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北京市门头沟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白磷自燃 B液化空气制氧气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 D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白磷自燃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液化空气制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晾干 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B. 安全常识 N2性质稳定 填充食品袋 乙醇具有可燃性 可用作燃料 CO具有还原性 可冶炼金属 居室装修 常开窗通风,防甲醛中毒 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煤气泄漏 关闭气阀、严禁明火 C. 化学与 人体健康 D. 日常生活经验 缺铁 易引起贫血 缺钙 易得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缺锌 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焙制糕点、蒸馒 -头 常加入发酵粉 区别矿泉水与蒸馏水 蒸干,看有无白色固体 区分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
3、 灼烧后闻气味 答案: B 试题分析: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A、 N2性质稳定,可以用于填充食品袋;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CO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正确; B、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否则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错误; C、缺铁会造成贫血,缺钙会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生长迟缓 ,发育不良,正确; D、焙制糕点、蒸馒头常加入发酵粉;矿泉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蒸馏水中不含有可溶性物质,加热蒸干的现象不一样;羊毛纤维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后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可以使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正确。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灭火的
4、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点评:此类题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此题适合用排除法来解答,只要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说法,可排除该选项。 下列食品显碱性的是 食物 A苹果 B番茄 C牛奶 D豆制品 pH 2.4 3.3 4.0 4.4 6.3 6.6 7.4 7.9 答案: D 试题分析:稀溶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越大,
5、碱性越强;从表中可以看出,苹果、番茄、牛奶的 pH 7,都显酸性,而豆制品的 pH 7,显碱性。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 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越大碱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 NaNO2)有毒。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3 D +5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 NaNO2中, Na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该物质中 N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亚硝酸钠的化学式和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1) +x+( -2
6、) 2=0,解得 x=+3。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下列关于维生素 C( C6H8O6)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维生素 C由三种元素组成 B维生素 C由 20个原子构成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 1 12 D一个维生素 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 4 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维生素 C的化学式( C6H8O6)分析判断。 A、维生素 C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一个维生素 C分子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维生素 C是由 20个原子构成的,错误; C、维生素 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6):( 81):
7、( 166) =9: 1: 12,正确; D、一个维生素 C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6: 8: 6=3: 4: 3,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掌握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方法和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将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合后溶液的 pH 7 B混合后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C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是混合前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和 D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水 的质量之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石蕊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酸性溶液能
8、使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中性溶液不能使石蕊变色。 A、混合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则 pH 7,正确; B、由于混合后的溶液呈酸性,说明有盐酸的剩余,则混合后溶液为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是混合前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和,正确; D、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水,所以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水的质量之和,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然后结合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对二者的反应程度进行判断
9、,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酸剩余则呈酸性,碱剩余则呈碱性。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过量)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 A Fe Fe2O3 稀盐酸 B CO CO2 NaOH溶液 C CaO CaCO3 H2O D NaCl溶液 Na2CO3 Ca(OH)2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除杂的基本原则是:除去杂质, 而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原理要简单,过程要简洁。 A、除去铁中的氧化铁,不能用盐酸,因为铁和氧化铁均能与盐酸反应,起不到除杂的目的,故 A不正确; B、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氢氧化钠,因为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
10、钠和水,符合除杂的基本要求,故 B正确; C、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不能用水,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 C不正确; D、除氯化钠中的碳酸钠,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因为氢氧化钙虽不与氯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故 D不 正确。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给定方案和试剂的除杂题,只需要从给定方法和试剂直接分析方法和试剂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如果所选试剂能和主要成分反应,或者生成了新杂质,则该方法一般就是不合适的。 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甲 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既可说明二氧化
11、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 红磷低 倒入水后加盖振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图示实验的装置及所使用药品,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能说明的问题,判断通过该实验所得到结论是否正确。 干冷的烧杯只能证明甲烷燃烧产生了水,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定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难以验证其中含有碳元素,所以 不正确; 将二氧化碳倒入盛有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能观察到底层蜡烛先熄灭,可以判定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时能够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 烧,也不
12、支持燃烧,故 正确; 该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上红磷未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且白磷着火点较低;该实验既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 正确; 该实验中观察到塑料瓶会变瘪,可判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发生了反应;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 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结论正确的有 。故选 B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性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 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右下图是 “尾气催化转换器 ”将汽车
13、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种元素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 答案: C 试题分析:可设反应中的 原子为 A, 原子为 B, 原子为 C,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反应前共有 3个 AB分子, 2个 BC分子;反应后共有 2个 B2C分子、 1个 A2分子和 1个 AB分子,由此可知只有 2个 AB分子参加了反应,并可推测此反应为 2AB+2BC=2B2C+A2。 A、生成物中有一分子 A2是由两个相同原子构成的,应为单质,正确; B、根据 图示可知,反应前后
14、圆球的种类没有变化,即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种类不变,正确; C、根据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BC=2B2C+A2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D、根据反应的表达式为 2AB+2BC=2B2C+A2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应为 1: 1,正确。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常见
15、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已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且质量比为 1: 2,则关于该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含 CO C最多可能的组合有种 D可能是 O2、 CO2的混合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碳、氧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根据题意,混合气体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1: 2,而 CO2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3: 8,因此不可能只含有二氧化碳;而 CO中碳 、氧元素质量比为 3: 4,因此也不可能只含有 CO气体;因 ,故混合气体可能为一氧化碳与氧气、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也可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三种气体的混合物;
16、若是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物,则碳氧元素质量比会小于 ,故选 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本题较复杂,学生应能计算出常见气体中元素的质量比,利用平均值的角度来认识气体的组成,本题应紧扣该气体中碳、氧元素质量比来分析解答。 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 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B C 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 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产生氧
17、气的质量相同;加入催化剂的反应比不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不会出现氧气质量不同的情况,错误; B、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是盐酸溶液, pH小于 7;恰好中和时,pH等于 7;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的 pH大于 7,图象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直至形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形成饱和溶液时不再改变,图象正确; D、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 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由于盐酸过量,最终当金属完全反应时,等质量的铝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
18、图象正确。故选 A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 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 7.65%,含 Na2CO3 4.32%,其余是 NaOH。若将此样品 1 g放入 100 g3.65%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残余的酸再用 10 g 30.9%的 NaO
19、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A 5.85 g B 4.52 g C 2.62 g D 1.33 g 答案: A 试题分析:因为 100g3.65%的稀盐酸与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都反应,且最终是 “完全中和 ”,故氯元素全部与钠元素结合,生成了氯化钠。 因为 100g3.65%的稀盐酸中的氯元素的质量为: 100g3.65% 100%=3.55g, 则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3.55 100%=5.85g, 故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 5.85g。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点评:本题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思想,
20、利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来进行的计算,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 就要理解和熟记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给液体加热 B倾倒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A、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试管夹要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集中加热前要进行预热,故 A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故B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
21、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故 C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试管内,否则容易污染试剂,故 D不正确。故选 D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钳子将铁丝剪断,有部分铁原子被剪成两半 B “真金不怕火炼 ”,说明金的熔点高,高温不熔化 C “没有金刚钻 别揽瓷器活 ”,说明金刚石化学性质稳定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 D
22、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分析判断。 A、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用钳子将铁丝剪断是物理变化,铁原子不会被破坏,错误; B、 “真金不怕火炼 ”是指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必担心会氧化变色,错误; C、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是指金 刚石的硬度非常大,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故选 D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多
23、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B占空气体积分数 78%的是氧气 C占空气体积分数 21%的是氮气 D占空气体积分数 1%的是二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含量分 析、判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因此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 A核电荷数 =
24、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6,为原子; B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0,为原子; C核电荷数 =质子数 =11核外电子数 =10,为阳离子; D核电荷数 =质子数 =8核外电子数 =10,为阴离子。故选 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判别微粒种类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当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白酒 B加碘盐 C食用醋 D干冰 答案: D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白酒中含有水和酒精,属于混合物; B、加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属于混合物; D、干冰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 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分数计,最多的元素是 A氮 B硅 C氧 D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练
26、掌握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排序,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以下物质在氧气中点燃,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 B镁条 C细铁丝 D红磷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碳 、磷、镁、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正确;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
27、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 不同等。 2009年 “世界环境日 ”的主题是: “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C提倡使用节能灯 D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判断。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可有效保护森林,因为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效降低温室效应,正确; B、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C、提倡使用节能灯,减少了
28、 电能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D、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化石燃料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错误。故选 D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磷肥的是 A K2SO4 B CO(NH2)2 C NH4NO3 D Ca(H2PO4)2 答案: D 试题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 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
29、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 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B、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 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 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正确。故选 D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种或哪几种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水 C浓盐酸 D大理石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要么是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
30、变化,要么是吸收了空气中的物质但未发生化学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A、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同时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质量增加,正确; B、食盐水在空气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但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因水分的蒸发而质量变小,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溶质氯化氢气体,而导致质量减小,错误; D、 大理石露置在空气中很稳定,质量不变,错误。故选 A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正确存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易挥发的酸(浓盐酸和浓硝酸)和易吸水的酸(浓硫酸)都要密闭保存;由于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
31、化钙)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也要密闭保存。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含有 3个质子和 4个中子, 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 B 4 C 3 D 7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已知锂原子核内含有 3个质子,因此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故选 C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中的有关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即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羊毛衫 B塑料盆 C不锈钢餐具 D玻璃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有机合成材
32、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析,即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A、羊毛衫是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错误; B、塑料盆属于塑料制品,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正确; C、不锈钢餐具是金属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D、玻璃杯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错误。故选 B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点评:熟练掌握材料的分类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要掌握概念的实质,有机合成材料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人工合成、有机物、高分子。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
33、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铝呈银白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 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蔗糖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碳酸易分解,属于物质的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
34、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填空题 ( 6分)下列 A 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 1) A实验试管 2中产生的气体是 。 ( 2) B实验中烧杯 的作用是 。 ( 3)对于 C实验,下列操作不妥的是 。 红磷要足量 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用木炭代替红磷 ( 4)若用 D装置除去 O2中的水蒸气,该液体试剂为 。 ( 5) E实验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写出导致气球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氢气( 2)对比( 3) ( 4)浓硫酸 ( 5)先变大再变小 2NaOH+CO2 = Na2CO3+ H2O 试题分析:(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电源正极
35、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 且氢、氧的体积比是 2: 1,由于试管 2连接电源负极,且气体体积大,因此试管 2中收集的气体是氢气。 ( 2) B实验中烧杯 、 都滴有酚酞试液,但只有 会变红, 不变色,说明酚酞在空气中不变色,起到了对比的作用。 ( 3)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红磷足量能将氧气全部消耗尽,合理; 实验前夹紧止水夹,能防止燃烧时因温度升高,瓶中气体膨胀逸出,合理;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能保证测定的结果更准确,合理; 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体体积变化不大,无法测定,不合理,故选 。 (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作为氧气的干燥
36、剂; ( 5)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即 2NaOH+CO2 =Na2CO3+ H2O,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会被消耗,瓶内压强变小,气球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变大;滴入盐酸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瓶内压强又会变大,则气球变小。 考点: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空气组成的测定,气体的干燥(除水),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的实验较多,是教材实验的延伸,旨在考查课堂上对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及实验探究过程的观察、 分析、总结、思考、讨论及反思等,要求学生要做好平时的每个实验。 (5分 )根据下图所示 ,按要求回答问题 : A B C D E
37、 F ( 1)图中仪器 a的名称是 ,图 F实验的目的是 ;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验满的方法是 。 答案:( 1)集气瓶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2) A D ( 3)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复燃则满 试题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其名称,图中 a是集气瓶;由于该实验是有关气体的制取实验,故需要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故 F实验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
38、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与空气的大小。实验室一般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由于 使用的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故发生装置可选 A装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用 D装置来收集。 ( 3)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 + MnO2 + O2;由于氧气有助燃性,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39、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两套发生装置,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能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来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 8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 1)在上述图示条件下,铁钉锈蚀最快的是 写出用盐酸清洗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 2)铝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铜和铁晚,这是因为 。 ( 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铁、铜、锌、银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通过观察,甲同学很快判断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40、据你分析,甲同学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过一会儿,他又发现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 。 ( 4)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想再补充一个实验,请你和乙同学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达到探究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答案:( 1) B Fe2O3+6HCl= 2FeCl3 +3H2O ( 2)铝比铜和铁活泼 ( 3)锌与稀盐酸反应冒出气泡的速度比铁快 铜比银活泼 (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中加铁片,再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铁比铜活泼 试题分析:( 1)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图 B中既
41、有水又有氧气,而图 A中水分较少,图 C中缺乏氧气,图 D中缺乏水分,故 B中铁钉锈蚀最快;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 2)铝比铜、铁的活动性强,而活动性越强,其冶炼则会越困难,故铝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铜和铁晚。 ( 3)由于锌、铁都属于较活泼金属,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故看观察到本题中的第一和第二支试管中,都有气泡冒出,且第二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第三支试管中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即有银的析出,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 4)由于本题没有证明铁和铜的活动顺序,故还需要证明铁和铜的活动顺
42、序,只要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即可,过一会儿,会看到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即可证明铁比铜活 泼。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是中考的热点之一,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注意用最少的药品和最简单的方法;关于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要在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方案是否可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二是对设计的方法进行比较,看那种方法更简便易行。 ( 7分)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 (1) 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 地球表面约有 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
43、总量 却不足 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 (填序号 ) 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 B.用洗菜水浇花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 (3) 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蒸馏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填序号)。 A.粉笔灰 B.硫酸铜 C.蔗糖 D.食用油 (4) 暴雨过后,河水的能见度很低,某同学取回河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过滤,若采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该图操作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是 。 (5) 右图是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开始 20 的 l00g水中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图中烧杯 A中所得到的溶液的质
44、量为 克; 图中烧杯 A、 B、 C、 D中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图中烧杯 C和 D中的溶液相同的是 (填序号 )。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肥皂水 ( 2) BD ( 3) C ( 4)直接倒,没用玻璃棒引流 ( 5) 134; ACD; 试题分析:( 1)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结合生成不 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形成浮渣,而软水则与肥皂水结合形成泡沫,故可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 2)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进行分析, A.洗手擦香皂时不关上水龙头,会浪费较多的水,不是节约用水的表现; B.用洗菜水浇花,属于一水多用,是很
45、好的节水习惯;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会浪费较多的水,不是节约用水的表现; D.用洗衣水冲厕所,属于一水多用,是很好的节水习惯。故选 BD ( 3)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特征分析判断。 A、粉笔灰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 B、硫酸铜 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但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溶液; C、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D、食用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选 C ( 4)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进行分析,该图操作中存在的一
46、处明显错误是没用玻璃棒引流; ( 5)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34g,说明 20 时, 100g水中最多溶解 34g氯化钾,所以即使加入 40g氯化钾,也只有 34g溶解,所以烧杯 A中所得到的溶液的 质量=100g+34g=134g;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20 、 40 、 6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分别为 34g、 40g、 45.5g,可知在 100g水中加入 40g氯化钾时,在 20 和 40 时形成氯化钾的饱和溶液,而在 60 时形成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故选 ACD; 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由 40 降温到 20 时,会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液
47、的质量随之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小,只有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 。 考点: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 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点评:本题考查了硬水和软水的鉴别以及节约用水的措施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有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 3分)能源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 1)我们把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一级能源经过加工取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或开发的部分能源,其中属于一级能源的是(填序号) ; 酒精; 汽油; 天然气; 氢能; 电能; 地热 能 ( 2)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但含硫煤燃烧排放的 SO2会引起 “酸雨 ”现象。为减少大气污染,某发电厂采用了 “石灰固硫法 ”,即向煤中掺入熟石灰,用来吸收 SO2。 SO2和熟石灰反应与 CO2相似,写出 “固硫法 ”反应的化学方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