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与答案( B卷)(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提到的 “低碳生活 ”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 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 “低碳生活 ”方式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答案: A 试题分析: “低碳生活 ”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耗,降低 “碳 ”,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A、由于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故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会增大对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错误;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能
2、减少对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故选A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点评: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并据此进行 分析解答。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A、 B、 M、 Q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A B M Q 反应前质量( g) 18 1 32 2 反应后质量( g) X(未知) 26 12 2
3、A反应后物质 A的质量为 13g B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反应中 B、 M的质量比为 5 4 D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 18+1+32+2=X+26+12+2,解得X=13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后 A、 M的质量都减少了,故都是反应物; B的质量增加了,故是生成物;而 Q 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故 Q 要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要么没参加反应,所以该反应可表示为 A+MQ。 A根据上面的计算可知,反应后物质 A的质量为 13g,正确; B根据上面的分
4、析可知,该反应中有两种反应物反应,生成了一种生成物,故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C反应中 B的质量为 26g-1g=25g, M的质量为 32g-12g=20g,故反应中 B、 M的质量 比 =25g: 20g=5 4,正确; D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物质 Q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判断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物质为反应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物质为反应的反应物;解答本题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今年 2月,河北某化工厂
5、因硝酸胍(化学式为 CH6N4O3)引发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硝酸胍通常是白色针状晶体,能溶于水和乙醇,摩擦或受热 均能得到氮的氧化物而引发爆炸。下列有关硝酸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胍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02 B硝酸胍爆炸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硝酸胍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撞击或暴晒 D硝酸胍受热得到氮的氧化物,说明它易挥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硝酸胍的化学式为 CH6N4O3分析。 A、相对分子质量就是构成该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则硝酸胍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6+144+163=122,错误; B、根据题意,硝酸胍爆炸的过程中会产生氮的氧化物,而氮的氧化物是空气的主要污
6、染物,错误; C、根据题意,硝酸胍在 “摩擦或受热均能得到氮的氧化物而引发爆炸 ”,可知硝酸胍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撞击或暴晒,以防止发生爆炸,正确; D、挥发是物质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而硝酸胍是受热得到氮的氧化物,不具有挥发性,错误。故选 C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以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等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注意结合题意分析。 应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很多身边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可 燃物只要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 C在鸡蛋清溶液中加入乙酸铅溶液发生的是物理
7、变化 D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 A、由于氢气在燃烧时,不仅会生成水,还有热量的放出,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正确; B、 “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与氧气充分接触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可燃物才能燃烧,错误; C、在鸡蛋清溶液中加入乙酸铅溶液,二者反应会生成白色不溶性沉淀,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含硫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 二氧化碳,错误。故选 A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但
8、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只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可较轻松解答。 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蒸发时,当蒸发皿中的液体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B把 98的浓硫酸沿器壁注入盛有水的量筒内稀释 C实验中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测试某溶液的 pH时,先用水润湿 pH试纸,再将待测液滴到 pH试纸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一般的事故处理方法分析。 A、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要停止加热,要利用余热将其蒸干,不能等到液体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否则会引起固体颗粒迸溅,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必须要把浓硫酸沿
9、着容器壁慢慢的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迅速散失,但要注意,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浓硫酸的稀释,错误; C、实验中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时,可用湿抹布扑盖,因为这样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D、测定某溶液的 pH的正确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待测溶液,滴在 pH试纸上,显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 pH;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的酸碱性会减弱,则 pH会改变,错误。故选C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避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危及安全的问题,所以在
10、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防患于未然,要知道在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右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 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的原理和注意事项等分析。 A当红磷的量不足时,就不足以消耗钟罩内所有的氧气(理论上),则压强的变化较正常情况下要小,则水面上升的位置就偏低,直接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结
11、果偏小,故会影响实验结论,正确; B装置不漏气是保证该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因为如果装置漏气,则无法实现钟罩内应有的压强改变,也就无法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正确; C如果将红磷改为碳来进行实验,虽然碳燃烧也能消耗氧气,但其燃烧后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占据了钟罩内原有氧气的空间,则压强变化不大,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错误; D结合压强的知识可知,当反应后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钟罩内的水面会上升,以此使钟罩内外的压强达到平衡,正确。故选C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的实验原理、现象、结论、操作注意事项和误差 分析等方面
12、的问题,以及磷和碳等物质的燃烧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时还要注意将其综合起来分析考虑,以便得出正确的答案:。 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钾属于钾肥 B可以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C碳酸氢铵 NH4HCO3中氮元素化合价为 -3 D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会产生氨味,并且降低肥效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硝酸钾中含有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料,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时
13、会吸热降温,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热升温,故可以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正确; C.在 NH4HCO3中,已知 H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HCO3的化合价为 -1价,设该物质中 N 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其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x+4+( -1) =0,解得 x=-3,正确; D. 铵盐能与碱性物质反应,并生成氨气(逸出),故会降低铵态氮肥的肥效,所以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正确。故选 A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铵态氮肥的检验 点评:本题围绕化肥考查了多个知识点,但难度不太大,熟练掌
14、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灯泡做保护气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没有可燃性,故氧气不是可燃物,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廉价易得,无毒无害,所以常用于填充灯泡做保护气,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说明空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越多,则空气质量越差,错误; D、二氧化
15、碳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它的含量增多会直接加重温室效应,但由于二氧化碳本身就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点评:熟练掌握有关空气的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即可。 X、 Y、 Z为三种金属, X、 Y放入稀硫酸中均能放出氢气, Z与稀硫酸不反应,将 X放入 Y(NO3)2溶液中,有 Y单质析出。 X、 Y、 Z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YXZ B XZY C XYZ D ZX
16、Y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分析, “X、 Y放入稀硫酸中均能放出氢气, Z与稀硫酸不反应 ”,则说明 X、 Y均在 H前,而 Z在 H后;又 “将 X放入 Y(NO3)2溶液中,有 Y单质析出 ”,说明 X比 Y活泼,由此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 Y、 Z。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铜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生锈,铜锈受热时的反应如下: Cu2(OH)2CO3 2x
17、+ H2O + CO2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是 Cu(OH)2 B铜锈分解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差为生成 CO2的质量 C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D铜生锈是缓慢氧化,在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已有知识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方程式左边有铜、氧、氢、碳原子的数目分别是: 2、 5、 2、 1,方程式右边有铜、氧、氢、碳原子的数目分别是: 0、 3、 2、 1,由此可知, x的化学式是 CuO,错误; B、结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的固体是铜锈,反应后的固体是氧化铜,故铜锈分解反应前后的固
18、体质量差应是生成的 CO2和水的质量之和,错误; C、由于铜锈中含有铜、氧、氢、碳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可知,铜生锈不可能只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其中不含碳元素,错误; D、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铜生锈是缓慢氧化,而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化学变化 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以及金属的锈蚀与防护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春天百花盛开,
19、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C蔗糖溶于水后固体消失且不导电,是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到水中 D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花香四溢,是因为有花香的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 ,而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正确; B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是因为受热时,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了,而使液体汞的体积变大了,但汞原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错误; C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蔗糖溶于水时是以蔗糖分子的状态存在的,故不导电,正确; D由于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了水和氧气两种新物
20、质,故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正确。故选 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 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不会发生改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由 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 (O4),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 存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 O4分子中含有 2个 O2分子 C O4和 O2的性
21、质完全相同 D O4和 O2混合形成的是混合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 O4,结合已有知识分析。 A、 O4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化合物,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 O4分子中含有 4个氧原子;分子不可能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C、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O4 和 O2 的分子构成不同,故性质不相同,错误; D、 O4和 O2是不同的物质,故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正确。故选 D 考点:氧元素组成的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此题,要熟练掌握物质的分类知识,并能结合题干提供
22、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填空题 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 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 1)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的功能。 ( 2)米饭等主食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是 。快餐米饭常用一次性发泡餐盒盛装,此泡沫餐盒主要材质是聚苯乙烯,本身无毒无害,聚苯乙烯塑料属于 材料。 ( 3)改良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测定出某块农田的土壤 pH 7,则土壤呈 性,要改良此土壤应该施加适量的 。 ( 4)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能源。 “神舟九号 ”飞船的运载火箭所用的高能燃料是偏二甲(化学式为 C2H8N2),在点燃的条件下,它与 N2O4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
23、化 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乳化 ( 2)淀粉合成 ( 3)酸熟石灰 ( 4) C2H8N2+ 2 N2O43N2+4H2O+2CO2 试题分析:( 1)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使油污分散成更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这就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 2)根据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米饭中主要含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故聚苯乙烯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 3)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 ,呈碱性。结合题意, “某块农田的土壤 pH 7”,则土壤呈酸性;要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熟石灰来中
24、和其中的酸。 ( 4)根据题意, C2H8N2与 N2O4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 2N2O4 3N2+4H2O+2CO2。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计算题 徐州某钢铁厂用赤铁矿炼铁。现欲生产含杂质 4%的生铁 583t,至少要采购含氧化铁 80%的赤铁矿石多少吨?(计算过程中结果均保留整数) 答案: t
25、试题分析:根据生铁的质量和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可求出纯铁的质量,再根据题意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和铁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所需氧化铁的质量,最后根据赤铁矿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求出需要的赤铁矿石的质量。 解: 583t含杂质 4%的生铁中,纯铁的质量 =583t( 1-4%) =560t 设理论上需要氧化铁的质量为 x Fe2O3+ 3CO 2Fe + 3CO2 160 112 x 560t 解得 x=800t 则赤铁矿石的质量为 800t80%=1000t 答:至少要采购含氧化铁 80%的赤铁矿石 1000t。 考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
26、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较简单计算,解答时注意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另外还要注意,代入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这也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探究题 根据 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请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 。 ( 2)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收集装置选用 ; 如需随时控制生产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编号)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编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如用 E装置收集 O2,检验 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答案:( 1) 长颈漏斗 试管 ( 2) C
27、 E B ( 3) D 2KMnO4 K2MnO4+MnO2+O2 ( 4)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满了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仪器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 的名称是试管。 ( 2)实验室一般选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由于该反应是固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为 “固液体不加热型 ”,结合题意,要制取 “少量 ”二氧化碳气体,故应选 C作为发生装置;由于 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B装置,因为B装置中的分液漏
28、斗可以 控制盐酸的加入量,从而控制了生成气体的量,同时可以节约药品。 (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O2;由此可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装置要选用 D。 ( 4)由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瓶口处已有氧气,即氧气已收集满。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气体的验满 点评
29、: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过氧化钠 (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同学们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发现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 1)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 具有 、 的性质。 (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同学们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 满足
30、 、 。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1在常温下 Na2O2与 CO2、 H2O 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2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一段时间后,在 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D装置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31、 。 【实验结论】 Na2O2和 CO2反应生成一种气体,使图 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使图 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条件是: Na2O2和 CO2反应过程中 (填放热或吸热) 【拓展提高】 Na2O2和 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 为生成的固体是 NaOH,学生乙认为是 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写出 Na2O2和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CO2密度比空气大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分析】 Na2O2和 CO2反应放出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氢
32、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氢氧化钙固体。 【实验结论】放热 【拓展提高】 : 甲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不能生成 NaOH。 2Na2O2 2CO2=2Na2CO3+O2 试题分析:( 1)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那么棉花的燃烧,也必须符合这三个条件,由于棉花本身是可燃物,故还需满足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 【实验分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与某物质(如二氧
33、化碳等)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二是温度发生变化(升温),石灰水中的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了;由于 “U”型管内的 物质与 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是分离的,故相互间是不能发生反应的,那么只能是其中的 Na2O2和 A装置中产生的 CO2发生了反应(因为 C中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说明水已全部被 B中浓硫酸吸收),放出热量,使石灰水温度升高,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之减小,故析出氢氧化钙固体而使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Na2O2和 CO2的反应过程中放出了热量。 【拓展提高】 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Na2O2和 CO2,即反应物中共含有 Na、C、 O 三种元素,其中不
34、含有氢元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即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可知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 H元素,也就不会是 NaOH。 根据题意, Na2O2和 CO2在常温下反应,生成了 O2和 Na2CO3,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O2 2CO2=2Na2CO3+O2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推断题
35、已知: 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请分析 A、 B、 C、 D、 E五种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请写出 D、 E的化学式: D 。 E 。 请写出 AB+C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答案:( 1) CH4 CO2 ( 2) 2H2O 2H2+ O2分解反应 试题分析:根 据题意, “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则 A是 H2O;又 “D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天然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则 D是 CH4;再结合图示,A( H2O)通电分解生成 B和 C,则可知 B、 C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又知 D( CH4)和 B充分燃烧,能生成 A( H2O)和 E,则可知 B是氧气,则 C是氢气;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 E为二氧化碳。 (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D是 CH4, E是 CO2。 ( 2) AB+C的反应即为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物质,生成物是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 “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以此将其判断出来,然后依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对其他物质进行推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