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大田一中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 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今年 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 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C.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D我市高新区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参与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
2、套试验区 ”的建设。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纵览 2011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首当其冲的便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 一时间,各朝代的 “后宫 ”大集结。据悉,仅 “楚汉之争 ”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 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 “戏说 ”、 “秘史 ”来做 “挡箭牌 ”;而今又时
3、兴 “穿越 ”,古装戏的 “天马行空 ”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开始 “拍板砖 ”、 “吐口水 ”,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地热 播的甄 执 罚 丛谝黄 蚁蟮墓抛跋肥谐 校 玫搅斯壑诘墓惴鹤放酢!墩 执 分 酝延倍 觯 晌 铣酥 鳎 蛑疃唷 酥 佳菡饪榻鹱终信仆猓 匾 氖歉镁缇 敖拥仄 钡拇 恚 殉盗瞬凰担 蟮睦 繁尘啊 啡宋锒甲隽朔 侠 返谋嗯牛 唤鋈绱耍 镁缫韵质抵饕宓谋硐
4、质址 跃哂形幕 肺蛔非蟮纳 福 宄 赫 昙洌 蛘呖梢运嫡 龇饨贫认潞蠊 拥谋 颐 搜菀锏昧芾炀 拢 衣读嗽诟 嘀贫鹊牟泻 拢 诵浴 饲榈募 扰 桓墓 访阑 鸦实邸 有闯膳枷竦淖龇 萌苏嬲 寤岬搅斯 囊醢担 木 摺罢 纭狈抖 逑殖隽饲苛业呐 芯 瘛 缰 担骸叭绻 鸦使 牡醚艄獠永茫 没实鄯缌麂烊鳎 蠊 牙雒姥薨惨荩 绻 逊忮 辨勺魑 患 馊俣 腋氖拢 啡 颗枷窕 鞘导噬鲜俏忱 贰 橙寺祝 参沉巳诵宰罨 镜淖荚颉! br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 ”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 执
5、 返某晒 俅沃鳎 抛疤獠娜匀荒芄淮 锍銮苛业呐 幸馐丁 匀荒芄痪 橼 琛罢妗 啤 馈保 诖 镏髁骷壑倒凵希 肴魏翁獠睦嘈兔挥星 稹 br“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 执 返娜炔羰疚颐牵 鹬乩 芬彩枪抛疤獠牡缡泳绫匦胱裱 模 芳壑倒鄣枷蛉匀皇前 刑獠脑谀诘挠笆泳绲纳 土榛辍 br(选自 2011年12月 2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 1】对甄 执 贰俺晌 铣酥 鳌钡母 驹 颍 馑嫡 返囊幌钍牵 分) A追求真实, 拒绝臆造,不仅
6、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C具有历史 “正剧 ”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小题 2】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 2011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B “戏说、秘史 ”成了古装戏差池的 “挡箭牌 ”,而 “穿越 ”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
7、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D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小题 3】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请作简要回答。(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要尊重历史(不违背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的真实); 要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传达强烈的批判意识); 要表现深刻的人性、人情(尽情讴歌 “真、善、美 ”)。 【小题 1】 A不是根因,且说法不确,原文是 “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 ”; C为剧作特点,而非原因,且 “具有历史 正剧 特质 ”不合原文,甄 执 纺斯抛跋罚 抢 肪纾
8、D是成功之因,但属表象,并非本质。 【小题 1】以偏概全,并非所有的 “古装戏 ”都如此。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 新闻现场 魏 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
9、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 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 “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 村长说: “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 “可是,可是 ” 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
10、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 “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 ”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 “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 ”村 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 “各就各位,预备 开始! ”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
11、,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 “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 ”村长一 脸沮丧地说: “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12、! ”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 ”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 “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 ”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 “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 村长望了望镇长: “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 “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 “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
13、选刊 2011年第 12期) 【小题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 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
14、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小题 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 “一波三折 ”,比如 “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要求解释清楚当初如何舍命救人的,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 ”;这样的波折文中还有很多,请结合全文再举三例。(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 “英雄 ”?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5分) 答案: 【小题 1】 D E 【小题 1】 拍摄准备就绪,但被救
15、小学生却不愿出镜,怕在被水呛,家长也不同意,怕有危险; 找到了会水的孩子愿意替代拍摄,但吴贵平却要带一个救生圈; 经镇长 说服教育,吴贵平同意拍摄下水镜头,但河水刚刚齐脖子就腿就发飘,原来不会游泳; 镇长要求把落水孩子换成吴贵平的儿子,但村长说吴贵平的儿子一年前就淹死了。 【小题 1】 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 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
16、救人之举,毕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 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 【小题 1】 A, “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有现场感 ” 不等于 “真实、感人 ”,且“感召他人的作用 ”会有,但不是主要目的; B,吴贵平勇救落水儿童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亲情,出于父母对于孩子不惜生命代价的守护; C,说 “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 ”没有依据,且对吴贵平救人原因的分析也不当。 【小题 1】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 能把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
17、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结合文本, 1分;理由分析, 2分;联系实际,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
18、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迦欢 龀觥 鲎笥遥硕 种 谑鞘枞 涫 俚匾晕 氤 送 纹浼洹 br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
19、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迦欢 龀 迦唬核 瞥涫 难 B遂以平滁平:平定 C及宋受天命受:同 “授 ”,授予 D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拾取 【小题 2】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 其日牛马嘶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 “耸然 ”“窈然 ”“翁然 ”,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 “掇 ”“荫 ”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
21、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 “故老皆无在者 ”“遗老尽矣 ”,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 “幸生无事之时 ”,指出自己有 “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的职责。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A 【小题 1】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 闲适。 【小题 1】受,接受 【小题 1】 D都是指示代词,表
22、远指,可译为 “那 ”。 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 为乐 ”;形容词,可译为 “快乐 ”。 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 “道 ”推断,可译为 “叙写 ”“描绘 ”,但如译为 “根据 ”,亦可通;名词,可译为 “根本 ”,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率领 ”“带领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 “凭借 ”“依据 ”。 【小题 1】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核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虞美人 梳
23、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 “丝丝 ”一词的妙处。( 3分) 【小题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3分) 答案: 【小题 1】( 3分) “丝丝 ”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 1分)也生动 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1分)起句重复出现 “丝丝 ”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 1分) 【小题
24、 1】( 3分)( 1)比喻。( 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 “愁 ”,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 “楼儿忒小不藏愁 ”,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 2分) (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 1分)作者让 “愁 ”几度 “与云飞 ”, “觅归舟 ”,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 “天 ”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 中一处即可, 2分) ( 3)对比。( 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
25、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 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小题 1】此题考查练字, “丝丝 ”这一叠词既再现了柳枝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 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 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5分) 科学追求 完
26、美、和谐与真实 。 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但能泓扬科学精神,还能激励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 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知,带领我们在科学海洋中 Chng yng。 阅读科普文章,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分) Chng yng( )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加以改正。( 2分) “ ”应改为 “ ”; “ ”应改为 “ ”。 ( 3)文中 处句内有语序不当,请加以改正。( 1分) 改为 “ ”。 ( 4)文中 处句内有用词不当,请加以改正。( 1分) “ ”应改为 “ ”。 答案:( 1)( 1分) 徜徉;( 2)( 2
27、分) “泓 ”应该为 “弘 ”; “知 ”应该为“智 ”;( 3)( 1分) “完美、和谐与真实 ”应改为 “真实、和谐和完美 ”;( 4) ( 1分) “激励 ”应该为 “激发 ” 阅读下面文字,概括 “巨蟒 ”发电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不 超过 6个字。( 3分) 一根取名 “巨蟒 ”的巨大橡胶管能为低成本海浪发电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巨蟒 ”两端密封,里面装满水。将 “巨蟒 ”固定在海面以下,一端朝海浪袭来的方向。海浪拍打到 “巨蟒 ”一端使之受挤压,管子内部就形成激突波(即内部压力波)。激突波在管内传动,而海浪则在管外以同速流动,这样就对管子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于是激突波也越来
28、越大。随之,激突波使得固定在 “巨蟒 ”另一端的涡轮启动,于是电能产生,并通过一根电缆传送到海岸上。 答案: 形成激突波; 激突波传动; 启动涡轮。 名著导读 简答题。 (5分 ) 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作最后的较量时,吴荪甫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个情节。 答案: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作最后的搏杀时,吴荪甫恳请姐夫杜竹斋做他的 “攻守同盟 ”,一起做空头。 (1分 )在吴荪甫认为胜券在握的时候, (1分 )杜竹斋却见利忘义,临阵倒戈,暗中将钱全部买成多头, (2分 )吴荪甫彻底破产。 (1分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子夜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冯云卿是有名的 “笑面虎 ”,有
29、名的 “长线放远鹞 ”的盘剥者, “高利贷网 ”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 “笑面虎 ”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 B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 1930年一天,吴荪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到了吴公馆后不久,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 最终突发心脏病身亡。 C “请三先生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 ”屠维岳放慢了声音说,但是
30、那态度非常大方,非常坦白同时又非常镇静。屠维岳暗中收买了工厂闹事者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然而一女工告密,工潮复起。处于不利地位的屠维岳却仍是那么沉着,在厂门外迎接火冒三丈的吴荪甫,将他的布置汇报给吴荪甫,最后罢工平息。 D吴荪甫在家里为父亲吴老太爷办丧事,就在这次聚会上,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 E “佩瑶! -你怎么? -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 ” 吴荪甫似乎努力抑 制着忿怒的爆发,冷冷地说;他的尖利的眼光霍霍四射,在少奶奶的脸上来回了好几次:是可怖的撕碎了人心似的眼光。 这里吴荪甫所说 “要来的事 ”指的是彻底
31、破产之事。 答案: BE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 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 注: 摩顶放( fang)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 权:权变,变通。 贼:残害。 【小题 1】孟子说的 “执中 ”与 “执一 ”不同在哪里?( 3分) 【小题 2】孟子为什么要批评子莫?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 【小题 1】( 3分) “执中 ”就是以中道行事,符合中庸之道; “执一 ”就是执着一点 , 不知通权
32、达变。( 3分) 【小题 1】( 3分)因为子莫虽然中道行事,但只讲原则,不知权变;和偏执于一端(固执)的杨朱、墨子一样,有损害中庸之道。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 (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 2)苔痕上阶绿, 。(陋室铭) ( 3) ,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 春行) ( 4) ,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境在人庐) ( 5) ,愿乞终养。(陈情表) ( 6)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 ( 7) ,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 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永遇乐 (千古江山 )) ( 9)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33、( 10)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答案:( 1)濯清涟而不妖( 2)草色入帘青(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山气日夕佳( 5)乌鸟私情( 6)声断衡阳之浦。( 7)梧桐更兼细雨( 8)一片神鸦社鼓。( 9)雕栏玉砌应犹在( 10) 别有幽愁暗恨生 作文 作文 (7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70分 )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元,甚至几百元;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卖得很便宜;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这则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和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 (3)立意自定; (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涉及到 “多事 ”和 “多解 ”,从立论角度来 说,有几双 “鞋 ”或 “解 ”就有几个角度。经过提炼,我们可以确定一下立意: 1.第一双鞋意在强调 “位置与价值 ”,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平台,价值的实现有所不同。 2.第二双鞋强调 “内在素养 ”,鞋子的材料决定了它的质量,同样,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往往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 3.第三双鞋强调 “要学会创新 ”,不创新大多都会被淘汰。 4.第四双鞋则强调 “适应环境 ”、 “适应他人 ”等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