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江西省白鹭洲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古诗文填空。( 5题限选 4题)( 8分) ( 1)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 3)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4)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答案: ( 1)万里悲秋常做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 2)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 3)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
2、香盈袖 ( 4)复为羽声 士皆 目 (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梵文( fn)厢庑( w)混沌( hn)犯罪未遂( su) B潦水( lo)漫溯( s)压轴( zhu)爱憎分明( zng) C伺机( c) 被 (yn)訾詈( l) 靡靡之音( m) D敛裾( j)蕈菌( xn)榫头( sn) 煊赫一时( xun) 答案: A 下列词语 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聒噪金钢钻礼尚往来沧海一粟纯鲈之思 B蹂躏雨霖玲良辰美景毋庸置疑挥斥方遒 C璀璨峨眉山皇天后土苌弘化碧雕梁画栋 D迤逦汗涔涔弱不经风群贤毕至繁文缛节 答案: C 下列句中加点成
3、语 (熟语 )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B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C在房货利率问题上,市民不得不锱铢必较,因为选对了房贷产品,不仅能够省钱,还能让家庭财务状况更加健康。 D穆巴拉克黯然辞职后,阿拉伯世界民众受到鼓舞,针对各国政府的抗议示威活动不绝如缕。 答案: C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 3月初召开的全国 “两会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其中,提高个税征收点和调整税率差成了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这联系到千家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
4、 B这位前世界冠军说,当今乒乓球技术飞速发展,世界上一些顶尖选手的实力非常接近,决赛时往往只差一分,甚至两分。 C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D动用了 “超过一个国家的战力 ”的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刚于 12月 1日结束,紧接着 “规模超过美韩演习 6倍 ”的美日联合军演又开始登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得知了这个消息后表示,本 拉登被击毙是一个 “重大成就 ”, “对美国及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来说是一个胜利。 ” B塘中
5、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就是 ” 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D刘心武揭秘完了红楼梦,又在今年三月重磅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一书,这次投下的炸弹威力比 “揭秘 ”更为强劲,骂声、称赞声响成一片,想不热闹都难! 答案: B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幼稚的 “新潮 ”行为,如参加学生运动,向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等。 (巴金家)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年已二十八的刘备与张飞相遇,刘备对张
6、飞异常的形貌感到惊讶,便与之到酒店喝酒、攀谈。这时,又见一大汉入店,刘备又邀他同坐,问其姓名,却是关羽。三人志同道合,便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决心同心协力,救困扶危。(罗贯中三国演义) C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们赶来营救,救出了爱斯梅拉达,但受到弗罗洛的欺骗,把爱斯梅拉达交给了弗罗洛。弗罗洛逼迫爱斯梅拉达顺从自己,遭到了坚定的拒绝。 (雨果巴黎圣母院) D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她虽精明干练,但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 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7、。 (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赤脚礼赞 李成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 “船家女儿 ”,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 ” 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 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 了。 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双脚。 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
8、到春深日暖呢? 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每年春天 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 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 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
9、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这样的赤脚的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 。 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 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 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
10、 乡村似乎就 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 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 “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 ”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 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 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
11、,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我曾在一首题名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 豺虎 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 因此,我要
12、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 (节选自文汇报, 2010年 9月 29日) 【小题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农民雨中劳作的场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6分) 【小题 2】文中写孩子的 “赤脚 ”有什么意图?( 6分) 【小题 3】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引用了蔡其矫和作者的诗,各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鲁迅说 “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请探究文中赤脚农民的脊梁精神。( 5分) 答案: 【小题 1】( 6分)( 1)用词准确。如扣、抓、倒腾、吸附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农民雨天劳作的艰辛。( 2)比喻形象,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形象表现了农
13、民劳作时的尽力尽职。( 3)细节传神,表现了农民劳作的韧性。 【小题 1】( 6 分)( 1)表现孩子天真烂漫,快乐无忧,反衬农民劳作的艰辛。( 2)反映出当时生活条件的困苦。( 3)为主旨的深化 “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 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 ”作铺垫。 【小题 1】( 4 分)开头引用蔡的诗( 1)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 2)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裸的双脚的回忆。 结尾引用作者的诗( 1)从内容上将故乡所经历的困苦推及整个民族所经历的困苦,有力深化了主题。( 2)从结构上,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 【小题 1】( 5分)(
14、 1)性格质朴,直率本色。( 2)不畏艰苦,豁达乐观。( 3)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4)意志坚定,充满韧性。 文言文阅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 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 ,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 “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命吏 i去。吏争曰: “天子诏 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今 i去,罪益重。吏止死
15、,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 ”易于曰: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 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 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 “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樵曰: “易于督赋如何 ”?曰:
16、 “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督役如何? ”曰: “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 ”“馈给往来权势如何? ”曰: “传符外一无所与。 ”“擒盗如何? ”曰: “无盗。 ”樵曰: “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 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 问其政,则曰: 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 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 ”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 于死者,有史官在。 【
17、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狱无系民,民不知役役:徭役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C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牵拉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绳:绳子 【小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易于挺身为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易于必召坐与食今王与百姓同乐 【小题 3】下列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 季氏第十六) A见善如不及见 不善如探汤
18、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 其道吾闻 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B见善如不及见 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C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 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D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 义 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 未见其人也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 1)易于曰: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4分 ) (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4分
19、) (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4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1)何易于说: “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宁、毒、尔曹各 1分,句意和表达各 1分。) ( 2)(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看到他)带的前导和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观、道、廉约各 1分,句意和表达各 1分。) ( 3)( 3)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 1分,句意和表达各 1分。) 【小题 1】
20、( 绳:勒逼) 【小题 1】( A都为连词 “因为 ”。 B都为介词 “替 ”。 D都为介词 “和,跟 ”。 C代词 “.的人 ”/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小题 1】 (根据语句内容及语段结构的对应关系判断。 ) 孔子说: “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 【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
21、,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 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 “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 ”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 “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
22、加税赋去害百姓呢! ”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 辩说: “皇上的诏书说, 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 ,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 ”何易于说: “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本县百姓死了,死者的儿子年幼、家业破败无力办丧葬的,何易于常常拿出自己的官俸钱,叫手下人给那家办丧事。百姓来缴租税,其中有头发花白、弯腰偻背拄拐杖的,何易于一定招他过来给他吃 东西,问他政治上什么事办得对
23、、什么事办得不对。百姓有事争讼,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给他们分清是非黑白,犯了罪的,小罪就劝导,大罪就杖打,都当场打发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狱里没有一个罪犯,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徭役。以后调派到锦州罗江任县令,治理的方法和在益昌一样。当时,已故的宰相裴公正担任锦州刺吏,特别赞赏何易于的政绩。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带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 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 ”我问: “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 ”回答说: “向
24、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 ”“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 ”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 ”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 ”回答说: “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 ”“捕捉盗贼怎样? ”回答说: “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 ”我说: “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 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 问那 些官员的政绩,就说: “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
25、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 ”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 “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 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 “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 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 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 1
26、)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分) ( 2)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1)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 2分,答对 35个给1分,全对 2分) ( 2)描绘了 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2分) 【小题 1】( 1)这首词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了词人孤寂无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 2分) ( 2)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 “易醉 ”,下棋而敌手 “难逢 ”,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 “相宜 ”来自我解嘲
27、,睡起题诗则只能 “自题 ”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 2分) 语言表达 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郁达夫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故都的秋,展示了秋天 “清静悲凉 ”的意境。请以 “晨雾 ”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 : 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写景状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 不少于 200字 答案:评分标准: 1。三种感觉每少一种扣三分, 2。没有融入个人感受和情感的扣五分 3。不足 200字每少 10个字扣 1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 “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 ”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 “抢 ”,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 “抢 ”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 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 “加塞儿 ”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 “抢 ”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 ( 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 7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