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安徽桐城黄岗初中初一上期阶段测试(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赤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纬线的最大度数 B经线的最大度数 C最长的经线 D最长的纬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为 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所以赤道是划分地球纬度的起点,而不是划分经度的起点。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所以赤道又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重要的经纬线。 点评:关于经纬线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0经线是
2、东西经的分界线,但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下列关于七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跨经度最广 B非洲跨纬度最广 C北美洲跨南北半球 D大洋洲跨东西半球 答案: D 试题分析: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北美洲位于北半球;大洋洲地跨东西半球。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点评: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下列海峡和运河
3、,位于西半球的是: A苏伊士运河 B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士耳其海峡 答案: C 试题分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两条穿过陆地较少的经线 20W和 160E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的范围是: 20W0160E ,西半球的范围 是160E18020W 。巴拿马运河位于西半球。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大洲的分界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洲的分界线,基础性较强,解答起来比较简单,如果读图解答更有效,世界上重要的两条人工运河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它们分别是南、北美洲,亚洲、非洲的分界线。 美洲的东面和西面分别临: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太平洋 答案
4、: A 试题分析: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美洲东海岸为大西洋,西海岸为太平洋。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用口诀记忆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太行山是从
5、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河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古老的海螺、河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壳等生物化石,这说明了太行山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所以本题选择 A。 考点: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点评:海陆变迁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变动,学习时应当多多搜集实际例子,加以比较,加强记忆。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
6、水冲到海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在古代原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现在的台湾海峡。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变迁。 点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圈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7、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学说。 点评: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 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挤压,导致其地壳活跃 B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C由于日本位于海洋中 D日本面积太小,人们开挖地下空间太多,导致地震频繁 答案: B 试题分
8、析: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频繁。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六大板块及其示意图;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点评:解答时,要结合地图,明确六大板块的位置。运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解答,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你认为下列现象与天气没有关系的是: A今天天气真好,天空蓝极了 B每年国庆节放长假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今天电视新闻里说南方地区会有小雨 答案: B 试题分析:
9、今天天气真好,天空蓝极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电视新闻里说南方地区会有小雨都是某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雨雪等状况,属于天气;每年国庆节放长假与天气与气候无关。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点评: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的是: A陆地 B海洋 C河流 D云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程度越白,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大。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卫星云图与天气预
10、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卫星云图的判读,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在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 一活动小组在某山山脚测得的温度为 22 ,山顶为 16 ,请你说说该山的相对高度为: A 1000米 B 3666米 C 2000米 D 600米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同一地形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 每上升一百米,气温下降 0.6 的规律,我们先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 22 -16 =6 ,用气温差除以0.6 再乘以 100就可以计算出两地的海拔高度差, 6 0.6 100=1000米,由此得出山脚和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1000米。所以选择 A
11、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其估算。 点评:依据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来解答此题,考查了如何根据气温差来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考试常见题目,难度适中。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 A日出前后 B 2时左右 C 12时左右 D午后 2时左右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了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点评: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2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 -一天中最低气温。
12、大陆伸向海洋的部分是: A岛屿 B海洋 C海峡 D半岛 答案: D 试题分析:大陆伸向海洋的部位叫半岛,它的特点是三面被海洋围绕,一面临陆地。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关于海洋、 陆地的基本概念。 点评:世界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个小块。其中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伸向海洋的部位叫半岛,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关于七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濒临三大洋,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B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欧洲是全球七大洲中,唯一没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大洲 D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为濒临三大洋的大洲 答案:
13、A 试题分析:亚洲濒临三大洋,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无热带和亚热带,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洲、南美洲只濒临两大洋。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点评: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A北美大陆 B美 洲大陆 C亚欧大陆 D南极大陆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
14、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其中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亚洲与欧洲紧紧连在一起,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 点评:世界上四大洋按面积大小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亚欧大陆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合称。这是因为,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亚洲大陆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等板块组成。 与 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 60W B 60E C 120W D 180 答案: A 试题分析: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每条经线与它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度数和为 180,东西经
15、度相反。所以与 120E 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60W。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点评:在地球仪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度的划分是以 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 180,向东的 180称东经,用符号 “E”表示,向西的 180称西经,用符号 “W”表示;经线的形状是半圆, 每条经线与它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度数和为 180,东西经度相反。 3月 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 A北回归线 B 20E C赤道 D南回归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每年 3月 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所以本题选择
16、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点评:北半球夏至日( 6月 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 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在地球上的一点,其南侧是寒带,北侧是温带,西侧是东半球,东侧是西半球,该点的经纬度是: A 66.5N, 160E B 23.5N, 20W C 23.5S, 20E D 66.5S, 160E 答案: D 试题分析:其南侧是寒带,北侧是温带,说明该地纬度为南极圈,为 66.5S;西侧是东半球,
17、东侧是西半球,说明该地经度为 160E。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点评:地球上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它们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 160E。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温度带是热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温带,极圈和极点之间是寒带。所以本题选择 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点评:五带的划分界线有回归线
18、和极圈,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是北温带,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 由于地球公转,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是: A昼夜交替现象 B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C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D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昼夜长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季节更替,五带的划分。四季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影响。 点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在学生学习记忆过程中容易混淆。平
19、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记忆,可以记住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或者记住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影响,然后用排除法回答问题。 当我国东部某地( 30N, 120E) 6月一天的正午时,阿根廷某地( 30S,60W)的农民正在: A骑着马放牛 B吹着风扇吃午饭 C盖着被子进入梦乡 D围着火炉吃晚饭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东部的经度为 120E,阿根廷某地的经度为 60W, 60W比120E的地方时晚 12个小时,所以我国某地为正午时,阿根廷某地为 0:00。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时差的计算。 点评:时间计算习题,难度较大,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地方时差计算的方法为 计算两者之间的经
20、度差。 根据经度差确定两者的时间差。 向东时间加,向西时间减。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至天津的直线距离为 3厘米,两地实地距离为 12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 1: 40 B C四十万分之一 D图上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400千米 答案: B 试题分析: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3厘米 120千米 =3:12000000=1: 4000000。换算成文字式为图上距离 1cm代表实际距离 40km。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的表达方式。 点评:根据比例尺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计算,比例尺,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1、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 比例尺的倒数),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计算的结果需要注意单位的换算。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有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等。 下图中, A位于 B的 A正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要注意经纬度的判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西经。图中 A点的坐标为( 70S, 5W), B 点坐标为( 65S, 10E)。根据纬度判断 A 点位于南方,根据经度判断 A点位于西方,所以 A点位于 B点的西南方
22、。所以本题选择 C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点评: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步骤为: 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极为地球的最北方,南极为地球的最南方。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因为地球上没有绝对的东方和西方,所以东西方向的判读要注意两地的经度差,选择经度差较小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山脊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在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大;等高线稀疏的 地方,地
23、面坡度小。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点评:等高线的分布可以反映地表形态。闭合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弯曲可以利用口诀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帮助记忆山谷和山脊。凸低为山脊,为分水岭,凸高为山谷,可能发育有河流,河流流向低处;等高线相交处的地形为陡崖;等高线密集反映坡度较大,河流流速较快。 读下图,正确的说法是: A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远,最费力 B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省力 C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 D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等高线密集说明相对高度一定,单位水平距离大,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相对高度一
24、定,水平距离大,坡度较缓。四地中甲地等高线最密集,距离近,坡度大,最费力;丁处等高线稀疏,距离远,坡度小,最省力。所以本题选择 D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点评:等高线的分布可以反映地表形态。闭合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弯曲可以利用口诀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帮助记忆山谷和山脊。凸低为山脊,为分水岭,凸高为山谷,可能发育有河流,河流流向低处;等高线相交处的地形为陡崖;等高线密集反映坡度较大,河流流速较快。 全球海陆面积分布不均,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所占的比例为: A 71% B 29% C 20% D 80%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球上海陆分布很不
25、均匀。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 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 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所以本题选择 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分布概况。 点评: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 “水球 ”。 地球上,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而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填空题 读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根据面积比例,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名称。答案: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试题分析:大洋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图中 A面积最大为太平洋, C面积其次为大西洋
26、, B面积最小为北冰洋。所以 A为太平洋 B为北冰洋 C为大西洋 D为印度洋。 考点:本题考查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点评:阅读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比较各大洋的面积,属于基础题。学生的记忆量较大。可以用口诀记忆:大洲大小依次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大洋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综合题 阅读经纬网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 A_, _; B_, _; C_, _; ( 2) A、 B、 C三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 _,位于 西半球的是_,位于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_。 ( 3) A、 B、 C三点有阳光直射的是 _。 ( 4) A、 B、
27、C三点所在的纬线长度最短的是 _。 ( 5)与 A点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_。 ( 6)所有纬线都互相 _,长度 _,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 _,到两极缩短为零。 ( 7)想象着现在你站到了经纬度位置为( 60W, 40S)的地点,请在图 上用M标出该点。 答案: ( 1) 100W 40N 20W 20N 20E 20S ( 2) A、 B A B ( 3) B、 C ( 4) A ( 5) 80E ( 6)平行 不等 逐渐缩短 ( 7) M点位于 60W和 40S的交点 试题分析: ( 1)根据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要注意经纬度的判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向北增大
28、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西经。所以 A点坐标为 100W 40N; B点坐标为 20W 20N; C点坐标为 20E 20S 。 ( 2)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为赤道, 0纬线。北半球的范围是 090N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两条穿过陆地较少的经线 20W和 160E构成的经线圈。西半球的范围是 160E18020W 。所以位于北半球的为 A和 B,位于西半球的是 A,位于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B。 ( 3)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之间是热带,所以 B和 C有阳光直射现象。 ( 4)地球上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三点所在的纬线
29、长度最短的是 A。 ( 5)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每条经线与它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度数和为 180,东西经度相反。所以与 A点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80E。 ( 6)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长度不等,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到两极缩短为零。 ( 7)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到 60W和 40S的交点,交点即为 M点的位置。 想象着现在你站到了经纬度位置为( 60W, 40S)的地点,请在图上用 M标出该点。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经纬线的特征。 点评: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根据经纬
30、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要注意 经纬度的判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纬度分为南纬和北纬,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 经度分为东经和西经,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西经。 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回答问题 ( 1)地图上表示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_。 (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 。 ( 3)图中 A地海拔为 _米, B的海拔高度为 _米, AB两地相对高度为 _米。 ( 4)孔子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其实泰山海拔只有 1545米,因为它矗立在华北平原上,与周围相比, _很大,才显得特别雄伟而有气势。 答案: ( 1)海拔 ( 2)相对高度 ( 3
31、) 1400 400 1000 ( 4)相对高度 试题分析: ( 1)海拔是指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2)相对高度是指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 3)根据示意图判断: A地海拔为 1400米, B的海拔高度为 400米, AB两地相对高度为 1000米。 ( 4)孔子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其实泰山海拔只有 1545米,因为它矗立在华北平原上,与周围相比,相对高度很大,才显得特 别雄伟而有气势。 考点:本题考查海拔和相对高度及其估算。 点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不相同,某地的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的相对高度。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首先找准基准点,距离基准点海平
32、面的相对高度即为海拔高度。 读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_ _ _ _ _ _ _ A_ B_ C_ D_ ( 2)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是 _、 _、 _、 _;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_、 _;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_。 ( 3) 与 的分界线是 _; 与 的分界线是 _。 ( 4) A与 B之间重要的海上通道是 _海峡,被日本称为 “海上生命线 ”。 ( 5)沟通 B、 D两大洋除 _运河外,还有一以航海家命名的麦哲伦海峡。 答案: ( 1)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亚洲 非洲 欧洲 大洋洲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33、( 2)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欧洲 南极洲 ( 3)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 4)马六甲 ( 5)巴拿马 试题分析: ( 1)根据图中的大陆和大洋轮廓和位置判断 为北美洲为 为南美洲为 为南极洲为 为亚洲为 为非洲为 为欧洲为 为大洋洲为 A为印度洋为 B为太平洋为 C为北冰洋为 D为大西洋。 ( 2)根据图示分析,左侧为东半球,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欧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 4)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重要的海上通道是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 “海上生命线 ”。 ( 5)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除巴拿马运河外,还有麦哲伦海峡。 考点:本题考查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四大洋的的地理分布和概况;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 ,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