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江苏省兴化市戴泽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涉及的光现象与 “小孔成像 ”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凿壁偷光 B海市蜃楼 C猴子捞月 D杯弓蛇影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凿壁偷光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 “小孔成像 ”形成原因相同; B、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猴子捞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
2、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若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B该眼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C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该眼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后成像,要想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会聚,而能使光线会聚的是凸透镜,而配戴凸透镜的应该是远视眼,答案:选 D。 考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判断及配戴透镜类型 小红同学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B
3、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选项中,蜡烛越烧越短,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特点可知,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选 A; B选项中,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应该是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 B不符合题意; C选项图中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而投影仪的设计要求是像距大于物距,显然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该发生漫反射,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 考点:凸透镜成像实验 在做观察 “凸透镜成像 ”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凸透镜 60
4、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20cm B 30cm C 60cm D 80cm 答案: A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题目物体放在距凸透镜 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 60cm在二倍焦距之外,由此可得焦距在 30cm 之内,答案:只有 A符合题意。 考点:凸透镜成像 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选项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B选项塔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C选项放大镜把文字放大属于光的折射; D
5、选项手的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答案:选 C。 考点:光的反射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镜子时,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 C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 3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照镜子时,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知: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符合题意; C光与镜面成 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入射角为 60,又因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其反射角为
6、60, D在有些街头的拐弯处安装凸面镜,而不是凹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 考点:光的反射 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B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空间增大的感觉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水中物体的反射光线折射时偏离法线, 我们看到物体的深度比物体所在的实际深度要高一些,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路灯下行走的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上,在人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就是影
7、子,所以出现人影相随,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是光的反射形成,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这是由于大气是不均匀的,光在其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光的反射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请你指出包含了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A风雨送春归 B飞雪迎春到 C已是悬崖百丈冰 D犹有花枝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风雨送春归,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飞雪迎春到,雪
8、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已是悬崖万丈冰,冰是水变成的,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该选项符合题意;D、犹有花枝俏,花开香 飘万里,属于分子运动现象,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下列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池塘上结了一层薄冰 B盛夏,打开冰棍纸见到 “白气 ” C深秋,树枝上结了一层薄霜 D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初春,池塘上结了一层薄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而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 A错误; B、盛夏,打开冰棍纸见到 “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9、放出热量变为小液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 B 正确; C、深秋,树枝上结了一层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为固态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 C错误; D、严冬,冰冻的衣服内的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而变干,属于升华现象,故 D错误;故选 B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
10、慢了水果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 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故选 A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晚上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 B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 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D纺织车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答案: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人耳能听到
11、各种频率的声音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答案: 试题分析: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发出的声音; 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C.和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答案:选 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双选题 清晨,明媚的阳光穿过树林,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 “光柱 ”。 “光柱 ”是由于光的 _形成的。正午时分,当一束太阳光垂直入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则反射角为 _度,射入水中的光线传
12、播方向 _(填 “改变 ”或 “不改变 ”)。 答案:直线传播 0 不改变 试题分析:阳光穿过树林形成的光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一束太阳光垂直入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 0度,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为 0度,射入水中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平静湖面的上空,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它在湖水中的像是 _像(选填 “虚 ”或 “实 ”),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_(选填 “逐渐变大 ”、 “逐渐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虚 不变 试题分析:鸟在湖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 成的,属于
13、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跟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它在湖水中的像是虚像,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 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_(填 “吸 ”或 “放 ”)热。 答案:汽化 吸 试题分析: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病人降温则酒精带走热量,酒精檫病人额头后快速变干,所以是汽化现象,汽化是吸热过程。 考点:汽化吸热 实验题 ( 4分)小明进行 “视力的矫正 ”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
14、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应该 ( 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 /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 (填 “靠近 ”或 “远离 ”)眼睛 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 图,其矫正做法是 答案:( 1)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 靠近;( 2) A、 C 试题分析:( 1)拿走眼镜后,就是近视眼: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要想成清晰的像,应减小物距将蜡烛靠近透镜移动,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 2)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
15、前方,是 A图,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是 C图 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及配镜 ( 14分)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 /cm 像距 /cm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3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5 5 正立、放大的虚像 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1分) 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分) 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表中
16、实验序号 2中像的性质为 、 、 。( 3分) 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靠近 ”或 “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 2分) 表中实验序号 4中像距为 cm 实验中,某同学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下图所示 (P 点是 2倍焦距处 ),你解决的方法是 。( 2分) 再把蜡烛移到 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 (填 “C”或 “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2分) 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右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 C、D两处会得到清晰缩小的
17、像,用一厚纸板挡住 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 _(填“C”或 “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2分) 答案:( 1) 10;( 2)同一高度;( 3) 倒立;缩小的;实像; 远离; 30;( 4)升高蜡烛的高度;( 5)虚像; C;( 6) C 试题分析:( 1)如图所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光心之间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 (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 3)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根据表中序号为 2 的数据可知, 25cm 2f,2
18、f 16.7cm 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光屏上仍然得到清 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所以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的位置移动 根据表中序号为 1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距为 30cm时,像距为 15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当物距为 15cm时,像距为 30cm,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 4)由图可知,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偏高,因为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可以使蜡烛的高度升高,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 5)把蜡烛移到 B点处, U 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承接不到像,需要透过凸透镜观察 蜡烛看到正立
19、放大的虚像,故需从 C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 6)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可以判断 A处烛焰的像在 D点,用厚纸板挡住 A处的烛焰, D处烛焰的像不见了, C处还能看到 B处烛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 11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4分)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 /等于 /小于)入射角;当光从
20、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4分)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 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是否存在不足?答: ;( 2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 1分) 答案: (1) 折射 反射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小于 (2)是 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 质之间的折射实验(回答合理均得分) 试题分析:( 1)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21、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2)评价:存在不足,应该换用其他透明介质再做此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将更具有普遍性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 5分)如图是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 烛 A、 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 A蜡烛为成像物体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环境中进行(选填 “较明亮 ”或 “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_ 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点燃 A蜡烛,小心地移动 B蜡烛,直
22、到与 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_;进一步观察 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_ 答案: (1)较黑暗 B蜡烛 (2)相同 垂直 相等 试题分析:( 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所以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 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 A的蜡烛 B,当蜡烛 A的像和蜡烛 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 2)点燃 A蜡烛,小心地移动 B蜡烛,直到与 A
23、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 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 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 在 “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中:( 4分)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 “自上而下 ”或 “自下而上 ”)的顺序进行。 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左图所示,为 。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 。(一条即可)。 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合理即可)。 答案:( 1)自下而上;( 2) 98;水量大(或酒精灯火焰小);( 3)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
24、高于水的 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试题分析:(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 (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其示数为 98 ;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火力过小或者水量大造成的由图可知,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所以乙组加热时间较长可能是水量大或酒精灯火焰小造成的 ( 3)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与烧杯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能继续吸热,水未立即停止沸腾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 6分)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
25、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 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 O 处,通过纸筒 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 保持纸筒 A和纸筒 B的位置 ,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 。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一条即可)。 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 。 类比光的反射,你认
26、为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是: (写出一条即可)。 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 答案: 不变(或一定) 有关 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 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 量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 大理石 试题分析:( 1)一种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时,探究现象和其中一个因素关系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保持纸筒 A 和纸筒 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 ( 2)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
27、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好,大理石反射效果好 ( 3)人的听觉不能准确测量声音的大 小,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 4)类比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利用该装置还能研究的问题是最强反射声的方向与入射声的方向是否有关。 ( 5)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 AB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是
28、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的连线 与平面镜垂直;作法为过 AB两点分别作平面镜的垂线,在所做线上取 A和 B两点使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 AB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 AB用虚线,因为成虚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填空题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_的规律制成的。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_ 。 答案:热胀冷缩 25 试题分析:常用温度计的设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读数时应观察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如果没有零刻度线,则观察数值变化规律,从左至右示数变大,则零刻度在其左边,读数为 25 . 考点: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及其读数 如上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由图可知界面是_,入
29、射角的大小是 ,折射角的大小是 。 答案: AB 60 30 试题分析:由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知:法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而界面与法线是垂直关系,由图可以看出, CD为其中一个角的平分线所以 CD为法线, AB为界面,而入射角、折射角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夹角,由图数据可知入射角为 60折射角为 30.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判断 通过一个透镜观察印有字母的纸的情形如上图所示由图可知该透 镜属于 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缩小、倒立的 像纸到透镜的距离是 (选填 “大于二倍焦距 ”、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 “等于焦距 ”或“小于焦距 ”)此透镜对光
30、线起 作用(选填 “会聚 ”或 “发散 ”) 答案:凸 实 大于 2倍焦距 会聚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透镜所成的是缩小、倒立像,由透镜成像特点知缩小、倒立的像均为实像,可以判断此透镜为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特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纸到透镜的距离是大于二倍焦距,又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说明此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考点:透镜的类型判断、像的虚实及透镜的对光线的作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 20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_cm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透镜(选填 “靠近 ”或 “远离
31、 ”)的方向移动,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答案:靠近 照相机 试题分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 20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当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即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动态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制成照相机。 考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现象 接听电话时,我们主要是根据 声音的 来分辨出对方是否是熟悉人。声音是由声带的 _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_(选填 “快
32、”或 “慢 ”)。 答案:音色 振动 慢 试题分析:辨别发声体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因此,接听电话时,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分辨出对方是否是熟悉人。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是由声带的 振动 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 考点:音色、声音的产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超 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经常会影响居民生活,有时甚至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战斗机飞行会产生很大的 _,同时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 答案:噪声 能量 试题分析: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经常会影响居民生活,物理学中凡是影
33、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叫噪声,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户玻璃震碎,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噪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作图题 根据上图中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答案:如图 试题分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过另一方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反向延长线过入射方的焦点。答案:如图。 考点:经过透镜的特殊光线作图 如图,光线 AO 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画出水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答案:如图 试题分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作法:过入射点作界面的垂线,过入射点在水中做出反射角小于入射角的光线即为折射光线。 考点:光的折射作图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出下图中物体 AB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AB 答案: 试题分析:由于图中所画凸透镜的半径小于物体的高度,可以先把凸透镜的部分延长如图虚线,这样不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过 A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另一方的焦点,过 A点作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两折射光线相交的点为 A点的像 A,过 A作主光轴的垂线相交于主光轴的点为 B点的像 B,连接 AB即为求作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作图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