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 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 “君子之国 ”。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 答案: A 下列语句中画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
2、孔子所创立。 薪尽火传 ,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友展。 B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 冰山一角 ,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 耳提面命 式的教学方法。 D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 粉墨登场 ,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逮捕( di)泠( lng) 然遐观穷且益艰逸兴遄( chun)飞 B叨( to)陪省( xng)视逋慢 俊采星弛心宽体胖( pn) C舂 (chng)粮感喟
3、( ku)暇日天高地迥恶乎待哉 (w) D桨棹 (no)绣闼 (d)篷蒿扶摇而上稗官野史( bi)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 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 “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 ”,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 ”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 “
4、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 “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 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 互涵互动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
5、潮。在这个 “高峰 ”和 “源头 ”时代,出现了以 “楚辞 ”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 互涵互动 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 “大文学 ”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 与 哲学诗意化 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 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
6、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 “庄骚辉映 ”,实则是在 诗意的沉思 和 沉思的诗意 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小题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哲诗 ”是指 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 “诗哲 ”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 “互涵互动 ”, “互涵 ”
7、指彼此促进, “互动 ”指彼此渗透。 C “史著文学化 ”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 “哲学诗意化 ”,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 “诗意的沉思 ”指庄子的文章洋溢溢着诗情; “沉思的诗意 ”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小题 2】不属于庄子 “既是哲人,又是诗人 ”,屈原是 “诗人,而兼哲人 ”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具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小题 3】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
8、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 “庄骚辉映 ”这一种文化奇观。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
9、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 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 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 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 “国学大师 ”“国宝级学者 ”“北大惟一
10、终身教授 ”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 ,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 2006 年,第 19 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 “诗人 ”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
11、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 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 29日( 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 “难得糊涂 ”,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 “中国牌 ”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 万阻
12、,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 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 12月 21日, 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 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 “林 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
13、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 ”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
14、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 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 “国学大师 ”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 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
15、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 “文章不厌百回改 ”、 “佳作常从改中出 ”。 D “文革 ”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 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小题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么,他的 “人格魅力 ”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
16、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 “心迹 ”。( 6分) 【小题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 “国学大师 ”,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8分) 答案:( 1) B、 E ( 2) (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 “清高 ”亦可),热爱教育。( 6分。意思接近即可) (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 2分) ( 4)传统国学的重
17、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 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 “国学大师 ”。 (8 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 )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 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
18、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 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 h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 ”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 ”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 这又勾起了他对
19、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 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
20、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 “关公拖刀 ”: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 “张飞打鼓 ”: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 ”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 ”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 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 “哪叱探海 ”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
21、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 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 h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
22、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到白居易的 “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 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
23、吁出一口气: “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 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 何爹含着泪说: “你放心,放心。 ”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A第一段中说 “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 h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 ”含蓄地表达作
24、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 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 “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 ”“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神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 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
25、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小题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 ( 6分) 【小题 4】怎样看待何爹 “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的这种坚持 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 ( 8分) 答案:( 1) A、 C( 5分) ( 2)答: 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 “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 ”等。 剃头技艺精湛娴熟。 “青龙偃月刀法 ”让人叹服,可以从作
26、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 “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 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 ( 3)答: 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 2分) “多年 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 ”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 2分) 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2分) ( 4)答: 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
27、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2分)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 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 2分) 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 2分) 要耍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2分)(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
28、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 “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 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 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
29、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 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 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延中,玄极言无隐。 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载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 ,玄不以口舌争
30、,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属:连缀 B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 C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D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俟:等到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
31、组是 ( 3分 ) 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 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32、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采分点: “讫 ”“亟 ”“所之 ”各 1分,句子大意 2分) ( 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采分点: “更张 ”、 “事有不便者 ”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
33、“隐 ”各 1 分,句子大意 2分) 【小题 1】喻:使 明白。 【小题 1】( 是道士对欧阳玄未来的估测; 只能说明他的研究面很广,并不能说明他的 才干卓异; 重点强调欧阳玄临难不退、坚持己见的个性) 【小题 1】(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欧阳玄严惩豪门大族的信息) 【小题 1】略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
34、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 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默写 默写填空(见答题卷) 答案:略 作文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 惜时如金的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的美好、温暖。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