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人教初中历史七年级下 3.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1402年 B 1405年 C 1417年 D 1421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 ”据此可知,故选 B。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 A
2、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驶在茫茫大海上。到 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才称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 B。 A选项只
3、讲对郑和个人的评价,不能成为郑和下西洋是壮举的原因。 C选项只能说明时间早,开先例。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 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日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三子目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内容中: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据此可知,故选 B。 考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点评:本题
4、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其影响。 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B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C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D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这句诗抒发戚继光强烈的爱国情怀,据此可知,故选 C。 A选项是文天祥的诗句,表明了文天祥崇高的气节
5、。 B选项是辛弃疾 的诗句,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D选项抗金名将岳飞的诗句,表达了岳飞对现实的不满。 考点:戚继光抗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义。 明朝抗倭名将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 戚家军 。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据此可知
6、,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故选 B。 A选项林则徐是我国清朝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C选项岳飞是北宋抗金名将。 D选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 考点:戚继光抗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义。 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 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驶在茫茫大海
7、上。到 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据此可知, ABC 选项郑和船队下西洋都到过,故选 D。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 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155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葡萄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三子目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内容中: “1553年,葡萄牙
8、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据此可知,故选 D。 考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其影响。 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 戚家军 。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据此可知,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
9、 是在台州,台州就在今浙江临海,故选 B。 考点:戚继光抗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出自( )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据此可知,这句诗出自戚继光,故选 A。 B选项俞大猷是与戚继光同时期的抗倭名将,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C选项郑和明朝伟大的航海家,
10、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D选项于谦是明英宗时期重臣。 考点:戚继光抗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义。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到 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据此可知,故选
11、C。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 A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地驶在茫茫大海上。 ”据此可知,故选 C。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l:阅
12、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 2: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 2中,所谓 “海波 ”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案:( 1)戚继光, 明朝人;( 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第( 1)问认真读图,结合教材中的插图 戚继光,可知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就是戚继光。第( 2)问材料二中的诗句是在继承父职后写下的,诗中 “海波 ”不平的原因,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3、 15 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倭寇 。明朝中 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据此可知。第( 3)问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二子目戚继光抗倭的内容中: “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 戚家军 。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 考点:戚继光抗
14、倭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 ,还可以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原因、情况、意义。 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郑和: 1405-1433年;迪亚士: 1487年;哥伦布: 1492年;达伽马: 1497-1498年;麦哲伦: 1519年。
15、(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 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
16、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第( 1)问认真读图,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可知郑和: 1405-1433年;迪亚士: 1487年;哥伦布: 1492年;达伽马: 1497-1498年;麦哲伦: 1519年。第( 2)问题目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的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我们可以从目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角度来作答。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到
17、 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的远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扬国威,扩大影响,加强海外联系。而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规模方面: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性质:郑和下 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
18、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明朝时郑和在 1405-1433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 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 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 87人,首航船只 为 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答案:( 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 ( 2)
19、郑和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第( 1)问依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人数多、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郑和的远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据此可知。第( 3)问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15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一子目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中: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扬国威,扩大影响,加强海外联系。依据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可知哥伦布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考点: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 下西洋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情况、影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