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447.10KB ,
资源ID:30363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03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音调越来越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 点评:这个真空铃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事实上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 法。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 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答案: AD 试题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没有关系。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有:物质的种类、温度、气压、状态。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没有关系,所以质量大的物体,密度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密度也不一定大,体

3、积相同的物体,它的密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故选 A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密度的理解,这是中考的一个重点,需要掌握。 1m3的水结成冰后 A体积变大 B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 答案: ACD 试题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同种物质,状态改变,体积改变,密度变化用公式 比较。 1m3的水结成冰以后,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体积一定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 1m3的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公式 知

4、:密度减小。 故选 AC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质量和密度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质量和密度的特点,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决定因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 “白气 ”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水烧开后,看到的 “白气 ”是汽化现象 答案: ABC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物态变化进行判断,首先判断物态转化前后的物体状态,分析物态变化;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根据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 “白气 ”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选项说法正确

5、,符合题意; C、剪去侧枝,即减小了树的表面积根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知,减小了表面积,即 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正确,符合题意; D、 “白气 ”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 A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汽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 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 “夜精灵 ”。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 “夜精灵 ”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相同的是 A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B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自行车的尾灯

6、D环 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答案: ACD 试题分析:根据 “夜精灵 ”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同时又能将汇聚后光线全反射,反光效率很高,来解答此题。由于 “夜精灵 ”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全反射。 故选 AC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现象。 点评:此题不仅要考虑折射,还要考虑到全反射的问题,如同夏日的清晨,我们看到树木花

7、草上的露水珠晶莹透亮,特别醒目的原因是相同的。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1.29kg/m3,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 A 2kg B 20kg C 200kg D 2000kg 答案: C 试题分析:先估测出教室的长、宽、高,然后算出教室的容积,最后根据公式m=V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教室的长约为 8m,宽约为 5m,高约为 4m,则教室的容积: V=长 宽 高 =10m5m4m=200m3; 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m=V=1.29kg/m3200m3=258kg。 从选项中可以看出,选项 C是正确的。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正确估测教室的长、宽、高

8、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要用密度公式去解决,不要凭空去猜测教室里空气的质量,否则很容易出错。 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冰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象上看有温度不变的过程,熔化之前和之后的温度都在升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象上看温度一直在升高;冰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 0 。 A、这是冰在凝固过程的图象,不 符题意; B、这是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不符题意; C、这是冰在熔化过程的图象,符合题题意; D、这是非晶体凝固过程的图象,不符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冰的熔化。 点评:温度上升的是熔化图象,温度下降的是凝固图象;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9、,而非晶体没有。 图中 a、 b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 b图中他拿的眼镜 A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C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可以首先判断该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然后结合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由图可知,当把眼睛片靠近眼睛时,发现眼睛被放大,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点评:此题既考查了对两种透镜的判断,又考查了远视

10、眼和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 s-t图象为如图所示的 a、 b、 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 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 2米,则 A甲的 s-t图象一定为图线 a B甲的 s-t图象可能为图线 b C乙的 s-t图象一定为图线 c D乙的 s-t图象可能为图线 a 答案: A 试题分析: s-t图象中每一点的坐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置,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斜率表示速度。与纵坐标的交点不同说明初始位置不同。根据已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象是倾斜的直线而且倾斜方向相同,由因甲的速度大于

11、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倾斜度要比乙的倾斜度大。又因为初 始时刻乙在甲的前面,所以与纵坐标的交点应乙在上面。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本题是位移 -时间图象的应用,能根据图象读取信息,要明确斜率和坐标轴交点的含义,属于基础题。 如图所示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三个标志性物体及它们运动的有关数据,比较它们速度大小可知 A “和谐号 ”高速列车每小时行驶 350km,速度最大 B正在南海执行任务的军舰每分钟航行 780m,速度最大 C奔月的 “嫦娥二号 ”每秒钟飞行 11.2km,速度最大 D它们的速度一样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对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军舰的航行

12、速度、卫星的运行速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不能明确其具体速度值的情况下,可通过经验和日常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 “和谐号 ”高速列车其速度可达 380km/h,军舰正常航行时,其速度可达 30节, 1节 =1海里 /小时 =1.852千米 /小时,则军舰的速度约合 50-60km/h, “嫦娥二号 ”的运行速度可达 1100km/h以上。比较可知, “嫦娥二号 ”的运行速度是最大的。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比较。 点评:对本题中所提供的几个速度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顺利解决此题 的关键,但如果无法获知物体运动的具体速度值,也同样可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判断,这当然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13、以下哪个物品的长度接近 5cm A文具盒的厚度 B墨水瓶的高度 C盒中钢笔的长度 D铅笔的直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值,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日常知识积累解答此题。 A、文具盒的厚度约 2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B、墨水瓶的高度约 5cm,与题中数据相符,符合题意; C、盒中钢笔的长度约 16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D、铅笔的直径约 0.8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估测。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的认识,估测

14、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相关物理量的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多注意日常积累,培养自己的估测能力。 将近 1000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如图所示),对沿途的风景有感而发,题写了襄邑道中一诗,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这首诗当中 ,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云不动 ”是以两岸的 “飞花 ”为参照物的 B. “云不动 ”是以两岸的 “榆树 ”为参照物的 c. “云与我俱东 ”是以运动的 “船 ”为参照物的 D. “云与我俱东 ”是以两岸的 “榆树 ”

15、为参照物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卧看满天云不动 ”是指 “云与我 ”保持相对静止即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参考系是为 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 “卧看满天云不动 ”是指 “云与我 ”保持相对静止,即 “云与我 ”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 “云与我俱东 ”所选择的参考系是地球和地球上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不动的物体,故 A正确。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

16、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真正理解了参考系的概念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需多看课本,多认真处理此类题目。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 B 试题分析: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

17、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A、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本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误差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因此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误差。 点评:要掌握误差 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这是区分二者的关

18、键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C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D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 线传播的运用。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孔的形状无关。 A.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不合题意; B.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

19、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不合题意; C.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符合题意; D. 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成像情况。即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运用。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孔的形状无关。 “频闪摄影 ”是研究物体运 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分析个选项看各相邻两点间

20、的距离是否相等,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 ABCD中,只有 B中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则 B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频闪照相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判断出物体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 间隔内的路程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平面镜成像,成因是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放大镜是

21、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 A、平静水面上映出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C、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 ”,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看图片时,图片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

22、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实验题 如图甲 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时的实验装置。 (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如果有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 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将是: _。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23、。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 答案:( 1)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2 ( 2)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 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试题分析: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对这一实验中操作的细节有所了解,据此来进行解答。 (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 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所以如果有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mm厚的玻璃板做

24、实验,这样所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准确; ( 2)实验中,如果玻璃板后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则说明像和物的大小是相等的; (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像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所以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像不能成在水平面上,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然后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考点: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在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时,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光屏上正好出现倒立等大的像,在做实验时小明同学不小心让一滴泥水溅在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他观察到光屏上的像 _(选填对的

25、选项) A不能看到烛焰的顶部 B不能看到烛焰的底部 C不能看到烛焰的全部 D可以看到烛焰的全部,但像会变暗一些 然后,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此时能观察到 _(选填 “正立 ”或 “倒立 ”)、放大的 _像( 选填 “实 ”或 “虚 ”)。 答案: D;正立;虚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凸透镜的几种成像情况: 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 u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 f,成正立、放大

26、的虚像 ( 1)小明同学不小心让一滴泥水溅在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但还能成完整的像 (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蜡烛处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考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 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 “时:分:秒 ” ( 1)请你根据图

27、示完成下表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26 时间 4 平均速度 15 (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答案:( 1)( 3分,每空 0.5分)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 s/cm 64 90 时间 t/s 2 6 平均速度 v/( cm/s) 13 16 ( 2)不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 试题分析:测出小车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求出小车从甲到乙、从乙到丙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求出平均速度,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根据对长度及时间测量工具的掌

28、握分析答题。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以小车的左轮与刻度尺的接触点为参考点,由图可知,从甲到乙,小车的路程s1=90cm-64cm=26cm, t1=5: 06-5: 04=2s,平均速度 ;从乙到丙,小车的路程 s2=64cm-0=64cm,运动时间 t2=5: 10-5: 06=4s,平均速度 ,由此可见,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与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不等, 因此小车全程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该实验测量小车的路程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运动时间用数值钟。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29、 点评:本题是求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考查了实验原理、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实验器材等问题,认真审题、由图示获取所需的信息即可正确解题。 在 “研究水的沸腾 ”实验中: ( 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_的 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 沸点 /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 _。 (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 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 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_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_ 。 时间 /

30、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 4)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 1)水银( 1分) ( 2)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1分) ( 3) 96; 98( 1分) ( 4)如图所示( 1分) 试 题分析: 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 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要做水的沸腾图象,首先根据表中数据

31、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起来。 ( 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 100 ,酒精的沸点是 78 ,水银的沸点是 357 ,水银 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 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3)当温度到达 98 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 ,此时吸热温度不变;( 4)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 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考点:研究水的沸腾 小明通过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 (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

32、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_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 2)他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_g,牛奶的密度为 _g/cm3。 ( 3)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测得牛奶的密度 _(填 “偏大 ”或“偏小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_。 ( 4)如果在实验中,小红同学用天平测量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时误把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把牛奶和烧杯放在右盘,若他读出左盘中砝码总质量为 140g,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为 1g,则小红同学测量的牛奶和烧杯的实际总质量为_g 答案:( 1)右( 1分) ( 2) 150;

33、 1.2( 2分) ( 3)偏大;乙、丙、甲( 2分) ( 4) 139( 1分) 试 题分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指针指向分度盘左侧,天平的 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从量筒中读 出牛奶的体积知道牛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牛奶的密度用天平称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把烧杯内牛奶倒入量筒中,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天平再称 量剩余牛奶和烧杯的质量砝码和物体放错位置,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的示数。 ( 1)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天平的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 2)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 m=100g+50g=150g 烧杯的质量为:

34、m=20g+10g=30g 倒入量筒中牛奶的 质量: m=m-m=150g-30g=120g, 牛奶的体积为: V=100ml=100cm3, 牛奶的密度: = = =1.2g/cm3=1.2103kg/m3 ( 3)用天平先称量烧杯的质量,在称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把烧杯内牛奶倒入量筒中,测量牛奶的体积因为烧杯内的牛奶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会沾在烧杯上,牛奶的体积会减小,所以测量的密度会偏大 用天平称量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把烧杯内牛奶倒入量筒中,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天平再称量剩余牛奶和烧杯的质量,所以合理的顺序应该是乙、丙、甲 ( 4)小红同学测量 的牛奶和烧杯的实际总质量为 140g-1g=139g

35、考点:测量牛奶的密度 填空题 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 _过程,需要 _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 _过程。 (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 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 _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 _形成的。 (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

36、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答案:( 1)升华;吸;凝华( 2)凝华;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 3) B 试题分析:解此题需知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1)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 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同时又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些霜是由碘蒸汽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2)一段时间后, 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

37、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蒸汽凝华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 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 夜晚变粗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 冰柱越来越粗。故 B说法正确。 考点:物态变化现象 某同学利用小鼓研究 “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将小鼓放在距自己一定距离的位置且固定不动,用鼓棒敲击鼓面,然后观察鼓面上泡沫小球弹跳的高度和声音的强弱。并用照相机将小球跳到最高点时的情景拍摄下来,如图所示。已知( a)图是用最小的力敲击,听到的声音最弱;( c)图是用最

38、大的力敲击,听到的声音最强。通过以上实验,请你归纳总结: ( 1)敲击鼓面,鼓发出声响,小球跳起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_。 ( 2)由以上实验可以归纳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 _有关,具体的关系是 _。 答案:( 1)振动 ( 2)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试题分析:从敲击鼓面时小球的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从小球跳动高度不同,反映出鼓面振动幅度不同。 ( 1)从敲击鼓面时小球的跳动,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 2)从小球跳动高度不同,反映出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小球跳动高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也就越大。 考点: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 。他在测

39、量中的错误有: ( 1) _; ( 2) _。 如果用这把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则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 _。 答案:( 1)零刻度线没与被测物体边缘对齐( 1分) ( 2)读数时视线没与刻度尺垂直; 1mm 试题分析:考查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三看: 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 “悬空 ”;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结合图认真分析错误之

40、处有: ( 1)物体的边缘未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对齐; ( 2)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对象; ( 3)视线未与刻面垂直。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测量。 点评:对于这类题目解决的关键还是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纠正错误做法。 众所周知,温度越高,蒸发面积越大,风 速越大,水分的蒸发也就越快。如果要探究水分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关系,必须先使 _相同,这种探究方法就是 _。 答案:温度和风速;控制变量法 试题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液体的表面积,二是液体温度的高低,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根据这三个条件来分析图中水滴的相关信息,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要探究水分蒸发的快慢与蒸发

41、面积的关系,必须先使温度和风速相同,探究过程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蒸发跟什么因素有关。 点评:熟知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再对照图中的情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个因素是不同的。 天气晴朗的日间,黑板有时会反光看不清字,是因为黑板比较光滑,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 _反射,从而进入某一方向的同学眼睛中的光线较_(选填 “强 ”或 “弱 ”),而粉笔字很粗糙,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_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眼睛中的光线很 _(选填 “强 ”或 “弱 ”),所以会觉得有些耀眼,看不清字。 答案:镜面;强;漫;弱 试题分析:一束平行光射到物体 的光滑表面,经反射后,其反射光线

42、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向物体的粗糙表面,经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因为黑板比较光滑,射到上面的光接近发生 镜面反射,从而射向某一方向的同学的眼睛中的光线较 强,而粉笔字很 粗糙,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 漫反射,进入这一方向的同学眼睛中的光很 弱,所以觉得有些耀眼而看不清字。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对人观察物体的影响注意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说到火车,多年来萦绕在人 们头脑中的便是火车在行驶中那不绝于耳的 “咣当、咣当 ”的声音,以及冒着浓烟的蒸汽机或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声。为了环保,早期

43、在铁路旁树立如图所示的隔声墙,现在在沪宁线上铺设的 303公里的一根超长无缝线路,为铁路电气化的动车组解决了噪声问题。 ( 1)火车的运行会带来很大的噪声,经常会超过 100dB,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铁轨的振动和机器排气口的空气振动,隔声墙是在 _控制噪声,靠近铁路的房屋采用双层真空玻璃窗是利用 _的原理来减弱噪声的。 ( 2)采用无缝铁轨和电动机动力,以减少火车的振动 。这是通过控制_的办法减少噪声。 答案:( 1)声音传播过程中;声音不能在真实中传播( 2)声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发生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火车产生的噪声是由于火车振动产生

44、的,采用无缝铁轨可以减少火车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弱噪声,这是通过控制物体振动的办法减弱噪声的;减弱噪声的措施:植树造林、设置隔音墙等。采用无缝铁轨和电动机动力,以减少火车的振动。这是通过控制声源的办法减少噪声。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2011年 11月 3日, “神舟八号 ”无人飞船与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图为对接示意图)。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这时以 “神舟八号 ”为参照物, “天宫一号 ”是 _(选填 “运动 ”或 “静止 ”)的。 答案:静止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

45、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神舟八号 ”无人飞船与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对接时二者的速 度相等,因此这时以 “神舟八号 ”为参照物, “天宫一号 ”相对于 “神舟八号 ”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 “天宫一号 ”相对于 “神舟八号 ”是静止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如图所示,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造的光学仪器是_。 答案:照相机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

46、是凸透镜成像。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当 u 2f时, f v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 如照相机。当 f u 2f时, v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当 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物距大于像距是照相机的原理。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 将一物体分别放在甲、乙两凸透镜前等距离处,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通过乙透镜成放大的像,由此可推断:甲透镜的焦距 _乙透镜的焦距(选填 “小于 ”、 “等于 ”或 “大于 ”)。 答案:小于 试题分析: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当 u 2f时, f v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对应应用如照相机。 当 f u 2f 时, v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当 u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通过甲透镜成缩小的像,说明此时物体在甲透镜 2倍焦距之外,即 u 2f甲 ,成了物体缩小、倒立的实像;通过乙透镜成放大的像,说明此时物体在乙透镜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