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7.53KB ,
资源ID:315975      下载积分:1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159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unhappyhay1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1、2012-2013学年广东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虔 诚 / 掮 客编 辑 / 缉 拿国 殇 / 河水 汤汤 B 翘 楚 / 讥 诮缔 造 / 孝 悌 泥 淖 / 卓 尔不群 C发 轫 / 妊 娠 毗 邻 / 癖 好逐 渐 / 东 渐 于海 D 熨 帖 / 驾 驭 诽 谤 / 滂 沱奢 靡 / 靡 计不施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 qin (同 ) j/j, shng(同 ) B. qio /qio , d /t, no/ zhu C. rn(同 ) , p/p, jin /jin D. y

2、(同 ), bng/ png, mm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大都来自于课文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文言文,所以考生应该清楚,文言文中一些至今还常用的字也是 “现代汉语常见字 ”,学生不能忽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 :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 推波助澜 ,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B这次选举,本来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 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如果你也想跟着大家的脚步到这些最 炙手可热 的旅游目的地去 “凑凑热闹 ”,一定要掌握好出游情报,它们能让你在出游热潮中玩

3、得更个性、更精彩。 D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 趋之若鹜 地进入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发展,使扩大影响。此处褒贬失当。 B “不孚众望 ”的 “孚 ”有 “使人信服 ”的意思, “不孚众望 ”就是 “不使人们信服 ”。 C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指旅游目的地则错,适用对象不对。 D 项中 “趋之若骛 ” 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去追逐某些东西,它多含贬义。用在句中,明显和语境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

4、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情色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情色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是 ( ) ( 3分) A “地沟油 ”案的宣判,彰显了我国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力度,给那些置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的食品生产销售者敲响了警钟。 B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前,能否改善收入分配、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 C不仅

5、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而且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D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前后 “能 否 ”要对应。 C项语序不当,应将 “该诗 ”调至句首。 D项 培养专业技术水平 不通。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 3分)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

6、重视情节的特点。 , 。 , , 。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 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 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 重视写情节 ”照应前文的 “重视情节的特点 ”; 承接 介绍 “写人物 ”; 以实例证明 ; 从时间上要在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 ”之后; 是总结。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优点在于,既是一道规范的连贯题,同时又教给了学生有关中国小说发展的知

7、识,可谓一箭又雕。 现代文阅读 无可奈何陈忠实 从 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 “沟壑纵横 ”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 “酸文假醋 ”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 “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 “肢体学 ”?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

8、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 “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 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 “遍地开花 ”,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

9、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 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

10、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 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

11、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 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

12、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 “苦大仇深 ”的表情。 (选自南方日报 2008年 9月 4日,有删改) 【小题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 4分) 【小题 2】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 6分) 【小 题 3】盗版书、盗版碟等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本文,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 5分) 答案: 【小题 1】陈忠实

13、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 1分)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 1分)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 1分)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 1分) 【小题 2】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 1分)因为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最后到盗用他 名出书的农民,( 1分)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 1分),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 1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 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

14、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 1分) 【小题 3】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谋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甚至是小贩也贩卖盗版,( 1分)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 1 分)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 良好的文化环境。( 1分)。另外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 1分)因此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它们健康、合理发展。( 1分)(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概括传记文传主的特点,通常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

15、: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 2:抓基本事实(主要事件)与细节。 3: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4:抓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本题运用这几种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小题 2】本题首先要结合标题来分析 “无可奈何陈忠实 ”,其中的 “无可奈何 ”很有深意,正因为频频被盗版才 “无可奈何 ”; 其次要分析这几件事的不同之处,这几个事件看似一样,但对象不同、程度不同、情感不同,由相可见被盗之广。面对不同的对象,陈忠实的表现也不一样,这样才能给读者一个更全面的陈忠实。 【小题 3】从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盗版者有作者、出版社、读者、监管方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只要从这些方面提出建议,只要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考点:本题

16、考查阅读理解现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话题很好,当今社会盗版风行。选用此类材料有利于教育学生支持正版,打击盗版,提高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另外三道题分别从概括人物性格、评价选材 的优劣、探究打击盗版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考查,考查得比较全面,有深度也不广度,是一道较好的考试题。 白痴 耿耕 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一个少年站在十字路口中央,认真而坚定地指挥着车辆与行人。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少年,但多数人叫不出少年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个白痴。除了上下班的高峰期,有警察站在路中间指挥外,其余的时间属于这个少年。他指挥的手势和那些真正的警察一样,谁也不知他是怎么学来的。 据说少年不会说话,所有

17、路过十字路口的人都相信这点,因为他们从没有听那少年说过话,最多也就听见他嗓子里发出一个简单的音节。 对少年 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事,小城人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将少年当回事,因为他只是个白痴。多数人会看着红绿灯,选择自己的停走;少部分人大概是色盲,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自由穿行。这让少年很是气愤,常常指着那几个不听指挥的人,从嗓子眼里发出响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只是一个音节,那就是一个 “啊 ”字。有些乡下来的或者从外地来的人,看着站在路中央的少年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少年的手势,选择穿越马路的时机。这时,少年的脸上带着笑意,手势热烈地挥舞着,嘴里轻声地发出那个单音节,指示着行

18、人的脚步。其实少年站在路 中央时,我们看不出他是个白痴,只会认为他是个认真的交通协管员。 少年什么时候迷上指挥交通这个游戏的,小城人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站在十字路口上已经有好几年了,所以他指挥的手势才会那么娴熟,这说明少年是知道学习这个事的。 关于少年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一个版本传得最广。说少年并不是天生的白痴,而是后天造成的。故事是他五岁的时候发生的。那是一个晚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横穿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行驶的货车给撞飞了出去。因为晚上和下雨的原因,路上没有行人,所以他和妈妈在雨水中躺了很久,而那辆货车早已不 知去向。等有人将他们送进医院抢救时,他妈妈没有再醒过来,而他

19、醒过来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那天,少年站在十字路口像往常一样,认真指挥交通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车的后座上带着一个孩子,在亮红灯的时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推着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少年看着她大声地喊叫,脸涨得通红。可那中年妇女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自己的行走。路口那些等着过马路的人,也漠然的看着,因为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了很多,每回都有那么几个人,会在车流中穿过马路,显得那么有个性与勇气。中年妇女已经穿行到了马路中央,少年还在那里 “啊 啊啊 ”的叫喊着,但他却不挪动一下自己的脚步,只是站在原地喊着。中年妇女转头看了一眼少年那焦急的脸,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准备穿行另一条车流。 这时

20、,一辆轿车直直地开来,撞上了正在横穿马路的中年妇女,惊叫声与刹车声一起响起。绿灯也在这时亮起。路边那些要过马路的人,一下子围了上去。有好事的人掏出手机,拨打着报警与急救电话,使整个现场一片混乱。 少年呆呆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上,脸色苍白,眼里含着一些泪水,大概这么站了几分钟后,他移动脚步,朝乱作一团的人群走去。他艰难的挤进人群,站在正躺在地上呻吟的中年妇女身边,看着躺在地 上已没有声音的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白痴。 ” 所有围观的人都听见了这两个字,便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没在意那些眼神,似乎为了图自己快乐一样,对着躺在地上的中年妇女,一连说了好几遍白痴,然后掉头走出人群。

21、在这过程中,围观的人很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道路,少年便默默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看一眼。 在后来的日子里,走过十字路口的人,没有看到少年站在路口指挥交通,但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小说界 2008年第 4期) 【小题 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以 “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 ”开篇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2】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 “白痴 ”作为小说的标题。( 6分) 【小题 3】有人说这个白痴少年不是白痴,你认为呢?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由。( 5分) 答案: 【小题 1】引起读者的兴趣;( 1分)也为下文描写白痴少年义务几年来在十字路指挥交通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1分)同时又赞扬

22、了他的这种自发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分) 【小题 2】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 1分)并且以 “白痴 ”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白痴 ”相呼应,( 1分)展现了少年的心 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 1分)同时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 1分)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1分),以 “白痴 ”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1分) 【小题 3】答案:一: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看起来像白痴,但我认为他不是白痴。( 1分)

23、因为首先他指挥交通的手势和真正的交警一样,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 1分)其次他能够识别红绿灯,并且几年来能够义务地准确地指挥行人过马路,这说明他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并且 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1分)第三他还有丰富的情感,对于那些能够按照他的手势过马路的文明行为,他欢欣鼓舞;对于牵着小孩的妇女冒险闯红灯的行为,他焦急万分;对于那名妇女的死,他既伤心又愤怒。( 2分)所以,我认为他不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我认为他是白痴。( 1分)因为首先他不会说话,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 1分)其次,他虽然会指挥交通的手势和能识别红绿灯,但这只不过是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

24、智力因素。( 1分)第三他虽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焦急的声音,但这只不过是人本能的反应。( 1分)第四他虽然能够在那名妇女死后流泪甚至挤出白痴二字,但这可能是遗留在他脑海中的母亲车祸身亡的影子,不是他现在正常智力的表现。( 1分)所以我认为他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开篇指出 “这是小城一道风景 ”是习惯的写法,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 ”即指少年指挥交通一事; “风景 ”是个褒义词,其中蕴含着对少年的赞美之情。 【小题 2】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

25、 “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 、吸引读者兴趣等。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上方面思考。 【小题 3】这虽然是一道探究题,可以答 “是 ”“不是 ”,但个人认为最好答 “不是 ”。本文的标题是明显有深刻含义的,表面上是指少年是 “白痴 ”,而实际是指那些无视交通规则,将生命当儿戏的人才是真正的白痴。这道题要与本文的标题与中心联系在一起来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点评:这道题选材很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中国式过马路 ”是今年的高频词,也是中国人 “引以为豪 ”很久了的生活方式,以这样一篇沉重的文章来作为考试材料,既有现实性,又有教育作用,这是高 考所提倡的。但个人认为本题的第三

26、小题不够严谨,该题不应作为探究题来考查,因为个人认为答 “少年是白痴 ”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命题时最好不要命有争议的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 不是如后汉书 马援传所写: “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 ”,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 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 “垂

27、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 “举头望明月 ”时, “低头 ”就会 “思 ”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 怎么干 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 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 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 “外脑 ”想,从而使该做 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

28、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 “上访 ”为 “下访 ”,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 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 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

29、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 “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 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 “知 ”与 “行 ”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 2006年 9月 19日人民日报 【小题 1】根据文意

30、,下列对 “低头做事 ”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低头做事 ”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 “低头做事 ”是指一个人做事,要 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 “低头做事 ”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 “低头做事 ”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 “低头做事 ”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

31、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俯首甘为孺子牛 ”。 F “低头做事 ”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 派。 【小题 2】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符合 “低头做事 ”原则的做法是( )( 3分) A “举头望明月 ”时, “低头 ”就会 “思 ”故乡 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俯首甘为孺子牛 【小题 3】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结合文意回答, “知 ”指什么? “行 ”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D、 E

32、 【小题 2】 B 【小题 3】 “知 ”是指知道 “低头做事 ”的重要性。 “行 ”是指躬身实践 “低头做事 ”的原则。 (2分 )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2分 ) 【小题 4】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 (2分 )开篇总说 “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 “用脑做事 ”“调研做事 ”“低调做事 ”“专心做事 ”;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 (2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 D 项中的 “低头做事 ”并非 “独善其身 ”的心态; E 项中的 “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并非本文所表达的意思 【小题 2】 B项是

33、大自然中的现象, 并非做法 【小题 3】这句话的原意是:人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理,才能在行为上作出合符理的行动。也只有履行了合符理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知。所以 “知 ”即 “知道 ”,“行 ”即 “实行,践行 ”。结合全文来分析,这是 “知 ”的对象即:低头做事的重要性。 “行 ”即真正做到 “低头做事 ”。由于本句居于文末,而且 “知 ”“行 ”又是对上文的总括,所以本句的作用很明显是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小题 4】本题不难,先要将文章进行结构层次的划分,然后概括层意,文章的结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并且本文有明显的总起段和总结段,第三题又有了铺垫,所以解答本题 就很容易了。 考点:本题考查

34、阅读理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 点评:一、文章选得很好,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给学生以 “知 ”“行 ”的教育。二、考查的点比较丰富,考查的形式多样。三、几个小题多数有梯度,其中第三小题明显为第四小题作了铺垫。四、第四小题的难度太小。 文言文阅读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 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 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 悉去之,抚以恩意 ,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或恐为祸阶,克敬曰: “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

35、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 。 ”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 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 “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 ,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 ,拗蕃 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 “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 ,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 ”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 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

36、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 “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 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 王克敬传,有删改)【注】 内外艰:父母丧事。 诛求:强制征收。 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

37、抽税。 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必严兵自卫,如 待 大敌等待 B脱有 衅 ,吾当坐祸患 C事闻,朝廷 嘉 之赞许 D 勒 其还趋直沽命令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 A 以 内外艰不上 悉去之,抚 以 恩意 B 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 而 不之纳邪 完所漕 而 还,岂得已哉 C 拗蕃者例籍 其 货 其 人既死 D 比待命,民 且 死 子孙贫 且 行乞 【小题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 “为官尚宽 ”的一组是 ( ) (3分 ) 悉去之,抚以恩意 诉于克敬,愿

38、还本乡 脱有衅,吾当坐 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 B C D 【小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小题 5】翻译下面的句子。

39、(6分 ) 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3分 ) 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3分 )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B 【小题 5】 (王克敬)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感激他。( 3分, “德 ”1 分,大意 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 “具 ”“闻 ”“夺 ”三字上,每错一个扣 1分,扣完 2分为止。 “具 ”也可译成 “全部 ”, “夺 ”也可译成 “改变 ”。) 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 3分, “脱 ”1 分,大意 2分。大意主要落实在 “信 ”和 “罪 ”上,每错一个扣 1分。 “罪 ”也可译成 “

40、惩罚 ”或 “处罚 ”。) 试题分析: 【小题 1】待,应释为 “防备 ” 【小题 2】且:将要,副词。 A以:因为,介词;用,拿,介词; B而:但,转折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 C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那,指示代词。 【小题 3】 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 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 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小题 4】 “王克敬为他辩护 ”与 “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没有因果关系。 【小题 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具:详细地。闻:使 听闻。夺:改变,意译为 “驳倒 ”。德:动词,感激。 脱:如果。若是:像这样。信:确实。罪 :动词,治罪。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言

41、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全面,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二学生的学情。与教材扣得比较紧,如 “具上以闻 ”与陈情表中的 “具表以闻 ”的很像,但意思并非一模一样,这既考查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 微醉。 注 武陵: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1)这是一首咏物词,从词中典故可知,词中写的是 哪种事物?就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行鉴赏。( 4分) ( 2)结合全词,说说词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追求。( 4分) 答案:(

42、1) “人在武陵微醉 ”一句用了 “武陵人 ”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的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 2)这首词以物况人, “白白与红红 ”,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 “别是东风情味 ”的红白桃花自况。借 “武陵人 ”的典故,赞陶渊明的高洁,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隐逸之情。 试题分析:( 1) “人在武陵微醉 ”,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

43、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2)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 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 “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 ”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

44、表现手法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虽说本词不是太难,要 分析出作者的情感也有桃花源记这一很明显的典故,但毕竟该作者很多考生并不熟知,个人认为对她特殊的经历有所补充最好。 “南宋中叶女词人。生卒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 ”这对理解本词有所帮助。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新闻,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 15字 ) (6分 )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规划保护的文物点为 754处,到目前为止,在501处地下文物中已开展工作的项目仅 42处,不足 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4.85万平方米,不足发掘总面积 128.76万平方米

45、的 4。地面文物 2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址工作举步维艰,至今搬迁工作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答案:重庆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试题分析:概括消息的主要信息谨记消息的特点就可以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根据这几个去概括得出来的答案:就是主要信息。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也是考查考生对新闻消息特点掌握的情况。 仿照下面 的句子,改变地点和内容,在后面的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6分) 我梦想,

46、驱逐于塞北苍茫辽远的大漠,在猎猎的朔风中,感受长河落日的情怀。 答案:我梦想,置身于江南小桥流水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莺啼的情调。 试题分析:一、要能精确地概括所选地点的自然特色。二、要能从其自然特色中提炼人文特色。三、语言尽可能有诗意。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题目,举出一例,然后要求考生进行仿写。特别是写这种富有地方特色又有诗意的语言,加大了难度,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小题 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_, 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 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

47、东。 _, _。(李商隐无题) 【小题 3】千骑拥高牙, , 。(柳永望海潮) 【小题 4】蛾儿雪柳黄金缕, 。众里寻他千百度, , 。 (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 【小题 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小题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小题 3】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 【小题 4】笑语盈盈暗香去。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殷、岩(易误写为 “崖 ”)、栗、巅(易误写为 “颠 ”)、犀、萧(易误写为 “箫 ”)。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的特点是难写字多,所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一定要正确书写,特别是对难写字,不能有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座直冲云宵的擎天峰。众多猴子受到了登山勇士的鼓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攀登擎天峰的体育竞赛,却从来没有任何一只猴子登上顶峰。 猴群中一位极有威望的长者说: “人,是宇宙之精华,是万物之主宰。尽管人有时比我们猴子爬的还低,但我们猴子永远爬不到人那样高。 ”众多猴子越来越相信,任何猴子都不可能登上擎天峰: “登上擎天峰肯定不行! ” “我们不能再做力所不能及的蠢事了! ”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压力下,除了一只猴子还在坚持之外,其他的猴子开始泄气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最后,正是那只屡败屡战的猴子创造了奇迹,登上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