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福建安溪梧桐中学俊民中学高二下期末联合质检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 露 ( l) 璀 璨( cu) 隽 永( jun)血脉 贲 张( fn) B 踱 步( du)深 邃 ( su)裙 裾 ( j)鳞次 栉 比( zh) C描 摹 ( m)古 刹 ( ch)眩 晕 ( yn)焚膏继 晷 ( gu) D 胝 掌( zh) 珐 琅( f) 灼 热( zhu)人影 幢 幢( chung) 答案: C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屈委曲求全事故人情世故报怨以德抱怨 B直接直截了当渊源源远流长艰苦坚苦卓绝 C置疑无可质
2、疑震灾捐款赈灾截流开源节流 D犄角犄角之势题名金榜提名原型原形毕露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刻,火星正从 5576万公里外的天庭匆匆向地球奔来,同地球 “凝目相望 ”,面对这千载难睹的 “天象大戏 ”,明昊不禁拿起望远镜 再 望了望,想看清楚火星这一红色星球的神秘面貌。 B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评选标准严格,安徽省千年古镇三河镇,肥西县小井庄、启明、新光、鸽子笼村和肥东县的瑶岗村 忝列其中 。 C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而同情是人的另一种本能,它以利己为基础,由己出发,推己及人, 先意承志 替别人着想,两者不可或缺。 D
3、活在当下,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担心未来,正如同一句老话所说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 。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 “骨瓷 ”最为有名。 B郭沫若在回忆他写凤凰涅 这首诗的情景时说,当时他激动得 “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 ”。 C伦敦奥运会圣火的点燃,让大家期待已久,大家一直都很想知道这次奥运圣火究竟会用一种怎样的方式点燃? D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报告说,从去年开始到今年 “五一 ”,全国 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量同比下降 20%(包括新房和二手房)。 答案: B 下列句子表意清楚,没有语病的一项
4、是( ) A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B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形势下,我们要调整那些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C在与默克尔就欧债问题交换意见时,温家宝表示,中国支持维护欧元稳定,但要想真正解决欧债问题,关键在于欧盟自身起决定性作用。 D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答案: A 下列各项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堂吉诃德梦中行侠仗义 ,挥剑到处乱刺 ,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破了。红酒像血一样四处流淌
5、。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 “谁戳破了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 ” B 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说: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于是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董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此时,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到玉玺,然后去了江东。 (三国演义 ) C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在十一月开花。贾赦、探春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但贾母执意认为这是好事。且请众人来赏花作诗。凤姐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避邪。宝玉见到花开,心中涌起无限丘壑,竟在匆匆换衣后发现通灵宝玉不见了。全家上下一片忙乱,却瞒着贾母。 (红楼
6、梦 ) D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鸣凤三位女性角色,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家 )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作者 :章东磐) 今天你从昆明乘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可以像风一样穿过崇山峻岭。深沟和两山之间,被数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架成坦途,太大的山就挖一个长长的大洞,让几辆并行的汽车毫无阻滞地冲过去。习惯在山路上盘旋的司机们爽得一塌糊涂, 上百公里可以一直踩着油门走,极速狂 飙如飞,结果真的从高上云端的新公路上飞了出去,他们在将近一分钟后才会掉落的地方,很
7、可能就是最早的滇缅公路。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这条 1100公里的公路,有超过 40万至少 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 5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 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一 1999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
8、貌。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 60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这种叫做 “塘石路 ”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它是用俗称 “狗头石 ”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 ,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二 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 对于曾经期望 3
9、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翡翠般美丽的佛教之国拖进了全然与它无关的中日之战。日本军队把发起于缅甸的战役定名为 “断 ”,战略意图清楚明了,彻底切断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 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 5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这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我曾在几年前为了寻找一座当年美
10、国工兵架设于滇缅路上的钢桥而走过一段极凶险的老路,一段早已废弃掉的老滇缅路。那是接近 40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戈叔亚告诉我, 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
11、,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三 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 。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 60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 “红旗 ”“东风 ”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
12、好地点。就这么小一片区 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站,此地很快将荡然无存了。 【小题 1】第 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2】结合全文,请概括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所包含的内容要点。( 6分) 【小题 3】文中转述 “戈叔亚 ”的话,其用意是什么?( 5分) 【小题 4】第 9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在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去留 ?( 6分) 答案: 【小题 1】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塘石路的描述,转入下文对抗战时期滇湎路上南洋机工的叙述;内容上,交待了滇缅路在抗战时期的战略地位。(每 1点 2分) 【小题 1】还原
13、一条富有特色的 “塘石路 ”, 还原一支勇于献身的南洋机工, 还原一座完整如初的钢架桥。 【小题 1】让戈淑亚作证,突出滇缅路艰险难行的特点,突现南洋机工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南洋机工的爱国精神的赞美与敬仰。(每点2分) 【小题 1】观点之一:保留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并不矛盾。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后代 应有的责任,对教育和启示后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留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其历史的连续性,不割断历史,不作虚无主义者。 观点之二 去除 对那些已经失去功用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去除。 符合当地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去除。 现代化
14、建设能给民众以利益,符合群众意愿的,可以去除 【小题 1】划线句中提到滇缅路承上,因为上文一直在说这条路,而下文则写与这条路有关的故事,所以此段在结构上又开启了下文。从内容上则交待这条路的重要地位,答题时要具体说明。 【小题 1】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原来的塘石路 ,关键点是富有特色或与众不同;二是介绍了这条路是中国的血脉,很多南洋机工在此做出了牺牲。三是介绍了钢架桥的坚强,多年来一直完好如初。所以概括时要抓住这三点,简要说明,注意关键词。 【小题 1】他的话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了这条路难行,因为那有接近 40度的陡坡,而为了送给养,很多机工们舍身在此,总结出这两方面的作用,
15、最后归纳出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 【小题 1】本题具有开放性,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与否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历史价值方面、从当地需要方面,从利民方面。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小题 “和而不同 ”的文 化心态 “和 ”与 “同 ”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和而不同 ”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 “和 ”。 “和而不同 ”,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
16、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 化关系的理论依据。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 “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 “同 ”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 “损益 ”、 “因革 ”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学的所谓的 “驳杂不纯 ”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 “独尊 ”的儒学
17、,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 ,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和而不同 ”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来,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后来的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 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有 助于人们对文化
18、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 “文化全球一体化 ”与 “文化全球多元化 ”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和而不同 ”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 “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 ”、高扬 “文化自觉 ”、实现传统文化的 “综合创新 ”,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 ”文化心态 的价值追求是 “有容乃大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从 “文化自觉 ”到实现
19、 “和而不同 ”,必须处理好几个 “要 ”和 “不要 ”的问题。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也含有一些糟粕成分,因而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要希望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中庸云: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而不同,共同发展,建构一个和谐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样的文化心态作基础。 【小题 1】下列关于 “和而不同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和而不同 ”被公认为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 ”与 “同 ”的区
20、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B在论语 子路中,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的主张,成为有关和同之辨理论的源头。 C在全球化使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的今天,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D “和而不同 ”这一哲学依据,有助于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实现传统文化的 “综合创新 ”。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是一味求 “同 ”于周礼,而是对三代文化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体现了儒家文化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 B “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异域的文化的
21、交锋中实现了交融,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C在对待外来文化上, “和而不同 ”的态度使得本土道教和外来的印度佛教迅速融合,在中国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 D “和而不同 ”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 “有容乃大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该自觉吸收其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心态有利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 B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其他诸子学说为脉脉潜流和不竭源泉,体现了 “和而不同 ”、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 C战国中后
22、期儒学 “驳杂不纯 ”的特征体现了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汉代以后“独尊 ”儒学,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D当今世界, “文化全球一体化 ”与 “文化全球多元化 ”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和而不同 ”的文化心态 更显其重要性。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孔子有关和同之辩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和同之辩的理论的源头。 【小题 1】 “迅速融合 ”错,原文是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是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的 ” 【小题 1】 “表明这种心态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错误。原文是 “汉代以后所谓的 独尊 的儒学,也是
23、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 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
24、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 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
25、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 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 于仲文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倜傥有大志,气调英 拔 拔:超越 B仲文军 次 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 卒 至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 薄 官军薄:轻视 【小题 2】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迥怒 其 不同已,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其 恕乎,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开城西门,溃围 而 遁。惑 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檀让 以 余众屯城武。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 D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 乃 出迎谒。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 乃大惊。 【小题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 “英略 ”的一组是 ( )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 B C D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 1)为贼所追
27、,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4分) (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4分) (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4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1)仲文被叛军追击,他一边应战,一边逃走,那些跟随他的骑兵,十分之七八都 战死了。( “为 所 ”“且 ”“十七八 ”各 1分,句意 1分。) ( 2)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 “悉、伪北、颇 ”各 1分,句意 2分) ( 3)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 【小题 1
28、】薄:逼近,迫近 【小题 1】 A “他 ”代词 /表示委婉语气 B 承接关系 /转折关系 C “率领 ”/“又 ”并列关系 【小题 1】 写于仲文拒绝诱招。 写于仲文死里逃生。 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首先要注意 “为 所 ”所构成的被动句式,然后要正确翻译 “且 ”,即一边一边,如且咳且笑,再者古文中的分数有其特定的表达法,如 “十七八 ”要翻译为十分之七八。( 2) “悉、伪北、颇 ”各译为都、全,伪是假装之意,颇是很之意。( 3) “溃 ”译为大败而逃、 “乘 ”译为乘机追杀,与溃相对, “为 ”表被动。 文言翻译 于仲文,字次武,幼
29、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 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
30、,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 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 “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 ”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
31、,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 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 “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 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
32、,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 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8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小题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一重山,两重山 ”和 “菊花开,菊花残 ”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2
33、】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 4分) 答案: 【小题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 ”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 “菊花开,菊花残 ”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小题 1】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寒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 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 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 “相思枫叶丹 ”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小题 1】主题是指诗歌所要表达的
34、内容。从 “相思枫叶丹 ” “塞雁高飞人未还 ”可推断由于人未还,寒雁高飞无人传信,所以思念。从原文中找出同类词语,即相思。本诗非常巧妙的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山一重又一重,可见其远,开又败可其时间的变化。 【小题 1】本题具有开放性,无论答什么都要找出依据。如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寒雁等意象构成了一种冷氛围。而枫叶经霜而变红,给人一种火热的感觉,答题时要从这些依据下手。 语言表达 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请将首联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言生动 ,形象,字数不少于 200字。( 15分)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35、白银盘里一青螺。 答案:略 默写 在下列句子的 处填入合适的句子。( 5题任选 4题作答)( 8分) 【小题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小题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 3】然则诸候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小题 4】 ,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 5】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 【小题 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小题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小题 1】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小题 1】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小题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作文 作文 阅读下面文 字,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与其埋怨天黑,不如点起一支蜡烛。 ”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 【注意】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