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 5月(第八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煅烧石灰石 B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 C氢氧化钠潮解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煅烧石灰石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氢氧化钠潮解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氢氧化钙固体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并溶解在了水中,属于物理变化;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2、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根据氮气的沸点较低,将氮气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分离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g,在该温度下,将 10 g 硝酸钾加入 10 g水所形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 20% B 24% C 31.6% D 50%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即在此温度下, 10g水中最多溶解 3.16g硝酸钾即能达到饱和,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3、数 =100%=24%,故选 B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理解溶液的组成,以及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关系,熟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CO2(CO) 通入氧气中点燃 B SO2(HCl)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KCl固体 (KClO3) 加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 D NaCl溶液 (NaHCO3) 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来分析。 A、由于 CO2气体不可燃,不助燃,故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其中
4、的杂质 CO 气体很难被点燃,而且由于要通入氧气中,故会引入新杂质氧气,错误; B、主要物质 SO2和杂质 HCl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二者均被除去,错误; C、杂质 KClO3在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并加热后,会分解生成 KCl和氧气(逸出),而主要物质 KCl不反应,但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中不变,故引入了新杂质,错误; D、杂质 NaH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 NaCl、水和二氧化碳,而主要物质 NaCl与盐酸不反应,故加适量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
5、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Cl BaCl2 Na2CO3 B KNO3 HCl CaCl2 C H2SO4FeCl3 NaNO3 D NaOH HNO3 NH4NO3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A、 BaCl2 和 Na2CO3 两种物质会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B、 KNO3、 HCl、 CaCl2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正确; C、 H2SO4、 F
6、eCl3、 NaNO3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能大量共存,但由于 FeCl3呈黄色,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D、 NaOH和 HNO3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 NaOH与 NH4NO3间也能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氨气,故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故选 B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点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共存;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即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某些食物的近似 pH为:牛奶 6.3 6.6,葡萄 3.5 4.5,玉米粥 6.88.0,苹果 2.9 3.3,其中酸性最强的
7、是( ) A葡萄 B牛奶 C玉米粥 D苹果 答案: D 试题分析:稀溶液的酸碱性常用 pH表示, pH=7,溶液显中性; pH 7,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pH 7,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从选项中可以看出,只有玉米粥的 pH7,故为碱性;而另三种物质的 pH 7,为酸性,且苹果的 pH最小,即酸性最强。故选 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 pH 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 pH的范围是 0 14,中性是 7,酸性小于 7,碱性大于 7,越大碱性越强,越小酸性越强。 生活中的下列作法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炒菜
8、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厨房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否则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需先切断电源,再扑灭火灾,错误; B、炒菜油锅着火,要立即盖上锅盖,这样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C、厨房天然气漏气,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因为天然气有可能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而开关 碰触又能产生电火花,故可能引发爆炸;应首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天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正确; D、水壶中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能与酸反应,而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故用食醋能除去水
9、壶中的水垢,正确。故选 A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反应 的能量变化是目前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B用洗涤剂可以清洗油污是因为加入洗涤剂后可以形成溶液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目前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故属于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正确;
10、 B用洗涤剂可以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能对油污起乳化作用,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乳化剂及乳化作用,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点评:本题较简单,涉及的考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故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下列用品中不能够用稀盐酸清洗的是( ) A金戒指 B银手镯 C铁衣扣 D铜拉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并置换出其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不能;
11、选项中只有铁位于氢前,即只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不能用盐酸清洗。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 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下列物质中既存在离子又存在分子的是( ) A氯化钠晶体 B金刚石 C氯化钠溶液 D液氧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A、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含有分子,错误; B、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含有分子和离子,错误; C、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含有氯化钠和水,故其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
12、子,正确; D、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含有离子,错误。故选 C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一般的,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气态单质、共价化合物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 医疗上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制成冷冻麻醉剂,该气体是( ) A O2 B N2 C CO2 D稀有气体 答 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1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由此可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会使瓶塞容易沾染桌面上的灰尘,进而污染试剂;标签也没有向着手心,瓶口的残留液容易流下而腐蚀标签,但不会引起安全事故; B、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容易失火,造成安全事故; C、向试管中装固体锌粒时,先要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
14、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让其滑到试管底部,如图放入,容易造成试管破裂,但不会引起安全事故;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否则不容易控制液体的流量和流向;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否则会引起液 体飞溅,但都不会引起安全事故。故选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所对应的性质关联错误的是( ) A医院给病人输氧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 CO2用于灭火 CO 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金刚石裁玻璃 金刚石硬度大 D铝用于做导线 铝的化学性质活泼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
15、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故医院常用来给病人输氧,正确; B由于 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 CO2可用于灭火,正确; C由于金刚石硬度大,故金刚石可用于裁玻璃,正确; D由于铝的导电性能好,故铝可用于做导线,与铝的化学性质无关,错误。故选 D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又反映物质的性质,故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实验现象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吻合的是( ) A产生大量白雾: 4P + 5O2 2P2O5 B产生淡蓝色火焰: 2CO + O2 2CO2 C溶液颜
16、色变成浅绿色: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D生成白色沉淀: 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故有大量白烟产生,错误;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正确; C由于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棕黄色的氯化铁,故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错误;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错误。故选 B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常见酸碱盐等物质的颜色特征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
17、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北京时间 2011年 3月 11日 13时 46分日本发生里氏 9.0级大地震, 13日发现核泄漏并检测出水和空气中有碘 131出现,随即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抢购加碘食盐事件,碘 131是 53号碘元素的一种原子,则碘 131的核电荷数为( ) A 131 B 53 C 78 D 1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质子数 =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 ”判断,由于碘 -131是 53号碘元素的一种原子,即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53,则其核电荷数为 53。故选 B 考点:原子的
18、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另外,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翡翠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翡翠的主要成分是硬玉,其化学式为NaAl(SiO3)2。其中 Si的化合价是( ) A + 1 B + 2 C + 3 D + 4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 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 Na的化合价为 +1价, Al的化合价为 +3价, O 的化合价为 -2价,设NaAl(SiO3)2中 Si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1) +( +3) + x+( -2) 3 2=0,解得 x
19、=+4价。故选 D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填空题 下图是配制 50g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 ( 1)仪器 a的名称: _; ( 2) 步中有一步是错误的,它是 _(填序号); 将错误操作改正后,用上述序号表示正确操作顺序是 _; ( 3)计算需要氢氧化钠 _g; ( 4)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得的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_(填 “偏大 ”“偏小 ”或 “正确 ”)。 答案: (1) 量筒 (2)
20、 , (3) 3g (4) 偏小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图 中仪器 a是量筒。 ( 2)称量操作中存在错误,称量时,应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图示正好颠倒,错误,故选 ;根据配制该溶液需要经过计算 -称量 -溶解的过程,可知操作过程应为:取药品 ,称取 3g ,倒入烧杯 ,量取 47mL 水 ,溶解 。 ( 3) 50g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50g6%=3g。 ( 4)在其它操作正确的情况下,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读取的数值小于实际水的体积,因此该操作所量取的水大于实际所需要的 47mL,故使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 6%。 考点:
21、常用仪器的名称和 选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每到冬天,市场上便有一种 “热宝 ”出售,它是一个装有化学药品的小袋。使用时,撕去它的保护膜贴在身体上,不久便会产生热量。已知小袋中装有铁粉、碳粉和少量氯化钠。 ( 1) “热宝 ”使用前,取小袋内物质,加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2) “热宝 ”发热,其实是利用了铁粉与空气中的 _反应放出的热量。 “热宝 ”工作一段时间后失效,此时取小袋
22、内物质,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_(填写化学式)。 答案: (1) Fe + H2SO4 = FeSO4 + H2 (2) 水、氧气 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 NaCl, Fe2(SO4)3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小袋中装有铁粉、碳粉和少量氯化钠,故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能与其中的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FeSO4+H2。 ( 2)根据铁的锈蚀条件可知, “热宝 ”发热,其实是利用了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故其失效后生成氧化铁,所以
23、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能与之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则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 Fe2(SO4)3和原袋中原有的少量氯化钠。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锈蚀与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下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 1)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_乙物质的溶解度(填 “”“”“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4、分析。 (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甲之上,故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 P点是甲、乙两曲线的交点,即表示在 t2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 B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 A表示的溶液为还有未溶解溶质的饱和溶液。故选 B ( 3)由于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则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甲的溶剂较多;而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分
25、别升温到 t2 时,均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变,故此时,甲溶液的含水量乙溶液的含水量。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硬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危害,如用硬水洗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烧锅炉时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时可能引起爆炸;人长期饮用硬水可能会得结石。 下列能降低水的 硬度方法是 (填序号); 过滤 加活性炭 煮沸 加消毒剂 在学校开展研究性
26、学习时,某同学提出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 CaCO3),请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 答案: Mg(OH)2+ 2HCl = MgCl2 + H2O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试题分析:由于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 加热时,会反应并沉降出来,故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的方法使硬水软化。故选 稀盐酸能与 Mg(OH)2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H)2+2HCl=MgCl2+ H2O; 稀盐酸能与 CaCO3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27、H2O + CO2。 考点:水的净化,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解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题时,首先确定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据新华社电,我国研制成功以二甲醚为燃料的城市客车,对保护环境有重大意义。二甲醚的化学式是 C2H6O,则二甲醚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_,它 _氧化物(填 “是 ”或 “不是 ”),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 答案: 6 16 不是 C2H6O + 3O2 2CO2 + 3H2O 试题分析:根据二甲醚的化学式是 C2H6O 可知,其碳 、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 122):(
28、 16):( 161) =24 6 16;由于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 C2H6O 不是氧化物;根据题意, C2H6O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6O+3O22CO2+3H2O。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熟记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氮气分子 ;氢氧根离子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 答案: N2 OH- Al2O3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
29、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 2个氮气分子表示为2N2; (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由于 1个氢氧根离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故可表示为 OH-;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元素符号为 Al;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是氧,故元素符号为 O;所以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故化学式为 Al2O3。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
30、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计算题 将 31.45 g 氯化钠和氯化钡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足量水中,向所得溶液中滴加 10.6%的碳酸钠溶液,所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 图中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_; 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_; 求恰好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 (1) B (2) 19.7 (3) 22.35 g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即二者接触即反应产生沉淀,且随碳酸钠的不断加入而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直至氯化钡完全反应,沉淀质量不再改变,而结合图示可知,图像中从 B点开始沉淀质量不
31、再增加,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B。 (2) 根据图象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碳酸钠溶液质量为 100g,则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100g10.6%=10.6g,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碳酸钠与碳酸钡 之间的质量比,可计算出生成沉淀碳酸钡的质量。 解,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 x BaCl2 + Na2CO3 = 2NaCl + BaCO3 106 197 10.6g x 106:197=10.6g: x 解得, x=11.7g (3)根据题意,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该氯化钠包含两部分: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原固体混合物中的氯化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分别求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
32、和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再用固体混合物总量 氯化钡的质量 =原氯化钠的质量,将两份氯化钠质量相加,即可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 解:设反应后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参加反应的 BaCl2的质量为 z。 BaCl2 + Na2CO3 = 2NaCl + BaCO3 208 106 117 z 10.6g y 106:117=10.6g: y 208:106=z:10.6g 解得, y=11.7g, z=20.8g 所以,恰好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为 =31.45g-20.8g+11.7g=22.35g 答:恰好反应后溶质的质量为 22.35g。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溶质质
33、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像判断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从而找到所用碳酸钠的质量,然后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特别要注意的是,反应后的溶质氯化钠包含两部分:即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原固体混合物中的氯化钠。 探究题 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 Na2O2)作供氧剂。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兴趣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 小明同学想通过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二 氧化碳的反应,并验证反应产物。 ( 1) A 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中的 _(填 “甲
34、”或 “乙 ”)装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 ( 2)检验 E装置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待 E中试管气体收集满后,把试管移出水面,向试管中伸入燃烧的木条,发现 _,证明生成的为 O2。 ( 3) 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 ( 4)检验 C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 C中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 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_ a_ b溶液变浑浊 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 ( 5)请写出过氧化钠( 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_。 答案: (1) 乙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 木条燃烧更旺 (3) 除
35、去水蒸气 (4) 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a有气泡产生 (5)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试题分析:(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即该反应是固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故发生装置应选乙。 ( 2)根据结论,该瓶气体为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 (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结合图示可知, 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 ( 4)根据实验结论, “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 ”,可知本实验要
36、检验的是碳酸钠的存在,由于碳酸钠属于碳酸盐,故滴加稀盐酸会与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见有气泡产生,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5)根据上面的分 析可知,过氧化钠( 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证明碳酸盐( CO32-检验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
37、或变化规律等。 推断题 A 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转化。已知 A、B均为黑色固体,为紫红色固体, C、 E为气体,且 E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B是 _, E是 _;(填化学式) ( 2)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 中所得的红色溶液,加热后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 3)已知 E在加热条件下与 B反应可以转化成 D,在实验室进行该实验时,需要先通入气体 E,将反应容器中的空气排出后再加热。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 (1) CuO CO (2) C + 2CuO 2Cu + CO2 H2CO3 H2O +
38、 CO2 (3) 防止加热 CO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D为紫红色固体,故 D为铜;气体 E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故 E 为一氧化碳;再结合图示, C 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且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知 C为二氧化碳;又 C二氧化碳能与黑色固体 A在高温下反应生成 E一氧化碳,故知 A为碳;最后,由 A碳和黑色固体 B在高温下反应,生成 D铜和 C二氧化碳,可知 B为氧化铜。故 ( 1) B为氧化铜,故化学式为 CuO; E为一氧化碳,故化学式为 CO。 ( 2)反应 是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2CuO 2Cu + CO2;反应 中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色;而加热后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由红色又变为紫色,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 H2O + CO2。 ( 3)由于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 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然后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推导、验证即可。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