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天津市大港油田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备氧气 B光合作用 C塑料老化 D石蕊遇酸变红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其它物质,而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则为物理变化。 A选项是利用气体沸点不同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 B选项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 C选项中塑料老化即缓慢氧化生成了其他物质,无法还原,属于化学变化; D选项值得注意:石蕊本质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遇到酸变红是因为它能与酸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择答案: A。 考点:深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小,考生注意理解四个
2、选项的本质。 可燃物 R在足量的空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44:27,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 R一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可燃物 R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3:2 C如果 R燃烧不充分可能会生成有毒气体 CO D可燃物 R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答案: CD 试题分析:这道题有一定难度。首先,我们要对燃烧规律有较好的理解,可燃物 R+氧气 二氧化碳 +水,这样的途径方程式虽不明确,但我们可以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可以判断可燃物 R肯定含有 C、 H元素,至于是否含有 O元素,要根据更多的质量关系,题目未告知可燃物 A的质量,所以无法判断
3、可燃物 A是否含有 O元素; B选项提起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是可以计算的,它们的比值为 44/44 : 27/18 = 2:3,所以 B选项也是错的; C选项是合理的,因为从元素守恒中我们可以推导可燃物 A必定含有 C、 H元素,不充分燃烧可能产生CO气体; D选项涉及可燃物 R中 C、 H元素质量比,我们要利用元素守恒,因为 R中的 C 通过燃烧全部变成了 CO2气体, R中的 H通过燃烧全部变成了 H2O,已知他们的质量比为 44:27,故我们可以求 C和 H的元素质量比: 44* =123=41 故选择答案: CD。 考点:关于燃烧的规律及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灵活运用元素守恒计算
4、质量关系。 除净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 Cu(Fe) 加适量的稀硫酸,过滤 C CaO(CaCO3) 加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D KNO3(NaCl) 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答案: CD 试题分析:化学方法除杂就是要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反应而不带来新的杂质,通常的方法有溶于水后加入一种合适的试剂,沉淀掉杂质后再过滤蒸发。也有一些物理的方法可以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比如过滤、蒸发、冷却等。 A选项中二氧化碳是杂质,容易被碱性溶液吸收,而一氧化碳则不溶于水,故此方法可行; B选项是加入稀硫
5、酸,金属铜因不活泼不与稀硫酸反应,而杂质铁会与稀硫酸反应,进而通过过滤达到分离目的; C选项所加的稀盐 酸不仅能与杂质碳酸钙反应,也能溶解氧化钙,故两者均溶解了,无法达到分离目的; D选项选择利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能析出很多硝酸钾晶体,但是也会有少量氯化钠晶体析出,并不能达到完全分离的目的。 考点:考核物质除杂方法的选择。 点评:除杂就是选择试剂与杂质反应并完全分离,不能引入新杂质。 善于探究问题的小华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多组实验,观察到试管 中先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试管 中加入的 a、 b物质不可能为: A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B稀硫酸和镁条
6、C水和硝酸铵 D稀盐酸和生石灰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个实验的设计比较新颖,用实验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放热反应及吸收反应的理解,我们必须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中先有气泡冒出是因为试管 中反应放热,气体膨胀所致,一段时间后 中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是试管 温度降低。冷却后气压减少的结果。因此, A、 B、 D三个选项涉及的反应都是放热的,之后反应完全温度降低、逐渐冷却,就会出现题目告知的 中的现象。而 C答案:的硝酸铵在水中溶解,这是吸热的,故试管 中不会有气泡冒出的。故选择答案: C。 考点:考核对放热反应与吸热 反应的理解。 点评:从实验现象看到本质,从而理解反应的取舍。 PM2.5是指大气
7、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减少空气中 PM2.5含量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A大力开采化石燃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要 B砍伐树木用作日常生活取暖、做饭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常用洒水车在道路上洒水,并保持道路清洁 D调整能源结构,合理、有效地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 AB 试题分析:本题并不难,其题目信息主要告诉我们空气污染物严重,我们要大力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空气,从这点认识出发不难选出答案: AB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的说法会浪费能源、破坏环境、造成污染。而 C和 D选项的说法是
8、正确的。 考点:减少空气污染措施的认识和理解。 点评: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流行的考题。 下列所述材料不属于合金的是 A钢筋混凝土 B青铜 C生铁 D硬铝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简单题,合金是含有 2种或 2种以上的金属,或者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非金属。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青铜、生铁、硬铝均是合金, A选项的钢筋混凝土是人为将钢铁和土壤混合的组态。 考点:对合金的认识和理解。 点评:区分物质的形态可以联系生活中物质的状态及认识。 2011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其化学式为 N(NO2)3,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NO2)3中含有 10个原子 B N(NO2)3属于有机高分子
9、化合物 C N(NO2)3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3 D 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52 答案: D 试题分析:初中化学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化合物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用心理解为关键。已知化学式,数原子并不难,所以 A选项中 1个 N(NO2)3分子含有 10个原子,但物质 N(NO2)3是由很多分子构成的,故 A的说法是错的; B选项的说法错误,有机物是主要含有 C和 O元素,很明显该物质不含有碳,且这不是高分子物质; C选项是计算,利用已学的知识N:O=4*14:6*16=56:96=7:16,所以答案:错误; D选项通过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4*14+6*16=152.故选择
10、D答案:。 考点:考核对化学未知物质的理解和推测能 力。 点评:利用已学的知识和规律可以推测未知物质,这就是学以致用。 下列有关农药、化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肥、农药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 B农药本身有毒,应根据作物和病虫害的生长规律合理施用 C化学肥料简称为化肥,只能通过化学的方法制得 D农药施用后,会通过农作物、农产品转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化肥的实质是盐,仔细审题很容易得到答案: C,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作物生长所需要 的常量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
11、、硫。微量营养元素有硼、铜、铁、锰、钼、锌、氯等。所以含有这些元素的盐类均可成为化肥。 考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正确认识。 点评:学习化学要对新事物进行理解和积累。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将 10mL水和 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 分子间有间隙 B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构成气体的粒子随温度升高体积增大 C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原子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阴离子都是 OH-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组成与运动能体现物质的宏观性质。 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分子之间有间隙会使体积不能叠加; B选项的解释错误
12、,气体受热后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是分子间的间距增大,不是粒子增大;C选项的说法正确,因为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所以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可作为保护气; D选项的说法也是对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都是碱,因为他们的阴离子都是 OH-。故选择答案: B。 考点:考核物质与粒子的关系,掌握粒子的基本性质。 点评: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非常明显, B选项的加热中试管中液体太多, C选项中滴管的下嘴尖不能深入试管口, D 选项中蒸发操作,蒸发皿被加热温度高,不能直接用手去拿取。故选择答案: A。 考点:考核对基本实验操作的理解和认识。
13、 点评:实验是化学的基本手段,所以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非常重要。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水银 B氯化钠 C液氧 D干冰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四个选项为常见物质,水银为液态金属,它是有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液氧的实质还是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干冰的实质是 CO2,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考核对物质组成及微粒性质的基本理解。 点评:总结:一般金属单质均有原子构成,气体由分子构成,但稀有气体的分子是单原子,常见的盐类是由离子构成的。 亚硝酸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起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熟肉类、灌
14、肠类和罐头等动物性食品 ,化学式为 NaNO2 。则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5 D +3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价的计算遵循正负化学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在化合物亚硝酸钠中,我们未知 N 元素的化学价,但可以通过计算。 Na 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1,最外层只有 1个电子,所以只能呈现 +1价,而 O元素一般为 -2价,设 N元素为+x价,所以 1+x+(-2)*2=0,不难解得 x=+3.故选择答案: D。 考点:考核化学价的认识和计算。 点评:掌握化学价的计算及理解。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汽水 C过磷酸钙 D硫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15、为容易题,硫粉为纯净物。空气、汽水为典型的混合物,值得提示的是:过磷酸钙为磷酸二氢钙 Ca(H2PO4)2和石膏 CaSO4 2H2O组成的混合物,又称过磷酸石灰,是农用磷肥的主要成分。所以选择答案: D。 考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点评:注意日常化学物质的认识和积累。 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 A中子数 B原子序数与中子数之和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为容易题,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所以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掌握原子内几种基本粒子的关系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中 子数与质子数、电子数均没有特殊的关系,而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真实质量与 0.012KgC12的质量的比值
16、,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 +中子数,故选择 C为正确答案:。 考点:考核对原子内几种基本粒子之间关系。 点评:区分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概念一直是化学基本概念的重点。 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容易题,基本化学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为试管,集气瓶和量筒不能用来加热,烧杯加热必须垫上石棉网。故选择答案:为 B。 考点:化学基本仪器的使用常识。 点评:注重日常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知识的积累。 填空题 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化学兴趣小组做了以下探究。 ( 1)第一小组同学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当他们观察到 _的现象时,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17、 ( 2)第二小组同学取了等大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片,放在薄铜片两侧,用酒精灯在铜片中间加热(如图丙所示)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 _。 ( 3)第三组探究了灭火原理(如下图)。其中与其他三项灭火原理不同的是_。 答案:(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没燃烧 ( 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 3) D 试题分析:燃烧之所以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此题难度不大。( 1)来自于教材,非常明显,受热后水中白磷缺少氧气无法燃烧,铜片上白磷会燃烧,红磷着火点高温度没有达到而不会燃烧。所以答案: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没燃烧;( 2)酒精灯在铜片中间加热,而可燃
18、物放在两边,空气是足够的,所以这就考虑了可燃物着火点的温度高低,着火点温度低的先燃烧,着火点温度高的后燃烧,故答案: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 3) ABC均是空气不足或者没有时候燃烧熄灭,而 D是吹气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火焰熄灭。故选择答案: D。 考点: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点评: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根据题目做答才是关键。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 ( 1)自然界的水依次通过沉降、 _、吸附、消毒等操作进行净化,以达到饮用水的级别。 ( 2)硬水会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麻烦,日常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的硬度方法是 _。 ( 3)上图是
19、实验室电解水的简易装置。用量 筒代替试管的优点是_。试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 1)过滤 ( 2)煮沸 ( 3)便于比较 AB两侧生成气体的体积比, 2H2O 2H2+ O2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水的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是重点知识。( 1)水的净化首先是沉降,然后是过滤,接下来是吸附和消毒灯环节;( 2)煮沸是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直接方法;( 3)量筒上有刻度,而试管上则没有,故利用量筒可以及时观察到气体的体积,故答案:应写便于比较 AB两侧生成 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电解方程式是重点,注意箭头和反应条件、系数配平等。 考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 点评:简单题也能体现思维,特别是
20、( 3)的第一个提问,注意归纳答案:的书写。 结合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和氦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 1)在 A-E五个结构示意图中,达到稳定结构原子的是 _;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_。 ( 2)写出 B和 E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用 B、 E表示) _。 ( 3)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_;相对原子质量为 _。 答案:( 1) AC DE ;( 2) EB2;( 3) He 4.00 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重要工具,本题微扰元素周期表及元素的相关性质展开,难度不大,但如不仔细审题会出错。首先从 A-E等 5个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核内质子数就是原子序数,故 A就是氦原子, B是氟
21、原子, C是氖原子, D 是镁离子(注意其核外电子数少于核内质子数), E 是镁原子。因此,我们不难填出达到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AC,属于同种元素,即核内质子数相等的,答案:是 DE.要解答( 2)必须注意化学家, E代表的是金属镁,是 +2价,而 B代表的是非金属氟,呈现的是 -1价, 故答案:应是 EB2。 解答( 3)比较简单,相对原子质量为图片上所示的 4.00.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及元素相关知识。 点评:会通过观察和推断,运用基础知识解题。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化学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完成以下问题。 ( 1)民以食为天。下表为学校食堂的午餐菜谱,其中米饭能为学生提供
22、的营养素为 _,从均衡营养的角度,你建议再补充的一种食物是 _。 主食 米饭 副食 红烧牛肉、清蒸鱼、油炸花生米 饮料 可乐、牛奶 (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着越来越讲究。下列制作衣服的原料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_。 棉花 涤纶 蚕丝 锦纶 羊毛 ( 3) 精明的商家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竹炭饰品,在装点新居的同时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这是因为竹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具有这一性质的原因是其具有_的结构。 ( 4)自驾旅游选用乙醇汽油作燃料。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 1)糖类 水果、蔬菜类( 2) ( 3)疏松多孔 ( 4) C2H5OH+3O2 3H2O+2CO2 试题分析
23、: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依次是蛋白质、油脂、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米饭主要含有淀粉,淀粉在人体内经过消化水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所以这里填营养素 “糖类 ”(不能填葡萄糖),红烧牛肉里含大量油脂,清蒸鱼、油炸花生米还有无机盐,可乐含有大量的水,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所以缺少的就是维生素,水果蔬菜类含维生素比较丰富,所以应该补充的事物是水果、蔬菜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植物的棉花主要是纤维素构成的,动物的蚕丝、羊毛是动物的蛋白质分子变化成的天然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而涤纶、锦纶属于 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择 ;竹炭的吸附是属于物理吸附,取决于它自身的疏松多孔的结构;乙
24、醇的燃烧化学方程式在教材上出现过,这里注意方程式的配平和反应条件等格式。 考点:营养素、有机高分子材料、竹炭吸附原理、乙醇的燃烧。 点评: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现有 H、 O、 C、 S、 Na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用化学式填空。 ( 1)形成酸雨的气体之一 _ (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_ ( 3)金属氧化物 _ ( 4)侯氏制碱法制得的 “碱面 ”_ 答案:( 1) SO2; ( 2) CH4; ( 3) Na2O; ( 4) Na2CO3 试题分析:本题非常容易,按照题目提示直接书写化学式,其中第( 3)问的金属氧化物,考虑到五种元素中只有钠是金属
25、,故只能填写 Na2O,注意化学式的下标要标明正确。 考点:考核对化学常见物质的熟悉和化学式的书写。 点评:掌握化学式的写法是一项基本功。 计算题 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来制备氢气。现需制备 3g氢气,需要含杂质 2.5%的粗锌多少克(粗锌中的杂质不与硫酸反应)? 答案: g 试题分析:本题计算难度不大,已知氢气的物质求锌的质量,利用简单的关系比就可以求出,请同学们注意格式的书写,必须提醒的是问题是求粗锌,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的是反应的锌,所以必须除以 97.25%。 解:设需要纯锌的质量为 x Zn+H2SO4 ZnSO4+H2 65 2 X 3g 65/x =2/3kg x=97.5g 9
26、7.5g/(1-2.5%)=100g 答:需要 100g含杂质的锌。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点评:计算的格式和过程意义大于结果本身。 向 10g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 数为 9.8%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共用去稀硫酸 100g,过滤。计算: ( 1)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 ( 2)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1) 8.4g (2)14.8%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铜做为不活泼金属不会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题目未告知铜和氧化铜的质量,我们只能依据恰好完全反应从反应的硫酸的质量计算出氧化铜和硫酸铜的质量。必须注意的是(
27、 1)提问是铜元素的质量,氧化铜中也含有铜元素质量不可忽视,所以质量为 10g-8g+(8*(64/80)g=8.4g;过滤后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铜,质量是 16g,可溶液质量必须注意,不是 100+10=110g,因为原来混合物中铜单质 2g没有参与反应,过滤也除去了,所以溶液质量为 100+8=108g,因而进一步得到答案:是(16g/(100g+8g)*100%=14.8%。 解:稀硫酸中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为 100g9.8%=9.8g 设:反应产生的 CuSO4是 xg,反应消耗的 CuO为 yg. CuO+ H2SO4 = CuSO4 + H2O 80 98 160 y 9.8g x x
28、=16g y=8g 10g-8g+(8*(64/80)g=8.4g (16g/(100g+8g)*100% = 14.8% 答:铜元素的质量为 8.4g ,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8%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溶液的质量分数一直会是计算的重点。 简答题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 1)除去木炭还原氧化铜后所得固体中的氧化铜,可选择的溶液为 _; ( 2)冬天用煤炉取暖不当会导致煤气中毒。有人认为,在炉具上放一盆水就可以有效防止煤气中毒,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是 _; ( 3)将铁粉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盐酸,
29、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 ( 4)厨房用水壶加热冷水时,当温度尚未达到沸点就观察到水中有气泡冒出,是因为 _。 ( 5)在高温下氧化铁受热分解为四氧化三铁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 1)稀硫酸(盐酸) ( 2)不正确, CO难溶于水 ( 3)硫酸锌和亚硫酸铁 (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升温后气体析出 ( 5) 6Fe2O3 4Fe3O4+O2 试题分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此类题取决于平常基础知识的综合与应用,( 1)是除杂,选择一个物质和氧化铜反应而不能与木炭反应,故很容易想到是酸,答案:就是稀硫酸或稀盐酸;( 2)煤气中毒是 C
30、O气体,而 CO气体难溶于水,所以这个做法不正确,理由是 CO难溶于水;( 3)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所以反应有优先顺序,从已学的金属活泼顺序可知:锌 铁 铜,所以铁粉加入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会置换出金属铜,硫酸锌不变,而过滤后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这表明铁粉过 量了,过多的铁粉会和稀盐酸继续反应放出氢气,所以原来溶液中硫酸铜全部被置换而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故答案:是硫酸锌和硫酸亚铁;( 4)的提问必须认真思考,气泡是什么?气体来自哪里?仔细想想,这里没有任何物质反应,气体来自原来的水中,水能溶解少量气体,所以答案:就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温后气体析出;( 5)的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31、,只要按照先写好反应物,再写产物,接下来配平,最后写条件变等号,即可写出。 考点:综合性化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点评:此类试题的答案:来源于简答,但用在试题中复杂,注意审题是关键。 下 图是 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 1) A、 C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_; ( 2) 定温下,将 C溶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 ( 3)在 t3 时,配制等质量的 A、 B、 C三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需要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用 A、 B、 C表示)。 ( 4)在 t1 时,将 25 g A物质加入到盛有 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再升温至
32、t3 (不考虑溶剂的挥发),在升温过程中,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 化情况是 _。 答案:( 1) t2 时 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 加水(或加同温下的 C物质不饱和溶液) ( 3) CBA ( 4)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试题分析:本题的命制比较经典,难度适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告诉我们 A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变大, B 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基本不变,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 A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 t2,所以( 1)的答案:为 t2 时 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故要使 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低温度、加水等
33、,而( 2)提示是温度不变,故这里只能填写加水,加入不饱和的溶液实质可以增加水,而能达到目的;( 3)的提问是反向思维,从图中可以看出, t3 下 ABC三个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而提问的是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这样 C 的溶质最少,所以溶剂最多, A 的溶质最多,所以溶剂最小,所以顺序是 CBA;( 4)在 t1 时 A物质的溶解度为 40g,所以 50g的水只能溶解 20g的 A物质,此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还有 5g溶质没有溶解,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70*100%=28.6%,温度升高到 t2 时,因为 t2 的 A物质的溶解度为 60g,此时 50g水能溶解
34、 30g的 A物质,所以溶液就变成了不饱和溶液,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了 25/75*100%=33.3%,温度继续升高到 t3 是, A物质的溶解度继续增大,但此时溶解在 50g水中的溶质仍只有 25g不会增多,水也不变,故质量分数还是 33.3%,所以这个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考点:溶液的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溶解度的试题千变万化总离不开根本规律,仔细审题是关键。 实验室常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 小海同学准备配制 10%的 NaCl溶液,下图是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 1)上图的序号表示小海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_。 ( 2)称量 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
35、状态如图 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下图,则称取的 NaCl质量为 _。 ( 3)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_ mL(水的密度为 1g/mL)。 ( 4)量取水的体积时,小亮仰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_(填 “大于 ”、 “小于 ”或 “等于 ”) 10%。 答案:( 1) ( 2) 17.5g ( 3) 157.5 ( 4) 小于 试题分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本题的提问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回答。( 1)配制溶液的方法,首先是计算,然后取出药品、称量、溶解、加水配制等,不难写出顺序是 ;( 2)天平称量的方法是左物右砝,那么药品的质量 =右边砝码质量
36、+游码读数。注意游码读数是看游码读数的左侧,并且保留 1位小数,故这个天平称量的 NaCl质量为10+5+2.5=17.5g,特别提醒注意单位和保留一位小数; (3)水的体积 =水的质量 /水的密度,现未知总 溶液的质量,但知道质量分数是 10%,而溶质氯化钠质量是17.5g,所以先可以求出溶液总质量: m = 17.5g/10% = 175g,所以水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175g-17.5g=157.5g; (4)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注意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的影响,仰视时候视线低于实际液面水平,这样水就加多了,故最后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填写 “小于 ”。 考点:配制一定溶
37、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 点评:注意平常的知识积累和常规实验考察方法。 完成化学方程式 ( 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_ ( 2)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_ ( 3) 工业用赤铁矿炼铁 _ 答案:( 1) 3Fe+2O2 Fe3O4 ( 2) Cu+2AgNO3=Cu(NO3)2+2Ag ( 3) 3CO+Fe2O3 3Fe+3CO2 试题分析:本题是容易题,简单的教材上重点知识的重现,注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性,其中( 2)是要学生推导的,考虑到铜比银活泼,所以反应是置换反应。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点评:加强知识的记忆 也是提高成绩的方法,注重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探究题 实验课上同学
38、们对酸碱盐的性质作了如下探究。 ( 1)小海探究了中和滴定实验,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当他观察到 _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2)小郝对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兴趣,他想探究该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取样后先加入 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他推断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 3)小亮则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物质间关系网络图,并做了相关实验。( “”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某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已知 A为胃酸的主要成分, B是贝壳的主要成分, D微溶于水, A与 F反应生成气体。 写出物质 D的俗
39、称 _; 写出 CD 的现象 _; 写出 EF的化学方程式 _; 写出物质 E的一点用途 _; 答案:( 1) 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NaOH+HCl=NaCl+H2O ( 2) 过量的 CaCl2 ( 3) 熟石灰 放热 2NaOH+CO2=Na2CO3+H2O 制肥皂、石油工业、造纸、纺织工业、印染 等(写一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体,考核了指示剂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又考核了物质的推导,难度适中。首先,酚酞做为指示剂,遇酸无色,遇碱变红,此时溶液先变红了,加入稀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溶液由碱性逐渐变成中性,所以反应终点就是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方程式比较简单。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是
40、因为它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钠,题意告知加入某种试剂变成白 色沉淀,后续操作是加入酚酞变红,证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所以这个物质是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容易想到这个就是氯化钙溶液,考虑到要过滤,所以必须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推断化学物质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先后攻破物质,非常明显: A是稀盐酸, B是碳酸钙,由于 BCD,估计这几个物质均含有相同的元素钙, D物质是微溶的物质,又能与盐酸反应,可以推断这个是一种碱,不难推测这是熟石灰,那么 C就是氧化钙,故 CD 的现象是放热, A和 F能反应生成气体,说明 F只能是碳酸盐或者活泼金属,而活泼金属不能发生 EFB的循环,所以 F是碳酸盐 ,不
41、难推测 F就是碳酸钠, E为氢氧化钠,故 的反应方程式不难推测。 写出物质氢氧化钠的用途,在教材上曾介绍过,写出一点即可。本题也可以从如下思路开展, A是中心物质,明确了是稀盐酸,那么稀盐酸可以和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碱性氧化物及盐发生反应,最明显的就是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用排除法可推出其他物质。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物质的推导。 点评:抓住实验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结合下列实验室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图中标号 a的仪器名称 a_ ( 2)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时,可选择的装置为 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3
42、)装置 C与装置 B相比,优点是 _。 ( 4)写出一例用装置 C和 D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 ( 5)能用 E装置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为 _。 答案:( 1) 锥形瓶 ( 2) AF 2KClO3 2KCl+3 O2 ( 3)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 行与停止 ( 4) Zn+H2SO4=ZnSO4+H2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5) 密度小于空气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题目较新颖特点在装置 C,可能很多同学没有遇到过, C装置实质上是一个可以控制气流的装置,试管中多孔塑料片的作用是防止试管下部固体扩散,弹簧夹的作用是巨大的。当需要制备气体时候,打开弹簧夹,试管内气压变小,长颈漏斗中液体下落到试管中发生反应,当不需要制备气体时候,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体增多而使得压强增大,此时试管内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因而与固体的接触分离,停止了反应。所以( 3)装置 C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4)的提问实质上就是请同学们找一个这样的例子,考虑到这里是固体和液体的反应,无需加热。比如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等均符合。 E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只适合与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收集。 (5)的提问中 E所代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故只适合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考点: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点评:经典题型,值得巩固。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