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夜晚的霓虹灯 C节日的礼花 D彩色的图画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雨后的彩虹,是由空气中的水滴对光的折射形成的,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夜晚的霓虹灯,是由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节日的礼花的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D、彩色的图画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煤气中添加少量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 (C2H5SH),可以提醒人们预防煤气泄露。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 其反应方程式为 2C2H5SH + 9O2点燃 4CO2 + 2X + 6H20, 则 X 的化学式为: A SO3 B SO2 C CO D H2SO4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2H5SH + 9O2点燃 4CO2 + 2X
3、+ 6H20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碳原子 4 4 氢原子 12 12 硫原子 2 0 氧原子 18 1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2X分子中含有 2个硫原子和 4个氧原子,则 1个 X分子中含有 1个硫原子和 2个氧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SO2。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水
4、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分析。 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正确;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故选 D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不变 C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D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特征等方面知识分析
5、。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 B、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也可能降低(如硝酸铵溶解吸热),也可能不变,错误; C、稀释只是增加溶剂的量,故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 D、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溶剂的量增加,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错误。故选 C 考点:溶液的特征,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右图信息能说明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同隔 C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答案: A 试题分析
6、:根据微粒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 “一滴水约有 1.671621个水分子 ”,说明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很多,也就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据此分析。
7、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一定不变的; B、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于原子是不变的,所以元素的种类是一定不变的;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化学反应前后的 “六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元素的种类、质量、物质的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分子的种类、物质的种类;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民以食为天 ”。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答案: D 试题分
8、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碾米的过程中,只是去除了糙米的外表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淘米的过程中,只 是去除了米的表面的可溶于水的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洗菜的过程中,只是把菜叶的表面的赃物去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9、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D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A.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可燃,故不能作燃料,错误; B.氧气较活泼,故能跟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但不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错误; C.水中能溶解少量氧气,且氧气能支持呼吸,故水中的生物就能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正确; D.带火星的木条在纯氧中能复燃,但不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就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
10、用途,物质的用 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熟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化学反应的现象分析判断。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由于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固体生成,错误; C、白磷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错误;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蓝紫色火焰,由于其生成物是二氧化硫气体,没有固体生成,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
11、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答案: B 试题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 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A、图中的 8 个分子 ,可分为 2 种,故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但由于每个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单质的分子,错误; B、图中的 6个分子,可分为 2种,故为不同种物质
12、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且由于每个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化合物的分子,正确; C、图中的 5 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纯净物,错误; D、图中的 8 个分子,可分为 2 种,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但由于其中一种分子的每个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故为单质的分子,错误 。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 “水 ”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食盐水
13、C自来水 D蒸馏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矿泉水是由水和多种矿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B、食盐水是由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 C、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多种可溶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D、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正确。故选 D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21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C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
14、物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分析判断。 A、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错误; B、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相对平衡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已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错误; 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正确; D、空气质量等级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错误。故选 C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空气的组成的知识,同学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滴加液体
15、 C 取用块状固体 D液体过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中毒),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会污染试剂,正确; C、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要先将试管平放,再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来,让块状固体滑到试管底部,如图示放入,则可能会砸碎试管,错误;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
16、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已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原子核内有 17个质子 B一个氯原子的质量为 17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失电子 D氯离子 Cl-核外有 17个电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为 17,正确; B、一个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7,而一个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非常微小的,错误; C、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7,多于 4个,故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 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
17、结构,错误; D、氯离子 Cl-是氯原子得到 1个电子而形成的,而氯原子核外原有 17个电子,得到 1个电子后形成 Cl-时,核外共有 18个电子,错误。故选 A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 确的是 A铝的元素符号: AL B 2个氢原子: H2 C 2个氯分子: 2Cl2 D镁离子: Mg+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分析。 A、铝的元素符号为 Al,第二个字母要小写,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 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18、错误; C、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个氯分子表示为 2Cl2,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且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1”要省略;由于镁离子带 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表示为 Mg2+,错误。故选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点燃酒精灯时,要
19、用火柴点燃,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错误;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喷出,故试管内液体的盛液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错误; D、氯化钠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会污染托盘,且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故选 A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 8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 a 试管、b 漏斗、 c 酒精灯、 d集气瓶、 e药匙
20、、 f 胶头滴管、 g量筒 (10mL,50mL,100mL)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 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用序号填空)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使用 ;(用序号填空)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用序号填空) 某同学欲用 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cm3),配制 150g 10的稀硫酸。 完成本实验除以上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配制溶液过程中,需要量取 mL(结果保留到 0.1)的浓硫酸,选用 mL的量筒。读数时,该同学俯视量筒的刻度线(其他操作无误),则所量浓硫酸的体积 (填 “偏大 ”“偏小 ”“无影响 ”)。 答案:( 1) c ( 2)
21、f ( 3) a ( 4) 玻璃棒、烧杯 8.3mL, 10mL, 偏小 试题分析:( 1)根据常用仪器的用途分析,酒精灯可用作热源,故选 c; ( 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故选 f; ( 3)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但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只有试管,故选 a; ( 4) 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来确定所用的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 e药匙、 f胶头滴管、 g量筒外,还要用到玻璃棒和烧杯。 在溶液稀释的前后,改变的是溶剂的质量,而溶质质量不变。 设:配制 150g 10%的稀硫酸,需要 98%的
22、浓硫酸 Xg 则 150g10%=X 98% 解得 X=15.3g 根据 m=v,可知 v= = =8.3ml 由于用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时,应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故选用 10ml的量筒;由于俯视读数时比实际值偏大,所以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就偏小。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用于加热的仪器,测量容器 -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2分 )现有 30 的不饱和 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水的质量;
23、 溶液中溶质 KNO3的质量; KNO3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 ,不变的量有 。 答案: . ; . 试题分析: 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但由于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故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故选 。 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即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所以溶剂水减少,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减小,但由于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点评:
24、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 分 ) 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你回答: (1)右图是电解水实验装 置。在实验过程中,试管 a产生的气体是 ,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 (3)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4)地球表面约有 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 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
25、用水的是 (填序号 )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不间断放水刷牙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 答案:( 1) H2(或氢气) 2H2O 2H2+ O2 (无条件或不配平,均不给分) ( 2)蒸馏 ( 3)肥皂水(或洗涤剂) ( 4) D 试题分析:( 1)根据电解水实验的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即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 1),结合示意图可知, 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大,故属于氢气;那么 b试管中的气体为氧气,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 O2。 ( 2)蒸馏所得到的是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净化程度最高。 ( 3)生活中,区分硬
26、水和软水,常用肥皂水,与肥皂水混合起泡沫多的是软水,起浮渣多而泡沫少的是硬水。 ( 4)根据节约用水的措施分析。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会使水白白浪费,错误; B不间断放水刷牙,是对水的浪费,错误; 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是对水的浪费,错误; D用洗衣水冲厕所,属于一水多用,正确。故选 D 考点: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书写化学方程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5分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 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我们对它进行研究:
27、 第 16号元素属于 _元素 (填 “金属 ”或 “非金属 ”),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填 “得 ”或 “失 ”)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 _数关系密切; 在同一族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有 _ (任写一点); 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 39 号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 径逐渐减小。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 _。 答案: 非金属 ;得 ; 最外层电子 ; 电子层数递增或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等(只要合理均可) 逐渐减小 试题分析:( 1)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
28、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多于 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少于 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第 16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6,故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 2个电子。 (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4个,一般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多于 4个的,一般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 8个(只有一层的有 2个电子)的,化学性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 3)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在同一族中(一竖行),从上到下核电荷数依次增
29、大,各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递增,但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 4)根据题意,同一周期中,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核外 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所以从 11 17号元素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 分 )苯甲酸( C6H5COOH)是一种酸性物质,常用作食品防腐剂。请回答: 苯甲酸含有 种元素; 苯甲酸分子中, C、 H、 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苯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 0.1%)
30、答案: 3 42:3:16 26.2% 试题分析:根据苯甲酸的化学式 C6H5COOH分析。 由苯甲酸的化学式 C6H5COOH可知,苯甲酸中含有 C、 H、 O三种元素; 元素的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苯甲酸分子中, C、 H、 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127):( 16):( 162) =42:3:16;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则苯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26.2%。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学会根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即可。 (4分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
31、工具,试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个硫酸根离子 ; 3H2 。 (2)用化学式填空: 空气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气体 ;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 答案: (1) 2SO42 三个氢分子 (2) N2 H2O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1) 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可知, 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2SO42 ; 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 3H2表示三个氢分子; (2) 空气中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每个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故化学式为 N2; 相对分子质量
32、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根据氧化物中氧在后,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化学式为 H2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实验室中通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ZnSO4)。实验室制取0.4克氢气,需要多少克锌? 答案:克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再利用氢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锌与氢气的质量比即可求出锌的质量。 设制取 0.4克氢气需要锌 xg Zn+H2SO4=ZnSO4+H2 65 2 x
33、 0.4g 65:2= x:0.4g 解得 x=13g 答:制取 0.4克氢气需要锌 13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简答题 (2分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某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 。 答案: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尽;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只要合理均给分) 试题分析: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要确保实验的成功,必须要
34、保证药品足量,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且一定要等到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让外界液体进入装置内。根据题意分析, “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说明可 能是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氧气完全消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因为此时装置内温度较高,气体仍在膨胀中,压强较大,故水进入的较少。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并学会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探究题 ( 10分)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 ; 。 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35、。 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用双氧水 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能用 C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此空 2分,回答不全将酌情扣分)。 答案:( 1) 铁架台 集气瓶 (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3) A; 2H2O2 2H2O+O2 ( 4)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 5) B; E 试题分析:( 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其名称,图中 是铁架台; 是集
36、气瓶; ( 2)由于该实验要求装置具备良好的气密性,故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先进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 3)由于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结合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可知,该反应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装置要选用 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 4)由于 C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以要求收集的气体的密度要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 ( 5)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根据题意, “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 ”,可知发生装置可选 B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需要考虑生成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与空气的大小。由于 “乙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 ”,所以要用排水法收集,即用 E装置来收集。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分为 “固体加热型 ”和 “固 液常温型 ”两种装置;常用气体的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的成分发生反应,可分为 “排水法 ”、 “向下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三种装置来收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