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卷 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用金刚石做玻璃刀的刀头 B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C用石墨做铅笔芯写字 D用钨做电灯泡里的灯丝 答案: 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吸附是化学变化 C在一定条件下,石墨可转化为人造金刚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D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答案: C 下列几种情况,能证明 “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相同元素组成 ”的是 ( ) A它们的熔点相同 B都不溶于水 C燃烧后都得同一产物二氧化碳 D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答案: C 下列关于金刚
2、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导电 B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C金刚石和石墨都很名贵 D金刚石和石墨的外观很相似 答案: B 填空题 选用下列物质:炭黑、木炭、活性炭、焦炭填在有关用途的空格内:冰箱去味剂 _,制墨汁 _,用于冶金工业 _,用来除去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 _,制造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_,加入橡胶里增强轮胎的耐磨性 _,上述用途都是利用了物质的 _性质 答案:活性炭 炭黑 焦炭 活性炭 活性炭 炭黑 物理 木炭具有吸附作用,是因为它有 _的结构,它是由 _在 _的条件下加强热制得的 答案:疏松多孔 木材 隔绝空气 写出下列物质或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大理
3、石 。 (2)煤气 _。 (3)生石灰 _。 (4)金刚石 _ 答案: (1)CaCO3 (2)H2、 CO (3)CaO (4)C 打水井时常在水井周围埋一 些木炭 ,其作用是 _。这是由于木炭有 _结构 ,因此具有 _的性能 答案:吸附水中的杂质 疏松 多孔吸附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以二氧化碳和金属钠作原料,在 440 和 800 atm的条件下,成功合成了金刚石,同时生成氧化钠,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反应类型是 _ 答案: CO2+4Na C+2Na2O 置换 反应 我国北京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研究小组研制出了 C60分子,它形如
4、足球。它的一个分子是由 _个 _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 答案:碳 720 碳的单质有 _ _、 _和 _ _等,其中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的差异是因为 _。由此说明 _决定物质的性质 答案:金刚石 石墨 C60 金刚石 石墨 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物质的结构 目前,大 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 (1)请写出汽车尾气中两种主要污染物: _、 _. (2)请你提出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空气的两项措施 . _; _ 答案:( 1)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或分吸入铅颗粒等 ) (2)使用无铅
5、汽油;使用清洁燃料;使用新能源;汽车尾气经处理后排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 CO2等温室气体 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 1)绿色植物通过 _作用吸收 CO2 ,放出 。 (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 CO2和 H2 以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 R。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CO2 + 6 H2 = R + 4H2O,根据上述反应推断 R的化学式是 : 。 ( 3)为了缓解大气中的 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_(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
6、、 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答案: (1) 光合 氧气(或: O2) (2) C2H4 (3) A、 C 请回答相关问题 .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纱可能产生的后果 :_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用排水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前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可能造成的后果:_ (3)向试管中倾倒试剂时,试剂瓶标签背对手心造成的后果:_ (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未经过验纯就直接点燃氢气的后果: _ 答案: (1)溅落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使集气瓶炸裂 (2)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 残留的试剂腐蚀标签 (4)爆炸 试题考查知识
7、点:常见实验已发生的问题。 思路分析:结合实际实验回答即可。 具体解答过程: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十分激烈,溅落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飞溅到集气瓶的瓶底,受热不均匀,容易使集气瓶发生炸裂。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用排水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前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槽中移出导管,试管内的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就会把水槽里的水倒吸进高温的试管内引起试管炸裂。 (3)向试管中倾倒试剂时,试剂瓶标签背对手心,倒完之后粘在瓶口的试剂流出瓶口,会腐蚀标签,时间长了,标签模糊,就无法识别了。 (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未经过验纯就直接点燃氢气,如果纯度不够的话,混入的空气会使氢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8、 试题点评:抓住关键,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是回答这类问题的重点。 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代号) (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 _; _。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和收集 O2时应选用 (填字母 )两种装置相连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其中二氧化锰作 _剂。 (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 _(填字母 ),检验集气瓶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 ( 4) F装置可用来测 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在集气瓶中的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原因是 (文字表述或用化学
9、方程式表示均可 ): _ ( 5)若要进行 “氢气还原氧化铜 ”的实验,使装置 A在保持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不变的基础上,此装置(不包括药品)还需作哪些改动:_;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_ 答案:( 1) 长颈漏斗; 集气瓶。 ( 2) AD或 AE(2分 ); 2KClO3 2KCl+3O2 ,催化。 ( 3) D;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就说明已经集满。 ( 4)防止二氧化碳与水接触而发生反应(或 CO2 +H2O H2CO3) (5)将橡皮塞取掉,将导管伸到试管底部氧化铜的上方,便于将空气排出化学方程式为 H2+CuO Cu+H2O. ( 1)仪器的名称: 长颈漏斗
10、; 集气瓶 (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发生装置选 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选 D或 E;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 3)稀盐酸和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氢钠( NaHCO3)固体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H2O+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只能选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就说明已经集满 (
11、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要较准确地测量 CO2的体积,集气瓶中的水面上要放一层植物油 ( 5)要将 A 改成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氢气是气体,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此要将橡皮塞取掉,将导管伸到试管底部氧化铜的上方,便于将空气排出化学方程式为 H2+CuO Cu+H2O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以下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 ( 1)加热 Fe2O3之前要先通一会儿 CO,目的是_。 ( 2)方框中连接的是 C和 D,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ad, de,其目 的是既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能把多余的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储存在 C瓶中,如果导管连接错误,后果是 _。 ( 3)玻璃管 A中发生反应的化
12、学方程式为 _ 答案:( 1)除掉试管 A中的氧气,防止加热过程中发生爆炸; ( 2) CO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 3) 3CO+Fe2O3 3CO2 2Fe ; 。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K(第一 )层 _个电子, _层 4个电子,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_,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有 _和 _ 答案: L 稳定 金刚石 石墨 下图形象地表示了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 表示硫原子表示 氧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你还可以由此得到哪些信息 : ; 。(至少写两条)答案: SO2 O2 = 2SO3 1个 SO2分子由两个氧原子,一个硫原
13、子构成。 每 2个 SO2分子与 1个 O2分子反应生成 2个 SO2分子。(其它合理亦可) 计算题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每天需要摄取足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尿素 CO( NH2) 2。若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经体内新陈代谢后完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每人每天相当于排尿素 30g。 30 g尿素中含氮元素多少克? 已知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 16%,则每人每天至少应从食物里摄取的蛋白质为多少克? 答案: 14g( 1分) 87.5g( 2分) 长久使用的热水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 CaCO3 ,某学校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水垢中 CaCO3 的含量。取 200g水垢,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300g,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物质质量为 434g.试回答下列问题: ( 1)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 2)该水垢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 1) 66克 ( 2) 75%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