试阻尼比。 8.9 地震作用应力或应变 8.9.1 试件未 在 试验中损伤的情况 试件未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中损伤时,以抗弯试验破坏部位为统一量测部位。地震作用应力 E等于 量测部位 地震荷载实测应变最大值 的均值 与材料弹性模量的乘积 。对于 III型截面的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地震作用应变 E为 量测部位 实测应变最大值 的均值 。 8.9.2 试件在试验中发生损伤的情况 试件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中出现损伤时,以试验中损伤部位的应力或应变作为 统一量测 部位 。地震作用应力 E等于 量测部位 实测应变最大值 的均值 与材料弹性模量的乘积 。对于 III型截面的复合材料支
29、柱绝缘子,地震作用应变 E为 量测部位 实测应变最大值 的均值 。此时 本标准 7.6条 中抗弯极限承载力代表值的计算部位也应为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中试件的损伤部位。 8.10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性能评估应考虑不同荷载之间的组合,其 地震作用 效应 和 其他 作用 的组合 , 见式 (11): Z= ZGe+ZEh+0.25ZWk+ZPk ( 11) 式中 : Z 地震作用 和 其他 作用 的组合 设计值 ; ZGe 设备自重 作用 标准值 ; ZEh 地震作用标准值 ; ZWk 风荷载 作用 标准值 ,按 GB 50009计算 ; ZPk 运行条件时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
30、所受的其他作 用的 标准值,如端子 作用力 、内压力等,无此项时计为 0。 8.11 基频 与阻尼 Q/GDW 11594 2016 10 8.11.1 计 算抗震性能试验 工况前后白噪声测试 或自由衰减测试 分析 得到 的 设备基频 的 变化率 ,变化率应 小于 10%。 阻尼计算可采用 张 拉释放后的自由衰减过程,如图 4。 图 4 振动衰减曲线 按对数衰减法进行计算, 见 式( 12) : ni iaan ln21 ( 12) 选取衰减段时,宜符合 ai1m/s2。 8.11.2 阻尼计算也可采用半功率带宽法计算,计算方法可参考 Q/GDW 11391 2015第 7.4条采用。 8.1
31、2 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 8.12.1 I 型截面 在考核工况中 以 式 ( 13) 计算安全系 数 : PkGwEu 0 .2 5 ( 13) 8.12.2 II 型截面 同 8.12.1条 I型截面 的计 算方法 。 8.12.3 III 型截面 III型截面以表面应变为代表值,应变测试值取拉测和压测 最大 值的均值。以 式 ( 14) 计算安全系数 : )/0 . 2 5 E PkGwE u ( 14) 式中 : u 抗弯极限状态下的应变,按 7.6条规定取值; E 试验得到的 地震作用 下的应变,按 8.9条规定取值 ; E 将风载应力等转化为应变时采用的等效弹性模量,可取 20GPa。
32、 Q/GDW 11594 2016 11 8.12.4 IV 型截面 同 8.12.1条 I型截面 的计算方法 。 8.12.5 承载力安全系数的允许值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的承载 力安全系数应满足 式( 15)的要求: 1.67 ( 15) 8.13 试件位移 8.13.1 将试件顶部位移时程减去台面位移时程 得到相对位移 ,取 相对位移 时程中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抗震试验的试件位移。 复合材料 支柱绝缘子的顶部位移 应 满足 式( 16)的要求: ddt ( 16) 式中 : dt 试件 顶部 相对位移 ; d 约定的 相对 位移目标限值。 委托方 根据变电站(换流站)内支柱绝缘子所在 回路
33、或 支柱绝缘子 所支撑 设备的 需要,提出试件位移的考核目标,该值 应 小于 避免 地震荷载下支柱绝缘子与其他设备或设备部件发生碰撞所需的位移 。 8.13.2 当需要先通过试验确定 dt再进行其他相关设计时, dt值作为试验结果,不 需按式( 16)进行判断 。 8.14 其他检查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后应进行试件的外观完整性检查。 试验后 应进行试件电气性能检查。 Q/GDW 11594 2016 12 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性能试验方法 编 制 说 明 Q/GDW 11594 2016 13 目 次 1 编制背景 14 2 编制主要原则 14 3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4 4 主要工作过
34、程 14 5 标准结构和内容 14 6 条文说明 14 Q/GDW 11594 2016 14 1 编制背景 本 标准 依据 国家电网公司 关于下达 2016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5 1240号) 的要求编写。 目前缺少国内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方法的 标准 , 因此 , 特 制定 本标准。 2 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 主要 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立足于 设备抗震能力测试 ,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 b) 以现行规范、标准为参考; c) 体现先进性、创新性。 3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 标准 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35、。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4 主要工作过程 2016 年 1 月, 按照公司制修订计划 ,项目启动。 2016 年 2 月, 成立编写组 ,并进行标准大纲的编写。 2016 年 3 月, 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 。经专家组审议,本标准通过 大纲 审查。 2016 年 8 月,进行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 2016 年 9 月, 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 采用 发函 方式征求意见。 2016 年 9 月,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2016 年 10 月, 公司 工程建设技术 标准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 经审查组评审, 审查结论为: 同意标准修改后报批 。 2016 年 11 月, 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5 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 2014 455 号)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 4 章 , 由一般规定、试件、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和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组成。 其中,一般规定中对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作了基本规定; 整柱抗弯破坏试验 规定了抗震试验中抗弯破坏试验的实施方法; 地震模拟振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