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眼 眶 ( kung)胡 诌 ( zhu)仓 廒 ( o )央 浼 ( min) B暖 和 ( huo)讥 诮 ( qio)箭 镞 ( z) 佝 偻( gu) C 岑 寂( cng) 创 伤( chung)林 庚 ( gng) 槛 外( jin) D 累 赘( li) 折 秤( sh) 阈 值( y) 模 样( m)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央 浼 ( min)应为 mi; C项 岑 寂( cng)应为 cn; C项 模 样( m)应为 m 。 考点
2、: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训诂怪癖荟粹殚精竭虑 B狼藉烦躁酒蛊怙恶不悛 C迄今拱券精采模棱两可 D告罄蹩脚纯粹沽名钓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应为荟萃; B项应为酒盅; C项应为精彩。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返乡农民工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也在 积聚 。 B一向雅量高致,豁达大度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这几天在 “两会 ”上变得“掂斤播两 ”“锱铢必较 ”起来
3、。 C吴先生原籍上海,东渡日本打拼两年有余,如今怀揣这三十万元积蓄 衣锦还乡 ,来到印度尼西亚投资办企业。 D相关媒体的分析从理论上讲有一定的道理,但敌军在靠近我方驻地的岛上部署反舰导弹则明显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 “衣锦还乡 ”是指显贵后回归故里的荣耀。这里显然不符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咀嚼时,通过粗纤维对牙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可以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B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
4、响也将更加明显。 C这部史诗是由可歌可泣的无数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围追与堵截,突围和会师,进军和退却,历史的长空中回荡着前进的呐喊和胜利的欢呼。 D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各自共存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属于成分残缺,应将 “粗纤维 ”放在 “通过 ”前; B项属于重复累赘,删去 “扩散和 ”或 “和蔓延 ”; C项属于语序不当,将 “无数 ”放在 “可歌可泣 ”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长河和中篇小
5、说边城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B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且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C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 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谈美书简是其代表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D李密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甚有辩才。他的陈情表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而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答案: C 试题分析: “读美书简 ”应为 “西方美学史 ”。 考点: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最近出版的
6、历史的 “暗室 ”: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 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 “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 “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 ”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
7、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 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 “海婴 ”,意即 “上海出生的孩子 ”。 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 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 “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 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
8、小孩子欢喜 但鲁迅并没有责备。 ”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 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 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 “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他一直被公众期待 “应该怎样怎样 ”,他的生活牢牢地 “被 人场 控制着 ”。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 “我就是个道具 ”。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周海婴说自己出生 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 “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9、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 10岁便拿起 相机记录人生。 ”“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 ”此后 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 “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 ”,确是活画。 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 ,可以看见上世纪 50年代上海殷
10、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 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 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 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
11、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 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 (摘编自 2011年11月 1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 )( ) A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B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 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
12、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C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D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E本文通 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小题 2】文章题目中的 “历史暗室 ”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4分 ) 【小题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 (5分 )
13、【小题 4】 从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6分) 答案:【小题 1】 AC 【小题 2】 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 不同人物的生活; 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 “控制着 ”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 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 【小题 3】问题一: 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 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 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 风格沉郁。 问题二: 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
14、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 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小题 4】观点一:有必要。 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 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 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相吻合。 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15、 “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 观点二:没必要。 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 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 2、文章的标题是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 3、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价值,显得画蛇添足。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 “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理解不当; D项不够全面
16、; E项 “深情回忆和深 切思念 ”“刻苦学习摄影 ”等语不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个标题含义丰富,可作多方面的解读。走出暗室 ”则意味着能以真实面目出现公众的眼前;那么 “历史暗室 ”原本所指就不难理解了。我们要结合相关内容尽可能地把所有的含义答出来。思考方向有:他的这个摄影集,他这个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信息比较分散,做题时宜先把相关的句子出来,再进行必要的整合,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17、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为文本终点难点和主题探究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评价,并引导考生多角度解读人物,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推断文章的思想主题。考生可以从 “必要 ”或者 “没必要 ”谈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标题、思想主题和人物特点具体分析,并能自圆其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用为下文断句。( 3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答案: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 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试题分析:断句步骤总结: 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2 抓词语, 虚词
18、:“夫、惟、盖、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 ”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 ”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对话、引文标志 :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 ”、 “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 “曰 ”而省略主语。 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 ,进行推断。 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 句等。 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 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
19、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 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 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考点:理解 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
20、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
21、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在明代王世贞曲藻所称的戏曲衍生规律: “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在多元变化的时代中,已然成为戏曲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则。传统观念中将位列 “小道 ”的戏曲纳入诗骚正统,既显示了戏曲与正统文学艺术割舍不断的联系,也表明戏曲日渐成为涵括传统文化样式的艺术综合体。特别是随着近代以来 国门的开放,从宗庙祭祀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花部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
22、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附著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基因,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 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
23、艺术 ”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 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 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所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
24、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 “博物馆艺术 ”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挖掘出来,这既有效地保证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小题 1】下列对 “中国戏曲的市场化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
25、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B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C戏曲市场化道路就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种种束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 D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急剧变迁,让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小题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前,中国戏曲只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戏曲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是因为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戏曲只是属于传统的东西
26、。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 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精密结合起来。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发展辉煌,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悠久。 B中国戏曲历经千百年仍然富有生命力,突破了中国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的文艺发展普遍性规律。 C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只是作为 “博物馆艺术 ”存在,相对于中国戏曲。没有其存在的价值。 D戏曲要面向市场,那么,对于那些已失去市场、没有观众的剧种,就要遵循物竞天择的进化发展规律。 答案:【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B由第一段最
27、后一句可知,该项说法片面; C “彻底 ”不对,原文是说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 ”; D据第二段可知,社会的变迁使得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但不能说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戏曲呈现这一趋势。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实现了 ”“完成了 ”不当,第三段是说中国戏曲 “实现着 ”“ 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 ”; B第四段说的是 “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 “只是属于传统的 ”不对,中国戏
28、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一段只是说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C “博物馆艺术 ”并非没有其存在的价值; 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该项有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丁 前 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 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 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 “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
29、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 v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 “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 “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 ,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丁叹赞而别。嘱曰: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
30、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 “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 ”丁曰: “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走仆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 “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又给一婢,为妾驱使。 ”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 “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 【小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1、是( ) A止宿其家止:让 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直:通 “值 ”,即钱 C丁益异之异:奇特 D设筵相款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杨 家主人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杨妻 “尽心助人 ”和丁前溪 “知恩图报 ”的一组是( ) A慕郭解之为强付少年持入 B适娘子撤屋上茅耳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D妻漫劝诣丁,从之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
32、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小题 4】把第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 升斗。( 3分) ( 2)丁曰: “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 ( 3分) (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
33、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4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B 【小题 4】 ( 1)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博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 2)丁前溪说 “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 ( 3)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 人赠与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异:意动用法,认为 奇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两句均写丁前溪; C。后
34、一句不能表明丁前溪知恩图报; D前一句不能表现杨妻尽心助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重情 ”的说法无依据; “施恩不图报 ”的说法错误,从后文杨求助于丁前溪可看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 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
35、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 串意 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翻译】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囤有很多钱谷,是个喜好交游、豪爽重义的人,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做官)逃离了(家乡),到安丘时遇到大雨。(他)在旅馆避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有一年轻人出来,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一会儿夜幕降临,(年轻人)挽留
36、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伺侯得非常周到。(丁)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 “我家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 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 ”丁前溪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 ”(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博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年轻人)给(丁)的供给丝毫不懈怠。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干草湿漉漉的,看起来极杂乱。丁前溪对此很奇怪。年轻人说: “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用来喂养牲畜,(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 ”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以为他的意
37、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硬要给钱让年轻人拿进去。一会 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并)说: “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能索要报酬呢? ”丁赞叹着告别。(临别)嘱托年轻人说: “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 ”(之后)几年没有消息。 (几年后)正遇上灾荒饥年,杨氏(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随意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氏听从了她妻子的话。来到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氏)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
38、(丁)才记起来 。(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提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 “(我心存)顾虑不敢隐瞒,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 ”丁前溪说: “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 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丁)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让杨氏不
39、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金,于是就送他回家。 回家见到妻子,(他的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旁边侍候。杨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 “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婢女,给我使唤。 ”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唯独杨氏的妻子吗?受到别人的恩惠 而不回报的,难道还称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惠,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40、题。( 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小题 1】两诗都用了 “湘江 ”“斑竹 ”“鹧鸪 ”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 “愁苦之情 ”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4分) 【小题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 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4分) 答案:【小题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 “二女 ”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
41、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小题 2】起兴。李益诗由 “斑竹 ”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 “斑竹 ”典故想到 “二女 ”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比意象。所选用 的意象相同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区别。答题时要从具体诗句入手,一一比较其不同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传统诗歌一般都使用赋、比、兴,这两道诗都用湘江斑竹等事物引起所咏之情。 考
42、点:鉴赏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对人物形象进行点评。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4 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 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
43、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点评人物形象: 答案:参考答案:林冲看到草屋破旧,想找人修理,可见此时他对于未来的生活仍抱有幻想,随遇而安;出门时他盖上火炭,反锁大门,也表现了他性格中的细心的一面。 试题分析:对人物形象进行点评答题模式为:按总分 (分总 )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本题回答时结合材料内容,尤其是其中一些与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有关的语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根据下 列材料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
44、句对 “高考移民 ”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4分) 国各地的高考分数是有差异的。 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有高有低。 甲地的考生到乙地参加高考,必须转学或迁移户口。 “高考移民 ”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 成为 “高考移民 ”的只是部分考生。 答案: “高考移民 ”是我国的部分考生因各地高考分数有差异、高考录取率有高底,甲地考生到乙地参加高考必须转学或迁移户口的一种特殊教育现象。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句式变换题答题时注意: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 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作答。 考点
45、: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请根据上面这些人物及其作品(高中所学课文),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 “不肯大团圆 ”的句子。( 4分) 例:孔尚任不肯大团圆,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抒发了他对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 ( 1) _ _ ( 2) _ _ 答案:( 1)、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 2)、杜甫不想大团圆,作 “三吏 ”“三别 ”,感叹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
4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考查语言连贯的题型解答时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 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默写 默写。(任选 5句作答)( 5分) ( 1) _,听臣微志 , ( 2) _,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3) _, 烟光凝而暮山紫。 ( 4) _ _, _;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 5)引壶觞以自酌, _。 ( 6)
47、 _, 亦崎岖而经丘。 ( 7) _, 秋水共长天一色。 ( 8)悦亲戚之情话, _。 答案:( 1)愿陛下矜悯愚诚(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5)眄庭柯以怡颜( 6)既窈窕以寻壑( 7)落霞与孤鹜齐飞( 8)乐琴书以消忧 试题分析:解题策略: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 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二、名句默写应注意 :字义识记,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三、名句默写应注意 :对比识记,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四、名句默写应的 :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五、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六、名句默写的字识记,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 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