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355.47KB ,
资源ID:311806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118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1、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A涤纶 B羊毛 C塑料 D天然橡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涤纶属于人工合成的纤维,在工厂中合成; B 羊毛属于天然纤维;C 塑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不属于纤维; D 天然橡胶不属于纤维。故答案:选B. 考点:常见化学材料 点评:这类知识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题型,不难,考生应注意积累,特别是一些细小的琐碎的知识点。 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H4+、 Na+、 SO42- B H+、 Na+、 CO32- C Ba2+、 OH-、 H+ D Cu2+、 NO3-、 OH- 答案: A 试

2、题分析: A 各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 B 碳酸根离子可以和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从而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C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容易发生反应生成水,所以不能大量共存; D 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相互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不能大量共存。 考点:离子共存 点评:离子共存题属于中考的热点性题目,但不是每年都会出现,可以考察的范围相对较小,注意积累总结。 下图是 a、 b、 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溶解度大于 c的溶解度 B在 tl 时, a、 c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c的不饱和溶液由 t2 降温

3、至 t1 时,变成饱和溶液 D要从 b溶液中得到 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在 tl 之前 c的溶解度较大,在这温度之后 a的溶解度较大; B在tl 时, a、 c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c的不饱和溶液由 t2 降温至 t1 时,溶解度变大,会变得更加不饱和; D 由图可知 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小,所以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从 b 溶液中得到 b。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评:关于溶解度曲线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的题型,通常在选择题较为靠后的位置出现,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熟知基础知识点,仔细审题,理解其曲线的含义。 实验测得某

4、( NH4) 2SO4化肥的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18.7%,则其中可能混入了 A NH4HCO3 B CO(NH2)2 C NH4NO3 D NH4Cl 答案: A 试题分析: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说明硫酸铵样品中混入了氮元素含量较硫酸铵低 的化合物,也就说化合物中除了氮元素其他物质原子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相对原子质量也较小。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 点评: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出现,对计算技巧有一定的要求,注意审题,看清题意。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用于雅安震后防疫的众多消毒剂中,有一种高效消毒剂的主要成分为三氯异氰尿酸 (C3O3N3C13),又称高氯精。下列有关高氯精的

5、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氯精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高氯精中 C、 O、 N、 Cl的原子个数比为 1: l: 1: 1 C. 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 D高氯精中 C、 N 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4 答案: AC 试题分析: A 此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所以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 由化学式可知,高氯精中 C、 O、 N、 Cl的原子个数比为 3: 3: 3: 3=1: l: 1: 1;C高氯精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D高氯精中 C、 N 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化学式的意义分为宏观和微观,考试时经常以此为考察点,要熟悉其意义,同时注意仔细审题。 下表

6、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气体 CO2 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B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C CaO 固体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但一氧化碳不反应,干燥后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 B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都反应; C 加水后水和氧化钙反应将其除去; D 锌粒和硫酸亚铁、硫酸铜都发生反应。 考点:物质除杂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除杂问题属于中考的常

7、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Al和 Fe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 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滤液中一定含有 Fe ( NO3)2,一定不含 AgNO3,可能含有 Al( NO3) 3。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A 0个 B l个 C 2个 D 3个 答案: B 试题分析:向 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Al和 Fe的混合粉末,铝和铁都可以和硝酸银反应,无论反应物量的情况如何,滤渣中一定有最不活泼金属

8、银,滤液中一定有最活泼金属的盐硝酸铝,所以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可以全都为银;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沉淀产生,银离子有可能全被置换出来; 滤渣中一定含有 Ag是正确的;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铝,其他不确定。所以只有 是正确的。 考点:物质组成的推断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组成的推断属于中考的必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有关量的关系图像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答案: CD 试题分析: A 反应生成的氢气从零开始,且酸足量,金属质量相同,镁产生的氢气较多,因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较小,单位

9、质量所含原子个数较多, A 正确;B 单位质量的镁消耗的盐酸较多,所以铁单质先消耗完,但消耗速度是不同的,B错误; C 镁最终产生的氢气较多,铁较少,镁先反应完; D 镁和铁产生的氢气不可能一样多。 考点:活泼金属和酸的反应 点评:关于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方程式和现象属于中考的热点,可以在 选择题和大题中出现,注意仔细审题。 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喷淋 “捕捉 ”空气中的 CO2(如下图)。则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法中包含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B物质 是 Ca( OH) 2溶液 C操作 是过滤 D整个过程至少有

10、NaOH和 CO2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通过反应流程可知,该反应流程中并不包含置换反应; B 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混合气体通过喷雾后得到碳酸钠溶液,所以喷雾为氢氧化钠溶液;C 操作 是分 离出碳酸钙,所以为过滤; D 由图可知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考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此题为一道信息题,考察较为新颖,仔细审题发现其实考察的还是基础知识,这类题目在中考中考察越来越热,应引起重视。 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 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 硫酸铜、熟石灰

11、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金属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比银活动性强。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更容易和氧气反应,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 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表面容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外界环境对其的进一步腐蚀,所以更耐腐蚀,不能说明其活泼性; 硫酸铜、熟石灰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是因为铁比铜活泼,可以将铜置换出来; 金属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是因为铜比银活泼,可以将银置换出来。 考点:金属活动性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属于中考必考的知识点,较为简单,应注意细心审题,另外金属活动性顺序要熟记于心

12、 。 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生活中常见的是碘 -127( 127为相对原子质量),而核反应中产生的则是碘 -131( 131为相对原子质量)。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碘 -127与碘 -131所含质子数均为 53 B碘 -127与碘 -131所含电子数相同 C碘 -127与碘 -131属于不同元素 D碘元素人体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碘 -127 与碘 -131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且属于同一类原子,所以他们属于同一种元素,他们原子所含的电子数相同,所含的中子数不同;碘元素人体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造成甲状腺肿大。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13、 点评:原子结构示意图属于中考中的热点题型,出现率较高,但是并不难,注意仔细审题,另外元素周期表中前二十号元素排列要会背诵。 小点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环境问题 B资源问题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不只是 CO2 不合理使用化肥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是由于废弃塑料引起的 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 烟尘的排放 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C物质之最 D健康问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O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从自然界中提取最多的金属是Fe 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 霉变食物洗净后可以食用 青少年缺钙会得佝

14、偻病和发育不良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甲烷也可以造成温室效应,不合理使用化肥会产生氨气等污染性气体,从而污染环境,废弃塑料难以降解容易形成白色污染; B 保护金属资源途径较多,防止金属腐蚀只是其中一种途径; C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物质不是氧气; D 霉变的物质不可食用。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 A 雕像受腐蚀是雕像受到腐蚀性物质的腐蚀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 B 铜和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 C 镁条和空气中

15、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镁; D 利用了膜对海水中物质的透过性不同分离海水,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的判断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向来是中考的必考点,常在单项选择题里面比较靠前的位置出现,属于简单题。 下面是某学生学完化学用语后一次练习的部分内容,其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A 2MnO4 :表示 2个锰酸根离子 B Ar:表示氩气、氩元素和一个氩原子 C 2CO2:表示 2个二氧化碳分子 D维生素 C( C6H8O6):表示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2MnO4 中锰元素为正七价,所以为高锰酸根,锰酸根为 ,其中锰元素为正六价; B A

16、r:宏观上表示氩气、氩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氩原子; C 2CO2:微观意义表示 2个二氧化碳分子; D维生素 C( C6H8O6):宏观意义表示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考点:常见化学用语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用语的积累和总结,通常较为简单。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B 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D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时不能使用碳,因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瓶子内外没有压强差,水不会流入集气瓶中。 考点:化学实验操作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

17、基本操作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比较有限,应注意总结。 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 NH4H2PO4 B NH4NO3 C K2SO4 D Ca(H2PO4)2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常植物只需要补充氮、磷、钾三种元素,而化合物中含有这三种元素中的一种就可以补充相应的元素, A可用来补充氮元素和磷元素, B用来做氮肥, C 可用来同时做钾肥和氮肥; D 可用来做磷肥,所以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 考点:化学肥料 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五氧化二钒 (V2O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 B + 1

18、 C + 3 D +5 答案: D 试题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五氧化二钒 (V2O5)中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解得 。 考点: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点评:关于元素的化合价一般在填空题中考察较多,选择题中直接考查较少,但属于重点,较为简单。 下列归类错误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黄铜是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硬铝是铝的合金,钢是铁碳合金; B 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C 化石燃料主要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气; D 人体中常见的微量元素为碘、锌、硒、铁、氟等。 考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点评:这类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知识的积累和总结,通常较为简单。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下列现

19、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雾 C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火星四射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B 磷在氧气中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为白烟,白雾为液体小液滴; C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发出蓝紫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考点:常见化学反应及现象 点评:常见化学反应及现象属于中考必考知识点,通常直接来自于课本,考察较为灵活,应注意回归课本。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

20、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任何可燃性气体跟空气充分混合后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氢气、天然气、煤气等发生泄漏时应 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用水灭火是利用了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灭火,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外界条件无关; B 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有可能发生爆炸,要注意防火; C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灭火,是因为这样可以隔绝空气; D 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说明燃烧在二氧化碳中也可以进行。 考点:燃烧与灭火 点评:本

21、题属于对基本知识点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填空题 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 Fe2O3、 Fe3O4、 FeO、 SiO2等)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废渣,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氧化铁)等产品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 1)硫铁矿是 物(填 “纯净 ”或 “混合 ”)。 ( 2)写出碳与 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酸浸过滤后滤液中的溶质主要是 。 ( 4)反应 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 35 以下,其目的是 。 ( 5)实验探究:产品 a的主要成分是 K2SO4,试设计实验探究产品 a中是否含有氯化物( Cl-)杂质。 实验过程: 操 作

22、 现 象 结 论 取产品 a的溶液少许,加入 目的是除尽产品中的K2SO4,避免干扰 Cl-的检验 过滤,向滤液中加 AgNO3溶液 原样品中含有氯化物( Cl-)杂质 答案:混合 ( 2) 2C+Fe3O4 高温 3Fe+2CO2( 3) FeSO4(或 H2SO4和 FeSO4) ( 4)防止 NH4HCO3分解 ( 5) 操 作 现 象 加足量(或过量) 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试题分析:( 1)由题可知,硫铁矿主要成分 Fe2O3、 Fe3O4、 FeO、 SiO2等,所以为混合物;( 2)碳在高温下和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3)酸浸主要是铁和硫酸

23、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滤液主要成分为硫酸亚铁;( 4)反应 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 35 以下,主要是防止温度过高碳酸氢铵分解;实验过程: 操 作 现 象 加足量(或过量) 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过滤,然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 考点:化学反应原理 点评:此题考察知识点较为陌生,但仔细审题可知考察的思想和基本知识点都是中考要求的基本知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多读提,多联系题干。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天然

24、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 _ _,利用 _ _方法可以将水中溶解的气体除去。 ( 2)含有较多 _ _ _的水称为硬水,实验室中将硬水软化常用 操作。 ( 3)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 。 ( 4)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填序号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答案:( 1) O2或 CO2或 N2,加热(或煮沸) ( 2)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或 Mg2+、 Ca2+),蒸馏。 ( 3)肥皂水 ( 4) B 试题分析:( 1)天然水中有可能溶解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用加热或

25、者煮沸的方式可以将水中溶解的气体除去;( 2)含有较多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通常采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3)区分软水和硬水通常用肥皂水,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 4)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污染地下水,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C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的浪费。 考点:水资源 点评:关于水资源的考题近几年有越来越热的趋势,并不是每年都考,但是关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点和常识却非常重要。 ( 1)从 C、 H、 O、 S、 Cl、 Na、 N、 Ca、 Cu等 9 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元素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

26、按下列要求填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造成硫酸型酸雨 的气体 ; 炉具清洁剂中的碱 ;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 生成两种非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反应 。 难溶性盐溶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 ( 2) A、 B、 C、 D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从微观角度看, B图表示: 3 (填化学符号) 从宏观角度看,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符号) ( 3)在一定的条件下, A和 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E和 F,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若 F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该反应中生成的 E和 F的质量比 。 若 F为氧化物,且参加反应的 A和 B的分子个数比为 5: 4,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27、式为 。 答案:( 1) O SO2 NaOH C2H5OH (合理均对) H2CO3=CO2+H2O CaCO3+2HCl=CaCl2+CO2+H2O 或 CuCO3+2HCl=CuCl2+CO2+H2O ( 2) NH3 CD ( 3) 27:14 5O2+4NH3 一定条件 6H2O+4NO 试题分析:(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造成硫酸型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炉具清洁剂中的碱是氢氧化钠,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较多,乙醇或醋酸都可以, 生成两种非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反应可以是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难溶性盐溶于盐酸的化学反应可以是碳酸盐和盐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水和二

28、氧化碳;( 2)由图可知, 从微观角度看, B图表示三个氨气分子, C、 D由两种不同的分子组成,所以属于混合物;( 3) F为氮气,方程式为 ,则该反应中生成的 E和 F的质量比为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O2+4NH3 一定条件 6H2O+4NO。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 此题考察较为直接,较为简单,都是基础知识,但这类题目却是历年中考题的考查重点,应引起注意。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证明与某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1)配制 100g质量分数为 8的氢氧化钠溶液。 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 1g

29、 cm3)。 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 盘,称量其质量。然后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再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直至天平平衡。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 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 pH试纸测定 NaOH溶液的 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 pH,如果测得的 pH逐渐变小且最终小至小于

30、 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用 pH试纸测定 NaOH溶液 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简述强调 “测得的 pH小于 7”的理由: 。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 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组同学根据 答案: (1) 8.0, 92 左盘,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腐蚀性。 方案一 将一小片 PH试纸放在白瓷板或玻璃片,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片刻后,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 pH。 排除因稀释而使溶液 p

31、H减小的因素。 方案二: 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试题分析: (1) 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水的质量为,也就是 92ml, 烧杯用来盛放氢氧化钠,所以放在左盘,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且有腐蚀性;方案一 用pH试纸测定 NaOH溶液 pH时,正确的操作是将一小片 PH试纸放在白瓷板或玻璃片,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片刻后,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 pH; 因为水的稀释有可能使溶液 pH减小,所以尽量滴定到中性偏酸性;方案二: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所以 U形 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考点:溶液的配制 点评:这

32、种题型最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较多,难点在于审题上,注意细心读题,不要想当然。 计算题 某同学为测定 10g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利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的实验探究(提示: 3H2+Fe2O32Fe+3H2O;杂质不参加反应,假定每步均完全反应或吸收)。请回答有关问题: 得到如下数据: 装置 B C 反应前质量 84.3g 294.1g 反应后质量 81.9g 296.8g ( 1)请计算该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2)该实验还可测定组成水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请用表中实验数据列式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只列式,不计算

33、);若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则求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会_(选填 “偏大 ”、 “偏小 ” 或 “不变 ”)。 答案:( 1) 80%;( 2) H:O=(296.8g-294.1g)-(84.3g-81.9g):(84.3g-81.9g) 不变 试题分析:解:氧元素的质量为 84.3g81.9g = 2.4g 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氧化铁的质量为 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 2)根据题目中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反应产生的水的质量为 296.8g-294.1g,此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84.3g-81.9g,所以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H:O=(296

34、.8g-294.1g)-(84.3g-81.9g):(84.3g-81.9g),若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则求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不会发生 变化,因为侧得的水的质量以及测的的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均是同比例减小,比值不变。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点评:此题是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面的题目,属于中考的热点题目,可在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中出现,考查形式较为灵活,注意仔细审题。 探究题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 , b 。 (2) 实验室用 B、 D装置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选用装置 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其化学方程式为

35、(4) 实验室用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是 。 答案: (1)酒精灯,水槽 (2) Zn + H2SO4=ZnSO4+H2 (3) 2KMnO4 K2MnO4+MnO2+O2 (4)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满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 a是酒精灯, b是水槽; (2)B装置不需要加热,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所以是稀硫酸和锌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3)装置 A需要加热,且反应物全为固体,所以选用装置 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物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4)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 熄灭,则二氧化碳

36、已满。 考点: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取 点评:关于实验室的基本仪器使用和常见气体的制取属于中考的必考题型,但是可以考的操作和气体比较有限,应牢记基本知识点,注意细心。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珍珠粉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珍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及少量碳酸镁和壳角蛋白 (蛋白质的一种 ); 壳角蛋白不溶于水,加入浓硝酸加热后会变黄色; 假珍珠粉其实就是 “贝壳粉 ”,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 【分析讨论】 真珍珠中所含壳角蛋白在物质类别上属于 (填 “有机 ”或 “无机 ”)化合物。 假珍珠粉中的碳酸钙含量要比真珍珠粉大。 【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

37、 检验珍珠粉的真假 取少量珍珠粉样品于试管中, ,若观察到 ,则该珍珠粉是真珍珠粉。 方案二 检验该珍珠粉中的碳酸钙含量 步骤 :连接仪器组成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某学生夹住 C左侧的橡胶管,在 A中装入少量水并取下上部塞子,打开玻璃活塞, A中水不能全部滴下,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 。 步骤 :准确称取 6.000 g珍珠粉样品装入仪器 B中,在 A中装入稀盐酸。 步骤 :向 B中珍珠粉样品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在仪器 B、 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 步骤 :完全反应后 C 中的浊液经 、 、干燥,称得白色固体的质量为 11.820g,则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 【实验反思】

38、获得此测定结果,可能的原因有 。(填数字序号) 样品中含有碳酸镁 盐酸未滴加足量 CO2气流速度太快导致未被 Ba(OH)2完全吸收 装置 B中水蒸气、 HCl等进入装置 C中 【拓展延伸】有同学提出在方案二中不需要装置 C,只要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装置 A、 B反应前后的质量,就可以得到珍珠粉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你认为是否可行 ,请说明理由 。 答案: 【分析讨论】 有机 【实验探究】加入浓硝酸并加热 变黄色 不漏气 B中固体溶解并产生气泡, C中产生沉淀 过滤 洗涤 【实验反思】 【拓展延伸】不可行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装置 A、 B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碳酸钙以及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 CO2

39、的总质量,而因为不知道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总质量,所以无法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及含量。 试题分析:【分析讨论】壳角蛋白属于蛋白质,在物质类别上属于有机物;方案一向珍珠中加入浓硝酸并加热如果变为黄色,说明有壳角蛋白,为真珍珠;方案二如图所示,夹住 C左侧的橡胶管分液漏斗中的水不 能完全滴下说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步骤 :装置 B中的反应为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为有气泡冒出, A中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有白色沉淀生成;步骤 浊液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纯净的碳酸钡的质量,可以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通过二氧化碳可以求出珍珠中碳酸钙的质

40、量;【实验反思】可能是含有碳酸镁导致的,单位质量的碳酸镁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拓展延伸】不可行,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装置 A、 B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碳酸钙以及碳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 CO2的总质量,而因为不知道碳酸钙和碳酸镁的总质量,所以无法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及含量。 考点:探究珍珠成分 点评: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探究题,题目给的知识点没有学过,较为陌生,但是重点考察的反应的思想,装置等,所以这种题目不要害怕,仔细审题即可。 推断题 下图中的 AI 所表示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 A、 D是非金属单质; B、 E、 H 是氧化物; B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20且为黑色粉末; G是

4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 F、 I是三种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 F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 “”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 C属于 (填 “酸 ”、 “碱 ”或 “盐 ”); D的用途 (只举一例)。 (2) 写出 A与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写出 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写出 I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酸 、 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等(合理均对) ( 2) H2+CuO Cu+H2O ( 3) H2O+CaO=Ca( OH) 2 ( 4) CaCO3高温 CaO+ CO2 试题分析: B中氧元素

42、质量分数为 20且为黑色粉末,设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氧原子,则该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 ,则另一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 64,则另一个原子为铜原子,所以 B为氧化铜, G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 G为甲烷, F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 F为氢氧化钙,由图可知 B可以转化成 E, G也可以得到 E,所以 E为水, A为氢气, D为氧气, F可以转化成 I,且 I又可以生成 E,所以 I为碳酸钙。( 1) C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所以为碳酸, D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或供给呼吸等; (2)A为氢气, B为氧化铜,两者高温下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和水; (3)E和 F反应为水和氧化钙的反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4)I为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考点:常见化学物质的推断 点评:对于常见化学物质的推断属于中考的必考点,选择填空均可出题,考察形式较为灵活,注意积累总结。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