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3分) A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 天马行空 ,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B刚刚过去的 2011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 冬温夏清 ,较之往年是难得的好年景。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 ,产品供不应求。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 鱼龙混杂 ,骗取黑钱。 答案: A 试题分析: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B项,
2、望文生义。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 C项,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D项,用错对象,可用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成语多半是古汉语的遗留。有的分析其构成语素的意义及其结构关系即可确定其含义;有的则必须追查其来源,再分析其语法结构,找到其古义才行。不能用含义去理 解,不能就字面去望文生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这便是黄州赤壁。 , , ,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
3、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 。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是对首句 “这便是黄州赤壁 ”的具体描述和评说,而 是在 描写的基础上的议论,故在后, 句的 “坡上 ”紧承 句的 “陡峭石坡 ”,故在 后, 的两个
4、“有了 ”紧承 的 “有了 ”构成排比; 为总结句,因而排在 之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学生复习备考时的难点。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句子或句群、只有做到陈述对象一致,才能保证语意贯通。如果中间调换了陈述对象,就会影响到句意的连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不辱使命,标志着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难题已得到成功破解并逐步走向成熟。 B记者报道了地方政府治理污水不力、影响群众
5、生活质量的问题,当地官员进行干涉,给 报社领导施加压力,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为我国航空的发展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为航空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依据。 D灾难发生后,学校团委立即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为灾区群众特别是受灾的中小学生送温暖、献爱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难题 ”不能说 “走向成熟 ”,搭配不当; B.“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结构混乱,应去掉 “在作怪 ”; D.“开展 ”后缺少宾语,应在 “送温暖、献爱心 ”后加上 “活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
6、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语病设计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六种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意在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言语意识。这类题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取材多为当前社会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热点题材。错误选项重点类型为结构性语病 (主要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 ),特别是杂糅句 ,是今年的主考类型。今后还需注意语 义性语病中的不合逻辑 ,明显突出了理性思维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 国家博物馆门前孔子像的立移引发热烈讨论,这看似如何对待孔子思想的社会现象,事实上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大
7、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深刻反映。 时代的大变革,一方面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创新必然是其主题。原有的思想文化必将被洗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元素将会被继承,否则,将会被淘汰。另一方面,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大变革的先导。如果没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潮流的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时代大变革很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次大折腾、大灾难,甚至大倒退。创新、继 承、淘汰,是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三部曲,而创新是主题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甚至是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然而,在今天的大变革时代,孔子思想到底居何位,发挥何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代王朝大都把孔子推崇为圣人,甚
8、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把孔子思想立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思想,这种做法即使是在思想文化专制时代都没有成为可能。儒道释玄、三教九流,共同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元素,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大厦。也曾有人想把孔子思想扫入历史垃圾堆,秦始皇没做到, “西学东渐 ”以及 “五四 ”运动也没做到 。在如今思想文化多元开放时代,就更没可能。时代变革会继承、创造性地转化其合理元素,也必然会淘汰其落后元素。 在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思想文化创新。孔子思想之所以跌宕起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思想文化创新。没有创新,想用孔子既成不变的思想去引领发展的大变革时代,结果立又立不起,推又推不倒。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几
9、千年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发展,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时代大变革离不开思想文化创新。只有思想文化上的 “软实力 ”强大,才可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族;只有思想文化上的自觉自信 自强,才可能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撑。 思想文化创新要有许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让思想者做思想者的事。当今,人类已经从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合一的状态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相对分离的状态发展。我国几千年来之所以产生不了站在孔子肩膀上的思想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者做的事总是由政治家决定,或者思想者总是想去参附政治家的事。 要大力建设这样一种社会机制,让思想者真
10、正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倡导这样一种学术风气,让各种风格、形式、内容和流派的思想文化充分讨论、 广泛交流、兼容并包;要大力营造这样一种文化生态,让科学、民主、道德、审美等思想文化相互协调促进,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成就思想文化巨人的前提,是走向思想文化大国强国的前提。 (选自南风窗 2011年第 13期,有改动 ) 【小题 1】下列关于 “孔子思想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历代王朝大都推崇孔子为圣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可以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 B尽管如何对待孔子思想的问题曾引发热烈讨论,但在社会大变
11、革的今天,孔子思想的 地位与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孔子思想在思想文化专制时代没有被立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思想,在秦始皇时期、 “五四 ”运动时又被扫入历史垃圾堆。 D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的今天,孔子思想跌宕起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思想文化创新,结果处于立起与推倒之间。 【小题 2】下列对 “思想文化创新 ”的理解与分析,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创新是变革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题曲,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大变革的先导。原有的思想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将被继承,相反将被淘汰。 B只有由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潮流 的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时代大变革在社会发展中才有可能少些波折,少些灾难
12、,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而前进。 C思想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思想文化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思想文化几千年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发展,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D时代大变革离不开思想文化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让思想者做思想者的事,而不是思想者要做的事要由政治家来决定。 【小题 3】下列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 3分) A时代大变革时,原有的思想文化,顺应不了时代发展潮流的,一定会被全部淘汰。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才会被继承、创新。 B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大变革的先导。只有思想文化强大与自觉自信自强,才能够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族。 C思想文化创新的前提是建设一种思
13、想者成为文化主体的社会机制,倡导自由宽松的学术风气,营造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促进的文化生态。 D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从合一向分离状态发展的时代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能否创新取决于思想者是否做思想之事。 答案: 【小题 1】 C 【小 题 2】 D 【小题 3】 C 试题分析: 【小题 1】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是说有人想把孔子思想扫人历史垃圾堆,秦始皇没做到, “西学东渐 ”“五四 ”运动也没做到。 【小题 2】根据原文表述,思想文化创新的一个 “重要条件 ”是要让思想者做思想者的事,而不是 “首要条件 ”。 【小题 3】 A项 “一定会被全部淘汰 ”说法过于肯定。 B项原文是说 “可能
14、”,是一种推测,这里表述成 “能够 ”,变成了事实。 D项思想文化创新有许多条件,并不完全取决于思想者做什么方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C级。 点评:考点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出重要概念的意义。所谓 “文中 ”是指理解概念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探究。 “重要概念 ”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具有深层含义、是文章主要说明对象的词语。 “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的是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命题常用干扰技巧及其识破方法: 1、曲解文意:故意对
15、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2、无中生有:文章中本无此意,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 3、颠倒错位: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 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时间顺序、原因和结果、条件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矛盾颠倒等等。 4、改变范围: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或夸大其词,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的评价;或故意缩小,人为地对某些内容往小处说。 5、张冠李戴: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 “移植 ”到乙事物,让人产生错觉。 6、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
16、代普遍。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频率高 低的词语。 读 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 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 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
17、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大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 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
18、。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 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
19、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 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 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
20、,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 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小题 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 “读
21、树 ”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 ”,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 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 “书 ”与 “树 ”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 “树和人一样 ”“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 ”,文章二到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小题 2】如何理解 “老树 ”与 “新树 ”的寓意
22、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分 ) 【小题 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 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8分 ) 答案: 【小题 1】 C E(答对 1项给 2分,全答对给满分) 【小题 2】寓意是:老树是对过去的光辉历史的记录,是沉稳成熟的象征;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将来,是新生的力量( 2分)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与新树的 互相映衬 ( 2分),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得到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 2分)。(适当联系人类社会也可以) 【小题 3】对比和拟人(
23、 2分,各 1分)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分,能说出作用 1分,共 2分);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为后面联系人的议论作铺垫(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分,能说出作用 1分,共 2分) 【小题 4】结合文章主旨:文章通过 “读树 ”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列举一个具体问题( 2分),现实意义就是文章提示我们的老与 新从各自的角度该如何与对方和谐存在,观点可有不同,要言之成
24、理( 3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E项写作对象应该是太庙里的古树与新树。 【小题 2】要理解 “老树 ”与 “新树 ”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梳理一下全文,找到相关的答题敬意。文章二到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特别是文章第五自然段对前面的文章内容作了小结,并写出了老树与新树的关系,因此答题时紧紧抓住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 【小题 3】三、四两个自然所用的修辞手法较多,但是要注意题干 ,不然极容易答错题的。文章第三段重点表现老树的特点,第四段表现新歌台新树的特点,三四两段将老树与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宽容
25、大度等方面的特点,新树生机盎然等特点;另三四两段,将新树和老树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修辞上是用拟人的手法。 【小题 4】回答本题,首先要概括出本文的主旨。要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要抓住文章中的重要语句、过渡段和结尾部分:文章通过 “读树 ”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此来谈自己的看法,主要依据两个角度:老年人和年青人要 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老人与青年人要和谐相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和对文章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F级。 点评:题目,是命题老师和考生交流的主要
26、手段,是命题老师向考生下达的指令,是命题老师给学生的善意的提醒,更是对考生答题时的无情限制,是考生答题的行动指南。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是拿高分的前提。根据高考能力点划分,现代文阅读题题型有理解题、概括题、分析题、评价题、鉴赏题、探究题,各种题型问题所指是不一样的,答题时思维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平时学习时,应该加以总 结,以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
27、: “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 游 啵 飧幻窈睢 镂匏 哪苁跹 治薹墓 停 匾砸谎藻灰猓 氯 喾夂睿 牢闯 幸病 br千秋为人敦厚有智, 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 “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 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
28、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 毋偏毋党,王道荡荡。 毋有复言。 ”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 、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 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 “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千秋曰: “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终不肯
29、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 车千秋传,有删改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特以一言寤意特:只。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狱:案件。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D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流:殃及。 【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 “敦厚有智 ”的一组是( )( 3分) 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 公独明其不然 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 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 B C D 【小题 3】下列
3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B车千秋 “特以一言寤意 ”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
31、很被霍光敬重。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 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 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5分) (2) 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5分) 答案: 【小题 1】 【小题 2】 A 【小题 3】 【小题 4】 (1) ( 5分)译文:我已经好几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了,还听什么音乐呢?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夫哀痛,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再追究了。(食、痛、咎各 1分;句意 2分,其中宾语前置 1分。 ) (2) ( 5分)译文: 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
32、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 托)。(始、有以、负各 1分,句意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德:施恩德。 “德 ”前有否定副词 “不 ”,可判断 “德 ”不能解释为名词,应为动词,施加恩惠,施恩德。 【小题 2】 是皇上对他的称赞,故可排除 CD两个选项; 都是对他的评价,故可排除 BCD三个选择项。 【小题 3】不是经常宽解皇上,他和别人一起给武帝祝寿。 【小题 4】先把这两个句子放到原文中去,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知晓句子的大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注意把握句子的句式和关键词。 (1)句 “乃何乐之听 ”为宾语前置句,具体翻译时要将宾语 “何乐 ”放到谓语 “听 ”的 后
33、面,还听什么音乐呢?食,吃饭;痛,为动用法,为 而哀痛;咎,追究。 (2)句:始,开始,起初;有以,有办法,有 ;负,辜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C级。 点评:文言文阅读考题的解答,不管是理解文言实词、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都要紧紧抓住具体的语境。有了具体的语境,归根结底还是要能力理解这一具体的语境。所以,这就要求答题者平时能做好文言相关知识的积累工作,并能在文言文的阅 读过程中实现迁移;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等等。 译文
34、: 车千秋,本来姓田,他的祖先齐国的田氏各族迁居长陵县。车千秋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碰上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太子辩冤,说: “儿子不正当使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应判受鞭刑;皇上的儿子因过失而误杀了人,该判什么罪呢?我曾经在梦中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 ”这时,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太子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了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了 车千秋。对他说: “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只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 ”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过了几个月
35、,就接替刘屈 拥瘟素 啵 馕 幻窈睢登 锩挥斜鸬牟拍芫 跹 剩 裁挥惺裁垂 妥世 徊还 疽痪浠笆刮涞坌盐虻教 铀赖迷 鳎 轮 渚妥鲐 喾夂睿 郎衔丛 泄 br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子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当初,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 使皇上宽心,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欢乐。武帝答复说: “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 雍头 罟憷 抵心蹦孀髀遥 罄次字阎 鲅昙笆看蠓颉乙丫 眉父鲈乱惶熘怀
36、砸欢俜沽耍 固 裁匆衾帜兀烤 谛睦镂 切 廊氖看蠓虬 矗 丫 氖虑椋 膊辉僮肪苛恕淙徽庋 字阎 龈辗 保 钬 唷 范皆鹂匮罢沂詹叮 旧罄恚 裁惶 骄徘洹 静槲食隼词裁础忧埃 湎壬笱陡嗜 娜耍 肿 轿囱牍 屎笞 慕贩康睿 约昂罄垂 锞瓷病 钣碇 饕跄惫匆 倥 泄毓僭币裁挥蟹 质裁醋镏 秘 嗲鬃酝诰蚶继 檠槲字眩 宄 刂 烙形字汛嬖凇钡较衷诨褂形资 形字蜒 醪恢梗 霸羟稚恚 督 加形资 凳 字眩 腋械胶懿牙 褂惺裁粗档米:氐哪兀烤葱荒忝堑暮靡猓 也欢四忝窍椎淖倬疲 敫嬷 唷 俑骰馗鞯墓偕帷!渡惺椤飞纤担骸 灰 矗 灰 换 踔 溃 沟次拮琛! 灰 蛭 饧 略偕献嗔恕! br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
37、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 、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遗 诏,辅助教导幼主。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 “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遗诏,现在我处理内政,您处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教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 ”车千秋说: “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幸运了。 ”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敬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车前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称为定侯。
38、 诗歌鉴赏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 ,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 ,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 ,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 ,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 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小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 5分) 【小题 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表现了怀乡思归之情。( 2 分)首联以 “乡心落雁前 ”表现思归之迫切,以 “只有 ”“更无 ”强调了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
39、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3分) 【小题 2】 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凄青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雾迷蒙, “烟 ”“雨 ”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 3分) 反衬手法。尾联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 3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只有乡心落雁前 ”遵循的是 “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 ”之法 ,首句即点明 “乡心 ”。看 到雁群 ,诗人心中全是思乡之情。雁是写乡情归思的传统意象 ,此句中的雁特别之处在于 ,其他诗歌里的雁多是归雁 ,即在秋季或秋冬之交由北南归的大
40、雁 ,而此为春日由南北上的大雁。春日空中的大雁让诗意更加丰富 去年大雁南归时就曾触发过乡愁 ,将近半年时日 ,大雁团聚后又北上 ,游子却始终漂泊 ,且归期杳杳。 “只有 ”二字表明 “乡心 ”在诗人生活中的比重 它占据全部身心。“落 ”字将乡心比作可落可见的有形之物 ,强化了乡心的浓烈沉重。人间,人世间。别,离别。消魂,极度悲愁或欢乐,此指悲愁。客里,客在他乡。春,时值春天。望远,登高远望。是 说与亲人离别是让人悲伤愁苦的事,对远在他乡的人来说,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小题 2】后四句写春景给作者的感受,第三联写作者以久病多愁之身,面对迷人的春景却无心欣赏,他所留意的
41、是那沥沥雨声,因这雨声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诗人独自行走在春草丛生的路上,感到草际烟波迷蒙使人黯然神伤。景中寓情。第四联由远处江水上涨的声音而想到归家的游子,而作者自己却有家不能归,真悲不能言也,在情感上使作者的愁更深一层。用的是反衬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点评: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往往把握不准,或出现答案:要点的遗漏现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42、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语言表达 把下面关于 “科学发展观 ”概述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 6分)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2分) 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2分)。 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2分)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方法论。由此可以看出句子的复杂部分分就是它的定语部分。然后要根据定语部分的句子特点
43、,添加一些必要时的词,以科学发展观为陈述对象,分别组成句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把长句变为短句,其实质就是把一 个复杂的单句,变换为包含有几个分句的复句。做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所给句子的特点,认清是句子的哪一部分复杂,并分析复杂部分的句子特点。最后根据这一点来变换句子就差不多了。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5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 1.6万卷 “敦煌遗书 ”就有 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 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 3000 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
44、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 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 , , , 答案:古籍、修复、人才、不足(每空 1分,全对给 5分) 试题分析:先分析所给的这个语段。这个语段共有两句话,都围绕着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匮乏这一问题展开的。所以,从这个语段中提取的主要信息是: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严重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写出其四个关键词了:古籍、修复、人才、不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 “核心信息 ”,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一 )
45、是明确陈述的 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 (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 )“古籍 ”(“馆藏古籍 ”)、人才是主题词,不可不取。 (二 )是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 “修复 ”、 “缺乏 ”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三 )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 (馆藏 )古籍 (亟待 )修复, (但这方面 )人才 (非常 )缺乏。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 -提取主干 -筛选比较 -整合表达 (一般可以表述为: “谁或 什么怎么样了 ”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46、 )。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小题 1】淇则有岸, 。 【小题 2】 ,至于暴矣。 【小题 3】 ,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 4】 ,而不知其所止。 【小题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小题 6】亦余心之所善兮, 。 答案: 【小题 1】隰则有泮 【小题 2】言既遂矣 【小题 3】寄蜉蝣于天地 【小题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小题 5】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 6】虽九死其犹未悔 试题分析:这几句默写中, “隰 ”字比较难写,是生僻字,要注意。 “蜉蝣 ”二字也易写错,另外, “泮 ”和 “冯 ”都是通假字,读本字的音,都是不要写成本字,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否则很容易
47、出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诗经与离骚中的句子,有些不仅理解起来有一些难度,有些词语有时也是容易写错的。这里出现的错误,一方面是出现了一些生僻字,另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平时默写,最好要理解所背诵的句子,对一些重点词语要重点突破。 作文 以 “蜕变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试题分析:本题是命题作文,只给了一个词,因此在写作之前要先了解这个词的内涵。蜕变:(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改变。蜕变,属中性词,是通过一段时期的茧封或是焰炼,涅 的过程,蜕变是美好的,因为会有改变。所以,这篇作文要写出变化,但决不能写出一般的变化,否则就不符合题意了。那么什么是质的变化呢?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的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当事物的内部矛盾斗争激化、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使基本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原来处于 被支配地位的非主要矛盾方面上升为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时,一事物就转化为另一不同质的事物。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本的变化,而非一般的小改变。 在具体写作中,要具体写出的蜕变的内容。写作时就必然涉及两个方面,原来的质态,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