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河北廊坊市大臧屯三中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考古拼图,主要讲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我 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B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C山顶洞人一起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D河姆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一起纺线、织布、制衣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谋人: 170万年,已经使用火,在云南元谋地区;北京人: 70万 20 万年,不仅会使用火,还会管理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半坡聚落距今 6000年
2、,位于陕西半坡,最早种植粟,生产彩陶;河姆渡聚落距今 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最早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逐渐推广。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
3、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中 “推行县制 ”这一措施,其目的是 加强中央集权。它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 “县 ”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重农抑商 ”、 “奖励耕战 ”均与行政管理制度无关。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关于商鞅变法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队战
4、斗力不断加强 C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D是春秋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中 “推行县制 ”这一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它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 “县 ”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重农抑商 ”、 “奖励耕战 ”均与行政管理制度无关,是战国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小篆
5、答案: A 试题分析: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是甲骨文。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甲骨文与青铜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一直流传至今。我国劳动人民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是在(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指 24节气,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战国时期 , 学生还要知道,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
6、春秋 “十二月纪 ”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我国南方流行的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南方每年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比赛,是为了纪念( ) A商汤 B舜 C禹 D屈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屈原。屈原是楚国的杰 出政治家,后来楚国被秦灭亡后,他在悲愤中投汨罗江殉国,后人用 “端午节 ”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在电影
7、墨攻中,刘德华饰演的角色革离是一位墨者,他主张( ) A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B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C “无为而治 ” D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 ,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提出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的军事格言的是( ) A姜尚 B孙武 C庞涓 D孙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兵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子创
8、立了兵家,写下了孙子兵法,在这部书中,孙子论述到作战的时候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包括( ) 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组建军队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了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即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亭、里。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直接听命于皇帝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孟姜女哭
9、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数十万劳工筑长城的艰辛,开山凿石的苦难和牺牲。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起临洮,西到辽东 B修筑的目的是抵御匈奴 C秦朝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 “万里长城 ” D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于秦长城,学生还要知道它是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征发大批人力和增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旧长城,将其连为一体形成的。秦长城全长一万余里,被称为万里长城 ,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秦帝国的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修筑长城 C连日大雨 D陈胜要当王 答
10、案: A 试题分析:秦始皇时期,秦朝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任意杀害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C是正确答案:。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民族矛盾尖锐是外部因素 。戍边的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秦帝国的灭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这句话主要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项羽和勾践 B刘邦和项羽 C勾践和阖闾 D刘邦和秦始皇 答案: A 试题分析: “破釜沉舟,百
11、二秦关终归楚 ”秦军消灭六国 , 独吞天下 , 军力之强大可想而知。但项羽自幼立志复国 (楚 ), 甚至希望取秦而代之。 他召集了以前楚国的遗民 (江东父老 )而组成军队 , 几经转折 , 最后背水与秦兵死战。 项羽破釜沉舟 , 表明了有进无退的决心 , 结果军心大振 , 上下一心 , 与巨鹿一战全歼秦军二十万。 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 , 应该不用细说了吧 主要就是说越国本已亡国 , 但凭著勾 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著想 , 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 , 还在最后一雪前耻 , 反灭了吴国。“精诚所至 , 金石为开 ”, 越国臣民的坚
12、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诸侯争霸。下列选项中战争与成语不相符的是( ) A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C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D以少胜多 涿鹿之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成语 “退避三舍 ”与城濮之战有关,成语 “纸上谈兵 ”与长平之战有关,“卧薪尝胆 ”与吴越争霸战争有关, “围魏救赵 ”与桂陵之战有关。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 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
13、山顶洞人 B大汶口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半坡聚落距今 6000年,位于陕西半坡,最早种植粟,生产彩陶。河姆渡聚落距今 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最 早种植水稻,生产黑陶。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从右图中得到的信息是( ) A河姆渡居民已经学会了挖掘水井,饮水方便了 B它反映了山顶人的氏族生活 C半坡居民已经学会了建造房屋,开始集体生活 D大汶口居民的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半坡聚落距今 6000年,位于陕西半坡,最早种植粟,生产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河姆渡聚落
14、距今 7000年,位于浙江余姚,最早种植水稻,生产黑陶,住干栏式房屋,已经学会挖掘水井。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学会了采桑养蚕。相传,我国古代发明养蚕缫的是( )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嫘祖 答案: D 试题分析:黄帝发明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下列选项与右图人物无关的是( ) A在涿鹿大败蚩尤 B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C
15、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建立夏朝 答案: A 试题分析: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大禹吸取其父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 “家天下 ”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 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荀子 儒效中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奴隶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
16、周的分封制,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 “授民授疆土 ”,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更迭。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下列事件与其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 800多个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 1300年,上网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从此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考点:北师大版
17、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更迭。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下列关于这一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国人暴动是由平民发起的一场暴动 B它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C它是一场奴隶主贵族的叛乱 D当时的统治者是周幽王 答案: A 试题分析:国人暴动是由平民发起的一场暴动;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称为东周。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更迭。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 A玉璧 B司母戊鼎 C牛尊 D编钟 答案: B 试题分析: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
18、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四川三星堆文化是商代蜀文化 (南方 )的代表(青铜立人像)。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甲骨文与青铜器。 如果你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商朝,下列情景可以看到的是( ) 人们已经懂得了选种和治虫害 一些贵族已经建立了专门的牧场 贵族的饭桌上出现了鸡、鸭等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巡视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几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已经懂得了选种和治虫害;贵族已经建立了专门的 牧场;贵族的饭桌上出现了鸡、鸭,但商朝没有分封制,
19、所以诸侯也没有封地。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过春节的时候,我国许多农村家庭都以 “五谷丰登 ”作为春联的横批。 “五谷 ”全部出现在我国是在( ) A夏朝时期 B夏商之交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农作物 “五谷 ”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五谷 ,古时称稻、黍 (小米 )、粟、麦、豆为五谷,后代称为 “五谷 ”的农作物 ,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夏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进一步扩大,商周时期我国出 现 “五谷 ”。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20、) A宋、燕 B秦、魏 C晋、楚 D齐、赵 答案: C 试题分析: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晋文公称霸有关的战役:城濮之战(晋楚之间的战争)(退避三舍)。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二:成都平原被称为 “天府之国 ”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都江堰。两千多年的事实证明,都江堰真正体现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意义。 2000年,都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 1)材料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期主持修筑的?( 4分)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
21、堰的作用是什么?( 4分) (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都江堰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4分) ( 4)都江堰的修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6分) 答案:( 1)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战国 时期主持修筑的。 ( 2)都江堰消除了岷 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因此获得了 “天府之国 ”的美称。 ( 3)都江堰是古代成都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它创造了世界奇迹。(言之有理即可) ( 4)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持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受益;了解都江堰的防洪灌溉功能,认识其历史功能;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22、) .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都江堰的内容。从图中 “分水鱼嘴 ”、 “飞沙堰 ”、 “宝瓶口 ”等组成部分可以判断,该水利工程是我国著名的都江堰。关于都江堰,学 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它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修筑的。 ( 2)战国时期秦属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位于长江的支流岷江流域,都江堰的修建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四川人民。所以四川获得“天府之国 ”的美称。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 ( 3)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主要是为了防洪、灌溉。但在今天它发挥越来越多的效益,如:养殖、发电、航运、旅游等等,它创造了世界奇迹。 (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
23、体,其耕作模式中最突出特点的是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耕作方法,耕作模式,土地的使用方式 ,耕作制度,农具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本题体现的是水利工程的兴修特点。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2005年 5月 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参拜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并祭文,特别提到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 材料二: 2013年 4月 4日,备受瞩目的癸巳年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尽管祭祀现场下起大雨,依然阻挡不了清明节祭祖的人潮, 4.6万中华儿女齐聚桥
24、山冒雨祭祀中华名族 “人文初祖 ”轩辕 黄帝。 ( 1) 4.6万中华儿女冒雨祭祀轩辕黄帝,表达了对黄帝的无限敬仰和感恩。相传,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4分) ( 2)谈谈你对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的理解。( 6分) 答案:( 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 2)黄帝和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两岸同胞应团结起来,反对 “台独 ”,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 析:( 1)本题的关键词
25、是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他为 “人文始祖 ”。本题难度较低,考查了课文的基础知识。 ( 2)本题还以延伸到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同属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后代,请问 “炎黄 ”指的地谁?(炎帝和黄帝)。同时做到思想教育,认识到:黄帝和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两岸同胞应团结起来,反对 “台独 ”。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2分) 材料一: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 材料二:管仲相桓
26、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2分) ( 2)管仲是如何 “相 ”桓公的?( 6分) (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4分) 答案:( 1)春秋时期。 ( 2)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强大的军队;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扩充疆界。 ( 3)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试题分析:( 1)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 “霸主 ”。公元前 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2)因为:齐国有
27、渔盐之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策略得当,运用 “尊王攘夷 ”的口号。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在 葵丘 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称霸成功的标志)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 3)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使本国在争霸战争中脱颖而出,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实践证明,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我们的国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考点: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28、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材料二: 2012年 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的目标。 ( 1)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了 “仁 ”的学说,要求统治者
29、体察民情?( 2分) ( 2) 百家争鸣时期哪家思想学派的观点体现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2分) 他的主张是什么?( 2分) ( 3) 学习历史,就是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为今所用。请你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出两点即可)( 4分) 答案: ( 1)孔子。 ( 2)儒家孟子;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 3)争取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品种,按经济规律办事等。(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 1)孔子是春秋晚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 ”的学说。论语由
30、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2)关于孟子,学生还要掌握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张还包括: “民贵 ”、 “君轻 ”的思想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代表作是孟子。此题与现实相连系考查古代孟子的思想,做此题,要理解 “可持续发展 ”的意思,可持续发满,就是着眼眼前,又放眼未来的生产模式。 ( 3)孟子的观点就是说,砍伐树木要在合适的季节进行,不能无节制的采薪,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么山林的树木将永远胜用,而无断绝。 争取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品种,按经济规律办事等。体现了保护环境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