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27.65KB ,
资源ID:315370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153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doc

1、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 1分) ( 1)子曰:岁寒, 。 ( 2) ,疑义相与析。 ( 3)臣欲奉诏奔驰, _; _。则告诉不许。 ( 4)自胡马窥江去后, _, _。 答案: ( 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 3)奇文共欣赏 ( 4)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 A一个人的事业和他的道德水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层纸捅破了,学者打着学术名义追逐金钱的把戏也就 昭然若揭 了。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

2、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 一文不名 的破布。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 见微知著 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 毁家纾难 ,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答案: A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 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3、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 “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近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名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 “圈养 ”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

4、保护法。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 “存天理,去人欲 ”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 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 “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

6、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 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

7、。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 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 一个政

8、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小题 1】对文中叙述的 “新儒学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 入。 【小题 2】对中国古代 “书院制度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

9、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 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小题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10、。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 ,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原文是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B项“以天下为己任, 狂热的宗教热忱 ”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 C、 D项,可根据信息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

11、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小题 1】 A项,根据信息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 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 “以局部代替整体 ”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 ”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 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 ”错,根据信息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

12、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小题 1】 A项,根据文中信息 “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 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 C项,根据信息 “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 D项原文是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13、。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 “政治集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列各题。( 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

14、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 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 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

15、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 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

16、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 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

17、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 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

18、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 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 ”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5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 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1925年,清华大学国 学院的四大导师

19、,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 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 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

20、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小题 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6分) 【小题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 些特点?(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1】 1、追求真

21、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2、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3、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 【小题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 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

22、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小题 1】: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 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 “国际潮流 ”,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 “本来民族之地位 ”将岌岌可危。 【小题 1】 A、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

23、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C、原文有: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 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 1】每点 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注意要有事实例证。 【小题 1】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 1】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 4分,联系实际 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勋

24、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 ”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 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 “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 娜斯嘉和齐娜, 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 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 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

25、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 ”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 “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

26、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 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 ”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 ”普斯

27、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 “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 ”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 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 ”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 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 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 阿甫古斯托维奇! ”主人对法国人说, “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 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

28、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 嗯! ” 斯皮 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 ”普斯佳科夫说, “真是怪事,尤里 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 ”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

29、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 只有这个想 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勋章高一等,符拉季米尔勋章比安娜勋章又高一等。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 ) A由于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 “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 一件可怕的

30、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 ”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从侧面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 “列甫 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 ”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 E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

31、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小题 2】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小说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非常成功,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6分) 【小题 4】有人说,小说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风俗画,契诃夫借勋章反映当时的俄国社 会的一面。如果这样,你从这篇小说中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

32、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的作用: 交代故事的开端; 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小题 1】: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 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 “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 ”,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 佩戴上 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 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 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 “两骗子双簧戏 ”; 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

33、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生、令人发笑。 【小题 1】 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 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 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 “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

34、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 “难过 ”,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 【小题 1】 A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 夫的虚荣心在作怪。 D,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错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小题 1】内容 3分,作用每点 1分。 【小题 1】每点 1分,总括 1分。 【小题 1】意思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9分) 张自新传 明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 未有所得,

35、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 “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 ,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 “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 s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 “而何人者? ”自新曰: “里长,实书生也。

36、”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Ks5u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 ,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 “宰天下竟何如? ”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 ,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 ,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 屹屹:同 “”,勤奋不懈的样子。

37、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 儇:轻佻,不庄重。 弟子员:生员 【小题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Ks5u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 “性方简,无文饰 ”的一组是 ( ) 见之者莫不讪笑 以灯檠投之 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试之文,立就。 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宰天下竟何如? A B C D 【小题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

38、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 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小题 1】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 B。 C

39、项中 “怪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 “以 为怪 ”或 “为 而感到怪异 /奇怪 ”。 A项中的 “了 ”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 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 “戚 ”字有 “忧愁 ”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 ”中 “戚 ”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 D项中, “面 ”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 “当面 ”,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面 ”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 “面 ”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中的 “在文中

40、 ”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 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 C、 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小题 1】略 【小题 1】本道试题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 C 级。 A、 B、 C 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 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 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 “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 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 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 B 项中的

41、“无法与他们 交流 ”与原文中的 “与之语,不答 ”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 ,“不答 ”是 “不想回答、理睬 ”或 “不愿回答、理睬 ”,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小题 1】此题考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等级为 B级。第 1小题,“且 ”“宁 耶 ”“以 ”“忧 ”为得分点, “且 ”译为 “况且 ”,“宁 耶 ”译为 “怎么能 呢 ”或 “难道能 吗 ”, “以 ”译为 “因为 ”, “忧 ”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 担忧 ”“让 担忧 ”。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 2

42、小题, “诣 ”“代 ”“匿 ”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 “诣 ”译为 “前往 ”, “代 ”译为“代替 ”, “匿 ”译为 “藏匿 ”或 “把 藏 ”。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 “自代 ”后应该要补出宾语 “兄受 s掠 ”; “而匿其兄他所 ”省略了介词 “于 ”,补充完整应为 “而匿其兄于他所 ”。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茫然无所获,张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向来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 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

43、(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 “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 ”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 ”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 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

44、。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 “你是什么人? ”自新说: “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 ”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 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 ”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45、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 了。古语说: “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九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小题

46、1】颈联中提到 “玄猿 ”和 “白雁 ”,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案: 【小题 1】 “玄猿 ” 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 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 情浓,难免泪下沾襟。 “白雁 ”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小题 1】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 “干戈 ”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

47、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 干戈 ”,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小题 1】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写出意象特点的 1分,写出情感特点得 1分 ,写出作用得一分,共 5分。 【小题 1】第一句 1分,第二句 1分,后面 4分,其中分析 2分,结论 2分。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 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 ”登台,却 “无分 ”饮酒, 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 ”!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 “真假对 ”),借 “竹叶青 ”酒的 “竹叶 ”二字与 “菊花 ”相对, “萧散不为绳墨所窘 ”(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