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 1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两人的灵柩前, 不共戴天 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B中国好声音在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惊人的收视率之后,计划再推第二季。四位评委各具个性的表现常常使观众 忍俊不禁 地笑起来。 C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包括维权事项,请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 D周国平的新作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 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 拍案而起 ,连连叫好。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 B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忍不
2、住笑了出来。用在这不合适。 C鼎力相助:属敬辞,称赞别人的帮助,不能用于自己。不共戴天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D拍案而起,案:桌子。一拍桌子愤然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成语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 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依次填入
3、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 , 。 , ,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 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带来了大批鱼群 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太平洋 潮流经这里 有一条宽达 1000多米的 “蛇岛海峡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注意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解说 “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4、 ”; 解说 “海峡港湾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该题型的答题技巧为: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对的概率至少 5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 8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
5、国社会 的一个重要标本。 B 4月份国务院出台严厉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以来,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最近,部分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出现快速上涨,带动了房价反弹。 C尽管日本多次表示要用一种新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但是旧有的对华思维仍在作祟,总有那么一些人抱着疑虑、戒备甚至敌视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 D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效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在 “这场 ”前面加 “对 ”; B.语序不当,应该是 “出台一系列严厉的 ” ; D.搭配不当, “发展环
6、境 ”不能 “提高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 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现代文阅读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 “革命性 ”的个性化报纸 “niiu
7、”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 “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 16 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是来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 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 “主编 ”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 30天, “niiu”就吸引了超过 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 “niiu”
8、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 “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 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 “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 “隐性 ”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 “n
9、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 “网际 ”印刷。 “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 ,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 “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 “网际 ”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 “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小题 1】下列有关
10、 “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 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ks5u 【小题 2】下列对 “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C它辅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
11、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 潜在阅读群。 【小题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niiu”让报纸在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B “niiu”在短短的 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 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 “革命 ”的成功。 C “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 “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C 原
12、文第二段说 “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 ”,而不是 C项所说的 “网站排版 ”。此项偷换概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试题分析: B 根据原文第四段 “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 入,提高了 隐性 发行量 ”可知, B项范围失当,在 “发行量 ”前应有 “隐性 ”限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1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 D (A项无中生有, “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原文找不到依据。 B项以偏概全,仅凭 “远超预期 ”就断定 “世界报业和出版业 革命 的成功 ”,
14、过于绝对化。 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 “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 ”,而不是 “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本题型解题时跟前面两种不同,只要选项表述的正确,推断有理,不论原文中有没有原句都算正确。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 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 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
15、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 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 “死亡之海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 “死亡之海 ”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
16、,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 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 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 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 500万到 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 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
17、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 “沙漠化 ”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 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 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 “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18、”。1978 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 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 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 “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 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
19、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 【小题 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 “初生牛犊不畏虎 ”,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 20%的人口、 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 500万到 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 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 “沙漠化 ”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
20、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 “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 ”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小题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 ) 【小题 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 (6分 ) 【小题 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 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
21、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 “技术 ”、 “勇气 ”、 “奉献 ”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 正标题和副标题相结合,以正标题概括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以副标题交代主人公的身份。 直接引用主人公的言论,亲切自然,并且隐去主语,能引起多种人称的联想。 “铺路石 ”的比喻化抽象 (精神 )为具体 (形象 ),生动可感。 【小题 3】 解开了 “死亡之海 ”的奥秘,以事实澄清和纠正了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攻克沙漠化问题,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
22、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每点 2分,意思对即 可 ) 【小题 4】观点一:科学研究离不开高超的技术水平。 他在苏联科学院深造时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 通过连续三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他具备国际间合作的才能和实力,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观点二:勇气往往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天地。 雄心满怀的朱震达勇闯塔克拉玛干沙漠,揭开 “死亡之海 ”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和规律。 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
23、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进行了连 续 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 他勇敢地走出国门,实现多国合作,使中国的沙漠科学研究打入国际、走向世界。 观点三: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成就科学和人格的双重高峰。 “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朱震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先后与 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 中国沙漠化治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它解决的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 【小题 1】试题分析: A 项强加因果。 “年轻就是科学研 究的资本 ”文中无依据。C项原文中说
24、当他进行这些活动时 “沙漠化 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 E项原文是说因为 “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 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 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 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 2】试题分析:文章标题由正、副标题组成。正标题是 主人公在文中的话,既点明了职业特点, 又形象地体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副标题则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考点:
25、本题考查学生 “分析语言特色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虽然该题乍一看上去好像在考文章的结构,但是正副标题的特点,最好是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更好一些。 【小题 3】试题分析: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文章的第三、四段:揭秘“死亡之海 ”;第二件事 就是文章的第五、 六段: 攻克沙漠化难题; 第三件事就是文章的第七段: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 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
26、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 4】试题分析:首先要选准角度,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朱震达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如 选 “技术 ”角度就应该从国外深造、国内实地考察等方面来探讨;如选 “勇气 ”角度就应该从 挑战 “死亡之海 ”、攻克沙漠化过程、国际交流等方面来探讨;如选 “奉献 ”角度就应该从他 的事迹贡献、举办培训班等方面来探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 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 “技术 ”、 “勇气 ”、 “奉献 ”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许衡,字仲平
27、,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曰: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 “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 “世乱,此无主。 ”曰: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
28、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
29、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 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 “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 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
30、错误的一项是( ) A衡 夜思昼诵,身 体 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 危 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 遗 遗:遗留 D 领 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必正言不少让 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课诵少暇,即习礼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
31、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32、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小题 4】( 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 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小题 1】试题分析: C(应释为 “馈赠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 2】试题分析
33、: C ( 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 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 句是说皇帝答 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选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 要理解 “教化 ”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许衡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教化百姓所做努力 ”,有的可能能体现 “教化百姓所做努力 ”,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 3】试题分析: D(根据文意, “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34、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 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 4】试题分析:(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止 ”译为留住, “强 ”译为极力, “凡 ”译为 一共, “更 ”译为换,各一分,语意完整给 1分。( 2)这个句子中 “王 ”封王, “所以 ” 的方法, “化 ”教育, “乃 ”于是,各占 1分,语意完整给 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
35、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 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 “读书是为了干什么? ”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 ”许衡说: “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 “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
36、大乱, 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 “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 “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 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
37、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 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
38、,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 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
39、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 “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
40、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诗歌鉴赏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竞长纤纤笋,踯躅 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 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 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 yndng),竹名,生长于水边。 “踯躅 ”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炎瘴:炎热的瘴气 【小题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1、3分) 【小题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3分 ) 答案: 【小题 1】最传神生动的是 “竞 ”、 “闲 ”这两个字,( 1分) “竞 ”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 1分) “闲 ”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1分)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小题 2】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1分)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竞长纤
42、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 “竞 ”字同下句的 “闲 ”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 “竞 ”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 “闲 ”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 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 解释该字在
43、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 2】试题分析: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 “未 ”字贯 “报 ”与 “知 ”,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 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 “死所 ”、 “炎瘴 ”,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 “未报恩波 ”
44、,这体现着儒家 “怨而不怒 ”的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 “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 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
45、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小题 1】上片中 “堪恨西风吹世换 ”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小题 2】下片中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 【小题 1】双关( 1分)明写:恼恨 “西风 ”使季节更换;( 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1分) 【小题 2】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
46、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小题 1】试题分析: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 用了双关的手法,“西风 ”既作为一种自 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 考点: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能力层次为 D 点评: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 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
47、、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秋逼暗虫通夕响 ”以动衬静。 【小题 2】试题分析: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语言表达 给下面的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20个字)
48、( 5分) 中 新网 11月 20日综合报道,在科学家们再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后,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可能真的要被改写,光速并不是宇宙速度的极限。 科学家们的新实验证实了 9月份的引发全球科学家目光的实验结果。今年 9月22日,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一个名为 “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经测算,中微子在跑过这段 732公里距离所用的时间,比光还快了 60纳秒 (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 这一结果给科学界带来了巨大困惑,因为这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可以超越光 速的理论相悖。 10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优化了实验方案并开始复核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最终“新的测量方法没有改变最初的结论 ”。 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也表示,在中微子速度超越光速这一结论被驳倒或者被证实前,还需要进行更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