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苏省赣榆县罗阳中学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初中常见实验操作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过程中,铜丝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过滤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
2、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 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分析。 A、灭火弹的 爆炸,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故可使森林的燃烧处于暂时缺氧状态,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灭火弹的爆炸,是急速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升高,错误;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一般不
3、能降低,错误; D、爆炸可以掀起大面积的沙土,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故选 BC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实验室制 取二氧化碳时,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 B集气瓶、锥形瓶、带橡皮塞的导管 C酒精灯、锥形瓶、集气瓶 D集气瓶、量筒、长颈漏斗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4、故无需加热,不需要酒精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用水槽;由于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而本实验中无需定量量取液体,故也不需要。故选 B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题是对课本上的基本实验的考查,理解反应的原理,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物质 X是一种重要的助燃剂。工业上用三氧化二锑( Sb2O3)生产 X的化学方程式为 Sb2O3+2H2O2=X+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 X的化学式为 A SbO2 B Sb2O5 C HSbO3 D H3SbO4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反
5、应的化学方程式 Sb2O3+2H2O2=X+2H2O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Sb原子 2 0 O 原子 7 2 H原子 4 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X分子中含有 2个 Sb原子和 5个 O 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Sb2O5。故选 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九年级九班的小明人称 “小马虎 ”,下面是从他的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化学用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2个氧原子: O2 B镁离子: Mg+2 C 2个氢分子: 2H D 3个
6、水分子: 3H2O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分析。 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 个氧原子表示为 2O,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且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1”要省略;由于镁离子带 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表示为 Mg2+,错误; C、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个氢分子表示为 2H2,错误; D、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3 个水分子表示为 3H2O,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
7、,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率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且速率慢 答案: B 试题分析: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而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是:能够改变(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且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故用过氧化
8、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只会导致放出氧气的速率慢。故选 B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点评:熟记催化剂的 “一改变,两不变 ”的特性,即 “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里,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 悬浮颗粒(粉尘)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氮气 二氧化硫 稀有气体 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的项目分析比较,目前计入空气质量监测的项目有,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选项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都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污染物
9、,故选 。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熟记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了解了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还要明确 CO2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但是 CO2排放过量会引起 “温室效应 ”。 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 “火要虚 ”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 D 试题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
10、发生燃烧,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可燃物架空一些,可使 空气更容易进入,而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更充分,燃烧也更完全、更旺;此做法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物质固有属性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 D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及燃烧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完全、越剧烈。 小明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了化学书上,正好遮盖了氧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一部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原子不显电性 B遮盖了的数字是 8 C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D该元素属于
11、非金属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A、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总数,且质子与核外电子所带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正确; B、由于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总数,故遮盖了的数字 =8-2=6,错误; C、根据原子的构成可知,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正确; D、根据元素的汉字名称,可判断元素的种类,氧元素的汉字名称中带有 “气 ”字头,故为非金属气体元素,正确。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 图,原子的构成,元素的分类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及原子的构成方面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
12、证正确的解答。 2010年年初,新疆西北部出现了 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暴雪给人们的出行及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下列与雪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雪是一种单质 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 C当雨雪成为冰冻时,分子的运动就停止了 D冰雪融化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雪是固态的水,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错误; B、冰和雪都是固态的水,正确; C、分子在不断运动的,错误; D、冰雪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 B 考点:水的性质和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
13、别 点评:了解水的组成、状态、物质变化的判断方法,分子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下图中的三个实验都是用来说明分子的有关性质的,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实验 1只为了说明分子有质量 B实验 2只为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实验 3只为了说明氨气能够使酚酞溶液变红 D三个实验都可以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一个实验中可以得出多个结论,实验 1:水蒸发后质量减少,不但说明分子有质量,还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 2:高锰酸钾在水中分散,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和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 3: A烧杯中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能说明氨气溶于水后能使酚酞变红;这三个实验都能证明分子的不断运动
14、,故选 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关于 CO2 与 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 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 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 CO2会造成 “温室效应 ”; CO易
15、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CO2和 CO的异同分析。 A、 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1个碳原子和 2个氧原子;而 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1个碳原子和 1个氧原子,故 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 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 1个氧原子,正确; B、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但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正确; C、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等,且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 ”可用于人工降雨; 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 “温室效应
16、 ”;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煤气中毒,正确。故选 C 考 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点评:物质的构成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故熟记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填空题 下面是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 ( 1)在物质甲的结构中,每个碳原子最多连有 _个碳原子。 ( 2)根据乙物质层与层之间能发生滑动,具有滑腻感的特点,写出它的一种用途 _。( 3)图中物质丙的化学式为 C60,已知硅的一种单质也有与物质丙相同的原子数 和类似的结构,有科学家尝试把
17、物质丙的一个分子放进硅的这种单质的一个分子中,反应形成一种新型分子,该分子的化学式为 。 答案:( 1)有 _4_个碳原子。( 2)一种用途 _润滑剂 _。( 3)化学式为 C60Si60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 1)由甲图可知,每个碳原子最多连有 4个碳原子; (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由于乙物质层与层之间能发生滑动,具有滑腻感的特点,故可以制作润滑剂; ( 3)根据题意,物质丙的化学式为 C60,而硅的一种单质也有与物质丙相同的原子数和类似的结构,所以硅的单质的化学式为 Si60,则物质丙的一个分子和硅单质的一个分子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为 C60Si60。 考点:
18、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及其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等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几种碳单质的结构特点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并能依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对知识的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现有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通过比较发现:( 1)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 的两条: ; 。 ( 2)它们也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不同之处: (答一条即可)。 答案:( 1)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写出其中的两条: 都是分解反应 ; 都生成氧化物 。(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 2)不同之处: 生成 3种物质,其它生成
19、 2种物质 (答一条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反应的类型及生成物的种类特征,对三个反应的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分析: 的反应特点均是 “一变多 ”,因此都是分解反应;并且三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 2)根据生成物质的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可知 两个反应的 生成物都是两种,而 的生成物是三种。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熟练掌握分解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重 “双基 ”的巩固与训练。 如图,将几块经过烘烤并冷却后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到盛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轻轻摇动,红棕色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倒扣的漏斗内水面
20、(填 “上升 ”、 “下降 ”或 “不变 ”)。 答案:这是因为 木炭具有吸附性,导致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水面 上升 (填 “上升 ”、 “下降 ”或 “不变 ”) 试题分析:活性炭含有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故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将几块经过烘烤并冷却后的木炭(或活性炭),投入到盛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轻轻摇动, NO2气体会被活性炭吸附,所以集气瓶内红棕色逐渐消失,从而导致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所以水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会被压进漏斗,即漏斗中的液面上升。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点评: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熟记活性炭的吸附性,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根据相关变化
21、对实验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 地球大气中 CO2含量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若继续增加CO2的含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国际上通过会议决定限制发达国家向空气中排放 CO2的量 . 1) 空气中 CO2的正常体积分数为 ; (2) 空气中 CO2的主要来源是 (写一种即可 ) ; (3) 自然界中能消耗 CO2的是 (写一种即可)。 答案:( 1) 0.03% ; (2) 化学燃料的燃烧 (写一种即可 ) (3)光合作用 (写一种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可知,空气中的 CO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0.03%; ( 2)空气中 C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
22、烧; ( 3)自然界中能消耗 CO2的是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途径,即可轻松作答。 计算题 某钙片的标签如图所示,可知此钙片成分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 请通过计算说明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错误。 (2)为测定其真实的含钙量,小东每次取 10片钙片放入已称量的含足量盐酸的烧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CaCO3+2HCl CaCl2+H2O CO2,充分反应后再称取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东做了 三次实验,数据如下: 请列式计算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 请列式计算每片
23、此钙片的含钙量,并建议厂家如何改标签。 答案:( 1) 0.32g 错误 (2)每片含碳酸钙 0.75g 或每片含钙 0.3g 试题分析:( 1)先计算出碳酸钙(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再计算出每片钙片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与标签中的含钙量相比较,即可判断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错误。 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可知, 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40 则每片钙片的含钙量为 = 40%=0.32g 因此本品每片不可能含钙 0.75g,此标签中的含钙量错误。 ( 2)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由于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并逸出,故反应后的烧杯中的物质的质量减少,减少的质量即为
24、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于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三次实验的结果各不相同,可利用三次实验的平均值来计算。即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22g+8g-26.7g=3.3g。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 10片钙片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此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 解,设 10片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 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g 100: 44 =x: 3.3g 解得, x=7.5g, 因此每片此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 7.5g10=0.75g 根据每片此钙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每片此钙片中钙元素的
25、质量。 则每片此钙片中的含钙量为 0.75g40%=0.3g, 所以建议厂家将含钙量由 “每片含钙 0.75g”,改为 “每片含钙 0.3g”。 考点: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图表及反应方程 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表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再利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并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 简答题 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 440 和 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
26、石最大达 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 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请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分析,金刚石与水相比谁更宝贵? ,理由是: 。 答案: 化学方程式为: 4Na+3CO2 =C+2Na2CO3。 水 ,理由是: 水是生命的源泉(离开了水生物都不能生存)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二氧化碳与钠在 440 和 800 大气压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2+4Na2Na2CO3+C。 ( 2)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水比金刚石更宝贵,因为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一切生物将无法生存。 考点:书写化
27、学方程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 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本题中所写化学方程式的条件比平时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条件复杂,但依据条件的标注方法来书写即可。 探究题 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指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 H 、 I ;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时,还应在试管口放 ,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收集时选用的装置为 ,原因是 ( 3)硫化氢( 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28、水溶液呈酸性。实验室 通常用硫化亚铁( FeS)与稀硫酸在常温下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应该选择的最佳发生装置是 (填编号),最好应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编号)。 ( 4)用 D装置收集某种气体时,如何判断气体已收集满: ;用 E装置收集气体氧气时,如何判断已收集满? (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最佳发生装置是 ,如何检查它的气密性 , 可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反应方程式为 ( 6)氨气( 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他们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若选用 G装置收集氨气,应从
29、(选填 “a”或 “b”)通入,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出到空气中,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 1) H 烧杯 、 I漏斗 ; ( 2) C, 2KMnO4 K2MnO4+MnO2+O2。 试管口放 一团疏松的棉花, D或 E,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 3) A G ( 4)气泡从瓶口外冒出 ;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现象 ( 5) A, 先加水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用弹簧夹夹住右端的橡皮管继续加水,漏斗里的水与瓶中的水形成液面差,静置一会儿液面差不变,则气密性良好。 E ,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 6) C, b, 将多余的氨气通入水中 试题分析:( 1)
30、熟记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仪器 H是烧杯,仪器 I是漏斗。 (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固体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装置应选 C;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 2KMnO4 K2MnO4 +MnO2 + O2;由于高锰酸钾颗粒易随氧气流进入导管,甚至水槽中,故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 D;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E。 ( 3)根据题意,实验室通常用硫化亚铁( FeS)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硫化氢气体,故属于 “固液不加热
31、型 ”,故应选择 A装置来制取;由于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又因为它是一种有毒气体,故要用密闭装置 G来收集。 ( 4) D装置是排水集气法,故判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看到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时,即已集满; E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由于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的,故属于 “固液不加热型 ”,故应选择 A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根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分析,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是利用给装置受热,使其内部气压增大而实现的,而
32、由于该装置有两个出口,故检查气密性时,应先堵住一个出口;如先将长颈漏斗进行液封,然 后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双手紧握仪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即气密性良好。(或先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然后往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高于试管内液面的水柱,静置水柱高度不变,则装置气密性好。)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E收集,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 6)根据题意,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故属于 “固体加热型 ”,故发生装置应选 C;由于氨气的密 度小于空气,故若选用 G装置来收集氨气时,气体应从短管 b进入,从上向下排出空气;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故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出到空气中,可将多余的氨气通入水中吸收。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验满 点评:熟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和注意事项等,是解题的关键;此外,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 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