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浙江省平阳县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日常生活的下列变化中只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米饭变馊 C铁锅生锈 D冰融化成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了其它物质, A选项中粮食变成了酒精,是化学变化, B选项中米饭变质生成了其他物质,也是化学变化, C选项中铁金属生锈后变成了铁锈,也是化学变化,只有 D选项没有其他物质的生成。 考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点评:抓住本质就能迅速解题。 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 CaCl2 HCl NaNO3 B KOH HCl (NH4)2SO4 C K
2、2CO3Ba (NO3)2 NaOH D FeCl3NaCl KNO3 答案: A 试题分析:要使得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表明该物质彼此间不会反应。A选项设计的四种物质不会彼此反应,它们也均溶于水; B选项中 KOH均能与HCl、 (NH4)2SO4反应,所以无法大量共存; C选项中 K2CO3 和 Ba (NO3)2能相互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D选项中 FeCl3是有颜色的, Fe3+是浅黄色的。故选择答案: A。 考点:考核物质之间的反应及溶解性。 点评:综合把握化学物质的相互反应及性质和溶解性。 下列除杂质所选试剂正确的是( ) A用适量稀硫酸除去 NaCl中的N
3、a2CO3 B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C用浓硫酸吸收 O2中的 CO2气体 D用稀盐酸除去 Fe2O3中的 Na2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化学除杂,除杂的方法和原理值得同学们高度重视,首先选择的试剂能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该留下的物质反应,其次是不能带来新的杂质,方法应该除杂完全。 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选择 稀盐酸而不是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会带来新的杂质硫酸钠无法出去,故除杂的试剂选择错误; B选项是正确的,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不能,故通过过滤就可以区分两种金属; C选项浓硫酸不会吸收酸性气体二氧化碳,这里吸收二氧化碳可以选择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 D
4、选项是错误的,因为两种物质均会和稀盐酸发生反应,氧化物 Fe2O3无法留下来。故选择答案: B。 考点:考核化学除杂的合理性与方法。 点评:认真审题、仔细分析。 若用 “ ”表示氢原子,用 “ ”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所以水中的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水分子,故选择答案: C。 考点:分子式保持化学性质最小粒子。 点评:抓住本质可迅速解题。 铁的应用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5、 C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D人体中的铁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金属铁是初中化学重点知识,做为活泼金属,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它可以与硫酸铜反应而置换出铜单质,人的血液中主要含有红细胞,它含有血红蛋白,里面含有血红素,铁是血红素的合成材料,故 D 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而 B选项中,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生成铁锈,不会形成致密氧化物保护膜。故选择答案: B。 考点:考核关于金属铁的性质认识。 点评:全面掌握知识是提高分数的正确途径。 据 2012年央视 3 15晚会报道:液化石油气掺入二甲醚( C2H6O)成行业潜规则,二甲醚对液化气罐的配件有腐蚀性
6、,严 重会造成爆炸。下列关于二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 46 C是一种氧化物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3: 8 答案: C 试题分析:已知二甲醚这个物质的化学式是 C2H6O,非常容易确定 A 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计算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12*2+1*6+16*1=46,所以 B选项是对的; D选项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6:16*1=24:6:16=12:3:8,所以这个推理是正确的;而 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 O 元素的物质,故二甲醚含有 3种元素,不是氧化物,它
7、属于有机物。 考点:考核对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点评:认真审题就是解题办法。 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2X根据上述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X的化学式为( ) A H2 B H2O C H2O2 D HClO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两边对应的元素个数必须相等 ,这个方程式是已配平的,我们不难发现除了 H、 O 元素以外,其他元素在方程式两边总数均是相等的,故不难推断答案:是 H2O,而不是 H2O2。 考点:考核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从方程式
8、的两边的元素个数相等原则就可以解题。 2011年 1月,某县部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倍受社会各界关注。铅元素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铅原子核内有 82个质子 B相对原于质量为 207 2 C铅有毒,儿童不能使用铅笔 D铅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从图像中明确可以看出铅元素是 82号元素,故含有质子是 82个,相对质量是 207.2,从已学的知识可知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铅金属在 H之前,所以还是可以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 C选项不正确在于对铅笔的理解,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不是金属铅,所以儿童使用铅笔是无毒的,而金属单质铅是有毒的,的确不能随
9、便接触。 考点:考核对元素周期表中信息的认识和理解。 点评: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必考的知识。 以 “科技创造未来 ”为主题的第二届科技活动周拉开了帷幕。这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也是我们中学生的义务。你认为下列 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一商贩在街上出售自称可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 B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结果导致全家中毒 C某地有个神秘的 “死亡谷 ”,野兔等低矮动物走进谷底常会窒息而死 D以水为原料来制取燃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重在理解。缺乏科学依据,意味着不合理、不科学,或者说法行不通,非常明显 A答案:就是错误
10、的,没有一种万能的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存在,所以选择答案: A。认真分析 B选项是因为不完全燃烧产生了大量的 CO气体,造成中毒; C选项中的死亡谷是存在的,因为那里的地表低层 空气缺少氧气,故使得低矮动物窒息死亡; D用水作为原来可以制取氢气,氢气就是一种燃料,这种说法是可行的。 考点:考核全面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点评:认真分析选项的内在含义。 2011年 9月 12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嗷嗷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篙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青篙素药物时我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青篙素的化学式为 C15H22O5,其结构单一、明确从物质分类看,青篙素属于( ) A单质 B氧化物 C
11、有机物 D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有机物的理解,有机物是碳氢化合物,可能还含有 O 等其他元素,这个物质化学式为 C15H22O5,主要含有 C和 H,是一种药物分子,无法从化学价去理解,故属于有机物。其他选项干扰不大。 考点:考核对有机物的理解和辨别。 点评:常识题应加快速度。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已经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化学常识题,针对新出现的污染物 PM2.5的理解, PM2.5在试题中也有提示,
12、属于固体颗粒物,所以选择 D。 考点:化学常识与环境污染。 点评:容易题就加快速度。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金属汞作温度计中的液体 B用液氮祛除面部的小瘤、痣 C用二氧化碳作温室气体肥料 D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所体现出来的。 A选项是利用金属汞的热胀冷缩,随温度的变化,体积发生变化,故没有其它物质的生成,属物理变化,也就是利用了汞的物理性质; B选项中液氮因为沸点低,所以做为冷却剂,可以变成气体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将表面皮肤冻死,发挥了低温消肿的作用,而液氮就变成气体,故此过程是物理变化,利用了液氮的物理性质;
13、 D 选项的大理石作为装饰材料是因为它的材质洁白、梳松容易填缝、也容易变形等特点,利用的是物理性质。只有 C选项中的二氧化碳作为气体肥料,这是利用了它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葡萄糖,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的是它的化学性质。故选择 答案: C。 考点: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点评:抓住实质、认真审题。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用白醋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B洗洁精可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土壤 D用燃烧法区分羊毛制品和纯棉制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是经典考题。 D是较大干扰选项,因为羊毛是天然的蛋白质产物,所以燃烧可以闻到臭味,而纯
14、棉制品则没有,故 D的方法是合理的, AB均非常明显是合理的, C选项注意氢氧化钠是强碱,可以中和酸性,但是它自身很大腐蚀性,不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我们一般选择熟石灰来中和。 考点: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关系。 点评:认真理解、注意区分。 近年来,市政府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合理施肥和养护管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化学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NH4HCO3 B CO(NH2)2 C KCl D KH2PO4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容易题,复合肥就是含有 2种或 2种以上的植物大量需要元素的盐类。我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 N、 P、 K,故选择同时含有两种元素的 D选项,其他
15、答案:不合理。 考点:复合肥的理解和识别。 点评:抓住本质、一眼识别。 以下化学药品保存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保存浓盐酸 B保存固体氢氧化钠 C稀释浓硫酸 D点燃酒精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 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错在不能使用玻璃塞,因为强碱可以和玻璃成分二氧化硅反应,如果使用玻璃塞,会使玻璃塞紧粘试剂瓶,无法打开; C选项是浓硫酸的稀释,应该还缺少玻璃棒不断搅拌,浓硫酸也应该沿着烧杯内壁往下缓缓注入; D选项错误非常明显,酒精灯的操作不能使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 灯。故选择答案: A。 考点:考核常见的实验操作及物品的盛放方式。 点评: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积累
16、。 “绿色化学 ”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 “绿色化学 ”的是 (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肥 答案: A 试题分析:对绿色化学的理解,本题难度不大,选择答案: A,焚烧是错误的,会造成大量有污染的烟雾。其他选项是没有污染的,故做法比较合理。 考点:对绿色化学概念的理解。 点评:认真理解、不解自破。 填空题 今天是小明爸爸的生日。 (1)妈妈为爸爸斟了满满一杯白酒,小明远远就闻到了酒的特殊香味,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 _ 。 (2)爸爸点燃了生日蜡烛,许愿后大家一起将蜡烛吹灭。这种熄灭蜡烛火焰的
17、原理是_ 。 (3)小明用压岁钱给爸爸买了一条真丝领带。日常生活中可以用_的方法检验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4)妈妈说,蛋糕上层的奶油是用 “木兰花 ”牌鲜牛奶加工得到的,牛奶中富含的营养素为 _;面粉是制作蛋糕的主要原料,面粉中富含的营养素为_。 (5)包装蛋糕的塑料袋用后如随意丢弃会造成 _. 答案: (1)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 (或分子在不断运动 ) (2)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或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 (3)灼烧 (或燃烧或点燃 ) (4)蛋白质 糖类 (5)白色污染 (或环境污染或污染 )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是关于化学性常识的一般提问。( 1)中因为分子在不断的扩
18、散运动,所以酒精的特殊香气能够让人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 2)蜡烛熄灭是破坏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这里很明显是通过吹气使得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一下,故不能燃烧了;( 3)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别方法就是取少量的进行燃烧,天然纤维会有蛋白质烧焦的臭味,而合成纤维没有;( 4)牛奶是富含高蛋白质的营养品,面粉中主要含有的是糖类;( 5)随意丢弃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具体来说可以是白色污染。 考点:考核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把握 程度。 点评: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如图是 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试回答 : ( 1)t 时 ,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a_ b(填 “大于 ”、 “等于 ”或
19、“小于 ”) ( 2) a、 b都属于 _物质;(填 “难溶 ”、 “微溶 ”、 “可溶 ”、 “易溶 ”) ( 3)在 _ 时 a、 b的溶解度相等。 ( 4) 20 时, 30克 a放入 5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_。 答案:( 1)大于 ( 2)易溶 ( 3) 20 试题分析:本题是典型的溶解度曲线试题,难度适中。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物质 a,b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但物质 a的增大幅度更大。( 1)中视温度为 t时,物质 a的溶解度读书明显比物质 b大,故溶解度: a b;( 2)对于难溶、微溶、可溶、易溶的概念,我们只能从数据来衡量, 20 时, a、 b两个物质的溶解度为
20、20克,微溶一般为小于 5g,溶解度 1gx10g为可溶,这里溶解的质量适中大于 10g,应为易溶。 (3)的提问简单,溶解度曲线相交点在 20 ;( 4)20 时物质 a的溶解度为 20g,即 100g水能溶解 20g溶质, 考点:考核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点评:认真分析是关键。 2011年 5月食品塑化剂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常用塑化剂的学名 “邻苯二甲酸而( 2-乙基己)酯 ”,化学式为 C24H38O4,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有毒。常用作各种塑料制品的工业添加剂,不可食用。可是黑心业者为了牟取暴利竟然将其添加到多种饮料、果冻、
21、果酱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若长期食用此类食品可能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危害,大量摄入还可能致癌。 请分析上诉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以下对于 C24H38O4的分析正确的是 _ ; 该物质是氧化物 该物质中含有 24个 碳原子 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2)写出该塑化剂的两条物理性质 _ _ ; ( 3)下列做法,可以使我们远离塑化剂的是 _; 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尽量少用塑料制品直接接触热的、含油脂的食物 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制,严惩步伐黑心业者 ( 4)请你再写出一条远离塑化剂的做法 _。 答案:(
22、 1) ( 2)无色、液体(或有特殊 气味,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3) ( 4)尽量少吃方便面(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 1)对于 C24H38O4的分析正确的应选择 ,因为它属于有机物不是氧化物,分子中含有 24个碳原子,但物质还含有很多分子,所以不能说物质含有 24 个碳原子。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状态、溶解性、气味、熔点和沸点、密度等等,可以从中选择部分填写。经常吃方便面、面包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给塑化剂的添加增加了机会,明显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是正确的。远离塑化剂的做法要来自于对信息的处理,试题本身 信息提示 “黑心业者为了牟取暴利竟然将
23、其添加到多种饮料、果冻、果酱和方便面等食品 ”,因而我们要杜绝这些产品的使用,由此而联想开生成答案:。 考点:本题考核对信息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运用。 点评: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答题的准确性影响了得分高低。 下图所示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所标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_(只写一种,下同),属于有机材料的是 _。 ( 2)加压在小钢瓶中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能灭火,其原理是 _和_。 ( 3)在钢瓶表面涂油漆的作用是 _。 答案:( 1)铜(或铁或钢),塑料(或油漆)( 2)降温,隔绝空气( 3)防锈 试题分析:本试题非常简单,从图片提示可以看到金属有铁、铜、钢,非金属有塑料或
24、油漆。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后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是隔绝空气,还可以降温的作用。涂油漆的作用很简单就是防止生锈。 考点:本题考核了化学材料和灭火原理、防锈的理解。 点评:注重回答的准确。 ( 1)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为 , 下列图中微粒共表示 _种元素,其中与氯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_。(填字母) ( 2)某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 x的数值可能是下列中的 _。(填字母) A 9 B 10 C 11 D 12 答案:( 1) 3, D( 2) CD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对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1)元素的种类主要取决于核内
25、质子数, ABCD四个选项中 AC 的质子数相同均为 11,故元素为 3种,与氯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选择最外层是 7个电子的 D选项。( 2)中提示了核外有 10个电子 ,而核内的质子数未知,题目提示这是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得到的结构,故核内质子数大于 10,答案:可能是 11或 12,故要选择答案: CD。 考点:考核对元素、原子、结构式意图等的认识。 点评:认真审题,细致答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1)用数字和化学用语表示: 4个氯原子 _ _ 2个镁离子 _ _ 纯碱 _ _ 生石灰 _ _ 火碱 _ _ ( 2)
26、现有 H、 O、 C、 S、 Na五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碘酒 中的溶剂 _ _ 生活中常用的白糖、红糖等的主要成份 _ _ 汽水中的一种不稳定的酸 _ _ 作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的碱 _ _ 答案:( 1) (1) 4Cl (2) 2Mg2+ (3) Na2CO3 (4)CaO (5) NaOH ( 2) C2H5OH C12H22O11 H2CO3 NaOH 试题分析:本题为容易题,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我们要会书写正确的化学式,其中( 2)中按照提示信息要注意 不能写葡萄糖而要写正确的蔗糖化学式, 中不能写熟石灰而要写氢氧化钠。 考点:考核
27、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点评:基本功和日常积累也非常重要。 计算题 某兴趣小组从废铝锅底部剪一块铝片,将它放入 20%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盐酸的质量如下图(假设酸与氧化膜反应时没有 H2产生,其他杂质不与酸反应)。请回答: ( 1)从图中看出,该反映产生了 H2_g。 ( 2)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铝片中铝单质的质量为 _。 答案:( 1) 1.2( 2) 2Al+6HCl=2AlCl3+3H2; 10.8g 试题分析:废铝锅底部剪一块铝片提示这个不是纯铝片,它的表面已经被氧化,生成了三氧化二铝,所以从图像上可以看出, 0-50.0g的盐酸加入后,没有任何氢气冒出,
28、这个阶段就是稀盐酸与氧化铝反应了。后面的曲线表面是铝和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到 250.g 时候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总共产生氢气最大为 1.2g。故这就是第一空的答案:。( 2)的解答难度也不大,先写出铝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这是个典型的置换反应,方程式为 2Al+6HCl=2AlCl3+3H2,注意需要系数配平,三氧化二铝与稀盐酸能反应,但不能产生氢气,故不必写方程式,最后根据这个方程利用简单的系数比可以求出金属铝的质量,注意利用氢气的 1.2g来列关系式,因为稀盐酸中含有水,不能用 250.0g来计算。 解:设原来含有铝单质的质量为 xg. 2Al+6HCl=2AlCl3+3H2 2*27
29、 3*2 x 1.2g 2*27/x=3*2/1.2 不难解得 x=10.8g 答:含有铝单质的质量为 10.8g.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简单的物质关系比来求成分的质量。 点评:认真审题,找出反应的实质和比 例关系。 探究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请根据要求填空: ( 1)请写出上图中标有 A的仪器名称: _ ( 2)若要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_进行组装(填仪器下方的序号,下同),其收集装置可选用图中的_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 ( 3)若用图中 装置收集氧气,则开始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 答案:( 1)酒精灯( 2) 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
30、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 3)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验探究题,但难度不大。 A 的仪器是指图 中加热的仪器,非常明显是酒精灯,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碳酸钙 +稀盐酸,无需加热,故不要选择图 的仪器,我们应该选择长颈漏斗 +锥形瓶,所以选择 ,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不能使用排水法,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应该选择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就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对( 3)的提问,联想到教材上制取氧气的方法,若要收集氧气 ,必须等待导管及试管内的空气排净,所以最佳时期是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 考点:考核对常见化学实验操作及气体制取和
31、收集方法。 点评:二氧化碳、氧气等实验室制法一直是初中化学的实验重点。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到有气泡产生。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 已知反应: (白色)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 【设计实验】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相应实验结论。 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将 _完全除去; 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发生的现象为
32、_。 【实验结论】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液 _(填 “部分 ”或 “全部 ”)变质。 【进一步实验】该小组同学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 1)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上述杂质可加入适量 的 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借助于 _可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实验设计】( 1) Na2CO3 ( 2)溶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部分 【进一步实验】( 1) 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或 Ba( OH) 2 Ba(OH)2+Na2CO3=BaCO3
33、+2NaOH ( 2)指示剂或 pH试纸或酚酞试液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验探究题,难度较上题有所增加。牢抓题目给出的信息,氢氧化钠变质了,是部分还是全部变质?变质生成了碳酸钠,从提示信息告知碳酸钠与氯化钡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故第一空的过量氯化钡就是与碳酸钠反应,将 Na2CO3完全除去,由于所加氯化钡是中性的,故不会改变原来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是一种指示剂,若原来溶液知识部分变质,还含有氢氧化钠,所以溶液会变成红色,故得到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 1)的提问与前面的不同,这是要除去氢氧化钠中变质的碳酸钠,我们不能加入氯化钡,因为要除杂会加入氯化钡 带来杂质氯化钠,我们应该选择 Ba( OH) 2或者 Ca(OH)2,方程式为 Ba(OH)2+Na2CO3=BaCO3+2NaOH或Ca(OH)2+Na2CO3=CaCO3+2NaOH,( 2)的提问来自与题目前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借助指示剂的变色或者 PH试纸来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了,故答案:可以填写:指示剂、 pH试纸、酚酞试液,填石蕊试液不太合适,因为变色不灵敏。 考点:考核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及指示剂的使用。 点评:认真审题,仔细分析。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