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 A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6届大会上, 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 尘埃落定 ,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B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 耸人听闻 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C外援和主教练在出场费和转会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最终 琴瑟失调 ,不得不分手。 D港口区的决策者早已深悟此道, 亦步亦趋 ,紧跟时代潮流,敞开胸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使自古以来
2、的穷困之地走上了致富之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的 “尘埃落定 ”多用来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符合此句语境。 B项的 “耸人听闻 ”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夸大之语使人震惊。“煤矿爆炸案 ”的发生是事实,并非夸大编造。属近义成语误用,应改为 “骇人听闻 ”。 C项对象用错, “琴瑟失调 ”指夫妻间关系不和。不符此句语境。 D项的 “亦步亦趋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 流。不符此句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 现代汉语词典
3、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 。依此类推, , “国学 ”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 “学术文化 ”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 “国学 ”, 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 “国学 ” 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 “国学 ” 中国非传统的学 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 “国学 ” 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语段阐述 “国学 ”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 “国学 ”的范围, “中国传统
4、的学术文化 ”与前句 “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相呼应; 句用 “只要 就 ” 的句式紧承 “这样理解 ”, 句举例说明; 句中的 “凡是 ”紧承前句的 “依此类推 ”并和后句的 “包罗万象 ”相呼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 ) A无数的创作经验表明,只要来自生活,发诸于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B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 “圈养 ”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施行
5、 “流域限批 ”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答案: B 试题分析:辨识病句,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 A项的 “诸于 ”成分赘余, “于 ”字多余。 C项成分残缺, “施行 ”后面缺少宾语 “政策 ”。 D项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 “自身 ”后决定 “世界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
6、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 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
7、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 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
8、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 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 ”,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 ”者往往 “逾矩
9、”, “不逾矩 ”者又往往不能 “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规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 1】 下列关于 “格律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
10、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 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小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 “从心所欲 ”和 “不逾矩 ”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
11、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答案: 【小题 1
12、】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文本关于 “格律 ”的论述,从第二段开始。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知 D项以偏概全,文本不是 “都从 ”,而是 “大半 ”从格律入手。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 A项理解错误,应该是 “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 D项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
13、界 ”在文本中无处体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10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 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 吃 仙 桃 一口,不 吃 烂 杏 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 我讲 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
14、上写下 “蓼汀花溆 ”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 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
15、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 然后问道: “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 ”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 “十二万分 ”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
16、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 “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 “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 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
17、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 “大学不是衙门。 ”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 “我刘叔雅( “叔雅 ”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见面时,刘称蒋为 “先生 ”而不称 “主席 ”,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 “你就是军阀! ”蒋介石则以 “治学不严 ”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 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 风流总被雨
18、打风吹去 。 ”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 “魏晋风度 ”。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 “先生 ”而不称 “主席 ”,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
19、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小题 2】刘文典作为一位 “真狂徒 ”,他的 “狂 ”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6分) 【小题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 “活庄子 ”的美 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 ”的原因。( 6分) 【小题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 “大学不是衙门 ”这句话的含义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 8分) 答案: 【小题 1】 B、 E 【小题 2】 授课不拘常规
20、、乘兴随意。如讲到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 2分) 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 “仙桃一口 ”;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 2分) 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 “训话 ”;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2分)(每点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 1分。) 【小题 3】 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 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
21、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注意:每点 2分。) 【小题 4】第一问: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 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 2分)这句话有力地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 2分)(注意:第一问 4分,其中阐释句意 2分,答出内涵 2分;) 第二问第二问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表述不当、条理不清者酌情扣分。(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
22、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题中, B项涉及的原文为 “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 ”,这并不代表 “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本项 属于无中生有; E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答对 B项给 32分,答对 E项得 2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按照题干要求在文本中筛选出刘文典 “狂 ”的体现之处,然后先以简要文字归纳,再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比如文本第四段就有归纳他 “狂 ”的文字 “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 ”,后边就是具体例子。而第六、七两段的 “狂 ”,却是先举事例再作归纳
23、;第八、九两段的 “狂 ”则只有事例却没有归纳文字,需要自己总结。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 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先筛选出文本中关于刘文典和庄子研究的信息,然后再分点陈述。比如他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比如他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比如他为人狂放,有庄子之风;等等。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对 “大学不是衙门 ”这句话的理解,应先知道所谓 “衙门 ”,在这里指的就是官场。而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另一
24、方面,还得从这句话所表明的说话人的态度气质精神等方面分析(这句话表明了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的精神)。至于第二问,则应从学术独立、治学氛围、教师的个性和才华等方面谈。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 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 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
25、!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 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 “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 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 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 “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 但他那副 “久经沙场 ”、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
26、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 ”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 “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 吗? ”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 ”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 14 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 “饿吧? ”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
27、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 “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 事了。你应该走正路。 ”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 “我还不想走。 ” 我大吃一惊,问他: “为什么? ”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 “我爸在床底下呢 ”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 我要我爸 求您了! ”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梵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
28、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 “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 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 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
29、,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 ”。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 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
30、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 (有删节 )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5 分) ( )( ) A小说前文写 “我 ”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 “父 ”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 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 “我 ”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 “我 ”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
31、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小题 2】为什么 “我 ”“听到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 ”,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6分) 【小题 4】小说结尾说, “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 孩子,你以后可以 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8分) 答案: 【小题 1】 A、 B 【小题 2】 “也就是鼻子酸了酸 ”是因为 “我 ”虽然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 ”见怪不怪了。 “眼泪忍不住溢出
32、了眼角 ”是因为 “我 ”对偷 “父 ”的少年非常理解和爱怜,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小题 3】 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敬佩。 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 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 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 【小题 4】( 1)合情合理。 从人物性格上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 “我 ”的性格特征。 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而入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的人文关怀更清晰。 ( 2)不合实际。 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 “我 ”同情他,也想救治,但他毕竟是个窃贼, “我 ”对他还有防范
33、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 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少年消失之后 “我 ”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 “马后炮 ”之嫌。 从主题上来说, “我 ”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 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同时注意选项中关于“写作技巧、情节安排、修辞方法 ”等方面的说法是否正确。题中, C项说法错误在于: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 D项说法错误在于: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 E项说法错误在于:我若有所失
34、,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揣摩骗感情。显然,“也就是鼻子酸了酸 ”是因为 “我 ”虽然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很多,“我 ”见怪不怪了。但是,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则是因为 “我 ”听了少年的述说之后,对偷 “父 ”的少年非常理解和爱怜,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分析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从文本中对少年经历的叙述、语言和行动的描写等
35、处进行分析。少年悄悄进入 “我 ”的家,不是为了偷钱财, 仅是为了偷一幅自认为是父亲的画像,由此可见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由文本中关于少年家境的描述,可知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混在窃贼之中,而且对社会冷漠。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不管回答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应该从情节的是否合理,是否合乎人物性格、是否合乎社会真实等角度展开分析,且必须分条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谦,字 廷益,钱塘人。生七岁,
36、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扈跸 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 按 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 “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 任。 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 ”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
37、 责 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 望 。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擅 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 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 ,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38、。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 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 于谦传) 【注】 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 按 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 责 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诸权贵人
39、不能无 望 望:怨恨 D 擅 举人自代擅:擅自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太行伏盗皆避匿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 “三杨 ”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
40、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3分) (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4分) (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4】( 1)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采分点:奏对、音吐、鸿畅)( 3分) ( 2)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采分点:秩、迁、未足、不听离任)( 4分) ( 3)后来王振知道搞错
41、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卿。(采分点:已而、得释、左迁)(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查看其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 B项的 “责 ”解释错了,应是 “负责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严格按照题干所说 “表现于谦正直 ”的要求筛选各个句子,可发现 是说他有才能, 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 侧重被弹劾:都与 “正直 ”无关,应予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内容与文本对照,可发现 C项说法有误,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
42、振。 考 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 “信、达、雅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 1)题中的 “奏对 ”, “奏 ”是 “上奏 ”, “对 ”是回答皇帝问话, “奏对 ”就是回答天子问话; “音吐 ”就是声音谈吐。 “鸿畅 ”就是声音洪亮、说话通畅;此外,还要注意 “帝为倾听 ”是省略句,即 “皇帝为之倾听 ”。第( 2)句中的 “秩 ”是 “任期 ”之意; “
43、迁 ”是 “调动 ”之意,左迁为降,右迁为升; “未足 ”即没有达到指标; “不听离任 ”是不准离任。第( 3)句中的 “已而 ”是 “不久、后来 ”之意; “得释 ”是 “得到释放 ”之意; “左迁 ”即降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 “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 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
44、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 “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 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
45、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 “三杨 ”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 “三杨 ”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 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
46、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 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 “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
47、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 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 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11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 路云遮寺, 清弋江 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 我心悬旆 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 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小题 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 ,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 5分) 【小题 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 合,画面形象鲜明。 【小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