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广东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面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横槛( jin)给 (gi)予血( xi)液愀( qio)然 B剽( pio)窃模( m)样祛( qi)除皮癣( xun) C隽( jun)永粗犷( kung)熨( y)帖颓圮( q) D荫( yn)庇漫溯( s)枕藉( ji)牵绊( bn)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 “给予 ”中的 “给 ”应读 j; “血液 ”中的 “血 ”应读 xu。 B项, “剽窃 ”的 “剽 ”应读 pio ; “祛除 ”的 “祛 ”应读 q。 C项,粗犷的 “犷 ”应读 gung。 考点:本
2、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语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本题所考查的读音都为多音多义字,而多音多义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于多音多义字的识记,除了遵循依义定音的原则之外,把握规律,记少不记多也是识记多音多义字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归有光都是宋代散文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赤壁赋和项脊轩志。 B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 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C闻一多是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提出了新诗的 “三美 ”: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著有红烛、死水等。 D老舍原
3、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 “苏轼、归有光都是宋代散文家 ”错,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 C项,新诗的 “三美 ”应是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D项,骆驼祥子不是话剧,是老舍的小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纵一苇之所 如 (好像) 自可断来 信
4、 (书信) 且 奚适也(将要) B方其破荆州, 下 江陵(往下游走)大母 过 余(经过) 其 远而无所至极也(岂是) 虽然 ,犹有未树也(表转折) C 族 秦者,秦也(灭族)举酒 属 客(劝酒) 以 足音辨人(凭借)而 卒 莫消长也(最终) D苏子 愀 然(忧愁) 正 襟危坐(端正) 使 六国各爱其人(致使) 妪 每 谓余曰(每次)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怒,形容词,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如,动词,到,往。 B项,过,看望,探望;其,为连词 ,表选择 ,可译为 “或者、还是 ”。 D项,使,连词,表假设,假使;每,副词,时常,经常,常常。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5、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均为课内课文中的实词,没有具体的语境,且所考的文言实词用法较为特别,需自己对课文较熟。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建筑是凝固的诗。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 。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解答可根据横线前的具体语境来把握。第一处横线前有这样的语
6、境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 句 “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是说建筑之古老, 句 “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是指其现代。可见,第一处两道横线上分别应选填 。第二处横线前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的语境,应 句在前, 句在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这一题是句中几处横线上选填句子,其间也包含句子的语序。这类题一定要注意前后的具体语境。语言表 达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能力。语言表达要做到前后衔接通畅,文从字顺,辞意畅达。具体说就是能调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7、做到话题统一,鲜明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句序合理,连接紧密妥帖;注意前后衔接与呼应。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C为了弥补用水的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 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D随着雀巢公司被迫召回在香港销售一切牛奶,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毒牛奶事件仍在继续扩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句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抓不抓 ”与 “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
8、人 ”不搭配。 C句,成分残缺或赘余,可删除 “开展 ”。 D句搭配不当, “毒牛奶事件仍在继续扩大 ”应为 “毒牛奶事件的影响仍在继续扩大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一定的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有此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而成分残缺的重点是主语残缺,而主语残缺的主要类型是滥用介词造成残缺和暗换主语。对这两种类型须熟记类型,了解特点,方可稳操胜券。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
9、的一项是( 3分) A什么是艺术精品?深刻的思想启迪、 鞭辟入里 的人性揭示,精美的舞蹈编排、演出,动人的剧场艺术氛围等,怕 是题中应有之义。 B这个曾被认为是 有教无类 、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C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 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D这种巷,不似上海里弄, 鳞次栉比 的房屋,拥挤得喘不过气来;也不像北京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起弥天的黄沙。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项不符合语境,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含褒义。鞭辟入里,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
10、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 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11、的一组是( 3分) 这件事让他和他的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其中 只有他自己明白,别人无从知道。 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美国国务卿赖斯紧急赶往耶路撒冷,会见巴以双方领导人,从中 ,以平息可能重新恶化的局势。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工作人员提醒人们,不要听信 治疗肿瘤广告的宣传和误导,否则,不但 不了疾病,反倒耽误治疗时机。 活塞队主帅桑德斯在与爵士之战的第三季因与裁判争论被 出场。本场比赛活塞队 93: 103不敌爵士队结束二连胜。 A委屈周旋驱除祛逐 B委屈周旋驱除祛逐 C委曲斡旋祛除驱逐 D委曲斡旋驱除祛逐 答案: C 试题分析:委屈:含冤受屈或心里苦闷:屈意
12、迁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责而心里难过;不好的待遇:你在我家受了许多委屈。委曲:曲折弯转。 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指事情的经过,底细;指屈身折节。委屈和委曲区别在于曲和屈上。屈:强调心情,是对心理状态的表达。曲:强调曲折,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故 句应选 “委曲 ”。周旋,打交道,应酬或尽量拖延时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 “斡旋 ”一词在当今媒体上主要用于外交活动,即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促成两国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促成国内派别冲突的解决)的方法。故 句应选斡旋。 “驱除 ”因为是从 “赶牲口 ”引申出来的意思,所以具有“用强制力迫使 ”的意思。一般说来, “驱除 ”之后跟的都是人或动物
13、,还有比较抽象的事物,比如 “驱除恐惧 ”等等。而 “祛除 ”的 “祛 ”是 “神示旁 ”,带 “神示旁 ”的汉字一般都和 “神灵、祭祀、巫术 ”之类的有关。 “祛除 ”一词现在的使用范围非常窄,一般都是 “祛除 ”和疾病有关的东西。故 句应选 “祛除 ”。祛逐,驱逐 (邪妖、灾异 )。驱逐,驱赶或强迫离开。故 句应选 “驱逐 ”。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实词的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的辨析。辨析的关键是同中求异,重点把握异。这是几个动词,一方面它取决于对象,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效果。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苍桑寒 暄妄自匪薄防民
14、之口胜于防川 B烦躁哈密瓜钩心斗角磨刀不误砍柴工 C气慨修茸山川相寥口惠而实不至 D宫阕惦记婷婷如盖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苍桑 沧桑;妄自匪薄 妄自菲薄。 C项,气慨 气概;修茸 修葺。 D项,婷婷如盖 亭亭如盖;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规范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对字形的复习要博闻强识。 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 现代文阅读 永久的悔
15、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母亲的娘家姓赵,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所以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 “白的 ”(指麦子面 )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 ”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 “红的 ”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 “红 ”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
16、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 “白的 ”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 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 “奶奶 !”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 “白的 ”,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 “拾麦子 ”,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奖励我,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
17、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 “超常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 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 “白的 ”,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白的 ”、月饼难得, “黄的 ”怎样呢? “黄的 ”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我二
18、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 当我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总能蹭上一顿 “黄的 ”吃。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 “白的 ”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 “黄的 ”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 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 呆的
19、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 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
20、,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 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 ”。 这就是我的 “永久
21、的悔 ”。 (节选自另一种回忆录,季羡林著) 【小题 1】文章首尾都提到作者 “永久的悔 ”,这个 “悔 ”包含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4分) 【小题 2】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吃,似乎与文章的主旨无关,你是怎么看的?( 4分) 答案: 【小题 1】作者 “永久的悔 ”是: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 因小时年幼无知忽略母亲而悔恨; 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 , 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小题 2】作者这样写仍然是围绕 “悔 ”来写的。 家贫年幼的 “我 ”记忆最深刻的是 “吃 ”,而吃又从侧面写出当时生活的艰辛和不能喂饱自己的孩子的母亲的无奈、苦难、痛苦; 文
22、中作者写到好吃的 “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这其实也反映了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吃苦、默默奉献(牺牲)。 前文写吃,为后文写母亲做铺垫。而今天 “我 ”每忆起那时 “吃 ”的事,就泛起对母亲 “永久的悔 ”。 【小题 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作者 “永久的悔 ”的具体内容,这在文章的首段也开宗明义: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 开母亲。而文章的结尾作者则是深情地写到:这就是我的 “永久的悔 ”。应结合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 “这 ”所指代的内容。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
23、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 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 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小题 2】试题分析: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 都是写吃,看似偏离了题意,实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对此,作者在文章的第八段也作了说明了,这一题的回答,要结合这一段的作者所的内容。其次,也应从文章结构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前文写吃,也为下文写母亲作了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结构的内容包括
24、线索、段落、层次、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文章中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事物的表现和本质特征等,都会反映在文章的 结构中。文章的过渡、伏笔、照应等反映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文章的详略反映了客观事物中各种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析文章结构的过程中,就可以探究组成文章的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材料反映出的思想。 “和 ”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 ”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和 ”与 “同 ”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 “和实生物 ”与 “和而不同
25、”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 。据国语 郑语,郑桓公问史伯: “周其弊乎 ”史伯回答说: “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 ”。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即没有处理好 “和 ”与 “同 ”的关系,一味地追求 “同 ”而抛弃 “和 ”。在史伯看来, “和 ”与 “同 ”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和 ”是 “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 “同 ”则是 “以同裨同 ”,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 “和 ”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 “同 ”则是
26、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 同体 “丰长而物归之 ”,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 “同则不继 ”。说文: “继者,续也。 ”因此, “不继 ”则为 “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 “和 ”与 “同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 ”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
27、所包含的辩 证思维逻辑。 “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 “和实生物 ”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 ”的内容。据左昭 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 “和与同异乎 ”的问题时,明确指出 “和与同异 ”。他认为, “和 ”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 “和同之 异 ”。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即后
28、来儒家所谓的 “中庸 ”。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 “同之不可也如是。 ”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 ”,更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形成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就这样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 “和 ”的思想 资源,被逐步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 “和 ”的深入讨论,遂使 “和
29、”或 “和谐 ”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 2009年第 1期)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标志着 “和 ”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 “去和而取同 ”。 C “和同之辨 ”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的意思是 “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 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 E孔子提出的 “和而不同 ”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小题 2】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内涵
30、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 3】 “和 ”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4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 1) “和 ”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 2) “同 ”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每点 2分) 【小题 3】( 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 “和 ”的思想资源;( 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对举和 “和实生物 ”命题。( 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 ”体
31、现 “中庸 ”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 “和而不同 ”,将 “和 ”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4)先秦诸子对 “和 ”进行了深入讨论,使 “和 ”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项, “和 ”的理念趋于成熟的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和 ”与 “同 ”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 “和实生物 ”与 “和而不同 ”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史伯提出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不能完全标志 “和 ”的理念的成熟。项,应是: “和 ”或 “和谐 ”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32、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这类多选题,供选肢的正项和误项混杂在一起,所谓解题就是 “指正识误 ”。一般说来 ,“指正 ”(指认正确选项 )较容易 ,“识误 ”(识 别错误选项 )颇困难。因为供选肢中所谓的 “误 ”,决不可能 “一望而知 ”,必然会以 “似是而非 ”的面目出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命题的 “设误 ”必是干扰的设置。因此 ,如果把着力点放在辨误上 ,则事半功倍。 【小题 2】试题分析: “和 ”与 “同 ”两个概念的内涵的阐释集中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其标志词: “和 ”或 “和谐 ”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可依此,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整
33、合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一事物 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重要概念 ”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 “概念性 ”词语;而 “重要词语 ”则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小题 3】试题分析:这一问题的回答,要立足于全文,梳理一下各段的大意,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答案:,只是第一点的答出有些难度。需要考
34、生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中分析概括出。 考点:本题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步骤是:从题干要求出发,确定信息区间。首先是审读题干,题干是方向,是 “命令 ”,题干规定答题的范围。其次,要依据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第二步,准确筛选。从确定的筛选范围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发掘隐含信息。如果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比较 “显露 ”,可直接摘取;如果题目涉及范围较大,且信息较 “隐蔽 ”,则要先辨别信息,再概括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第三步,合理转换。 显性的、简练的、符合题目指令的信息可原文照搬,但在题目 要求用 “自己
35、的话 ”或无法 “照搬 ”的情况下,一定要对原文有关信息进行 “转换 ”,即换一种说法。 文言文阅读 卖酒者传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 “汝能饮酒否? ”量酌之,曰: “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 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 “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 “几何数? ”曰: “子母 四百金。 ”卖酒者曰: “何忧为? ”立出四百
36、金偿之,不责券 。乙得金欣然,以为甲终不负己也。四年,甲乃仅偿卖酒者四百金。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 “卖酒者乃非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 “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 ,立决人死,疏先后宜死者六人矣。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 “吾往买若 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 “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 ”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
37、之,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第八人以下各如期死,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卖酒者姓郭名节,他善事颇众。予闻之欧阳介庵云。 事:评议事情。 子母:利 息和本金。 责券:求取借据。 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小题 1】下列加线词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遣童婢 沽 沽:买 B以为甲终不 负 己也负:欠钱 C疏先后 宜 死者六人宜:合适 D能偿者
38、 损 其息损:损害 【小题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3分) A 以 善酿致富 更注酒,使持 以 归 B 若 中心愿之乎 汝贷金若干,子母 若 干矣。 C 至夜分, 乃 散去 主人 乃 取客钱买酒肉耶 D 客偿博 所 负行 召 所 买田舍主毕至 【小题 3】下列各组中能全部表现卖酒者 “匪唯长者,抑亦智士 ”的一项是( 3 分) 平生不欺人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 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 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A B C D 【小题 4】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别人,特别是对
39、于仆人丫鬟来买酒的,他都要关切的嘱咐几句。 B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来吃喝,最终分文未取。 C卖酒者爱好赌博,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是为了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家产败掉。 D卖酒者待人仁慈宽厚,乐善好施,寿命超过术士的预言,这体现民间善有善报的观念。 【小题 5】翻译下列语句: 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 ”( 3分)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3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C 【小题 5】 能够偿还的,就减少他们的利息,遇到穷的人,就把债券还给他们
40、了,说 “不要让我的子孙害苦你们啊! ” 有人跌倒打碎了 酒瓶酒坛,就回家拿酒瓶,重新盛满酒,让他拿回家去,因此,远近各处的人,都称他是忠厚的长者。 【小题 1】试题分析: B项,负,背弃,违背; C项,宜,应该; D项,损,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是联系上下文。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看其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其词性。二是看上下文确定其含义。不过这一题在做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看题目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择错误的。一定要看清,不要受平时习惯的误导。 【小题 2】试题分析: A项,以,介 词,凭借 /
41、以,相当于 “而 ”; B项,若,代词,你,你们 /若,约计; C项,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 ”/副词,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应掌握规律,结合语境,推断其用法。文言文的用词造句是有规律的,只要处处留心,掌握规律,就能准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 “以 ”字, “以 +动词 ”, “以 ”是连词; “以 +名、代词 ”, “以 ”就是介词。有的虚词用法的判断,还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综合运用句法分析和文章 理解两种方法。 【小题 3】试题分析: 句只是路人听说卖
42、酒者有德行,不能表现出卖酒者有德行; 句是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朋好友,整治棺材等待死亡,不能表现出其有德行与智慧。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我们先要弄清 “立品者 ”的内涵,再对照这一概括性论断去分析题面的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选择。 【小题 4】试题分析:根据上文看, “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 ”错,他曾与路人赌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43、级为 B 级。 点评:做这类题,要读准题干,逐项检查。我们在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然后再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往往较为隐蔽地将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夹杂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与分析中,有时甚至只是某一个实词或虚词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小题 5】试题分析:这两句的翻译,要处理好句中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损,减少;立券,签订的债券;患苦,使动用法,使 受害,受苦;或,有的,有的人;倾跌,跌倒;辄,就;远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
44、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语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输电网杂技。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诗歌 鉴赏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 “齐安 ”是黄州的郡名。 说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4分) 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这首绝句所写景物色彩丰富而明艳,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
45、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 ”、 “浴红衣 ”,明点绿、红两色: “菱 ”、 “浮萍 ”、 “莺 ”、“蔷薇 ”,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菱、浮萍、蔷薇为静景,而鸳鸯浴水、夏莺弄花为动景,更有莺声千啭衬托静寂的环境,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答对一点给 2分) 【小题 2】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 “尽日无人 ”的环境,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情状,而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之情。(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这是一 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诗的首句 “菱透浮萍绿锦池 ”和末句 “鸳鸯相对浴红衣 ”,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
46、题中的 “后池 ”。次句 “夏莺千啭弄蔷薇 ”,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第三句 “尽日无人看微雨 ”,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 “看 ”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 ”、 “浴红衣 ”,明点绿、红两色: “菱 ”、 “浮萍 ”、 “莺 ”、 “蔷薇 ”,则 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
47、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对诗人怎样描写的这类题目的解答 ,一般应围绕这样几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主要考虑是否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二是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考虑是否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等。三是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不是间接抒情。具体答题时,还应注意审题
48、,搞清题目要求,弄清答题数量。 【小题 2】试题分析: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 “尽日无人 ”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 “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 ,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要准确、简明地评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熟悉并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术语。常用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术语,有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