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前 4 个小题任选 3 个 ,第 5 小题必选)( 10 分) ( 1)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司马迁屈原列传) (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苏轼赤壁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 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 4)策扶老以流憩, ;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5)登高是
2、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容易产生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 “ ,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的富庶繁荣。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发出 “凭谁问: ,尚能饭否? ” 的大豪情、大悲愁。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答案 :( 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举类迩而见义远 ( 2)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剑阁峥嵘而崔嵬 ( 3) 饔粢赜 髻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4)时矫首
3、而暇观,云无心以出岫 小楼昨夜又东风 (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舸舰弥津 廉颇老矣 吾尝 而望矣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露 (lu)面内讧 (hng)缉 (j) 鞋口酾( sh)酒临江 B咱俩( li)粘 (nin)连下脚 (jio)料 )止响腾 C堑 (zhn)壕压轴 (zhu)抹 (m)不开暴虎冯( png)河 D歃 (sh)血熨 (yn)斗炮 (bo) 羊肉龇( z)牙咧嘴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密扁桃体结草衔环夙兴夜寐 B蛰伏联锁店茕茕孑立数典忘祖 C给力精气神沽名钓誉得鱼忘荃 D缧绁百叶窗焚膏继晷平心而论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1月 27日,随着山大正式通过官方公告确认加入 “2011年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考 ”,两大自主招生联考联盟也相继颁布招考时间安排。 B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前方局势紧张,双方摆足了枕戈待旦的架势。 C政府拆迁凭借的是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而各省据此条例制定了拆迁细则,上下其手,强化了政府在私产权让渡上的强势地位。 D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不耻,但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答案: B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5、是( ) A今年夏天,他躺在病床上对齐鲁晚报的记者说: “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 坊,我呀!下一辈子还做环卫工人! ” B 2010年 11月 10日,京沪高铁先导段率先完成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 “四电集成 ”施工,展开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工作。 C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D天摇地动,怎能摧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怎能斩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深情;抗震救灾,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萤火一号 ”将于下半年搭
6、乘俄罗斯的 “天顶 ”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组织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不再发生。 C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D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亚运会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恭敬 ”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 “敬 ”是内心
7、修养, “恭 ”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 “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 (性 )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 “心 ”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 “敬 ”。朱熹曾说 “主一无适之谓敬 ”,他所说的 “一 ”,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 概念,是 “道 ”所生之“一 ”,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 “无适 ”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 “敬 ”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 “道 ”的体悟和把握上
8、。宋儒曾拿礼中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这两句话解释 “敬 ”: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 ”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 “恭 ”。所谓 “恭 ”就是 “敬 ”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 ”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一幅端庄肃穆的样
9、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 “坐如尸,立如斋 ”,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 “道貌岸然 ”,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 上与孔子 “因材施教 ”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 ”,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 “敬 ”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 “定 ”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 “定 ”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 “入定 ”
10、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 “定 ”则打断了与 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 “悟 ”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 “有 ”,一重 “无 ”,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 “恭敬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
11、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 【小题 1】下列对于 “恭 ”“敬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敬 ”强调内心修 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 “敬 ”。 B “恭 ”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 “恭 ”是 “敬 ”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 “道貌岸然 ”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 “恭 ”。 D “敬 ”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小题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主一无适之谓敬 ”,说明几
12、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 (性 )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 “敬 ”,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 “俨然人望而畏之 ”,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 “入定 ”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小题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 “恭 ”与 “敬 ”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 “敬 ”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
13、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 “恭敬 ”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 “恭敬 ”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道学家的 道貌岸然 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 恭 ”有误,从第三段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 坐如尸,立如斋 ,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 道貌岸然 ,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
14、也从根本上与孔子 因材施教 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 ,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 “道貌岸然 ”和儒学的 “恭 ”已是 “貌合神离 ”了。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 “几乎所有的宗教 ”有误,文中主要论述了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 “定 ”加以比较,但并未言及其他宗教。 C项, “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 ”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D 项 “后来被儒家借用 ”有误,原文第四段为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
15、个 敬 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 定 的影响 ”。 【小题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第二段 “宋儒曾拿礼中 执虚如执 盈,入虚如有人 这两句话解释 敬 ”一句可知, “如果不理解 恭敬 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与原文不符,更不是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
16、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 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 岁,甚或万岁。那些
17、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 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
18、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 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
19、,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 读 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 1】文章 段说: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 “哲理的思考 ”?请分条简要概括。( 4分) 【小题 2
20、】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 段写到 “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 4分) 【小题 3】在 段文章说: “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灰 ”和“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4分) 【小题 4】文中作者先称 “人是万物之灵 ”,文末却说人 “非万物 之灵 ”。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6分) 答案: 【小题 1】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 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人非万物之灵,人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 【小题 1】 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
21、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 “我 ”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 “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 ”的观点作铺垫。 突出了全文主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深化了文章立意。 【小题 1】 “灰 ”是指山风刮起后 ,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 “红 ”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 【小题 1】 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 第一处, “万物之灵 ”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 “万物之灵 ”的坦然和睿智。 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 “万物之灵
22、 ”,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 【小题 1】( 4分 )一点 1分,四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4分) “衬托 ”“铺垫 ” “突出 ”“深化 ”等各 1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4分)能答出 “担忧和忧郁 ”到 “坦然和释然 ”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6分)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 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23、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 “此岂古方山冠 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此吾故人陈 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 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 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
24、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使酒:酗酒任性。 前十有九年:即嘉 八年 (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
25、折节读书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苟余情其信芳 【小题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 “隐 ”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 A B C
26、D 【小题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 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 “阳狂垢污 ”的 “异人 ”,从 “岂山中之人哉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 “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 5】把文言文
27、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分)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4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他的家里 )四壁 萧条, 然而 他的 妻子、儿女 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他 就 在 马上 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 认为(或称自己) 是一代豪杰。 (他 )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 穷僻 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小题 1】 “驰骋 ”在文句中是放开手
28、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小题 1】 A“而 ”:都是连词 ,表递进。 B“所以 ”:的原因;用来 的。 C“于 ”:介词,在;介词,被 。 D “其 ”代词,他的;语气词,无实意。 【小题 1】 是描述他的 “侠 ” 【小题 1】 (A句陈述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 ”错误; B句陈述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 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错误,因为他壮年时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 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 “异人 ”,当然会同类相求。 【小题 1】 “环堵 ”“妻子 ”的对译,各 1分,句意 1分 “因 ”“马上 ”的对译各 1分,句意 1分 ) 注意 “穷 ”“无得 ”“
29、 然 ”的对译各 1分,句意 1分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强制自己,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 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 V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
30、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 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 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
31、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 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诗歌鉴赏 答案: 语言表达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4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 ;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
32、质、一种风 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答案:示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李白那藐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 “静 ”字开头。( 4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 “静 ”为自己的独特的韵律。有了“静 ”,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 “静 ”,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答案:示例: “静 ”是不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 “静 ”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静 ”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姚明不但是篮球天才,而且是语言天才。他妙语连珠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 “打游戏可以重来,打球不行 ”。岂止是打球不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不可以重来的。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以 “没有彩排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