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2H2O 2H2+ O2 B 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C 2CuO + C 2Cu + CO2
2、 D CaO + 2HCl = CaCl2 + H2O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征分析。 A.2H2O 2H2 O2,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另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2CuO + C 2Cu + CO2,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CaO + 2HCl = CaCl2 + H2O,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 C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断
3、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某溶液呈酸性的是 A用 pH试纸测定,其 pH=8 B用 pH试纸测定,其 pH=7 C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 D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结合题意分析。 A、 B、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故 A呈碱性, B呈中性;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故 C溶液呈酸性; D、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中性溶液不变色,故 D溶液呈碱性。故选 C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熟练掌握指示剂的变
4、色规律,以及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 B水中某些杂质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 C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每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 爱护水资源既要节约用水,又要防治水体污染,正确;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水中某些杂质(如色素、异味等)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正确; C.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一种物质,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错误; D. 每个水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的,正
5、确。故选 C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碳单质的性质,水的电解,分子的构成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即能正确作答。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霾与空气污染有关 B废旧电池应埋入地下 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雾霾是由大量烟雾、灰尘等微粒悬浮而造成空气污染的现象,故雾霾与空气污染有关,正确; B.废旧电池中渗漏出来的重金属离子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故废旧电池不能埋入地下,错误; 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 生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6、等多种污染物,故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 D.由于天然气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故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正确。故选 B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和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熟记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水变成水蒸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发生了变化 B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D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 A.水的沸点与压强
7、有关,但在此过程中不变,错误; B.在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由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水的化学性质不变,错误; C.在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水分子的大小不变,错误; D.在此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正确。故选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 “质量小,体积小, 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
8、气和二氧化碳 B用水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 C用稀盐酸鉴别铜和金 D用铜片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用燃着的木条可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正确; B.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用水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正确; C.铜和金都属于 H后金属,都不能与稀酸反应,故用稀盐酸无法鉴别铜和金,错误; D.由于锌铜银,故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而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故用铜片可以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正确。
9、故选 C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尤其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然后利用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加以鉴别。 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的 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B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 C图 I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 D图 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
10、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 A. 由于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故红磷燃烧只消耗其中的氧气,故能完成其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正确; B. 由于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虽然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但同时生成了新的气体,所以瓶内压强变化不大,故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正确; C. 图 I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广口瓶空间体积的五分之一,错误; D. 图 II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正确。故选 C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注意事项等问题,是
11、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实验中 ,实验方案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结论 A 向盛装 CO 的塑料瓶中加入 NaOH溶液,观察到瓶身变瘪 说明 CO2能与 NaOH反应 B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均能燃烧 说明氮气能支持燃烧 C 某红色粉末发生分解反应,只生成单质汞和氧气 该粉末由氧元素和汞元素组成 D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 CO2,石蕊溶液变红 CO2属于酸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向盛装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 NaOH溶液,观察到瓶身变瘪,不能说明一定是二氧化碳与 NaOH反应导致的,因为二氧化碳不仅可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错误; B、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均能燃
12、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是氮气,错误; C、某红色粉末发生分解反应,只生成单质汞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粉末由氧元素和汞元素组成,正确; 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 CO2,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 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CO2不是酸,错误。故选 C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体操运动员常用一种白色的 “镁粉 ”搓手,去除手上的汗渍,增加掌心与器械的摩擦力。这种 “镁粉 ”溶解性很差,但有很好的吸水性。向 “镁粉 ”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立刻产生
13、大量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将 “镁粉 ”加入适量水长时间煮沸后,滤出白色固体,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但不产生气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 “镁粉 ”是单质镁 B可以用生石灰替代 “镁粉 ”除去汗渍 C “镁粉 ”加水煮沸后滤出的白色固体是碳酸镁 D “镁粉 ”加水煮沸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A、盐酸能与 “镁粉 ”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 “镁粉 ”中含有碳酸根,故不可能是单质,错误; B、生石灰吸水会生成熟石灰,而熟石灰具有腐蚀性,故不可以用生石灰替代“镁粉 ”除
14、去汗渍,错误; C、 “镁粉 ”加入适量水长时间煮沸后,滤出白色固体,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但不产生气泡,说明 “镁粉 ”加水煮沸后滤出的白色固体中不含有碳酸根,错误; D、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镁粉 ”和 “镁粉 ”加水煮沸后滤出的白色固体不是同种物质,故 “镁粉 ”加水煮沸的过程中 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正确。故选 D 考点:证明碳酸盐( CO32-检验方法),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熟练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振荡,若有气泡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盐中含有 CO32-,
15、是碳酸盐。 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 NaCl和 KNO3分别加入 100 g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序号 温度 溶解情况 实验 1 20 最多溶解 36 g NaCl 最多溶解 31.6 g KNO3 实验 2 40 加入 36 g NaCl全部溶解 加入 31.6 g KNO3全部溶解 实验 3 80 最多溶解 38.4 g NaCl 最多溶解 169 g KNO3 A KNO3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 NaCl B 40 时 NaCl的溶解度一定大于 KNO3的溶解度 C将实验 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 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NaCl KNO3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 A由表中数据可知, 20 时,在 100 g水中,最多溶解 36gNaCl,最多溶解31.6gKNO3,即此温度下, NaCl的溶解度是 36g, KNO3的溶解度是 31.6g,此温度下 KNO3的溶解能力较小,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 40 时,在 100 g水中,加入 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但由于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故无法判断 40 时 NaCl与KNO3的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实验 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 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NaCl36g KNO331.6g,错误; D、将实 验 2
17、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 80 后,溶解均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实验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 40 时,在 100 g水中,加入 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 31.6gKNO3全部溶解,可知溶液的浓度是 NaClKNO3,正确。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I中未变质的 NaOH质量为 5.3 g B II中溶液有两种溶质 C III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D IV中溶液为红色 答案: A 试题分析:久置的氢氧化钠
18、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能与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结合题意可知, III中的 5g白色沉淀即为生成的碳酸钙。根据题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 Na2CO3+Ca(OH)2= CaCO3+ 2NaOH 106 100 x 5g 106: 100= x: 5g 解得, x=5.3g 则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9.3g-5.3g=4g,故 A错误;则 II中溶液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两种溶质, B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 III中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溶质来自
19、两部分,其一是原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其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y Na2CO3+Ca(OH)2= CaCO3+ 2NaOH 100 80 5g y 100:80=5g:y 解得, y=4g 则 III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8%,故 C正确; 由于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液变红色,故 D正确。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反 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出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然后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要注意的是 III中溶液中溶质来自两部分,其一是原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其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20、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B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C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硫酸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 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正确; B. 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正确; C. 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正确; D. 如果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而不能涂硫酸,因为硫酸有腐蚀性,错误。故选 D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
21、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 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氧化钠易潮解 B浓盐酸易挥发 C金属具有延展性 D碳酸易分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氢氧化钠易潮解,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错误; B、浓盐酸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错误; C、金属具有延展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金属的物
22、理性质,错误; D、碳酸易分解,需要通过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碳酸的化学性质,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进行解答,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故选 A。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空气
23、 D烧碱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分析。 A. 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错误; B. 氧气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单质,正确; C. 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故属于混合物,错误; D. 烧碱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错误。故选 B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 评:理解和熟练掌握物质的分类知识,熟记常见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硫粉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磷、硫、铁、木炭等物质在氧
24、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白光,但没有火焰产生,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错误。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纯棉毛巾 B纯羊毛衫 C合成橡胶
25、轮胎 D真丝围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分析,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 A、纯棉毛巾是用棉线制成的,棉花属于天然植物纤维,不是人工合成的,错误; B、纯羊毛衫是用羊毛制成的,羊毛属于天然动物纤维,不是人工合成的,错误; C、合成橡胶轮胎是由三大合成材料之一的合成橡胶制成的,正确; D、真丝围巾是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纤维,不是人工合成的,错误。故选 C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点评:有机合成材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 氧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电子数不同 B
26、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所以氧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选 B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较简单,理解元素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即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泥沙 C植物油 D牛奶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蔗糖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正确; B、泥沙不溶于水,与水混 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
27、于悬浊液,错误; C、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 D、牛奶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错误。故选 A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氢氧化钙可用作建筑材料,其俗称是 A熟石灰 B生石灰 C烧碱 D石灰石 答案: A 试题分析:氢氧化钙因具有腐蚀性,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烧碱则是氢氧化钠的俗称,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选 A 考点:常见的碱
28、点评:本题较简单,熟记常见酸碱盐及氧化物的俗名,即可轻松解答,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下列物质中,表示 2个氢分子的是 A H2 B 2H2 C 2H D 2H+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解答。 A.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故 H2表示每个氢分子中含有 2个氢原子,错误; B.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 2H2表示 2个氢分子,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 2H表示 2个氢原子,错误; D.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 2H+表示 2个氢离子,错误。故选 B 考点
29、: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加碘盐中的 “碘 ”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盐中含有的碘,是以化合物(如碘酸钾)的形式存在于加碘盐中的,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的形式存在的,是指元素。故选 A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2H2O2 2H2O +
30、 O2 B 4Fe + 3O2 2Fe2O3 C H2 + O2 H2O D 2Ag + 2HCl = 2AgCl + H2 答案: A 试题分析: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方法:先看原理是否正确,再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其次是否配平,以及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和 的标注是否正确。 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错误; C、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左右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错误; D、 Ag属于氢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错误。故选 A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1、,要熟记化学方程式书写所依据的两个原则,即要遵循客观事 实和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称量氧化铜 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的盛液量,液体太多,加热时会沸腾溅出,故试管内盛液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质量时,要 “左物右码 ”,图示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正好放反了,错误; C、取用固体粉末时,要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正确; D、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不能直接倾倒,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
32、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实验室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Cl溶液 100 g。 ( 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仪器 A的名称是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Cl溶液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填字母序号)、药匙、胶头滴管。 ( 2)配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计算 称取 10 g 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 量取 90 mL 水(水的密度可近似看做 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溶解: ,使氯化钠溶解。 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写 。 ( 3)取 9 g上
33、述溶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 g。 答案:( 1) 试管 C ( 2) 用玻璃棒 搅拌 10% NaCl溶液(或 10%氯化钠溶液)( 2分, “10%”和 “NaCl”各 1分) ( 3) 91 试题分析:( 1) 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回答,仪器 A的名称是试管; 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来确定所用的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药匙、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和烧杯。故选 C ( 2) 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溶解时,常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 根据题意,标签上应写明溶液的组成,以及其溶质质量分数,故填写 10%氯化钠溶液。 (
34、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该实验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10%,而用上述溶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是对溶液的稀释,在溶液稀释的前后,改变的是溶剂的质量,而溶质 质量不变。 设取 9g上述溶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 xg 则 9g10%=( 9g+x) 0.9% 解得 x=91g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有关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某实验小组根据查阅的资料对
35、 100 g含有泥沙、 MgCl2的粗盐进行提纯。 ( 1)操作 、 的名称分别是 、 。 ( 2)溶液 A中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 3)溶液 A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 Mg(OH)2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 4)最后得到的 NaCl固体的质量为 _ g。 答案:( 1)过滤 蒸发 ( 2) NaCl、 MgCl2 ( 3) 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 4) 102.4 试题分析:( 1)根据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分析,过滤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开来,故操作 是过滤;而蒸发是将氯化钠溶液中的水分除去以得到溶质氯化钠晶体,故操作 是蒸发。 ( 2
36、)根据题意,粗盐中含有氯化钠、泥沙和 MgCl2,其中氯 化钠和 MgCl2易溶于水,而泥沙不溶于水,故溶液 A的溶质是 NaCl、 MgCl2。 ( 3) MgCl2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 Mg(OH)2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 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最后所得 NaCl来自两部分,其一是原样品中的氯化钠,其二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设粗盐样品中含氯化镁的质量为 x,同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 y 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95 80 117 x 80g20% y 95:80=x:
37、80g20% 80:117=80g20%:y 解得 x=19g y=23.4g 则最后得到的 NaCl固体的质量 =( 100g-2g-19g) +23.4g=102.4g。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要注意的是最后得到的 NaCl固体来自两部分,其一是原样品中的氯化钠,其二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 (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铝制梯子 B. 铁锅
38、C.铜导线 (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可以制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3)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工业上常以赤铁矿和一氧化碳为原料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4)赤铜矿的主要成分是 Cu2O,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是 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 热可得铜,请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Cu2O + Cu2S 6Cu + 。 ( 5)某实验室废液中含有稀硫酸、硫酸亚铁 和硫酸铜,若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充分 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答案:( 1) B ( 2) 9:
39、 8 ( 3) Fe2O3 + 3CO 2Fe + 3CO2 ( 4) SO2(不写 “”不扣分) ( 5) Fe、 Cu ZnSO4 试题分析:( 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 A、用铝制梯子,是利用铝的密度小、质轻的性质; B、用铁制锅,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 C、铜能做导线,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选 B ( 2)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Al2O3,其中铝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 272):( 163) =9: 8。 ( 3)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 + 3CO 2Fe + 3CO2。 (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原子
40、的种类和个数相等,右边比左边少 1个 S原子和 2个 O原子,故另一生成物为 SO2,又因为左边的反应物为两种固体,故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应加 。 ( 5)由于锌是 H前的金属,且比铁、铜活泼,故向稀硫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中加入一定量的锌,三者均能与锌反应,且铜首先被置换出来,待铜 被完全置换后,铁才开始被置换,则滤渣中一定含有被置换出来的铜;再根据题意,“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说明滤渣中有 H前的金属存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如果锌过量则还含有锌;由于锌能与稀硫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铜反应,且都生成硫酸锌,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锌。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化合物中元素
41、的质量比,书写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对化石燃料的综 合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 1)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煤、 和天然气。 ( 2)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 I所示。合成气中的物质 A和 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物质 C和 D,其微观过程如图 II所示 图 I 图 II 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 (填 “物理 ”或 “化学 ”)变化。 A、 B、 C、 D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物质 C不仅是一种清
42、洁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写出物质 C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在反应 A + B C + D中, B和 C的质量比为 。 答案:( 1)石油 ( 2) 化学 AD CH4 + 2O2 CO2 + 2H2O 3: 8( 2分) 试题分析:( 1)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 2)根据图 II中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 A是 CO,B是 H2;生成物 C是 CH4, D是 H2O,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CO+3H2=CH4+H2O。 根据题意,气化炉中的合成气中有新物质 CO的生成,故发生了化学变化。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 A、 B、 C、
43、 D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D。 物质 C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 + 2O2 CO2 + 2H2O。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3H2=CH4+H2O 可知, B和 C 的质量比 =6:16=3: 8。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氮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1)在元素周期表
44、中,氮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2)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其质子数为 。 ( 3)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主要原料。 硝酸( 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下列物质中,可以作为氮肥使用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KCl B. NH4NO3 C. Ca(H2PO4)2 ( 4)氮元素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下列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字 母序号)。 A. 牛肉 B. 馒头 C. 西红柿 ( 5)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 “基石 ”。甘氨酸 ( C2H5O2N)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1个甘氨 酸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答案:( 1) 14.01
45、(或 14) ( 2) 7 ( 3) +5 B ( 4) A ( 5) 10 试题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但不是 “g”,故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4.01。 ( 2)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由于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故其质子数为 7。 ( 3) 在 HNO3中,已知 H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 O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设该物质中 N元素的化合价为 x价,根据其化学式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的原则,则有( +1) +x+( -2) 3=0,解得 x=+5。 含有氮
46、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KNO3中含有钾、氮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 B ( 4)根据六大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分析, A.牛肉中富含蛋白质, B.馒头中富含淀粉,属于糖类物质, C.西红柿中富含维生素。故选 A ( 5)根据甘氨酸的化学式 C2H5O2N可知, 1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 2个碳原 子、5个氢原子、 2个氧原子和 1个氮原子,共有 10个原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构成,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分子的构成 点评:本题
47、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均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 计算题 纯钛是银白色的金属,具有许多优良性能,广泛用于航空、医疗等领域。反应: TiCl4 + 2Mg Ti + 2MgCl2是金属钛冶炼过程中的反应之一。若生产4.8 t金属钛,需要金属镁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 .8 t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镁与钛的质量比,利用钛的质量就可以求出镁的质量。 解,设需要金属镁的质量为 x TiCl4 + 2Mg Ti + 2MgCl2 48 48 x 4.8t = 解得, x=4.8t 答:需要金属镁的质量为 4.8t。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问题中的简单计算,完整的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格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某温度下,某实验小组在用粗锌(杂质难溶于水且与稀硫酸不反应)与 200 g稀硫酸反应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粗 锌的质量/g 稀硫酸的质量 /g 生成气体的质量/g 反应后溶液过滤,所得 固体烘干后的质量 /g 实验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