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一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 视而不见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 深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 不忍卒读。 D 3年前广元电大遭地震毁损,满目疮痍。灾后重建成果显著,感谢兄弟电大鼎力相助 。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
2、一帜。 , 。 , , , 。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w.w.w.k.s.5.u.c.o.m 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 B C D 答案: A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C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
3、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D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 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都市 “蚁族 ”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 “蚁族 ”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 “蚁族 ”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
4、适合 “蚁族 ”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 “蚁族 ”而言 “不宜居 ”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 “蚁族 ”不要 “贪恋大都市的繁华 ”,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 ”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 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
5、“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 ”所显示的, “蚁族 ”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 “蚁族 ”,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 “窃贼 ”,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 “蚁
6、族 ”,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 “蚁族 ”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 “蚁族 ”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 “主竞争圈 ”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 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 “照顾 ”,也是隔靴搔痒。 “蚁族 ”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 “老都市人 ”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 “新都市人 ”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 “蚁族 ”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
7、水和竞争活力。 “蚁族 ”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 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 “蚂蚁窝 ”,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 “大都市之梦 ”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 “蚁族 ”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 “蚁族 ”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 “蚁族 ”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 “蚂蚁的命运 ”,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 “
8、蚁穴 ”,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 1】下列 关于 “蚁族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蚁族 ”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 “蚁族 ”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 “蚁族 ”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 “蚁族 ”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 “蚁族 ”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
9、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 “蚁族 ”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 “蚁族 ”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 “蚁族 ”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 “主竞争圈 ”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 “蚁族 ”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 “老都市人 ”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 “照顾 ”。 D “蚁族 ”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 “蚁族 ”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 系。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10、是( ) A针对 “蚁族 ”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 “蚁族 ”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 “蚁族 ”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 “蚁族 ”,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 “蚁族 ”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 “蚁穴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
11、题 1】 B 【小题 1】扩大范围 【小题 1】 “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 “照顾 ”,也是隔靴搔痒。 ”“而不是 ”不对。 【小题 1】强加因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 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 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 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 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 15天写成一本 6
12、万字的著作 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 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 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 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
13、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 光吼道: “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 ”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
14、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 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 “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 拿趣味做根底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 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 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
15、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 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 “反复无常 ” 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 “善变 ”,他的 “屡变 ”。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 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16、(选自梁启超:趣味人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 “善变 ”“屡变 ”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
17、旨始终未变。 E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小题 2】梁启超的 “大智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6分) 【小题 4】 梁启超说 “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 , “这种生活 ”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 “这种生活 ”的?( 8分) 答案: 【小题 1】 AB 【小题 1】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
18、价值。 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小题 1】有利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性格特点( 3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3分) 【小题 1】 “这种生活 ”指的是 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 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 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 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 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 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小题 1】 B项给 3分,答 A项给 2分,答 E项给 1分
19、。 C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 “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 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 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 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小题 1】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答出其中 3点即可,每点 2分 【小题 1】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作者观点。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
20、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 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 ,由是京师号曰“神童 ”。异言之武帝
21、,有敕召见,琼风神 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 “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 ”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 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迁新安王文 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 “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 ”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
22、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 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 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 ,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 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 。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
23、,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陈书 卷三十) 【注】 覆局,三国志 魏书 王粲传: “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 ”覆,同 “复 ”,覆局,指记忆力极强。 风神,指神态。 都官符,指诏书。 【小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儿必荷门基荷:承担 B善属文属:写作 C自永定讫于至德讫:至,到 D不尚鲜华尚:超过,过分 【小题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 “见识优敏,文史足用 ”的一组是( ) 丁父忧,毁瘠有至性 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又领大著作,撰国
24、史 勒成 一家之言 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C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因为长沙王年少,派陆琼去做长史。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D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25、1)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 4分) 答: ( 2)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 3分) 答: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1)陆琼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不想出远门,太 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 2)陆琼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不久母亲去世,离职回家 . 【小题 1】尚,崇尚 【小题 1】 “见识优敏,文史足用 ”,是说陆琼见识多而聪敏,精通文史。 体现 “孝顺 ” 体现 “性谦俭 ” 【小题 1】联系下文可知,陆琼没有前去担任这些官
26、职。 【小题 1】( 1) “以 ”“固 ”“遂不行 ”( 2) “深怀 ”“谢 ”“视事 ”“丁母忧 ” 参考译文 : 字伯玉,吴郡吴人。父亲陆云公,梁朝给事黄门侍郎,掌管著作。 陆琼幼年聪敏伶俐,思维有条理,六岁能写五言诗 ,且颇有文采。大同末年,父陆云公受梁武帝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由此京城内传称他为 “神童 ”。朱异对梁武帝说了这个情况,梁武帝下令召见,陆琼神态机警聪明,举止安详慎重,梁武帝认为他很奇异(不寻常)大同十一年,父亲去世,他因悲哀过度而极其瘦弱,有至孝之情,叔祖父陆襄感叹道: “此儿必能承担光耀门庭的重任,所谓一个也
27、不算少。 ”到侯景作乱,陆琼带着母亲避难到本县的西乡,刻苦读书,日夜不松懈,于是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 丞宣年间,被州里推举为秀才。天嘉元年,为 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陆琼一向有好名声,深受世祖赏识。到讨伐周迪、陈宝应等人时,诏令及各种重要文书,都下令交付陆琼完成。改任新安王文学,担任东宫书记参军。等到高宗担任司徒时,精选属官,吏部尚书徐陵向高宗推荐陆琼说: “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多而聪敏,文史兼通,足够应用,进居郎署,已有年月,左西掾缺位,可以选他担任此职。 ”于是封为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授予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任中书侍
28、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遵循法度,高宗以长沙王年少, 授陆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陆琼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不想出远门,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陆琼就没有前去(任职)。屡经升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羽林监军。调任太子中庶子,兼任步兵校尉。又兼大著作,撰写国史。 后主即位,陆琼到中书省当值,负责制定诏书。当初,陆琼父亲陆云公奉梁武帝的命令撰写嘉瑞记,陆琼遵循武帝的旨意继续撰写,自永定年到至德年,最终编写成一家之言。改任吏部尚书,继续兼任大著作。 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虽然职位声望日渐隆盛,却坚持素志更加谦逊。所居园池屋室,不作改变, 车马衣服,不崇尚华丽,四时
29、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晚年很有知足之心,只想避开权要人物,常以有病为借口不到职治事。不久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当初,陆琼奉侍东宫时,母亲随从在官舍居住,后主赏赐十分优厚。等到丧棺还乡,后主下诏加赠助丧财物,并派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亲自拟墓志铭,朝野都以此为荣耀。陆琼悲哀过度,在至德四年去世,时年五十岁。诏赠领军将军,官府出资办理丧事。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
30、夜清光似往年。 注 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小题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5分) 【小题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白诗:抒发了 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美景难再,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 【小题 1】诗中将昔年与今年
31、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 1)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2)情景对比,观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 3)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息, 昔之欢快,今之愁苦。(答两点给满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 “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对比手法是为了起突出强调作用。并做简要分析。 语言表达 将下面这则消息压缩成 “一句话新闻 ”,要求包含主要信息, 22个字以内。( 5分) 新时期以来的第 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拉开帷幕。根据 3月 11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32、,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 27个。 答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组成部门拟调整至 27个。 下面的诗句借 “睡了 ”和 “醒着 ”这组对立的词语,表现了丰 富的思想。请仿照它的形式,用 “笑 ”和 “哭 ”这组对立的词语写三句诗,表现一定的思想或哲理。( 6分) 街道睡了而路灯醒着枝叶睡了而树根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哲人睡了而思想醒着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答案:猎手笑了而动物哭着人类笑了而地球哭着。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春蚕到死丝方尽, 。 (2
33、) ,泣孤舟之嫠妇。 (3)问君西游何时还? 。 (4) ,潦倒新听浊酒杯。 (5) ,凝绝不通声暂歇; (6)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答案:( 1)蜡炬成灰泪始干( 2)舞幽壑之潜蛟( 3)畏途 f 岩不可攀(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冰泉冷涩弦凝绝(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作文 作文 (60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中国青年报 “八卦红楼 ”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 “比 ”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 有一半是 “比 ”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
34、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 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 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 “比 ”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 “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答案:此材料可以辩证的对待比,当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生活时,每个人都拥有两把刀。一把用来 “刺杀 ”别人,一把用来 “戕杀 ”自己。这两把刀就是“比 ”。 每个人都有一种 “比 ”的本性。其实,只有 “比 ”,才能显 示我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对方的优势和劣势。这是一种自我修养与完善的好方法。然而,如果处理不好,也会走向反面。如果我们只是在 “比 ”中沉湎于自己优秀的一面或是颓唐在自己的缺陷中,那么,这只会使自己受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