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山东淄博金山中学初三(五四制)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谚语中能够说明 “生物影响环境 ”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答案: B 试题分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下图为染色体与 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B 上任意片段都叫基因 C 分别指 DNA、蛋白质、染色体 D人的所有细胞中, 的数量全部为 23对 答案: C 试题分析:细胞核中能被碱性
2、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 染色体,它是由 DNA和 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 DNA分子,一个 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染色体在体细胞中的数目是成对存在的,但是,染色体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 23对,它的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为 23条,因此选项 A、 D的叙述是错误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核、染色体、 DNA和基因的关系,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和激
3、素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这一结构来完成的 B谈虎色变属于人类特有的发射 C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患呆小症 D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 像落在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D错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 下列关于生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对应的例子,其中不正确的是 A根尖成熟区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吸收水和无机盐 B骨骼中空,肺有气囊,无膀胱、不存粪便等特点有利于鸟类的
4、空中飞行 C成人小肠的面积接近 200 m2,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D每个肾脏约含有 100多万个肾单位,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而二氧化碳的排出靠呼吸系统, D的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尿液的形成。 人类的下列活动中,能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A将水稻和小麦的种子晒干后入库保存 B大雨过后,给棉花和蔬菜等作物中耕松土 C夜间给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降温 D向贮藏水果的地窖中通入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
5、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晒干的种子,水分减少,抑制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可以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氧气减少,不利于根的呼吸,中耕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促进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温度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夜间,给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降温,抑制了蔬菜的呼吸作用,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加产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
6、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 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贮藏水果时,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延长储存时间,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 、 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 -植物,消费 者 -动物,分解者 -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上图中,由于 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 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 是生产者, 以 为食,因此 是消费者, 能把 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 代表的是生产者, 代表的是分解者, 代表的是消费者,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下列关于生物现象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种 ”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 位 B “孔雀开屏 ”属于繁殖行为 C青霉菌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D冷藏保鲜水果是低温杀死微生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
8、、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不符合题意; B、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孔雀开屏是雄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雌孔雀,是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不符合题意; C、青霉和曲霉都属于真菌,依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不符合题意; D、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腌制腊肉应用晒制、烟熏法,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品保鲜的方法、生物的分类、动物的行为、真菌的繁殖
9、方式。 近几年多地发现了 H7N9禽流感传染病例,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它能从禽类传染给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7N9禽流感 病原体的细胞结构很简单,没有细胞核 B侵入人体的 H7N9禽流感病原体属于抗原 C H7N9禽流感传染病是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造成的疾病 D与 H7N9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均属于传染源,必须进行隔离观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H7N9禽流感病毒被称为病原
10、体,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故 A错误,不符合题意; B、抗原是指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所以,侵入人体的 H7N9 禽流感病原体属于抗原,故 B 正确,符合题意; C、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H7N9禽流感可以 在禽间流传所以为传染病,而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故 C错误,不符合题
11、意; D、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 H7N9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不一定都是传染源,故 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 的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抗体和抗原。 下列有关人体血液和血液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B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
12、血 C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心脏右侧 D血液经过全身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A正确; B、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静脉血, C正确; C、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肺循环是从心脏右侧出发流回心脏左侧的循环, B错误; D、当血液
13、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血液里的氧气就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后,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D正确;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下图是某同学在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材料及观察现象 ,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显微镜甲的放大倍数为 200倍 B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选用清水 C对丙滴加碘液后 变蓝 不变蓝 D要使丁中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
14、数的乘积,因此,显微镜甲的放大倍数为 540=200倍,不符合题意; B、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 的中央滴加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状,符合题意; C、丙中的 是胚乳,内含丰富的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蓝色, 是胚芽,不含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因此,像的移动方向和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使丁中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组织的是 A上皮细胞 B肌肉组织 C分生组织 D神经组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动物的组织有:上皮组织、
15、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题中分生组织不属于动物的组织,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植物的组织。 关于 “岁寒三友 ”松、竹、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腊梅树靠导管运输有机物 B松树种子外面没有果皮,松树是裸子植物 C它们都能进行蒸腾作用 D竹子靠地下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是筛管,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松有种子,但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竹和梅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是被
16、子植物, A错误,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分类。 下列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菌通过芽孢繁殖 B植物组织培养和试管婴儿技术都属于无性繁殖 C鸡卵的卵黄表面有一盘状小白点,是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D人的精子与卵细胞在子宫内完成受精作用并开始发育 答案 : C 试题分析:细菌通过分裂生殖,试管婴儿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属于有性生殖,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成受精卵,故ABD都是错误的,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下图为蔬菜大棚内一天 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一天当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是 A 0点 B 6点
17、C 12点 D 18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中 0时 6时 AB段、 18时 24时 DE时间段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说明植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如排出二氧化碳的量多,也就是呼吸作用的速率大于光合作用的速率,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减少, 6时 18时 BD时间段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说明植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比释放出二氧化碳的量多,也就是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速率,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得以积累,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在 “测量肺活量 ”的实验时,要求你尽力深吸气再尽力深呼气。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A肋骨上升,膈收缩而下降 B肋骨上
18、升,膈舒张 而上升 C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 答案: A 试题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膈肌转换时,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因此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胸廓缩小导致呼气,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呼吸运
19、动的过程。 综合题 下图列出了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几种动物以及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思考后回答问题: ( 1)图中蜘蛛、食草昆虫与其它动物可分成两大类,这种分类的依据是_;上述 “其它动物 ”中,体温不能保持恒定的是 _。 ( 2)根据列出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 ( 3)要想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循环,仅有森林和上述动物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有 _。 ( 4)森林生态系统有 “绿色水库 ”之称 ,主要因为森林具有 _作用。 答案:( 1)体内是否有脊柱 青蛙、蛇 ( 2)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青蛙 蛇 猫头鹰 ( 3)分解者 (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试题
20、分析:( 1)动物根据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蜘蛛、食草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其它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故图中脊椎动物中是变温动物的有青蛙和蛇。 ( 2)食物链交叉连接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都要写到它的最高营养级,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青蛙 蛇 猫头鹰。 ( 3)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4)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
21、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 “绿色水库 ”之称。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温室大棚内 进行作物种植具有减少水分蒸发,便于调控棚内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优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作物生长旺盛期,要经常补充一定量的水分,被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植物的 _。这样,有利于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及有效地散热。 ( 2)对温室及时通风和施用有机肥,都可增加温室内的 _浓度,从而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 3)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一般会缺少蜜蜂等昆虫或风力不足,导致结实(坐果)率不高。所以需要采用 的方法加以弥补。 ( 4)为探究 温
22、室内的温度与种植作物产量的关系。生物科技小组将某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适宜),实验以 CO2的呼吸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 温度( )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 CO2( 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 CO2( 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从表中看出,温度为 _ 时,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温室温度可以人工控制,分析表中数据,下列哪种条件最有利于积累有机物? _ A光照下和
23、黑暗下温度都为 25 B.光照下和黑暗下温度都为 35 C.光照下温度为 25 ,黑暗下温度为 15 D.光照下温度为 35 ,黑暗下温度为 5 答案:( 1)蒸腾作用 ( 2)二氧化碳 ( 3)人工辅助授粉 ( 4) 25 C 试题分析:( 1)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 “泵 ”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还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 ( 2)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使用有机肥
24、,不仅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会产生二氧化碳,为温室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 3)要想结出果实和种子,开花之后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 个过程,结合题意可知,假如在大棚内培育玉米新品种,会因风力不足,雌花 得不到足够数量的花粉,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 ( 4)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从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 12小时光照再连续 12小时黑暗,则温度在 25 时,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黑暗下释放的二氧化碳的差最大,说明在此温度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在夜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果农为了提高桃子的产量,通常通过在夜间降低大棚内的温
25、度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和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相关内容。 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 A、 B、 C、D 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 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A系统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_。 ( 2)当你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与睡觉时比,呼吸频率 _。(填增大或减少) ( 3) C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它的作用是 _。 ( 4)某人患阑尾炎时,在其血常规化验单中,数目明显增 多的项目是_
26、。 ( 5)图示中属于排泄途径的是哪几条? _。(填图中数字序号)。 答案:( 1)小肠 ( 2)增大 ( 3)防止血液倒流 ( 4)白细胞 ( 5) 试题分析:图示中, A、 B、 C、 D分别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 、 、 、 分别表示吸收、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排遗、排泄等人体的生理过程, ( 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 ( 2)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
27、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 ( 3)循环系统的心房与心室间,心室与动脉间有瓣膜,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 4)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
28、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图示中 分别表示了人体的三条排泄途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尿的形成以及排泄的途径。 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具有先天性,终生性和家族性,病种多、发病率高。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超过 3000种,估计每 100个新生儿中约有 3-10个 患有各种不同的遗传病。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图谱(相关基因用Aa 表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从遗传角度分析,一对正常夫妇生一个患病女孩,此现象称为 _。 ( 2)根据遗传图谱可以看出,该遗传病属于 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3) 2表现正常,其基因组合是 _。 ( 4
29、) 3和 II4第一胎生一个女孩,如果他们可以生第二胎,第二胎生男孩的可能性是 _。 ( 5)依据我国婚姻法规定, 1和 2不能结婚,主要原因是 _。 答案:( 1)变异( 2)隐性基因( 3) AA或 Aa ( 4) 50%( 5)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试题分析:(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一对正常夫妇生一个患病女孩,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性状差异,因此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 2)一对正常夫妇生一个患病女孩,患病女孩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表明父母都含有患病基因,而父母正常,因此患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正常的是显性基因,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故
30、根据遗传图谱可以看出,该遗传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3)假设 A是显性性状, a是隐性性状, 1、 2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知: 2表现正常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AA或 Aa, 2虽然表现正常,但他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a,从理论上推算他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是 2/3。 ( 4)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 -含 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 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 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 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 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 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31、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 X精 子与 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 1: 1,因此 3和 II4第一胎生一个女孩,如果他们可以生第二胎,第二胎生男孩的可能性是 50%。 ( 5)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直系血亲的直接血缘关系,是指出生关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旁系血亲是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于三代以内的亲属,这里的三代是从自己开始计算为一代的三代,因此 1和 2属于 三代
32、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如近亲结婚时所生的子女中,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要高出 7.862.5倍,先天畸形及死产的机率比一般群体要高 3 4倍,孩子智力下降,并患有许多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其危害十分显著,因此, 1和 2不能结婚,主要原因是 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 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题 下图是某学生为探究 “氧气是
33、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 ”而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 ( 1)三个装置可以有气泡产生的是 _。 ( 2)能说明题目中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实验组合是 _。 ( 3)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的是哪两组?为什么? _,_。 ( 4)另一名同学感觉收集气体太慢了,为了使装置中尽快收集满气体,在不添加植物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调节处理?_。 答案:( 1)甲,( 2)甲,( 3)乙和丙,原因是实验变量不唯一,( 4)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为探究 “氧气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 ”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为一组,甲与丙为一组, ( 1)在甲、乙构成的对照实验中,甲实验中的绿色植物在光的照射下,产
34、生气体,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是氧气,把将要燃尽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看是否复燃,氧气能助燃,若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说明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 ( 2)甲、乙构成一组 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得出结论:光是绿色植物产生氧不可缺少的条件,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绿色植物,得出结论:氧气是绿色植物产生的;根据实验目的两组对照实验中的对照都是甲。 (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乙和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原因是实验变量不唯一。 ( 4)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加入少量碳酸
35、氢钠溶液,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氧气的产生,说明绿色植物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出 氧气。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对照实验中的实验变量、保证变量的唯一。 夏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过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新鲜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 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 不发霉 发霉 ? ( 1) A与 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
36、验,其中的实验组是 _;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 2)如果 C组中的 、 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 0 以下),则 B与 C也构成对照实验,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 _;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 _。 ( 3)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有什么启示? _。 答案:( 1) A 水分 ( 2)不发霉 适宜的温度 ( 3)略 试题分析:( 1) A将烤干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进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B将新鲜的桔皮置于塑料袋中,扎进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所以 A、 B两组实验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 ( 2) C组中的 、 的条件分别是新鲜和低温( 0 以下), B与 C也构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由于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不发霉,实验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 3)通过实验,结合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保存食品要在低温环境中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探究实验的环节和对照实验的特点,尤其是变量的唯一性。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