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届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 B硬度 C可燃性 D溶解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物质的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物质的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物质的还原性需要通过还原反应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
2、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 实 解 释 A 面包、馒头等食品具有海绵状构造 面团发酵过程中生成的 CO2造成的 B 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 MnO2,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C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D 汽油可以作为汽车的燃料 所有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 A、发酵粉能与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松软、具海绵状构造,正确; B、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
3、剂,能加快其反应速度,正确;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从微观上看是水分子变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氧分子,从而构成氢气和氧气,正确; D、有的化学反应能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能吸收热量,如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就属吸热反应,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常用盐的用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列图标中,表示 “禁止吸烟 ”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判断。 A、图为禁止烟火的标志,错误; B
4、、图为禁止吸烟的标志,正确; C、图为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错误; D、图为当心爆炸 爆炸性物质的标志,错误。故选 B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分析判断。 A、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常用于人工降雨,故 A正确;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
5、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 B错误; C、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反应会渐渐停止,故 C错误; D、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以是氮气等,故 D 错误。故选 A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用途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化学常识 B.化学与食品 空气的主要成分 氮气和氧气 除 暖 瓶 水 垢 可用食醋浸泡 甲 醛 浸泡肉类食品,以防变质 工业盐 用来腌制凉果、酸菜
6、等食物 C化学与生活 D.化学与能源 aOH溶液、澄清石灰水 用Na2CO3溶液来鉴别 化纤织物、纯毛织物 用灼烧闻气味来鉴别 沼气、酒精 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 石油、煤 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 A、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氮气占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水蒸气和杂质 0.03%,所以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都能与酸反应,而食醋中含有醋酸,故可用食醋浸泡除水垢,正确; B、甲醛和工业盐都有毒,不能用来浸泡或腌制食品,错误; C、 aOH溶液与 Na2CO3溶液不反应,而
7、澄清石灰水能与 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故可鉴别;纯毛织物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化纤织物燃烧时则无该气味,故可以鉴别,正确; D、沼气和酒精都能通过生物制得,属于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正确。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 分数,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合成纤维及其应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氮肥的是 A NH
8、4HCO3 B K2SO4 C K2CO3 D Ca(HPO4)2 答案: A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 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 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D、 Ca(H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卡拉 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
9、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塑料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塑料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撤向安全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特点,结合安全常识分析判断。 A、泡沫、海绵属于有机物,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正确; B、泡沫、海绵属于易燃物,其着火点很低,错误; C、泡沫、海绵是有机合成材料,含有卤素,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正确; D、湿布有防毒面具的部分作用,能防 止吸入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烟尘,正确。故选 B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关注生命安
10、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生产、生活中易燃易爆物的安全问题等。 右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镁原子结构图中 X=8 B氯元素的质子数为 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根据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12,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即 12=2+x+2,解得 x=8,故 A正确; B、据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元素的质子数为
11、 17,故 B正确; C、一般的,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4,由镁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另外, “镁 ”是金字旁, “氯 ”是气字头,所以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氯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故 C正确; 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2,易失去最外层的 2个电子而形成 +2价的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7,易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 -1价的阴离子,所以镁元素和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2,故 D错误。故选 D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属基础
12、知识考查题,主要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要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右下图是 “尾气催化转换器 ”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 答案: C 试题分析:可设反应中的 原子为 A, 原子为 B, 原子为 C,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反应前共有 3个 AB分子, 2个 BC 分子;反应后共有 2个 B2C分子、1个 A2分子和 1个 AB分子,由此可知只有 2个 AB分子参加了反应
13、,并可推测此反应为 2AB+2BC=2B2C+A2。 A、生成物中有一分子 A2是由两个相同原子构成的,应为单质,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圆球的种类没有变化,即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不变,正确; C、生成物中有一分子 A2是由两个相同原子构成的,应为单质,错误; D、根据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BC=2B2C+A2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应为 1: 1,正确。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
14、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 学的意识和能力。 右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储存气体时,打开止水夹 a、 b,气体从 d管进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 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 a、 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从 c管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 c导管不必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通过打开、关闭 b,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停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分析,在通入气体或排出气体时都要通过控制止水夹 a、 b,来完成操作 。 A、打开止水夹 a、 b,气体从 d管进
15、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由于气体压力的作用,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正确; B、取用气体时,由于 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 a、 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从 d管排出,错误; C、由于 a是可关闭的,且竖直的玻璃管中有水,起到液封的作用,故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时, c导管不必安装止水夹,正确; D、下边瓶中可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且通过打开、关闭 b,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停止,正确。故选 B 考点:气体制取装置 的探究,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分析新实验装置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
16、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明同学为探究 X、 Y、 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 把 X和 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Y溶解并产生氢气, X不反应。 把 X和 Y分别放入Z的盐溶液中,在 Y的表面有金属 Z析出,而 X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 X、 Y、 Z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XYZ B YXZ C ZYX D YZX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情况,判断金属的活动性。根据题意, Y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 X不能,说明 Y的活动强比 X强; Y能从 Z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Z,说明 Y的活动性比 Z强, X不能置换盐中的 Z,则X
17、的活动性不如 Z强;故 X、 Y、 Z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Y Z X。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现用 98%的浓硫酸配制 5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稀硫酸 ( 密度为 1.14g/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量筒和胶头滴管 B配制该稀硫酸需要加水 400mL C配制时应将水小心地加入浓硫酸中 D该稀硫酸中,溶液质量 溶剂质量 = 54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
18、配制过程和注意事项分析。 A、配制溶液一般包括计算、称量、溶解三个过程,需要的主要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等,错误; B、利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先求出需要浓硫酸的质量=500ml1.14g/ml20%98% =116.3g,再计算求得加水质量 =500ml1.14g/ml-116.3g=453.7g,则需水的体积是 453.7g1g/ml=453.7g ml,错误; C、稀释浓硫酸的过程是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其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失,错误; D、由于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则溶剂的质量分数为 80%,所以溶液质量:溶剂质量 =1: 80%=5:
19、4,正确。故选 D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配制 问题的考查,解答好这类题目,关键是要熟记配制的步骤、所用仪器、有关的误差分析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 粗盐 牛奶 B盐:氯化钙 硫酸 硝酸钾 C氧化物: MgO P2O5 KClO3 D单质:铝金刚石 氯化氢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解答。 A、空气、粗盐、牛奶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正确; B、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
20、物是盐,硫酸属于酸,错误;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氯酸钾属于盐,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氯化氢属于化合物,错误。故选 A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点评:理解和熟记物质的分类方法,并能根据有关概念,对物质的类别进行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硅( Si)等半导体元素的发现,是当今计算机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工业上从石英砂提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SiO2 + 2C 高温 Si + 2CO 。该反应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iO2 + 2C 高温 Si + 2
21、CO 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属于置换反应。故选 C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化学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02黄冈市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醋 B啤酒 C食盐水 D干冰 答案: D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啤酒中含有酒精、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食盐水中含有食盐、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D、干冰是由一种物质 二氧化碳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正确。故选 D
22、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保护环境,就是关爱自己。对于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随意丢弃 B大量施用农
23、药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 C加高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进行分析。 A、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汞、镉、铅,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尤其会污染水源,错误; B、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其残留物会随地面径流进入河流,进而污染河流,错误; C、加高烟囱,只是把二氧化硫排放到高空,但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错误; D、生活污水达标处理后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理解和熟记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
24、或解答即可。 用于制造通讯光缆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 SiO2), 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 +2 B -2 C +4 D -4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 SiO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 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可设化合物 SiO2中 Si元素化合价为 x价,则有 x+( -2) 2=0,解之得 x=+4。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在化合价的计算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抓住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计算依据。 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
25、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 B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是 A
26、太阳能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不同能源的特点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不可再生能源,且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而太阳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选 A。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点评: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不能无限制开采,需要开发新能源来替代。 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O 表示两个氧分子 B钠离子的符号为 Na+ C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Co D H2O 中含有氧分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分析。 A、 2O 表示两个氧原子,故 A说法错误;
27、B、 Na+表示钠离子,故 B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 CO, Co表示钴元素,故 C说法错误; D、 H2O 是纯净物, H2O 中只含有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故 D说法错误。故选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 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 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露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
28、油烟机排气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 D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二氧化碳不能维持人的呼吸,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进入含大量二氧化碳的洞中救人,非但遇难者不能得救,还会使救人者同样遇难,错误; B、大量煤气泄露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电器开关产生的火花有可能会产生爆炸,因此发现煤气泄露时,要立即关闭气阀,同时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溅入眼中,应用大量水冲洗,而不能采取同样有较强腐蚀性的稀盐酸来处理,错误; D、图书档案起火,若使用水灭火,会使大量图书档案浸水而损坏,错误。故选 B
29、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 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下列材料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A塑料 B铁丝 C玻璃丝 D棉花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天然纤维的种类很多 长期大量用于纺织的有棉 麻 毛 丝四种,棉和麻是植物纤维,毛和丝是动物纤维,棉纤维的产量最多,用途很广。故选 D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点评:理解 “天然 ”的含义
30、,熟练掌握天然纤维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试管内,故 A错误; B、过滤时要用到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上,使待滤液沿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图中无玻璃棒,且漏斗下端也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 B错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C正确; D、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溅出,故试管内液 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31、1/3,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B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C 50mL酒精与 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 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下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微粒的性质分析,微粒都很小,在不断运动,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微粒的运动速度和间隔受温度影响。 A、墙内开花墙外香
32、,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正确; B、热胀冷缩,是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受温度影响,错误; C、 50mL酒精与 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隙,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的间隔中去了,所以体积变小,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是因为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正确。故选 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 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
33、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填空题 ( 5分)右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操作时,打开A中的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部分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 ( 1) A中的分液漏斗和集气瓶中分别盛放的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B中的现象是 。 ( 2)若要使 B中的水倒流入 A中, A中的分液漏斗和集气瓶中分别盛放的药品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与此同时 B中还出现的现象是 。 答案:( 1) 2H2O2 2H2O +O2;试剂瓶内液面下降,水从直玻璃管喷出。 ( 2)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 ; CO2+2NaOH=Na2CO3+H2O(写
34、SO2也对);直玻璃管下口有气泡放出,水面下降 试题分析:( 1) A中的药品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粉末,二氧化锰能催化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O2;由于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A瓶内的气压增大,所以可见 B中的液面下降,水会从直玻璃管喷出。 ( 2)若要使 B中的水倒流入 A中,就要使 A瓶内气压减小,只有当 A装置发生反应而导致瓶中气压小于大气压时, B中的水才会倒流入 A中,故 A中的分液漏斗和集气瓶中可分别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由于 A 瓶气压减小,空气会
35、由 B中的直玻璃管进入,故还可见 B中直玻璃管下口有气泡放出,水面下降。 考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装置的反应原理,然后结合所加的试剂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CO2时应选用 两种装置相连接,检验集气瓶中 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 2) 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 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用 100mL量筒接收排出的水时,液面如右图所示,该液体的体积是 m
36、L。 ( 3)实验室用 KMnO4制取 O2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答案: (1)BD,用燃着的木条 ,放在集气瓶口 ,熄灭 ,则满 (2)隔开水和二氧化碳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 42.0 (3)A 试题分析:( 1)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决定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故应选择 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应选择 D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如果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 2)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
37、大,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故在水面上放一 层植物油来隔开水和二氧化碳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故该液体的体积是 42.0mL。 ( 3)实验室用 KMnO4制取 O2时,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 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测量容器 -量筒,氧气的制取装置 点评:此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 4分)右图是 A、 B两种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
38、答下列问题: (1)t1 时,向两只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 A、 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_溶液 (填 “A”或 “B”)。 (2)t2 时,欲配制等质量的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B。 (填写 “ ”、 “ ”或 “ ”,下同 ) (3)将 t2 的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 200g,降温至 t1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 A_B。 (4)将 t2 的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 200g,升温至 t3 ,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 A_B。 答案: (1)B; (2) =
39、; (3); (4) 。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判断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还是蒸发溶剂的方法达到提纯固体的目的。 ( 1)由图象可知,在 t1 时, B的溶解度大于 A,在 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 B物质较多,故 B的质量分数较大; ( 2)由图象可知,在 t2 时,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在同温度下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在相同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溶剂水的质量也相等。 ( 3)由于两物质的溶解
40、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在降温过程中,两饱和溶液均有溶质析出;又因为 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 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 t2 降温到 t1 时,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较大。 ( 4)在 t2 时,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 t2 时 200g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的溶 质的质量相等,而由图象可知,在 t3 时, A的溶解度大于 B,即在每 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 A物质较多,故升温至 t3 时,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剂质量的情况下,需加入固体 A溶质的质量要多于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
41、、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 (9分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请问: (1)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 (2)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成甲烷( CH4)、甲醇( CH3OH)、甲酸( HCOOH)等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属于 (
42、填 “无机化合物 ”或 “有机化合物 ”);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 “低碳经济 ”理念的是(填序号) ; 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4)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以下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 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坐小轿车。 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纸杯。 夏季将制冷空调室温调高一度。 纸张两面用。 人离灯熄。 (5)为了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性会增强,可能
43、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 能量(填 “释放 ”或 “消耗 ”);二氧化碳使海水酸性增强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海水表面的溶解度 (填 “大 ”或 “小 ”);理由是 。(提示:打开可乐瓶盖,二氧化碳气体溢出) 答案: (1)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光合作用( 2)有机化合物 (3) (4) (5) 释放; CO2+H2O=H2CO3;大;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试题分析:( 1)近年来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它们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通过光合
44、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和氧气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 2)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甲烷( CH4)、甲醇( CH3OH)、甲酸( HCOOH)等化工原料符合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故属于有机物。 ( 3)根据节能减排的含义分析判断。 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 染产业,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所以正确;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既耗能又产生了大量污染物,所以错误; 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能节约化石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同时还减
45、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所以正确; 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能间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所以正确。故选 ( 4)根据节能减排的含义分析判断。 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坐小轿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正确; 不用一次性纸杯,可以减少植被破坏,有利于光合作用吸收大气 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正确; 夏季将制冷空调室温调高一度可节约用电,从而间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正确; 纸张两面用,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有利于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正确; 人离灯熄,能节电,可间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正确。故选 ( 5
46、)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时要放热,即会释放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深海中水压大,故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是解题的关键。 ( 7分)安全高效的使用燃料,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煤、石油和天然气总称为化石燃料,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在广大农村地区,柴草
47、仍然是常用燃料,烧木柴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其目的是 ;堆积如山的柴草常发生火灾, 人们常用泼水和扬沙土的办法灭火,其中泼水的主要作 用是 。 ( 3)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潮解,他在家中也曾发现过饼干受潮会变软。这些现象说明了空气中含有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或化学知识另举一例说明空气中含有这种物质: 。 ( 4)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块根和果实里。 答案:( 1)甲烷或 CH4; CH4+2O2 CO2+2H2O( 2)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3)水蒸汽。露珠、铁生锈等( 4)淀粉 试题分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气体,在点燃条件下,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 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可使燃烧更充分,而把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使木柴燃烧更充分;根据灭火的原理,向可燃物泼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快速降低,当温度低于着火点时就会熄灭;而扬沙土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