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福兴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节日里的下列景象伴随有化学变化的是 A五光十色的焰火礼花 B不断闪烁的霓虹灯 C变化无穷的音乐喷泉 D满屋飘香的茅台酒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燃放烟花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霓虹灯闪烁的过程中,只是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音乐喷泉变化的过程中,只是水柱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茅台酒飘香的过程
2、中,只是分子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会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对于下列生活中常见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表示离子 B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C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D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判断。 A、图中第二种微粒为原子,因为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错误; B、四种粒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都是 8,故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正确; C、前三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但与第四种不同
3、,因为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错误; D、由于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图中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各不相同,故表示 4种不同元素,错误。故选 B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概念 点评: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核外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掌握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混合物 B单质 C氧化物 D纯净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分析判断。 A、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中,就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可能是混合物; B、单质是
4、由同种元素组成,因此可能是单质;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因此不可能是氧化物; D、单质属于纯净物中的一种,只有一种元素组成,因此可能是纯净物。故选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会改变的是 A元素种类 B相对原子质量 C中子数 D化学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它的次外层会变成最外层,从而达到 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其原子核及核内结
5、构都没有改变,故其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变;由于元素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故元素种类也不变;而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故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变。故选 D 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要熟练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在二者的相互转化中,改变的是核外电子,不变的是原子核。 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物片刻,试管中最多可能含有几种固体物 质 A五种 B四种 C三种 D二种 答案: A 试题分析: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会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的锰酸钾、二氧化锰为固体物质;而且产生的二氧化锰刚好可作为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
6、化剂,氯酸钾受热会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其中的氯化钾为固体物质,如果再加上未分解的部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固体,所以最多可能含有五种固体物质。故选 A 考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分析能力,注意题中的关键词 “片刻 ”, “最多 ”即能准确地找到答案:。 装满空气的 某容器里,含有氮气 5L,由此可以推断该容器的体积为 A 5L B 7.5L C 10L D 6.4L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分析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7、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根据题意,装满空气的某容器里,含有氮气 5L,由此可以推断该容器的体积为 5L78%=6.4L。故选 D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某原子中共有 40个粒子,其中 14个粒子不带电,则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3 B 14 C 40 D 27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故原子核带正电)。根据题意, “某原子中共有 40个粒子,其中 14个粒子不带电 ”可知,该原子中的中子数为 14,则质子数 +
8、核外电子数 =40-14=26;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262=13;再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 =14+13=27.故选 D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原子的构成,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对于原子来说,要熟记两个等式: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 下列物质中,前者是氧化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A铁粉 硫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碳氧气 D水蒸气冰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分析判断。 A、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硫粉是
9、由硫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错误; B、水银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氧化汞是由 Hg、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 C、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正确; D、水蒸气和冰是水的两种状态,是一种物质,都是由 H、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都属于氧化物,错误。故选 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严格按定义分析,要能从物质的组成元素的种类来分析解答,并应熟悉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下列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蒸汽锅炉爆炸 C气球爆炸 D车
10、胎爆炸 答案: A 试题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火药爆炸的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蒸汽锅炉爆炸,只是气压过大而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气球爆炸,只是气压过大而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车胎爆炸,只是气压过大而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说法中,
11、正确的是 A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质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6g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可知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 -12原子质量的 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 -12原子质量的 1/12的比值,就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不是实际原子质量,错误; C.由于电子的质量约是质子和中子质量的 1/1836,故可忽略不计,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12、子核上,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 “1”,不是 “g”错误。故选 C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是解题的关键,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构成的。 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 子数是 86,中子数为 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是 A 50 B 86 C 136 D 22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由于氡原子核内含有 86个质子,则氡原子核外含有的电子数也为 86。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
13、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严重危害。下列措施中,对减少空气污染没有直接作用的是 A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B工厂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C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D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分析判断。 A、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烟尘等大气污染物,故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程度,正确; B、工厂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能有效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正确; C、含磷洗衣粉
14、的使用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能防止水污染,但与空气污染关系不大,错误; D、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减少对 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空气的污染物的产生,正确。故选 C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点评: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分类、污染物来源、防治措施等,熟悉教材知识、关注社会生活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先决条件。 “食盐加碘 ”、 “酱油加铁 ”、 “儿童补钙 ”等,这里碘、铁、钙是指给人补充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食盐加碘 ”、 “酱油加铁 ”、 “儿童补钙 ”的 “碘、铁、钙
15、 ”等,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的,不能以分子、原子、离子的形式存在,故都是指元素。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A木炭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各物质能否在空气 中燃烧,以及燃烧后的产物分析判断。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能除去氧气,但会增加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B、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能除去氧气,
16、但会增加二氧化硫气体,错误;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 D、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五氧化二磷,不但能除去氧气,还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 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A、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的反应,故物
17、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正确;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但氧气不是易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错误; C、氧气能支持其他可燃物的燃烧,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错误; D、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就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两种物质,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用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等内容,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自来水
18、 D天然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 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B、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C、自来水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D、天然水中除了含有水之外,还含有一些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 A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 B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味 C品尝一种白色固体的味道 D把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入
19、 指定容器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由于实验室有许多药品有腐蚀性、或毒性,故不能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要用药匙或镊子,错误; B、由于气体可能有毒,或麻醉作用等,故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错误; C、由于实验室有许多药品有腐蚀性、或毒性,故不能品尝不认识的药品的味道,错误;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 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
20、关键。 小琴在折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A纸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能灭火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本题中,纸属于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故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故选 C 考点:燃烧 与燃烧的条件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从燃烧的条件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
21、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D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高速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的定义、内部结构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 A、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正确; B、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不正确; D、原子核外空间很大,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正确。故选 C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是解题的关键,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22、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构成的。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庶 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且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分子本身大小没有改变,错误; B、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之间去了,不是因为分子很小,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正确; D、气
23、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较大,且受压时能变小,错误。故选C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填空题 现有硫、氮、氧、铜四种元素,按要求写化学式 ( 1)一种金属单质 ( 2)三种非金属单质 、 、 ( 3)三种氧化物 、 、 答案: (1)Cu (2) S N2 O2 (3) CuO SO2 NO2 试题分析: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
24、再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式。 ( 1)金属单质是由金属元素组成单质,题目中提供的元素,只有铜属于金属元素,故能组成铜这一金属单质,则其化学式为 Cu; ( 2)非金属单质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单质,题目中提供的元素中,硫、氮、氧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能组成 S、 N2、 O2、 O3等非金属单质; ( 3)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根据提供的元素可知,二氧化硫、氧化铜、二氧化氮等符合要求,故其化学式分别为CuO、 SO2、 NO2等。 考点:化学式的 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单质与氧化物的特征、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5、所在。 我国推广食用的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 KIO3)。碘酸钾由 种元素组成的 ,钾、碘、氧原子个数比为 ,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答案:三 化合物 1: 1: 3 59.3% 试题分析:根据碘酸钾的化学式 KIO3分析, KIO3是由 K、 I、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 1个碘酸钾分子是由 1个钾原子、 1个碘原子和 3个氧原子,共 5个原子构成的,故钾、碘、氧原子个数比 = 1: 1: 3;其中 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59.3%。 考点:化合物的概念,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
26、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指出下列实验操作造成的危害。 ( 1)倾倒试剂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有想着手心 ( 2)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 3)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 4)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 5)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塞子 ( 6)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答案:( 1)腐蚀标签 ( 2)污染原试剂 ( 3)引起火灾 ( 4)液体溅出伤人 ( 5)容器炸裂 ( 6)腐蚀胶头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 1)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若标签没向着手心,可能会有瓶口的残留液体流出而腐蚀标签; ( 2)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否则会污染瓶内
27、的药品,要放到回收瓶中; ( 3)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可能会引起酒精在灯外燃烧,导致火灾; ( 4)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液体可能会沸腾喷出,若管口对着人的方向,可能会对人造成烫伤; ( 5)把容器放在桌子上使劲塞塞子,容易把容器挤碎; ( 6)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会使液体试剂进 入胶头而使胶头被腐蚀。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铁熔化成铁水 葡萄酿成酒 铜能变成铜绿 胆矾是蓝色晶体 食物变质 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 (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28、 (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答案:( 1) ( 2) ( 3) ( 4)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味道、溶解性等;描述性质一般用 “能、易、难、会、可以 ”等。 铁熔化成铁水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葡萄酿成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铜能变成铜绿,需要通过铜生锈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铜的化学性质; 胆矾是蓝色晶体,是不需要通过化学
29、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食物变质的过程中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通电 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的过程中,是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写出化学符号或写出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 1) 2个氮原子 ( 2)氖气 ( 3) 4个镁离子 ( 4) 2Al (5) 6O3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答案:( 1) 2N ( 2) Ne (3)4Mg2+ (4)2个铝原子 ( 5) 6个臭氧
30、分子 ( 6) H2O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 1)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个氮原子表示为 2N; ( 2)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的,故其化学式为 Ne; ( 3)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 4个镁离子表示为 4Mg2+; ( 4)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Al表示 2个铝原子 ( 5)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6O3表示 6个臭氧分子; (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故其化学式为 H2O。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
31、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计算题 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食用,苹果酸钠盐( 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请回答: ( 1)苹果酸钠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质量比为 C:H:O:Na= ( 3)若某病人每天食用 5.85g苹果酸钠盐,比食用相同质量的食盐( NaCl)少摄入多少克钠元素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答案:( 1) 156 ( 2) 48:5:80:23 ( 3) 1.4 试题分析:根据苹果酸钠盐的化学式 C4H5O5Na分析。 ( 1)由苹果酸钠盐的化学
32、式 C4H5O5Na可知,苹果酸钠盐的相对分子质量=124+15+165+23=156; ( 2)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质量比为 C:H:O:Na=( 124):( 15):( 165): 23=48:5:80:23; ( 3) 5.85g NaCl中钠元素的质量 =5.85g l00%=2.3g; 5.85g C4H5O5Na中钠元素的质量 =5.85g 100%0.86g; 所以,食用 5.85g苹果酸钠盐,比食用相同质量的食盐,少摄入钠元素的质量为: 2.3g-0.86g=1.4g。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结合新信息
33、、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学会根据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探究题 今有 A、 B、 C、 D、 E五种装置如下图所示。按要求回答问题(所选装置用字母回答) ( 1)写出实验室中用 A装置制取氧气的一个文字表达式(试管中有棉花) ,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其中二氧化锰是 ,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 3)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答案:( 1)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成水倒流回试管底
34、部,使试管炸裂。 ( 2) B 催化剂 过氧化氢 - (二氧化锰)水 +氧气 ( 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 试题分析:(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结合图示可知,制取装置 A属于 “固体加热型 ”,且 A装置的试管 口有棉花,故为加热固体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同时,还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在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在管口遇冷成水滴,并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取
35、氧气,同时生成水,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水 +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由此可知,该反应是固液体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故选 B作为发生装置。 ( 3)由于氧气具有助燃 性,故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氧气的验满,书写表达式 点评:熟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重点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要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的大小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资料:白磷着火点为 40 ,红
36、磷的着火点为 240 ,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甲 乙 丙 丁 (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 (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 2个对比试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
37、装置 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答案:( 1)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2) ( 3)防止污染空气 试题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铜片上的白磷是可燃物,热水的温度又超过白磷的着火点 40 ,并且处于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充分),所以同时达到了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故白磷燃烧。 ( 2)根据 “控制变量的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来分析,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实验中用冷水、热水作为对照,且有热水的必须能够燃烧),其它变量均相同,所以 符合这一说法; 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的变量是:是否与空气接触(试验中用通入空气、不通
38、入空气作为对照,且通入空气的必须能够燃烧),其它各量均相同,所以 符合。 ( 3)由于图丁的实验是在水下完成的,故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同时还要能熟练根据控制变量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进行实验。 推断题 有紫黑色固体 A加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 B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把淡黄色粉末 C 加热后放入盛有 B的集气瓶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 D,写出各物质的名称: A B C D 答案: A:高
39、锰酸钾 B: 氧气 C:硫 D: 二氧化硫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无色无味的气体 B,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可知B 为氧气;又 “紫黑色固体 A 加热后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 ”可知,A 是高锰酸钾;再根据 “把淡黄色粉末 C 加热后放入盛有 B(氧气)的集气瓶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 D”,可知 C为硫磺,则 D是二氧化硫。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 断 点评:熟练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此外在解此类题时,先要找准“题眼 ”,即有特征的物质或反应现象等,再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有目的假设,然后沿着假设进行推导,只要各步都满足,假设就成立,如不满足,可再假设,再验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